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环境质量的影响

2020-02-22 05:42曹翔滕聪波张继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0年12期
关键词:环境质量一带一路

曹翔 滕聪波 张继军

摘要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有关该倡议降低沿线国家环境质量的质疑层出不穷。那么,已实施7年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否降低了沿线国家的环境质量以及如何影响环境质量?为考察这一问题,文章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5—2017年WDI世界银行人类发展指标数据库和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数据库构造了国家-年份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的环境效应,并进一步检验了这一政策效应的异质性和作用机制。主要结論如下:①“一带一路”倡议显著提高了沿线各国的环境质量,在采用安慰剂检验、使用工具变量缓解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及进行其他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稳健;②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中,相对环境质量较高的沿线国家而言,“一带一路”倡议对环境质量较低的沿线国家的环境改善效应更大;③机制分析表明,“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和强化环境规制力度而提高了沿线国家环境质量,但未能显著通过促进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清洁化和影响规模效应而改善沿线国家的环境质量。因此,我国应继续大力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倡议,扩大绿色“一带一路”倡议覆盖范围,通过投资与合作提高沿线国家能源结构清洁化水平,促进其产业结构向清洁化转变。这些发现为更好地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启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后续实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一带一路”;环境质量;双重差分模型

中图分类号 F113;F22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20)12-0116-09 DOI:10.12062/cpre.20200928

由中国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受到政策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该倡议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绿色发展理念。2019年4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正式成立和启动了“一带一路”绿色国际联盟和“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并提出把绿色作为底色,推动基础设施的绿色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实现中国与沿线各国的绿色发展。然而,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过程中,有关该倡议降低沿线国家环境质量的质疑之声层出不穷。例如,2018年11月16日,部分外国记者在国务院举行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8年度报告》发布会上,以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涉及煤炭燃烧的项目为例,公开提出“该倡议是否会降低沿线国家环境质量”的质疑。事实上,这一问题与20世纪90年代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签订前双方争论“该协定是否会降低环境质量”如出一辙。对此,Copeland和Taylor[1]构建南北贸易模型对国际贸易所带来的环境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发现贸易自由化提升了北方国家的环境质量,降低了南方国家的环境质量,且其对北方国家环境质量的提升程度大于对南方国家环境质量的降低程度。然而,这一发现在诸多实证研究中并未得到一致结论。那么,已经实施7年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否真正降低了沿线国家的环境质量?其影响环境质量的作用机制如何?科学回答第一个问题不仅可以直接客观地回答相关质疑,而且可以为“污染避难所”假说是否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立提供经验证据。科学回答第二个问题可以总结“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各个作用机制变量对沿线国家环境质量的影响,从而为更好地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提供经验启示和参考依据。

1 文献综述

与本文相关的文献主要可以分为环境质量和“一带一路”倡议两方面的相关研究。第一,有关环境质量的研究。一方面,已有文献从对外开放程度、收入水平、城市规模集聚、经济增长等角度考察了经济活动与环境质量的关系[2-7];另一方面,部分学者从最优专利授权、环保税、治理机制、低碳城市建设等政策角度考察了如何改善环境质量[8-11];此外,也有学者考察了地理特征、环保投入和财政压力等对环境质量的影响[12-15]。第二,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大多数学者主要从经济发展这一视角对“一带一路”倡议展开研究。具体来看,已有文献主要从国际产能合作、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创新、企业融资约束、企业升级等方面进行了考察。例如,赵东麟和桑百川[16]的研究表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能合作主要集中于制造业;Du和Zhang[17]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显著促进了中国对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王桂军和卢潇潇[18-19]、徐思等[20]以企业是否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为准自然实验,分别发现中国企业参与该倡议能够促进企业升级、企业创新以及缓解融资约束;王雄元和卜落凡[21]则以“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开通的“中欧班列”为准自然实验,发现其可以通过带动出口而促进创新。

综上,现有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文献主要聚焦于研究其经济效应,鲜少有学者从全局的视角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环境效应做出评估,从而难以为更好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也难以从“顶层设计”的高度为推动绿色“一带一路”以及更好地促进沿线国家绿色发展谋篇布局。虽然刘乃全和戴晋[22]已经关注到中国对沿线国家的OFDI是否降低了沿线国家环境质量这一问题。然而由于该倡议虽由中国提出但实际上已经有一百多个国家共同参与建设,因此这一研究仅仅解释了中国OFDI对沿线国家的环境效应,并未全面揭示“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环境质量的影响。截至目前,尚未有学者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准自然实验从整体上评估该倡议对沿线国家环境质量的影响。为客观回应部分国际环保主义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可能会降低沿线国家环境质量这一质疑,本文将“一带一路”视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环境质量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政策效应的异质性及其作用机制。

