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语境下中小学教辅装帧设计研究

2020-02-25 01:24
三明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装帧教辅后现代主义

张 帆

(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教材教辅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1)

书籍装帧是一门艺术,“在表现手法上可以调遣和借鉴任何艺术门类的艺术元素来创造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形式美感,有非常宽广的形象构成领域和丰富生动的语言表现空间。”[1](P66)当前,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引发的大众审美趣味“新感觉”“新品位”的转向,让图书装帧对形式美的追求也越来越热烈,图书装帧越来越成为与内容同等甚至更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影响大众对图书的选择。而中小学教辅作为知识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其封面设计、版式设计等装帧形式的审美创意是确保在铺天盖地的中小学教材教辅读物中突破重围的关键之一。

一、后现代主义与图书装帧设计的新转向

后现代图书装帧设计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在图书装帧领域的应用。早在1966年,美国设计师罗伯特·温图利就认为当时美国流行的设计理念是丑陋的庸俗的,他认为设计应该是时尚的、富有时代感的,用明朗的符号表现当代文化气质。其后的查尔斯·莫尔认为设计应该体现个人风格,走向更加多元的、个性化的、装饰性的方向。后现代主义理念应用到图书装帧领域要追溯到英国的波普运动,强调先锋的、反叛传统的设计理念。意大利的门迪尼掀起了欧洲后现代主义图书装帧设计的高潮,他强调图书装帧设计的想象力,极大地改变了设计的乏味与无趣,向“功能至上”设计理念宣战。中国的孟凡益从图书装帧的后现代主义语言出发对图书装帧的后现代主义形式要素进行了分析。林胜利则将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运用到图书装帧领域,并对后现代主义图书装帧的特征进行了解析。

德国后现代主义学者阿多诺就认为:“通过广告、大众传媒和商品展陈技巧,消费文化动摇了原来商品的使用或产品意义的观念,并赋予其新的影像与记号,全面激发人们广泛的感觉联想和欲望。”[2](P157)后现代主义从设计理念到技术手段都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图书装帧的认知。当代社会,图书装帧设计对市场的迎合,对读者审美趣味的取悦成为主旋律,图书装帧设计从精英审美、大众审美过渡到技术审美阶段,对个性、自由的追求让图书装帧充满个性与理想,市场意识让图书装帧逐渐脱离了内容的局限,形成了一种独立主体——装帧学,图书由“卖内容”向“卖形式”转变。后现代主义的“新奇性”“视觉性”“反传统性”让其对新技术的追求异常“热烈”。21世纪以来,网络技术、印刷技术、3D打印技术的更迭让图书装帧更主要地表现为一种技术创意,做“最与众不同的图书”成为图书装帧的基本要求。

(一)后现代主义消费理念下的形式美追求

后现代语境图书的消费属性进一步凸显。书籍是人类的精神财富,知识性、教育性与趣味性是其主要属性,但是在商品社会,书籍的商品属性日益凸显,尤其是在当代社会,图书业已经从短缺走向过剩,再加上电子图书、视频影像、自媒体短视频等时尚阅读形式的冲击,图书的生命周期开始缩短,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要想在有限的销售市场内取得竞争优势,装帧设计就成为夺人眼球的一大利器。书籍从“被阅读”到“被观看”的转变过程就是书籍商品属性凸显的体现。

商品属性催生了图书“形式美”需求。“一看封面,二看要目,三看内容”是当前发行领域流行的一句话,日本著名图书装帧设计大师菊地信义就说:“图书装帧,尤其是封面装帧,是图书成功销售的关键。”[3](P81)市场竞争让图书形式取代内容的竞争成为一种趋势,而出版改制后,自负盈亏的现状让图书发行部门更多地追求图书的可视化、形象化效果,这一方面提升了图书品位,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对读者的吸引力。而图书“可视化”“形象化”的追求就涉及形式美的基本内容,美国符号学家苏珊·朗格就认为:“凡情感表现无一例外是美的,艺术就是一种先于逻辑判断的情感想象活动。”[4](P37)在朗格看来艺术符号是“艺术”与“普通情感”的统一,图书就是这样一种情感符号,而图书装帧艺术让这种情感更加明朗。图书装帧作为一种参与市场竞争的独立主体,它正是借助装帧所形成的“美”的形式符号触动购买者的情感。

商品属性让图书装帧的美感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视觉冲击。林胜利教授曾说:“视觉冲击的语言和形式是多方面的,是通过某种猎奇表现出来的,凡是能够引起读者希望与震惊的一切艺术现象,都是后现代书帧艺术家所追求的视觉性。”[5](P81)受图书装帧视觉性的冲击,形式美成为图书装帧最重要的内容和载体,通过具有极强视觉冲击的艺术形式来包装原本高高在上的哲学、心理学,甚至是物理学、化学等图书成为图书大众化的必然要求,因为这些图书只有彻底满足大众的视觉感官,才能够获得认同,对于装帧来说,能否给大众带来视觉享受才是检验书籍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关键。

