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学院花毽文化建设作为大学体育改革方法的认知体系建构

2020-02-24 06:13殷家鸿马永欣
昭通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信念能量运动

殷家鸿, 马永欣, 黎 苹

(昭通学院 体育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学教育中存在的既有矛盾也日渐凸显,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势在必行。作为大学体育,体现出这种矛盾凸显的最直接证据就是近年来大学生不断下滑的体质健康水平。如何从大学体育改革的角度来适应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这需要从教育的规律(涵盖于健康的本质)的认知入手,继而结合体育项目资源的开发、师资队伍管理的革新、课程的改革或场地资源的更新等等来实施。至于从什么角度进行改革并不是关键,关键是改革具有系统性,一环扣一环,只有在方法中发现了这种系统性,大学体育的改革才有可能符合国家教育体制深化改革的精神而取得最佳的效果。

花毽运动作为我国民族传统运动,因其独特的健身方式和普适性特点对服务于当下师生的身心健康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如何才能通过开发这样的民族体育资源来促进大学体育改革达成最佳的效果呢?清晰这样的认知当然也要从健康本质(即身心健康关系的原理)的认知入手并结合体育促进健康发展的功能来认识当下大学生(包括教师)不良身心健康的成因和大学体育中存在的弊病,有此前提才能关注并依托花毽运动(围毽形式为主)老少皆宜的特性以及参与的便捷性、关系的和谐性、运动的趣味性、运动量的可控性和动作的创新性等基本特点来建构出昭通学院花毽文化建设作为大学体育改革的方法。研究提出方法并从各个角度建构了保障方法科学运作的认知体系,旨在为当下大学体育改革提供理论的信念和方法的参考。

一、健康的本质

(一)健康的定义与我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健康认知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其中的涵义很多专家界定为三个层面的意思:躯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从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及道德上来看人的健康,已体现出健康的关系性本质,可谓身心活动的关系。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为什么也涵盖于身心活动的关系呢?我们知道,社会的发展遵循着自然的规律,从现象或局部来看,“事”和“情”的发展是万变的,人如何能适应万变的事情发展呢?首先,从身体层面来看,人为了生存既需要拥有必要的技能去解决问题,也要考虑动作的科学对人健康的促进作用,这都是身体层面对社会的适应;其次,从精神层面来看,人的心理平衡或满足决定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样的心理状态既需要适应挫折或逆境的信念和意志,也需要懂得放下欲望或接纳失败的智慧,如何才能形成这种“对立统一”的信念就需要对自然法则的认知。换句话说,当人的“德行”遵循自然变化及事物发展的规律——可谓“道”,则人就能拥有心态的健康;反之,当人知“道”了,德行也会适宜社会的生存。这诠释出了我国道家文化的思想。为什么知“道”就会产生“德“行呢?从“心学”创始人王阳明“知行合一”[1]的理论来看:这“知”是“真知”,也即《大学》里所说的“致知而后意诚”的“致知”,而“意诚”就是有了信念——信念是行为的动机。由此可知“道德”是适应社会的法则,是人“身心合一”的表答,也是健康身心活动关系的抽象。

道家文化的“道法自然”是一种世界观,它与爱因斯坦能量守恒的宇宙观异曲同工,诠释了宇宙万物遵循着一种能量的自然平衡,能量是不会消亡的,会在各种物质间相互转换并保持内外平衡。从健康的角度而言,人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主观意识、信念(人生观或价值观)及行为若违背了这种自然发展规律,必然造成人体内部能量的失衡,从而阻碍人的健康发展。例如:佛家、道家在各种形式的修身过程中求“空”、求“无”可谓修身中的“破”——破除在生活中无意识形成的、阻碍身体能量平衡的偏执思维和偏颇信念。破除的方法往往是要懂得接纳事物发展的“阴阳”两面或两极间的相互关系,并产生不执念一端的信念。道家的“无亡者寿”诠释的就是没有对人死亡的主观意识或消极信念,则人就能长寿。“亡”,佛家和道家都称为“相”,也就是心理学中认为的深藏于人潜意识中的一个主观信念。除了空掉错误信念或消极信念可以帮助人的健康,我国传统文化“儒、释、道”诠释出的“正念”也促进了人的健康,可谓修身中的“立”——起着平衡人体内部能量的积极作用。如:儒家的“至善、仁爱”表达出的心境、佛家的“慈悲心、菩提心”以及道家“知足常乐”的心境等等。正念如何能促进人的能量平衡呢?这雷同于西方文化中的“爱与感恩”所诠释的健康理念,下面我们从西方文化中来分析人的健康。