与以往文献相比,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准自然实验,全面评估了该倡议对沿线国家环境质量的影响,丰富了“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研究;②从环境质量角度检验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性,验证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对沿线各国环境质量改善的积极作用,有利于“一带一路”利益共同体的构建;③本文不仅对“一带一路”倡议是否改善沿线国家的环境质量进行考察,而且对政策效果的异质性和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能够为更好地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经验证据和启示。

表5汇报了基于模型(1)和模型(2)的工具变量估计结果。其中,第(1)列和(2)列为工具变量第一阶段的回归结果,iv×post的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这表明地理距离增加会显著降低各国加入“一带一路”的可能。模型(1)和模型(2)的第一阶段回归的F检验值分别为91.060和30.140,均大于临界值10,这说明工具变量满足相关性,且不存在弱工具变量问题。第(3)列和(4)列分别报告了第二阶段的回归结果,核心交互项的系数分别为-0.058和-0.068,且在5%和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这表明在进一步缓解了处理组选择的非随机性所带来的内生性问题后,“一带一路”倡议依然显著改善了沿线国家的环境质量。

3.6 稳健性检验

指标敏感性。以人均PM2.5的暴露水平来代表环境质量。表6第(1)和(2)列分别显示了基于模型(1)和模型(2)的指标敏感性的估计结果,结果显示两个模型的交互项系数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负。这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显著改善了沿线国家的环境质量,即更换被解释变量指标后基准回归结论依然得到了支持。

时间动态效应。本文参考卞元超等[35]的做法,以“一带一路”倡议后的第一年、第二年和第三年的虚拟变量与是否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虚拟变量构建交互项来考察时间动态效应。表6第(3)列和第(4)列显示了基于模型(1)和模型(2)的时间动态效应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两个模型中“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第一年的环境改善效应分别为0.076和0.078,且系数值呈上升态势。这表明: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其对沿线国家环境质量的改善作用逐渐增强。

4 异质性与机制检验

4.1 异质性检验

本文将沿线国家分为环境质量较高国家和环境质量较低国家,以2013年“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环境质量指标为依据,当某国环境质量指标数值超过2013年各国中位数则将该国定义为环境质量较低国家,否则定义为环境质量较高国家。由此,本文采用模型(1)和模型(2)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异质性检验,得到如表7所示的回归结果。其中,第(1)至(2)列汇报了基于环境质量较高国家样本的估计结果,第(3)至(4)列汇报了基于环境质量较低国家样本的估计结果。不难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对环境质量较低国家的环境改善效应更大,而对环境质量较高国家的环境改善效应较弱。可能的原因是,相比于环境质量较高国家,环境质量较低国家的环境质量改善潜力更大。

4.2 作用机制分析

前文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改善了沿线各国的环境质量,那么这一政策效应是如何实现的?由于“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促进各国的经济合作与贸易开放,因此本文借鉴关于贸易开放与环境污染两者关系的经典理論,以技术效应、环境规制效应、能源结构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等五种作用机制来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影响沿线国家环境质量。

技术效应是指“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影响沿线国家技术进步而对其环境质量产生的影响。徐红和赵金伟[36]通过研究发现技术创新能促进绿色技术进步,而绿色技术进步又可以通过治理和防控两种方式作用于环境质量。“一带一路”倡议以“繁荣之路”和“绿色之路”为建设目标,聚焦于各国经济融合、成果共享、低碳循环和绿色发展,有利于促进沿线国家技术进步而促进其环境质量改善。

环境规制效应是指“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影响沿线国家环境规制水平而对其环境质量产生的影响。绿色“一带一路”倡议所引起的环境规制趋紧是改善沿线国家环境质量的重要方式。例如,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提出设立生态环保大数据平台和绿色发展国际性联盟,使各国从顶层建设的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并制定相对严格的环境政策。“波特假说”认为部分环境政策趋紧可以通过促进绿色技术进步而改善环境质量[37]。可见,绿色“一带一路”倡议会促使沿线各国加强环境规制力度,从而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

能源结构效应是指“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影响沿线国家能源结构而对其环境质量产生的影响。一般而言,能源结构越清洁,越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29]。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清洁能源资源丰富,能源结构清洁化潜力较大;另一方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比沿线国家具有更加先进的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以及更加成熟的经验。加之,绿色发展理念在沿线国家的深入,会使得沿线各国更加注重利用绿色能源。可见,“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提高沿线国家绿色能源消费占比,促进其能源结构清洁化而改善环境质量。