后现代主义语境下艺术介入图书装帧的主要体现就是视觉冲击力凸显,审美可以是对人文内涵、艺术情感的展现,也可以是对大众视觉感官的冲击,以销售为目的的装帧,以光彩夺目的“噱头式”装帧形式夺人眼球是当代图书装帧的第一任务。这种倾向直接导致能够获得大众第一视觉感官冲击的封面装帧的空前凸显以及投入成本高、回报少的插图装帧的消失。

商品属性让图书装帧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个体化审美。美国的菲利普·开普勒的营销理论将顾客作为书刊营销的重点,这就要求图书装帧在设计时要更多地考虑消费者的个人审美喜好,而后现代主义对个体的彰显也让装帧设计者从自我意识、自我个性的表达转变为以消费者审美趣味来改进设计,以不同群体、年龄、职业等等为参照的审美趣味“迎合”成为装帧设计取得市场效果的前提,这也就是中小学教辅装帧设计商品化的体现。

(二)后现代主义颠覆性与装帧设计的技术狂欢

颠覆技术理性所表现出的对技术更迭的狂欢化需求是后现代主义装帧设计的突出特点。当代社会“技术重构社会”已经成为现实,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的印刷技术改变了图书装帧的设计与发展,图书出版的现代性突出表现为电子技术替代人工操作,从手工绘图到电脑设计、从彩印到3D打印,现代装帧技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新媒体技术让设计最“美”的书成为图书装帧的目标。新的媒体技术不仅改变了图书装帧的手段,而且为新的图书设计提供了灵感和可能性。以装帧设计为例,传统手工绘图需要数月才能完成一幅设计作品,用电脑进行设计,随意构图、着色、剪辑、调试,可以避免重复设计,并且随意的复制、粘贴等纯粹数字化制作可以让装帧设计变得更加快捷。成本低、速度快、精准性强、效率高的现代图书装帧方式凸显了现代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新媒体也改变了图书装帧形态,数字化设计也使得图书装帧更加时尚,更富有现代气息,丰富多彩的视觉冲突使“‘读’书成为‘看’书,一种新的‘后现代主义审美’逐渐形成”。

新媒体对于图书装帧来说是一把 “双刃剑”,它在激发创作灵感的同时也带来了千篇一律的复制,“机械复制时代”的审美因此也缺乏了内涵与韵味。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一书中强调“机械复制”让艺术失去了“光晕”,“在对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时代凋谢的东西就是艺术品的光晕。这是一个有明显特征的过程,其意义远远超出了艺术领域之外”[6](P10)。本雅明所说的“光晕”对于图书来说就是艺术审美,机械复制让图书的艺术审美成为一种短暂的、可计算、可重复的简单过程,这就要求图书装帧在设计时要努力体现艺术的“光晕”,让审美回归图书,这也是机械复制时代图书装帧审美现代性的必然要求。

二、后现代主义引领下的中小学教辅设计

后现代主义对图书装帧设计的影响是深刻的,它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新奇性”“视觉性”“反传统性”对当前的中小学教辅传统理性具有较强的颠覆作用;求新求奇的设计理念又催生了盲目的“标新立异”。中小学教辅是以服务中小学生、教师、教研员等的同步辅导、参考书目,是一种辅佐教材的参考性书籍,它往往由知识讲解和练习题组成。中小学教辅因其知识讲解的针对性在国内具有广泛的市场,也正是这种“刚需”特性以及利润空间大的特点让中小学教辅的竞争异常激烈。当前中小学生教辅却存在造型雷同、色彩单调、材料普通、缺乏整体审美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凸显其审美价值就成为“同质”化教辅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一)后现代主义与中小学教辅形式美的张扬

后现代主义引领了中小学教辅设计的形式美。所谓形式美就是中小学教辅装帧过程中在文字、图形、色彩、材料、造型等元素的综合运用中所呈现出来的美感形态。对于中小学教育来说,形式美能够形成一种视觉效应,进而形成图书品位。

文字美是中小学教辅形式美的重要元素。文字是最直接传达图书内容和设计者意图的途径。文字设计的严肃方正、自由动感、婉约柔和、动感奔放等都与中小学教辅的内容有着直接的关联,它的装饰性风格能够传达教辅的风格。另外,文字的排版、字体大小、间距等设计的不同也会使得图书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文字主要向读者传达作者的意图以及表达设计的主题和构想,醒目、具有个性的文字、独到的文字设计、巧妙的文字组合,能够留给读者深刻的审美意味”[7](P121)。