(二)基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健康认知

西方传统医疗科学的发达更多地引导人们从生化的角度来认识人的健康,从而强化了对抗性疗法。这往往会弱化人们对健康本质的认识。而现代心理疗法如自然疗法、整体疗法、能量疗法或生命线疗法往往能够从关系或能量的角度来认识人的健康本质。

生命线疗法的创始人戴伦.R.韦斯曼博士认为:“潜意识里限制性的或悲观的念头、感受及信念都会导致身体细胞的淤塞,最终形成各种病症。请记住我们98%的感知都是无意识的”[2]29。这既指明了人的精神活动与身体(细胞)变化存在关联,也指明了这种身体变化往往发生在人的无意识之中。戴伦博士也认为:“病症是身体内积累的毒物、毒素或对情绪的无意识内化、否认或决裂而引起的淤滞所导致的结果”[2]5,而“情绪便是运动中的能量”[2]5,它由人的经验所产生。简单地说,除了毒素的淤滞,病症往往产生于人在无意识之中否定、排斥或对抗外在事物变化所产生的情绪,这造成能量在潜意识中受阻。当人能够觉知到并有意识去接纳情绪(包括排斥病症的情绪),则能量就能得到疏通,病症就会消除。这其实也是传统心理疗法治病遵循的原理,比如:人本疗法通过创设无条件尊重、关爱与倾听的环境去感染患者面对和表达内心深处的痛苦,敢于面对或表达情绪其实就是接纳情绪而疏通能量;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引导患者改变既有认知和消极信念,即接纳过去内心排斥或否定的外在事情造成的负面情绪,从而达成内心和谐(能量平衡);行为疗法尽管不从意识入手去觉知或接纳代表负面情绪的事情,而是“忽略”致病的主观意识直接从潜意识层面去改变(如催眠疗法)或通过放松机体(放松疗法)促进受阻能量的疏通——体育运动雷同于行为疗法,但其塑造坚毅品格中的积极思维和勇气往往起到预防人走向消极、悲观或抑郁的境地。

除了面对与接纳来促进受阻能量的疏通,戴伦博士还认为:“利用无限的爱与感恩的振动频率……就能够接纳并调和你在潜意识里加以否定的种种情绪。”[2]73他结合日本江本胜博士对思维与水的关系研究的结论和治病实践验证了他观点的正确。这也解释了习惯于“正念”的乐观之人,为什么更健康的缘由之所在。

从能量的角度看待人的健康,各种医学里其实都早已存在。中医讲的“自愈力”,西医讲的“抵抗力”,道家讲的“炁”,印度传统医学讲的“普拉那”以及生物科学研究的电磁波等都关联着人自身存在的能量。现代流行的自然疗法、能量疗法或生命线疗法等治病的原理都是基于“能量”的视角来认知人的健康,其诠释的道理其实是:思维可构筑心理,心理又反过来主导人的思维。思维即意识,心理即潜意识,而潜意识可以让能量阻滞,也可以让能量平衡,这就说明了我们的健康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思维方式来引导心态,并由心态来主导人的健康。这也诠释了教育的意义。

(三)健康的本质即人格的健全

教育“立德树人”的目的其实也是要帮助人完善人格或健全人格。这从信念的角度来看可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辩证统一。有了这种格局化的信念,就可以驾驭社会生活中因“事变”或“情变”的刺激而不断生出来的妄念或欲望,这样才是对社会的真正适应。“三观合一”的原理是什么呢?

