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感恩意识缺失:现状、成因机理及治理路径

2020-02-23 07:09张琼宁世杰
大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机理资助意识

张琼,宁世杰

(1.广西财经学院,广西 南宁530003;2.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541000)

感恩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高等教育始终,但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状况依旧存在,尤其是一部分受到各级单位资助的贫困大学生表现出了令人担忧的感恩意识缺失的问题。部分受助大学生不仅不珍惜来之不易的补助款项、不感恩帮助自己的资助者,反而认为自己由于生活困难,得到补助是理所应当的事情。由此可见,当前高校感恩教育依旧存在不完善的现象,需要体系更完善、内容更具体、更具现实意义的感恩教育来指导学生成长和实践。但感恩教育问题的成因复杂多样,各种客观条件相互叠加,导致这一问题的形成机理错综复杂,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成因、相关作用因素出发,厘清彼此之间的关系。本文立足于解构视角,聚焦受助在校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成因,探索因素之间的关系,观测问题的细节和总体结构,探讨感恩意识缺乏的生成机理,最终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高校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

总体上讲,我国已经在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方面逐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对获得补助的贫困大学生也进行了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等综合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帮助受助大学生客观看待受助事实,提高其感恩意识的作用。

但是,受助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现象的问题依然严峻。部分学生对自身贫困没有充分认识,反而“以穷挟助”,认为自己获得资助理所当然。更有甚者为了争取补助,“迎合”资助办法、“设计”贫困现状。这些大学生煞费苦心“委曲求全”的背后既反映了他们在诚实、勤劳等思想品质上的缺失,还强化了他们认为所获的补助是自己通过“努力”争取而来的想法,“感恩”一说无从谈起。长此以往,部分受助大学生形成“等、靠、要”,用自己的贫困现状“要挟”补助的恶习。在这样的不正常心态之下,受助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普通,资助方苦心孤诣的帮助反而造成了贫困学生的懒惰[1]。

二、高校感恩意识缺失的成因

(一)高校感恩教育流于形式

《礼记》中云:“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意思是,教育的目的是改变一个人的外在行为,而要改变一个人行为必须“正其心”“诚其意”“致其知”,个体在教育中不仅要接受知识,更要从学习的态度和修养上表现出“正”与“直”。目前高校感恩教育仅仅占据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的一小部分,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在课程体量上占比不高,加之形式匮乏,缺少真正能够“正其心”“诚其意”和“致其知”的领悟式课程,高校感恩教育基本流于形式,内容空洞且目标模糊,此为大学生感恩缺失现象的教育学原因[2]。

(二)家庭感恩教育价值缺失

家庭教育是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在受助学生群体中,不少学生属于隔代抚养的“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维持家庭生计,家中负责照养的老人很难正确认识到家风建设和思想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形成了感恩教育缺少家庭教育支撑的普遍局面。在家庭环境中缺乏对感恩意识教育的必要认知也同样是造成高校受助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重要原因之一[3]。

(三)资助体系缺少反馈机制

感恩教育除了教育形式上有所要求外,还应该针对学生自身特点做出适应性调整,尤其是针对受助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时可以考虑与资助体系进行互补设计,制定必要的反馈机制。心理学经典学习理论强调个体学习行为必须基于环境所给予的反馈。要想学生能够产生切身实感的感恩意识,高校就必须考虑如何架设合适的教育情景,让学生从“行为—结果”的反馈循环中获得切身反馈,进而升华为体验可感的感恩意识。

三、高校感恩意识缺失的生成机理

受助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多元且广泛,但存在一个生成机理,如下图所示:

图1 贫困生缺乏感恩意识生成机理示意图

目前,我国教育资助体系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资助制度的全面发展也可能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一些受助学生在得知资助办法与个人贫困现实相符合,很有可能对补助的价值产生认知上的错位。如果受助学生简单将补助的获得理解为只要有生活困难就能得到补助,那么结合其贫困境况就很容易产生“以难挟助”的思想,认为补助是理所应当。这是一种典型的价值认知错位现象,要纠正这种认知上的偏差,一方面需要感恩教育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想素养,使学生明辨是非。另一方面,也可以从现实教育及生活中设置反馈机制,让学生感悟到,资助实质是帮扶而非生活困难者应受的“标配”[4]。

四、解决高校感恩意识缺失问题的路径探索

(一)内外兼修,开展适合高校学生的励志教育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在开展感恩教育等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应具有“破墙思维”,思考如何让思想教育走出教室,走入学生日常生活。感恩教育可以通过设计全面立体的考评体系,对受教育者进行合理的目标指引[5];也可以思考如何有机结合“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等实训课程,建立一个劳动技能与感恩意识培养并重的实训课程体系,启发学生在获得实践技能的同时将实践中的所思所想逐步升华为自己的思想领悟。

(二)从家庭教育入手,多角度补充感恩教育

家庭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养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感恩教育的立体补完有赖良好家庭教育氛围的形成[6]。这需要家长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重视对子女进行感恩教育,利用现实条件关心孩子的成长以及对孩子在感恩等思想素养上提出一定要求。其次,家长要理解一个良好家庭教育氛围的养成绝不是一蹴而就,家庭教育要走出“出现问题——批评教育”的“亡羊补牢”式教育模式,通过长期的实践指导和思想教育起到健全学生品德素质和人格的作用,避免滞后性教育引起的恶性循环[7]。

(三)注重受助学生反馈教育,确保正确价值传递

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要在学生正确理解资助价值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进行,要使得受助学生正确理解资助的价值就需要高校给受助学生匹配与其所获资助相适应的反馈教育。高校可通过无偿劳动、个性能力开发、成绩激励体系等设计将“补助不是无条件的赐予”这一关键信息进行明确地传达,让受助学生一方面更加充分地理解资助的来之不易,同时也能促进受助学生发展自身特长,避免守住学生对资助产生过分依赖,早日实现促进受助学生自力更生的资助制度设计初衷[8]。

五、结语

感恩教育不是简单的思想灌输,需要学生具有良好健全的人格基础以及相对完善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最终使得其在感恩意识方面有所表达。学生感恩意识教育不仅仅是高校的教育责任,更是其家庭甚至整个社会共同的教育责任。人们既要认识到高校学生的感恩教育“道阻且长”,也要相信在循序渐进的多方共同探索和长期努力下也终会获得成功。

猜你喜欢
机理资助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SUV侧翻机理及主动防侧翻控制理论研究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金属切削中切屑的形成机理
金属切削中切屑的形成机理
套管磨损机理研究
套管磨损机理研究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