图形美在图书装帧设计中也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教辅装帧设计中的图形蕴含着图书的主题思想,并且以视觉冲击留给读者深刻印象,事实上以抽象图形、摄影图像、绘画图形、漫画图形、装饰图形为主的图形样式是中小学教辅设计运用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像数学、化学、物理等理工科教辅书籍。在中小学教辅书籍装帧设计时从图书的主题出发,选择符合图书风格的图形样式,是直观展现图书个性化审美特征的最简单明了的手段,图形的实用美和艺术美的结合,能够准确地传达出中小学教辅的商品信息,而审美因素的介入能够让图形的选择更加具有美感,这也是决定中小学教辅装帧设计价值的决定因素。

色彩美在中小学教辅装帧形式美中是最具有情感色彩的元素。歌德在《色彩学》中说:“蓝色给眼睛一种特殊的几乎无法言说的感觉,如同看到从眼前飘过的令人愉悦的事物,会不由自主地跟随它。我们喜欢蓝色,并不是它强迫我们去看,而是它有着一种无形的吸引力。”[8](P27)儿童图书的经典形象米菲兔的创造者迪克·布鲁纳曾强调说:”颜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每一种颜色都会产生唯有那种颜色才会有的特别的力量。“在其代表图书《蓝色的生活》中,主人公表达出对色彩的看法,红色惊险刺激,蓝色生机勃勃,黄色令人向往,白色轻松旷达……在不同的中小学教辅图书中,色彩的寓意也会呈现出更多元的解读。由于中小学教辅使用的群体主要是学生、教师等,因此在色彩的选择上都是清新、舒缓的,例如选择蓝色与绿色都是使人平静、消解焦虑的颜色,而绿色所表现的生机与活力与儿童蓬勃的生命力相辅相成,这也是中小学教辅装帧与普通图书装帧不同的主要体现。

材料美是中小学教辅装帧的形式美的载体体现。任何图书的呈现都必须有一定的载体,无论是纸质图书、电子图书还是视频图书。图书设计好之后需要交付印刷来实现设计者的设计意图,不同的载体直接影响图书的审美效果,铜版纸封塑与一般纸张封塑就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另外纸张纹理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而中小学教辅因为其教育辅导的特别属性在材质的选择上一般会选择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中性纸张,色彩相对单调、柔和,纹理上也选择动静结合、质朴与华贵相结合的方式。当前,电子图书与视频图书的飞速发展,让电子阅读成为时尚,纸质图书的材料美也越来越呈现出时尚化、多元化的特点,插图复兴就是中小学教辅装帧材料美回归的一个体现。

(二)中小学教辅形式张扬与主题迷失

后现代主义对形式的过度追求掩盖了图书的主题。中小学教辅图书的本质属性是教育辅导,后现代主义对图书形式美的追求让中小学教辅装帧审美表现出“为了审美而审美”“为了形式而形式”的倾向,装帧设计上的过度“标新立异”就是主要表现,而这很明显是与中小学教辅的本质功能相悖的。

文字、图形、色彩、材料等形式元素都是服务于中小学教辅教育辅导主题属性的,教辅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图书装帧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审美介入降低读者理解上的难度,通过在封面、插图上划分区域,运用文字、图形、色彩、材料、造型等形式元素直接宣传教辅的主题内容,让读者直奔主题,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教辅书籍。另外,中小学教辅书籍的服务对象的特性也让这类书籍在装帧设计上更加年轻化,欢快、明朗的装帧风格能够引领中小学生阅读,这种“先入为主”的设计引领能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避免枯燥的课本式阅读。

无论是形式美的表现还是主题的凸显,中小学教辅装帧的审美追求都是为了让教辅书籍在同行业竞争中获得视觉优势,从而形成品牌效应,获得市场话语权。根据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福建省物价局《关于印发福建省义务教育阶段进校教辅材料推荐目录的通知》(下文简称《推荐目录》),各设区市教材选用委员会要根据《推荐目录》,按照教科书选用程序,建立评议专家库人选民主推荐制度,采取随机抽取专家、封闭式评审、选用委员会集体审定、社会公告等办法,确保选用工作公平、公正和公开。中小学教辅书只要进入《推荐目录》,都是经过各有关部门把关筛选出的各方面条件符合政策要求的,而且是由相对公平的随机专家选择教辅,教辅的优秀设计带来良好的第一印象和视觉优势将令其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后现代主义语境下中小学教辅设计的审美构建