科学的世界观可以调和人在自然中生存的能量平衡——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科学的世界观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戴伦博士认为“这些法则包括为身体提供正确数量,质量与频率的水、食物、休息、锻炼、拥有自己的力量以及愿意做出相应的改变”[2]9。这诠释了人认知自然、相信自然和适应自然的过程。

科学的人生观可以调和自我内部能量的平衡——即我与我的和谐。人在学习和适应生活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内心的恐惧和欲望(利益)去迎合他人并否定自己真实的意愿(意志),形成内心的虚伪。这种现象有的心理学家称为“戴上了人格面具”,有的心理学家也称为“人格分裂”。同样的现象也发生于人性“善恶”的两面,当人执念在“善”(包括成功、顺境、正确、美等)中,往往会无意识地排斥或否定自己的“恶”(包括失败、挫折、错误、丑等),从而造成对自我的否定。接纳内心的真实意愿或人性的善恶两面,并懂得无条件欣赏(爱)人性的美,这就是科学的人生观。

科学的价值观可以调和人在社会关系中的能量平衡——即人与人、人与事物关系的和谐。科学的价值观往往遵循着民主的法律以及协调人与人间互利平衡的道德法则,可以说法律往往“死板而具体”,而道德却“灵活而抽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往往让人易于产生价值取舍,但一个人道德层面的价值取舍却密切关联着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往往代表一种更大的格局,可以矫正个人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偏颇;科学的人生观可以客观地接纳真实的自己,而辨别真实的自己往往要去认知和懂得接纳外在事物的“成败”和别人的“善恶”。接纳即尊重,可谓人意识辨识事物时产生的信念或看法,当看法没有因“排斥”形成坏情绪,则能量就可以在人的身体内自然平衡;接纳代表一种顺其自然的心态,而“爱”与“感恩”等“正念”往往可以调和对外在事物不良看法形成的矛盾并促进机体能量的内外流通。

“三观合一”诠释的其实是人思维的自由及变通。从人与人的角度来说是:以自尊、自爱为核心,密切关联着尊人、爱人以及人尊、人爱,这样的循环既促进了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也促成了人体内部能量的平衡;从满足的角度而言,就是人的存在感、价值感和归属感的满足,主导平衡就是人的思维和信念,也可谓自由意志;从人与物的角度来说,就是水、食物、湿度、温度、空气、锻炼、休息等与人体产生的物理与化学反应的能量交换与平衡,因为能量平衡,于是人就“精、气、神”饱满,充满了活力且“自愈力”强;拥有这样的健康体系,就做人而言,更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来提升自己的能量;就做事而言,更能获得勇气面对失败,获得毅力取得成功;同时还懂得良好的饮食起居、休息、锻炼等,这样的系统也是思维、能力与健康关系的良性循环系统;从和谐或能量平衡的角度来说,世界观可谓“天”,价值观和人生观紧紧围绕着人,可谓“人”,“天人合一”可谓人格健全,这就是健康的本质了。

二、体育服务于身心健康的三种途径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过:“凡德道以修己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体育为本。”[3]这强调了体育在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就形式而言,体育对人的身心健康的作用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竞争与意志力;第二,机体的协调运作与快乐;第三,合作与人事关系的和谐。

第一,竞争与意志力。意志力可谓竞争与成功的本质之一,通过“建立目标,刻苦训练,经历挫折和失败,然后超越自我,获得成功。”这样的体育运动过程成就了人积极的思维模式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其构成健康人格的特征表现在人面对目标所持有的积极思维或信心。体育运动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去争取成功的过程,往往强化了对自我的接纳,也可谓强化了自信心;

