高秀红薯文化节

2020-02-22 07:10吴练勋
三月三 2020年6期
关键词:侗寨鼓楼文化节

吴练勋

潺潺溪水穿过寨中间,一幢幢漂亮的吊脚木楼错落有致,游客田间抓鱼,菜地间割韭菜,客主大碗尽兴喝香醇的米酒,入夜弹起琵琶,聆听多声部原生态的侗族山歌,品味侗家人对山水的热爱……这一幅幅画面,是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高秀村时下生活的生动写照,更是近几年来该村多举措保护民族特色村寨,通過“扶贫+产业+生态+旅游”的模式打造宜居、宜游、宜购的乡村振兴侗寨样板,让这座深山里的侗寨在发展建设中留住美丽乡愁。

高秀侗寨位于湘、桂、黔三省区交界的大山深处,山清水秀,寨子被翠竹环绕,茂盛松杉护卫,山泉水清爽、甘甜,民风淳朴,民俗多彩。高秀村有高秀、马哨两个自然屯,有 336户人家1551人,都是侗族。全村经济作物主要为杉木、竹子、水稻、茶叶和茶油。交通、用电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备,1980年被评为全区“文明村”,2002年获柳州地区“文明村”称号,2011年被评为“柳州市十大美丽乡村”,2014年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走进高秀,古石板巷道、鼓楼、风雨桥、吊脚楼、寨门、井亭、寺庙、城墙、水碾、古树、防洪堤等古建筑及自然景观保存完好。全村有7座鼓楼、3座风格不一的风雨桥,其中建造于2009年的高秀中心鼓楼,从上到下一身金黄色,悬梁上布满图腾,中心由4根上百年的大杉木支撑着,周围12根柱子稳稳地顶住四方的瓦檐。鼓楼的建筑费用、建造材料和人力劳动均源于百姓的自愿捐赠。鼓楼内悬挂着祝贺牌匾近20块,全都是桂湘两地邻村的百姓赠送,体现了与邻为善、齐心和谐的优良民风。

走在寨子里用大青石砌成的石径上,随处可以看到历史的痕迹:有明清时期的石碑,有土司时期的庙宇,还有动乱时期的城墙等。走在田间小道上,白色和金黄色相间的菜花飘散着迷人的芳香。走进村民家里,尝尝陈年的酸鱼酸肉,穿起手工制作的民族服装,面对山寨里漂亮的姑娘,唱起动情的山歌,来了就不想再走。

在三江,一谈到高秀红薯和韭菜,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大家餐桌必上的菜肴。高秀村地处湘桂两省区交界处,海拔600—800米,处于中亚热带气候区,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非常适宜红薯、韭菜生长。据该村村支书杨仕林介绍,高秀村种植红薯非常讲究,为保证薯种的纯正品质,村民从不引进外来薯种进行杂交,种植时不用化肥,而是施放草木灰和牛粪等农家肥,既可避免红薯长虫,又保证了红薯香、甜、脆、粉等独特口感。这样种出来的红薯不仅产量高,营养价值也极为丰富,富含膳食纤维、胡萝卜素、花青素、维生素等和10余种微量元素,是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健康食品。

高秀韭菜俗称“大叶韭菜”,以香、脆、嫩、甜等特点而受人青睐。其叶长四五十厘米,有的达六七十厘米,叶宽1—2厘米,一年四季均有种植,春季生长尤为茂盛,特别是谷雨前后15天出产的质量最优。大叶韭菜遍布三江各乡镇,而高秀村因山高林茂、土地湿润肥沃、无污染,其韭菜更为鲜嫩清甜。

高秀村地处“湘桂百里侗文化长廊”中心地带,是桂湘两地侗族文化的交汇点,有优秀的歌舞文化、祭祀文化、美食文化、稻作文化及社交文化等原汁原味的侗族传统文化,何不趁此机会邀请周边村屯来“月也”,以红薯、韭菜为媒,打包展示一下高秀的浓郁文化和生态农产品?村干们一拍即合。2012年,以“一村一品”为名,高秀村首届红薯文化节一炮打响,“高秀红薯”自此走出深闺让人识,令村民们畅享了丰收的喜悦,红薯种植规模也逐年增加。2020年,高秀村共种植红薯300余亩,覆盖率达90%以上,亩产量达2500多斤,全村红薯年产值达300万元,高山红薯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特色优势农产品。

高秀村以“合作社+基地+村民+订单”模式大力发展高山红薯富民产业,通过连续举办红薯文化节,全力做活“农旅结合+文旅融合”文章,聚力打响高山红薯特色品牌,使“薯经济”成为侗寨百姓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猜你喜欢
侗寨鼓楼文化节
第三届广灵湿地文化节开幕
肇兴侗寨
音画之旅 百里侗寨踏歌行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
Land of the Dong Minority
侗寨鼓楼传歌声
苗乡侗寨乒乓情
南京鼓楼医院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