当前,中小学教辅设计的突出弊端就是同质化的恶劣竞争,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深刻影响以及文化全球化让图书装帧的文化价值观、审美趣味和审美取向逐渐趋同。另外,新媒体、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让“机械复制”成为主流,图书装帧的审美特性逐渐流失,除了图形上的简单与复杂、色彩上的明暗之外,中小学教辅书籍很少体现出具有人文气息、美学韵味的审美设计,本该是图书装帧领域最后的审美王国也逐渐沦陷。但是,审美创意在中小学教辅设计中不可或缺,它引领青少年的审美趣味,是构建青少年审美品格的关键措施之一,这就要求中小学教辅必须具有审美创意。

(一)审美引导力构建

后现代主义的求新求奇本身就是强调审美创意,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能力。后现代主义凸显图书装帧的新奇与视觉重启并不完全等同于“标新立异”。但是,当前中小学教辅装帧设计的审美创意恰恰是被忽视的一个环节,简单的文字排版和图形组合构成了当前国内中小学教辅装帧的普遍状态,这也导致了中小学教辅装帧的美感追求被“边缘化”,纯粹以吸人眼球为特征的“炫酷”图像,或者刻意迎合青少年审美趣味的功利性设计,像“火影”形象、熊出没形象,甚至是美少女等卡通形象在中小学教辅装帧中的出现,就是简单地迎合中小学生审美需求与能力的体现,这种低层次的装帧设计根本没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审美取向的功用。

中小学教辅的受众群体是中小学生,他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和成人有着明显的区别,并且“成长性”是其主要特征。中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在学习生活中逐渐感悟、体验形成的,因此,中小学教辅装帧就要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进行设计,使其具有“引导力、亲和力、吸引力”[9]。信息时代,中小学生对图书、影像的审美能力也在迅速提高。笔者在实地调研中针对部分中小学阅读书目的封面装帧设计进行整理发现:同样是《我在为自己读书》系列丛书,具有后现代主义时尚感和个性特色的封面设计相较于传统饱含说教式的封面设计,销售量更可观。因此,这就要求中小学生教辅装帧在设计时要从当代儿童认知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美学等理论知识出发设计出符合当代儿童审美需求的图书作品,并通过这些设计来潜移默化地提升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并将这种高尚的审美能力内化为孩子们的审美品格,这也是图书装帧设计的实践思路之一。例如,《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系列丛书,就是以夸张的转换和魔幻色彩将女巫和爸爸在视觉上实现比对。

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所谓的“引导力”就是在中小学教辅装帧过程中,坚持高品位定位,用美的力量对流行的“媚俗”“恶俗”的装帧设计进行引导。这就要求中小学教辅装帧设计植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采用生动活泼、意境优美而又富有学科特色的审美设计来装帧教辅,可以适当地采用时尚元素,增加教辅的互动性来增强教辅书与中小学生的交流,从而促进审美的升华。例如,《自然拼读》系列丛书就是以炫目的字母拟人化的方式,连成彩虹桥,寓意走向知识。

(二)学科本位的秉持

装帧设计要植根于学科审美特点。后现代主义装帧设计理念并不是一味地强化形式上的新奇和视觉的简单冲击,它同样立足于被设计对象的属性。中小学生教辅在装帧设计时既要生动活泼,典雅精致,又要符合学科审美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教辅的主题内容,并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和想象空间,从而让中小学生获得美的启迪。

现在中小学学科分类进一步细化,教辅的分科也更加细致,文科类在总体上感性色彩浓厚,而中小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文科类中小学教辅在装帧设计时就承载着审美教育的重任。一些文科类教辅就通过运用一些工笔文人画、水墨山水以及一些名人典故等来装帧图书封面和插页,显得雅致,富有传统审美情趣。理工类教辅以数学、物理、化学、自然类科目为主,这类教辅虽然是以知识传播为主,但是其中也包含着秩序美、结构美、和谐美等审美形态,其中包含的理性之美、规律之美都是与文科类教辅的审美是相通的。这就要求中小学教辅在装帧设计时要充分理解学科分类以及各学科教学、教辅的基本主题和思想,并从中找出与审美相链接、相匹配的美的形式来诠释图书,而不是千篇一律地采用简单的文字、图形、色彩、材料等来匹配图书。

中小学教辅因为服务于中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因此要求在装帧设计时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的特点和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审美意识,而设计者更应该以审美教育者、文化传播者的身份来传播美、颂扬美。

猜你喜欢
装帧教辅后现代主义
非法劣质教辅须严打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获奖作品集(2007—2013共3册)
基于线性视觉流程的出版装帧应用研究
书籍装帧配色设计研究
我待教辅如初恋
众里寻他千百度
教辅虐我千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