第二,机体的协调运作与快乐密切关联。从健康的本质可知:消极的意识和信念在人的潜意识层面促成了机体内部的紧张并形成能量的堵塞(压力),而科学的运动可以帮助机体协调运作并促进机体达成放松。从生化层面上来说,放松的机体可以促进多巴胺、血清素、内啡肽等神经递质的正常分泌或相互平衡,从而帮助人缓解焦虑、释放压力、获得愉悦感。同样,人在生活中感受到快乐也可以促进机体的放松。那么,在运动参与过程中,除了机体协调运作产生的放松,其它的快乐如:运动所具有的趣味性、合作的默契与成就、相互的尊重与认可、真诚地鼓励与共情、展示自我及满足等同样在促进机体的放松并与运动协同改善着人的健康;

第三,合作与人事关系的和谐促进了对自我的接纳。人事的关系密切关联着人的思维和心理,往往被“利益的看法”所主导,其中映射出了价值观与健康的关系。体育的本质不是竞争获得胜利,而应该是人的身心健康。竞争的胜利、荣誉、价值感等等其实都关联着人身心健康的发展,竞争若背离了合作的品质如:尊重、诚信、互利、友爱等也就破坏了人事关系的和谐,这不仅会制约人的竞争力,同时还将损害自己的健康,从健康的格局更能清晰这样的道理。

可以说意志力、运动习惯、人事关系的和谐都异曲同工地促进了人机体的放松和愉悦,但意志力对健康而言往往隐性而具有“恒定性”或“可持续性”;机体的协调运作对健康的持续作用往往决定于运动习惯对身体的不断放松或减压;人事关系的和谐往往需要代表智慧的思维习惯才能在运动过程中多元化地促进机体的放松和愉悦——即身心健康。

三、当下大学师生的健康分析

就健康的本质而言,不管是大学生还是教师,他们的既有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健康水平。这种观念的构成既涵盖了他们经历中所形成的乐观精神及对当下生活的知足状态,也涵盖了他们被强化的欲望与信念支配下的生活方式。从教育的经历来看他们观念的形成和健康,一个内在的因素是他们是否被培养出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或理性。理性代表了他们识破欲望和信念的能力(如觉察力或内省力)及追求成功的思维方式(如逻辑力)——理性构成的信念往往可以平衡不断生出的欲望而能“知足”,它也意味着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面对困难的信心。缺乏良好教育而理性缺失的人,他们的健康往往容易被环境所绑架,如果他们没有在儿时被家庭教育熏陶出乐观精神或积极态度,则当下社会“以经济建设中心的发展背景”映射出的不良意识形态将主导他们对利益的看法(价值观)、主导他们的生活行为以及他们在社会关系中应对矛盾的方式,并生成相应的情绪,这关系到他们身体能量的平衡或健康的水平。内在的因素代表人的主观意识给身体层面带来不断的压力;如果缺乏良好的外在行为习惯——如合理的饮食起居、运动休闲、真诚交友、向善审美等,则他们将不能释放内在观念源源不断带来的压力,而把健康置于很低的水平。

当下大学生经历的应试教育的模式,无可避免地会以灌输知识的方式去达成应试的良好效果。不去探索“为什么”并长期关注在应试的目的中,这往往注定了大部分大学生的健康必将因为思维的不良而在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随波逐流。而与大学生密切关联的社会发展现状是:技术革命带来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形成了现阶段人工就业的巨大压力;大学扩招带来的劳动力结构的单一和人才竞争的压力;高校发展的产业化更关注于现实的生存与发展而非教育的质量与市场的接轨;“应试体育”忽视了体育健全人格的功能也背离了终身体育发展的道路,让学生失去人生道路上既能健全人格又能释放压力的最佳途径。可以说,大学生们因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必然在现实中不断积累困惑,而不良的生活习惯包括缺乏合理的饮食、休息及体育运动等又不能帮助他们释放困惑带来的压力,这已注定了他们身心健康的不良,也正是理性的缺失和压力的持续存在,更易让他们走入沉浸于游戏或谈恋爱来逃避现实或通过吸烟或玩乐来缓解压力的恶性循环。

