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方院校食品类一流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0-02-24 22:17张崟刘文龙刘达玉吴笛梅汝槐郭晓强
食品工业 2020年7期
关键词:学分一流院校

张崟,刘文龙,刘达玉,吴笛,梅汝槐,郭晓强

成都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成都 610106)

根据教育部教高厅函[2019]18号文件,2019—2021年,中国将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各10 000个左右,简称“双万计划”。这是教育部立足当前国际发展形势,高瞻远瞩,面向中国的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使教育事业主动适应市场需求,进一步体现教育在各领域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的重要举措。一流专业建设是实现中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基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抓手。为此,教育部非常重视一流专业建设,预计通过3年时间,分层次、分阶段完成20 000个一流专业点建设立项工作。在这一积极政策引导下,对地方院校的发展带来良好发展机遇。为对兄弟院校一流专业建设提供参考,以地方院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一流专业建设为例,从建设原则、建设重点以及保障措施几个方面提出几点思考。

1 一流专业的建设原则

1.1 坚持特色发展方向

高等教育是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人力资源的重要渠道。作为国家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战略部署的“双万计划”,更要把面向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把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世界一流本科人才,作为高水平专业建设的重要目标。作为地方院校,在高水平专业建设方面,更应该突出服务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对有利于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这样才能使培养的一流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1.2 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培养高水平人才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在总结历史,谋划未来基础上提出,关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作为服务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高等教育,一流专业建设应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世纪本科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之一,为未来中国的一流专业毕业生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就业,服务中国企业在国外的市场竞争做准备。

1.3 为国家与地方协调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占据国际前言的高精尖科技,更离不开“工匠精神”。如果说国家的“双一流”高校是占领世界科技前沿的排头兵的话,那地方高校则是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因为地方高校更多的是立足地方,服务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点培养能快速将新科技应用于工业实际中的应用型人才。这充分发挥了地方高校是国家“双一流”高校发展的有益补充作用,更有利于促进国家和地方的协调发展。

1.4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培养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人才培养理念是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重要思想。该理念要求在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建立、师资及教学资源配置,以及持续改进措施等方面,要围绕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和未来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需要服务。以学生为中心培养理念,是对中国传统的教与学脱节,重在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考核而忽略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重要改革。因此,在一流专业建设方面,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理念。

2 食品类一流专业建设的重点

一流专业建设是实现教育强国的基础,也是实现一流本科的最基本条件。基于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设原则,地方院校在食品类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应明确其在教育强国和一流大学建设的地位。在食品类一流专业建设方面,地方院校应该紧抓几个重点建设内容。

2.1 着眼长远发展需要,加强通识类和专业基础课教育

扩大通识教育覆盖面,给予学生更宽的专业培养口径,为未来拓展食品专业与其他学科和技术的交叉融合做好知识储备。对传统的通识教育课程及教学内容要进行改革创新。不仅在教学模式上,多采用小班教学、慕课、翻转课堂、智慧树等新技术与教学内容的融合,而且要在教学内容上,紧跟时代的发展,在案例教学上,增加其他学科的新技术与食品专业的相辅相成实例,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基础上,更加了解这些基础理论在食品加工、技术创新、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有益作用。对专业知识设置进行改革,将专业教育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学生在任课教师和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制定符合自身兴趣爱好的个性化学习计划。第四就是为多学科交叉融合提供知识储备。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还应该掌握法律、会计、电信、工程技术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这对食品类毕业生从事工程设计、新产品开发和食品的市场营销都有很好帮助。

2.2 提高学分制的灵活性

国内地方院校在本科教育上,基本实施的是每学期限定选修多少学分。大多数地方院校不允许学生在不同年级或不同专业选课。这样就导致学生只能按照培养方案,每学期完成既定的学分,同专业学生根据各门功课的成绩高低,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尽管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学管理,评价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对一些学有余力、兴趣爱好广泛、想学多个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就有很大约束性。因此,有必要尝试学生通过自修、自己选课等方式,灵活选择课程。当所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学分数达到毕业要求,完成本专业必须学习的教学环节,通过相关实践考核,即可获得本专业毕业证和学位证。对于本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在不同专业的通识课程学分互认基础上,完成其他专业所需的必修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从而获得第二学位。这样真正发挥学分制的作用,满足多样化学习需要,学生可以根据需求,在学好本专业课程同时,自己学习其他喜爱的专业,可以有效避免转专业、对本专业学习兴趣不高等情况[1]。

2.3 形成跨专业学分互认管理制度

国内大部分高中生,在填报志愿时,基本是报着被大学顺利录取的意愿,能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专业的情况相对较少。这就导致一些本科生服从学校的专业调剂,分配到某个不是自己非常理想的专业学习。因此,有必要建立学生选修第二专业的制度。这样更有利于促进跨学科领域发展,对学生今后就业和从事科学研究,都是一个很好铺垫。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全国教育质量不断提升,青少年的学习能力越来越强,学好某方面专业知识,已不能很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需要。形成跨专业学分互认机制,更有利于本科生对未来发展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跨专业学习,即使学生对本专业不是很爱好,他们还可以选择第二专业作为就业出路,不至于因为专业不对口而出现不能报考公务员、考研、考选调生等就业去向。