产业结构效应是指“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影响沿线国家产业结构而对其环境质量产生的影响。一般而言,第二产业占比越大,越不利于提高环境质量[28]。相对沿线国家而言,中国与其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大多经历了第二产业不断清洁化的发展历程,在第二产业绿色改造和管理方面具有经验优势,可以通过项目合作等方式帮助沿线国家实现工业绿色化。与此同时,绿色“一带一路”使得在沿线国家清洁型产业中开展合作成为各国共同需求。可见,“一带一路”倡议能够通过促进沿线国家产业结构清洁化而改善其环境质量。

规模效应是指“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影响沿线国家经济总量规模而对其环境质量产生的影响。一般而言,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的经济规模扩大往往会恶化环境质量,而处于集约型发展阶段的经济规模扩大对环境质量的负面作用相对较低。“一带一路”倡议始终坚持互利共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因此能够在促进沿线国家经济规模扩大的同时降低其对环境质量的损害。

基于上述分析和数据可获得性,本文分别选取高技术出口、外部卫生健康支出、燃料进口占商品进口的百分比、工业就业人数占总人口的比值、GDP总量来检验技术效应、环境规制效应、能源结构效应、产业结构效应以及规模效应。表8第(1)列和第(2)为“一带一路”倡议对技术进步、环境规制的估计结果,结果显示“一带一路”倡议与技术创新、环境规制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沿线国家技术进步,并强化了其环境规制力度。表8第(3)列、第(4)列和第(5)列分别为“一带一路”倡议对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经济规模的估计结果,结果显示核心交互项的系数不显著,即“一带一路”倡议未能显著促进沿线国家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清洁化,未能显著影响规模效应。

5 结论与建议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同国际合作伙伴共建“一带一路”。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各国对环境质量的改善越来越重视,绿色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在2019年4月25日举行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绿色之路论坛上,“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正式成立。在此背景下,评估“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各国环境质量改善的影响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当前可获得数据中较为全面和准确的世界银行人类发展指标数据库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数据库,运用近年来学术界较为流行的政策评估方法(双重差分模型)就“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环境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结论如下:首先,“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显著改善了沿线各国的环境质量,且在利用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及进行其他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稳健。其次,异质性分析表明,相对环境质量较高的沿线国家而言,“一带一路”倡议对环境质量较低的沿线国家的环境改善效应更大。最后,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主要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和强化环境规制力度改善环境质量,但未能通过显著促进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清洁化和影响规模效应而改善沿线国家环境质量。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得到如下政策启示:①扩大绿色“一带一路”覆盖范围,大力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基准回归结果显示,“一带一路”倡议显著改善了沿线国家的环境质量,有利于沿线国家的绿色发展。自绿色“一带一路”提出以来,已有部分企业和国家纷纷加入了绿色发展的大队伍。据“一带一路”官网显示,2018年7月,中柬、中老签署生态环境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在环境合作方面取得新的进展;2020年3月,中国平安签署“一带一路”綠色投资原则等。然而,大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还未真正践行绿色“一带一路”理念,因此在更多的沿线国家中大力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能够促进这些国家实现绿色发展。例如,我国可以在与沿线国家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qreement,FTA)时增加绿色投资、绿色贸易和绿色金融等绿色发展条款,使更多的国家加入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②大力开展与沿线国家的清洁能源技术合作,提高沿线国家能源结构清洁化水平。机制检验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并未通过显著降低沿线国家化石能源占比而提高其环境质量。因此,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清洁能源合作,提高其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水平,进而提高其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对于实现绿色“一带一路”而言至关重要。虽然已有少数沿线国家与中国合作开展了绿色能源项目(例如2017年6月中哈签署绿色能源项目合作协议),但合作广度和深度亟待加强。具体而言,我国可以基于自身清洁能源开发和使用经验,进一步加强与沿线国家进行清洁能源资源开发合作、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培训合作等。③通过产业

项目合作促使沿线国家产业结构清洁化。机制分析结果显示,“一带一路”倡议未能显著通过降低沿线国家第二产业占比而改善沿线国家环境质量。为此,我们可以引导企业更多地投资于沿线国家环境友好型产业,通过共建产业园区和利用我国工业绿色化改造经验带动沿线国家进行工业绿色化改造升级和构建工业绿色化标准体系。此外,加大对沿线国家信息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金融业等服务行业的合作也是推动沿线国家产业结构向清洁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COPELAND B R, TAYLOR M S. North-south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 109(3): 755-787.

[2]沈国兵,张鑫.开放程度和经济增长对中国省级工业污染排放的影响[J].世界经济,2015,38(4):99-125.

[3]马本,张莉,郑新业.收入水平、污染密度与公众环境质量需求[J].世界经济,2017,40(9):147-171.

