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案例的幼儿学习故事撰写技巧探析

2020-02-22 13:46梁晓英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53期
关键词:幼儿教师

梁晓英

【摘 要】“学习故事”源自新西兰,由教育学者卡尔和温蒂·李提出。“学习故事”具有独特的框架、图文并茂,生动的叙事,记录幼儿的创造性学习等特点,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目前不少幼儿园尝试利用学习故事作为观察和评价的一个手段,然而在观察和撰写学习故事技巧上存在问题,导致没能很好地运用“学习故事”促进幼儿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学习故事、撰写技巧

恩格尔说过:“一篇好的故事能引领我们洞察学习过程的每个因素。”“学习故事”关注的是幼儿能做什么,而不是不会做什么。一个优秀的“学习故事”能为我们重现幼儿的学习轨迹、发现幼儿的闪光时刻,审视教师的专业能力等提供依据,判断教师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师对“学习故事”掌握、了解、运用,撰写,对幼儿的观察评价等专业水平提高是很好的,也能促进教师和家长从积极正面的角度去发现幼儿、多角度去评价幼儿,促进幼儿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撰写好“学习故事”?

一、厘清“学习故事”基本框架

“学习故事”没有完全固定的写法,但是有着基本的框架。一般分为“注意-识别-回应”三部分。有些表达为:“观察和注意,识别和分析,回应和支持”。也有的表达为:发生了什么、什么样的学习可能发生、下一步的学习机会和可能性等。不同的三个部分文字表述有所不同,但是其精神和撰写项目内容基本是一样的。

新西兰研究者将“学习故事”分为三大要素:

第一,注意。对儿童学习进行观察与记录(故事和照片),是指教师对现场发生的故事进行客观描述。

第二,识别。教师对学习的分析、评价和反思,是指以新西兰早期儿童教育课程框架中提出的儿童学习的五个方面的目标为参照,对所发生的故事进行专业解读。

第三,回应。教师为支持儿童进一步学习所制定的计划,是指在专业判断的基础上,对环境创设、材料提供及教育教学等方面作切合幼儿当前发展需要并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调整和回应。[1]

根据以上三个内容要求,要撰写好学习故事,其实是回到最基本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方法论问题上。“注意—是什么“”,讲清楚幼儿在做什么,发生了什么事,前因后果说清楚。“识别—为什么”,分析什么样的学习有可能发生,分析幼儿的学习水平、能力、思维、品质等方面获得的成长,看到幼儿更多的发展和可能性;“回应—怎么做”,思考和讲清楚如何支持幼儿在这方面的学习,帮助幼儿跳一跳就摘到果子,在原有的水平上进行再提升。

二、撰写“学习故事”策略

(一)如何科学观察和识别

1.利用工具,科学观察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同样的,火眼金睛也不如拍摄的音影像。作为教师,不知道“学习故事”何时何地会发生,教师可借用手机、录像机、录音笔等科技产品,服务教育;要养成捕捉幼儿哇时刻的敏锐感,除了在引导和组织活动外,形成在观察环节随时拍摄幼儿的照片、小视频等的习惯。音频、录像、照片等可随时删除,但是学习瞬间过去了,等你想拍摄的时候为时已晚。反之,当这些记录的素材存在,等相对比较空余的时间,可以根据大脑里保存的记忆,结合拍摄的材料,进行回忆,将当天的学习故事撰写下来。同时,“学习故事”第一部分“注意”,要求就是需要文字和照片进行呈现的。当然,当教师觉得幼儿即将发生“学习故事”时,可以在旁观察,辅以简单文字,记录幼儿学习的关键点、转折点,同时拍摄关键折点和有代表性的、能证明问题的照片即可,不用拍摄全部的照片。

2.摒弃感情,客观描述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心理学认为:人或多或少会受到个人情感、第一印象、晕轮效应等影响,不能对被评价的人、事、物给出客观的判断。