当下教师也同样经历了类似的教育,尽管他们如今有着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但因缺乏对知识探索的持续兴趣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而难以形成符合“健康规律”或“社会利益”的理想和信仰。由此,他们必然会在现实的环境中强化符合社会(体制)评价的利益目标(如职务和职称等)。其对健康的阻碍表现在:第一,缺乏竞争力的必然被目标所困扰(价值感缺失、否定自我及消极逃避等);第二,竞争获得功利的极难得到别人的价值认同和道德尊重(迎合利益的内心虚伪——人格分裂、功成而居的自恃态度或被妒忌等都隐藏着失利);第三,竞争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中远离和谐的情感压抑。可以说,健康的核心在自我的观念,但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体制评价也同时制约着普通教职工的身心健康发展,没有个人理性的改善或生活方式的改良,则人的健康就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之中。

四、大学体育沿袭的应试模式已再难适应当下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应试教育”往往会因应试的目的而采用灌输、记忆或强化训练的教学方式,“强制与枯燥”必然伤害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并制约他们终身学习的意识;同样,应试体育也必扼杀学生们运动的兴趣并制约了他们终身体育的行为。通过对健康的认知,当下“大学体育”想要帮助大学生发展身心健康无疑是困难的,困难在于:

第一,“应试意识”“功利信念”以及就业危机等意识阻碍着当下大学生们对健康或运动的关注,让他们极难在持续的运动行为中不断面对挫折或突破自我来获得自信心和意志力;

第二,体育教师普遍缺乏对健康的认知和职业的理想,既无心也无力帮助到当下拥有多元困惑或利用网络及游戏逃避现实的大学生们;

第三,教学中的“快乐体育”极其有限,首先需要教师拥有健康或快乐的基础——包括对健康的认知、信念和追求,并有心去创设课程、引导快乐;其次大学生们运动兴趣基础的薄弱也让体育教师们难以选择教学内容或实施针对性教学;

第四,除了体育应试的强化阻碍了大学生参与运动的动机,物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发展也强化了大学生对虚拟网络和游戏的依赖,更制约了他们参与现实活动(包括运动)的行为。

五、昭通学院花毽文化建设的方法及认知体系建构

(一)昭通学院花毽文化建设的方法

昭通学院花毽文化建设正是建立在传统的“应试体育”制约了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结合花毽运动的特点以及教育目的的认知共同创设出的方法。其特点包括:大众性特点——老少皆宜,男女皆适;便捷性特点——参与便捷,时间、场地限制极小,时时处处皆可踢;趣味性特点——花毽围毽的方式让人兴趣盎然,易于不断展示自我,获得满足;和谐性特点——入门易,但却可不断追求、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完善人格;运动中便于交流,可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及社会压力的减缓,也可因关系的和谐促成内心的和谐,

其方法是:第一,从体育教师花毽运动兴趣的发展入手,引导他们把兴趣带入课堂,通过教学培养出部分花毽运动爱好者,组织他们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出校园的花毽运动氛围——这是师生兴趣生长的摇篮,更是大学体育课堂花毽教学效果的环境保障;第二,不断推广健康共赢的信念,并把体育教师在“围毽”中建立出的兴趣和情谊结合教学目标引导出他们教学的合作力——这是校园花毽氛围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第三,除了大学体育教学平台,还应创设诸如:协会爱好者训练平台、花毽(包括网毽)赛事平台、学院教师健康帮扶平台、体育教师花毽技能交流平台等等——有意识的技能提升是兴趣和氛围发展升级的关键;第四,通过花毽运动及理念的不断推广与宣传,逐渐改变相关领导对校园健康发展的重视,争取他们的信任与支持,并逐渐整合有理想,有激情,有能力的教师壮大以花毽运动推广为基础的大学体育改革队伍。