[4]陆铭,冯皓.集聚与减排:城市规模差距影响工业污染强度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14,37(7):86-114.

[5]王敏,黄滢.中国的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15,14(2):557-578.

[6]XIN D L, ZHANG Y Y. Threshold effect of OFDI on Chinas provinci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0,258(6):1-12.

[7]田磊,张宗斌.中国旅游业绿色增长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63(1):116-125.

[8]叶光亮,何亚丽.环境质量治理中的最优专利授权:固定费用还是特许权收费?[J].经济学(季刊),2018,17(2):633-650.

[9]叶金珍,安虎森.开征环保税能有效治理空气污染吗[J].中国工业经济,2017(5):54-74.

[10]黎文靖,郑曼妮.空气污染的治理机制及其作用效果:来自地级市的经验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6(4):93-109.

[11]宋弘,孙雅洁,陈登科.政府空气污染治理效应评估:来自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19,35(6):95-108,195.

[12]胡艺,张晓卫,李静.出口贸易、地理特征与空气污染[J].中国工业经济,2019(9):98-116.

[13]张可,汪东芳,周海燕.地区间环保投入与污染排放的内生策略互动[J].中国工业经济,2016(2):68-82.

[14]RICCI F.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growth when inputs are differentiated in pollution intensity[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7,38(3): 285-310.

[15]席鹏辉,梁若冰,谢贞发.税收分成调整、财政压力与工业污染[J].世界经济,2017,40(10):170-192.

[16]赵东麒,桑百川.“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产能合作:基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6(10):3-14.

[17]DU J, ZHANG Y. Does 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 promote Chinese overseas direct investment?[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8, 47: 189-205.

[18]王桂军,卢潇潇.“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企业升级[J].中国工业经济,2019(3):43-61.

[19]王桂军,卢潇潇.“一带一路”倡议可以促进中国企业创新吗?[J].财经研究,2019,45(1):19-34.

[20]徐思,何晓怡,钟凯.“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企业融资约束[J].中国工业经济,2019(7):155-173.

[21]王雄元,卜落凡.国际出口贸易与企业创新:基于“中欧班列”开通的准自然实验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9(10):80-98.

[22]刘乃全,戴晋.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線国家OFDI的环境效应[J].经济管理,2017,39(12):6-23.

[23]吕越,陆毅,吴嵩博,等.“一带一路”倡议的对外投资促进效应:基于2005—2016年中国企业绿地投资的双重差分检验[J].经济研究,2019,54(9):187-202.

[24]郭俊杰,方颖,杨阳.排污费征收标准改革是否促进了中国工业二氧化硫减排[J].世界经济,2019,42(1):121-144.

[25]刘晨跃,徐盈之.市场化、结构性产能过剩与环境质量:基于系统GMM与门槛效应的检验[J].统计研究,2019,36(1):51-64.

[26]石大千,丁海,卫平,等.智慧城市建设能否降低环境质量[J].中国工业经济,2018(6):117-135.

[27]高翔,袁凯华.清洁生产环境规制与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微观证据与影响机制[J].国际贸易问题,2020(2):93-109.

[28]付玉芹,于君宝,周迪,等.黄河三角洲典型滨海城市产业结构转变过程及生态环境效应[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增刊2):133-136.

[29]邵帅,张曦,赵兴荣.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的经验分解与达峰路径:广义迪氏指数分解和动态情景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7(3):44-63.

[30]孙焱林,覃飞.“一带一路”倡议降低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吗[J].国际贸易问题,2018(8):66-79.

[31]石大千,李格,刘建江.信息化冲击、交易成本与企业TFP:基于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的自然实验[J].财贸经济,2020,41(3):117-130.

[32]TOPALOVA P. Factor immobility and regional impact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evidence on poverty from India[J].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 2010, 2(4): 1-41.

[33]LA FERRARA E, CHONG A, DURYEA S. Soap operas and fertility: evidence from Brazil[J].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 2012, 4(4): 1-31.

[34]金刚,沈坤荣.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通投资效应:发展效应还是债务陷阱[J].中国工业经济,2019(9):79-97.

[35]卞元超,吴利华,白俊红.高铁开通是否促进了区域创新?[J].金融研究,2019(6):132-149.

[36]徐红,赵金伟.研发投入的绿色技术进步效应:基于城市层面技术进步方向的视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30(2):121-128.

[37]PORTER M E, DER LINDE C V. 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5, 9(4): 97-118.

(责任编辑:王爱萍)

猜你喜欢
环境质量一带一路
论提升县域环境质量的现状及治理思路
宁静指数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绿色建筑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