2.4 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本科阶段的教育除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使培养的人才具有用武之地,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是给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中去的良好出路。创新创业类实践活动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学生需要就某个产品,改进制作方案、发现产品的特殊性,确定如何推销产品、如何吸引顾客、如何在产品推向市场后合理规划生产、如何维系产品的新颖性等。这都需要在理论学习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才能够真正体验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尽管在一些高校的课程教学中,已采取小班教学、体验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方式,但是这与学生的实际体验还是存在较大差距。为此,教育部近年来越来越重视“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水平和质量,目的就是要通过学生在将所学的理论和基础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得到进一步创新和理解,并且促进传统产品的改进和创新,学以致用。

2.5 建立灵活的休学和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制度

应建立灵活的休学制度。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三的学生为例,其在经过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课程教育以后,发现对食品的某个行业非常感兴趣,想去开个门店进行创业。学校应查证该学生的休学申请的真实性,并予以批准。该学生经过1年左右的创业经历,学生会在门店经营过程中获得实际体验,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对其本人都是一笔很好的财富。此外,学校应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学分的认定制度。学生的创新创业过程也是一个学习提高过程,尽管不是通过课堂教育获取知识,但学生可以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掌握社会经验,甚至根据创新创业需要,开展自学活动。这些学习过程也应该被认定学分[2]。

2.6 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教育管理制度

一流专业不仅限于国内相同专业中的佼佼者,更应是世界同类专业(学科)中的佼佼者。因此,在一流专业建设中,应尽早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教育体系。在国际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可以建立互派学生、分阶段合作培养、境外实践、国内外高校学分学历互认体系等,以实现与国际教育体系接轨的多样性。在互派学生模式方面,即合作双方,通过有计划地选派学生赴对方高校学习部分课程,完成培养计划后,获得相互认可的学分。分阶段合作培养,即学生在不同年级,赴不同国家学习不同课程内容,完成相应学习环节后,获得国内或国外高校的相应学位。境外实践模式,即合作双方,通过选派部分学生到签约的国际组织、机构和公司参与社会实践。国内外高校学分学历互认体系,即学生可以在国内和国外共同完成培养计划,合作学校在学分互认基础上,既授予国内高校学位,又授予国外高校学位。这些多样化的国际合作模式,更有利于满足中国未来发展对国际人才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吸纳国际学生到中国交流学习。

3 一流专业建设的保障机制

3.1 加大经费投入

在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加大经费投入非常重要。一流专业建设决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更应是以学科发展为龙头,带动本科专业的发展。国际上不论是高校排名还是学科排名,都离不开学科对社会的贡献、对世界的影响,如高水平论文、学科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以及具有一定影响的毕业生数量、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等。因此,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学科的发展非常重要。影响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师资队伍和学科平台的建设。对于地方院校,内培外引大量高水平师资、购置高精尖的科研设备等,必须有大量经费投入。对于专业建设,短时间是难以出现明显效果,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积累和发展。因此,持续稳定的经费投入,对一流专业建设非常重要。

3.2 加强大学文化和学习氛围的建设

一所大学的学习氛围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更应提升大学文化和学习氛围。尤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体现全体师生参与、从入学到就业的全过程培养理念。此外,应杜绝种族、出生、家庭条件、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攀比甚至歧视。

3.3 加强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社会等方面对所培养人才质量的评价,并将这些评价应用于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就业质量为例,用人单位反馈的数据发现,本专业学生的解决食品加工过程中出现设备故障能力不足。根据这一反馈意见,学校要召开教学指导委员会,并邀请企业、学生及高校教育专家参加,对该问题的改进措施及解决方案进行讨论,形成统一意见,通过修改培养方案、改变毕业要求、修改考核环节的观测点内容等方式,对后期的培养人才质量进行改进。一流专业建设是一个将中国高等教育推向世界,参与世界竞争的过程,必然会出现许多新问题。对于这些新问题的出现,可通过持续改进管理模式,使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

4 结语

一流专业建设是中国在新的国际环境下,总结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着眼于未来世界格局变化背景下提出的战略部署。同时,一流专业又是高等教育行业的新事物,对于地方院校而言,在一流专业建设方面,如何确定发展定位、如何建设等,都要有完整计划和部署。因此,对地方院校在一流专业建设原则、建设重点及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一些认识和思考,但在一流专业建设之前的理论思考尚存在不足,有待一流专业建设过程的实践检验。

猜你喜欢
学分一流院校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学分美食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