(二)昭通学院花毽文化建设方法的认知体系建构

1 昭通学院花毽文化建设的方法应遵循的和谐发展认知体系

认知即人的思维[4]。花毽运动作为文化建设其实就是由人的思维来引导运动的行为,当运动行为背后的指导思想符合健康的本质或和谐的内涵时则可谓文化。

根据体育运动的心理特征和花毽运动本具的特点,花毽文化建设引导人的思维和心理首先应该懂得自尊——即接纳自己初踢毽子时动作及技术的不佳;然后是学会欣赏自己参与花毽运动的“现实”表现——自爱;作为技能优异者,不仅要学会接纳别人技术不佳的表现,还要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加以鼓励——这就是尊重别人,赞美别人。技术不好的人不仅懂得自尊还要懂得虚心求教,这既是尊重强者,也是认同强者的价值;技能好的人不居高、不自大,还懂得热心地帮助弱者,这既是尊重别人也会获得价值感和归属感——得到认同或被尊重。爱是关系和谐的本质,也是内外能量平衡的本质,爱别人其实就是爱自己。

遵循这样的认知体系,既能良性地发展自己的花毽运动技能又必将得到别人的价值认同;既能在运动参与及发展的道路上内心和谐又必将形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这样的认知体系完全符合健康本质的“自尊、自爱→尊人、爱人→人尊、人爱”的能量平衡体系。

2 昭通学院花毽文化建设方法应遵循的兴趣发展认知体系

不良的教育模式往往阻碍了人的学习兴趣,从体育的角度来看则阻碍了人的运动兴趣。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的智力发展理论科学地诠释了一门学科或一项技能的获得往往遵循这样的兴趣发展规律:即“浪漫、精确、综合应用”[5]的循环往复。从花毽运动推广的角度来看,创设校园花毽氛围既是渲染师生们由好奇心驱使的浪漫的情怀——参与花毽运动初始动机,又是综合应用的平台——技能发展与成就感获得的平台;而教学代表的则是“精确”,即技术的训练与发展。更明白地说就是师生在环境中被渲染初始动机,即兴趣,有此基础以后,再在学习中发展技能提升成就感与兴趣,然后又在校园平台的应用中通过获得的快乐、满足继续发展兴趣,形成浪漫的升级。这就是花毽文化建设过程中应遵循的兴趣发展规律。

3 昭通学院花毽文化建设方法应遵循的教育改革发展认知体系

大学体育存在的主要矛盾是师生道德发展的失衡——教师缺乏引导学生健康的认知和责任,学生缺乏健康的信念和行为。这样的矛盾唯有从体制深化改革的角度才有调和的可能,由此,不论是大学教育还是大学体育的改革都存在着教育改革的局限性。因此,当下大学体育工作中所关注的诸如行政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场地建设、经费使用以及学生运动兴趣等问题都属于改革的次要矛盾,缺失了对矛盾本质的认识,这些改革都将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昭通学院花毽文化建设作为大学体育改革的理念,首先是放弃了这种教育改革的理想——即解决主要矛盾,而是利用花毽运动可促进群体健康的“大众性、便捷性、和谐力、趣味性”等特点致力于整合体育教师的共同兴趣、快乐工作和生活的需求以及必须承担的教学任务,以形成花毽运动教学的合力并在教学中和其他建构出的平台中发展出大学生和其他教师的花毽运动兴趣,从而拥有共同的氛围来保障彼此快乐与健康的满足。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改革理念的推广和宣传,以促进其他教师的思考和觉醒,并逐渐加入到大学体育改革的队伍,成为有共同理想信仰和价值感的人。这种从教育“局部”改革的方法,因为与教育“整体”改革方向的一致性,必将在国家教育体制深化改革的当下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信念能量运动
为了信念
发光的信念
能量之源
信念
诗无邪传递正能量
不正经运动范
开年就要正能量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凝聚办好家长学校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