3.根据实际,多种记录:速写、特写、细写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值得记录。不是所有的故事都称得上“學习故事”。教师在发现“学习故事”过程中,可以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观察:幼儿已有经验如何?最近发展区如何?幼儿有遇到问题吗?中间有冲突吗?冲突是如何解决的?幼儿有进步的地方吗?发现在哪?有拍到前后的对比吗?有令人惊奇的结果吗?带着问题去观察,就可以更好帮助教师识别学习故事,决定是否进行拍摄或记录。在记录上,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速写、特写、细写等不同的记录方法。发现幼儿有趣的话语,关键表述,可以快速记录、可以快速记录发现的学习故事梗概,方便空余时间进行细节的描写,把速写的串联起来,成为一个规范文本。对关键点,可以拍个照片、录个小视频进行特写,也可以在撰写的时候,将重要部分,转折点,特别交代清楚,起因转乘,让学习故事脉络更加清晰,故事更加有序,易读易懂。关键时刻选好了,我们便要着重关注细节。在这些瞬间孩子有怎样的举动、语言乃至表情,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其他孩子都有什么反应,孩子们的具体感受是怎样的。细节包括现象,也包括感受。二者务必兼顾。充分的细节不仅能抓住读者,还能为老师的研究提供足够的材料。[2]

(二)如何准确识别和分析

前面强调,注意部分,讲述了发生了什么样的学习,要客观、描述事实,尽量不过多代入个人情感。在识别部分,就需要有教师个人的感受和体会,思考和分析了。如果说识别部分是现象的话,那么“学习故事”识别部分,则是需要我们透过现象去看清本质,看到埋在海水下面的冰山是怎样的。这也是“学习故事”的精髓所在。

1.识别的内容要具体,避免空洞

如在H老师的《抹布挂在上面了》案例中,幼儿用抹布想擦高度的地方,把抹布扔上去,结果抹布挂在上面了。结果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了不同的方法的尝试,最后把抹布拿了下来。

2.结合指标进行识别

识别部分,很多教师无从下手。新西兰学者提到,识别主要是结合西兰早期儿童教育课程框架中提出的儿童学习的五个方面的目标为参照。笔者结合课题实践经验,一可以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评价性指标作为参考,看幼儿达到了里面哪个指标,可以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数学艺术等选取其中一些领域来进行识别。二可以结合布鲁姆的教育三维目标:知识、技能、情感进行识别,判断幼儿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哪些经验、知识、概念的形成;技术、能力方面有什么提升、在学习态度、品质、社会交往等方面获得哪些成长;这样可以考虑到识别的全面性、多面性。三要结合幼儿闪现的亮点的、有进步的,与平时有不同的、有惊喜的进行识别。另外要结合不同教师对幼儿的评价来识别,避免识别片面、武断。

(三)如何合理回应和支持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论是否被观察、被发现、被记录,孩子的学习,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那是否就代表着无需去回应?答案绝对是否定的。相反,“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正确的合理的回应和支持,对幼儿兴趣的保持、后续的探索学习、往更好、更高一个层面去发展,是很好的催化剂。“回应”是要的,而且更加要回应到点上。

同样是《抹布挂在上面了》这个案例,教师回应的点根本都错了。不是在“怕弄坏东西就不给幼儿玩”这个层面,而是在“要鼓励幼儿用不同方法去尝试,幼儿对高度,对如何擦高处的地方产生了兴趣”这个层面上。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来我的怀里,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教育是需要情怀的,“学习故事”也是需要投入和情怀的。除了上述的一些方法外,最重要的是多学习、多实践、多记录、多思考、多动笔。发现幼儿的学习,教师也在成长。

参考文献:

[1]孙婷婷. 幼儿教师运用“学习故事”评价法的行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4

[2]幼师宝典官方网站.http://m.youshibaodian.com/a/b3da44c7463c4ca2be507cba5cf362df.html?from=singlemessage. [DB/OL].2020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直属机关幼儿园)

猜你喜欢
幼儿教师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教师发展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