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困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策略

2020-02-25 07:18张国春王之宇崔孝炜
商洛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融合发展教育

张国春,王之宇,崔孝炜

(商洛学院化学工程与现代材料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全社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1]近几年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上都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创新创业起步较早的国家,例如美国、日本等已经形成了较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和教育方法体现出了创新性强、 多学科交叉和以实践为导向的特点,创业学科方面的设计也非常完善。对比各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情况,不同国家甚至是不同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在各个国家和地区也有不同的体现。这反映出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和认知水平也不一样。

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较快,双创教育体系日益完整和深化。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对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投入关注,随着课程实践的不断深入,实施成果也日益凸显,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发展不均衡问题[2]。相对而言,我国发达地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早、 发展快,丰富的创新资源和优越的创业环境,使其发展规模和水平远高于其他地区[3]。在我国还有一大批高校地处西部非省会城市,甚至有一部分是处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些地区的高校所能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有限,能接收的双创教育理念和信息也相对滞后,可以说这类地区的双创教育大环境与发达地区是截然不同的[4]。对于地处落后地区特别是特困地区的高校而言,照搬发达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模式往往是行不通的。探索特困地区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活动,提高人才总体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特困地区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创新创业是贫困地区构建起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稳定脱贫的重要手段。对于特困地区的高校来说,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近年来,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势头迅猛,覆盖面不断扩大,特困地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也有了显著提升[5]。受经济发展水平所限,特困地区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环境相对较差,创业氛围不浓厚,学生在社会中所能学到的创新创业知识十分有限,学校教育就成为特困地区大学生接受双创教育最主要的途径。特困地区地方高校面临着比其他高校更多的困难,但同时也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特困地区的地方高校大多以立足地方、服务基层为发展定位,对基层的企业发展、产业结构、技术需求等有着更直接更全面的认识,这是地方高校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其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一个有利因素。多数特困地区地方高校已经认识到了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未来发展及学校自身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且清楚自身短板及优势所在,制定了适合自身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计划。各高校采取多种措施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例如举办或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创新创业大赛、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创新创业试点学院、制定创新学分认定办法等,这些举措表明了特困地区地方高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与决心。

但受制于落后的地方经济,特困地区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来说仍较为落后[6]。它们的创新创业教育无论是课程设置、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还是制度保障、教育理念等都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而专门针对特困地区双创人才培养的特色资源和理论研究尤为匮乏。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计划执行上也存在很大障碍,常常是有计划、有方案,但计划、方案实际执行落实不够到位甚至流于形式。各种双创竞赛很多,但实际参与学生较少,实际受众比例很低。另外,特困地区地方高校的学生多数是来自同样欠发达的周边地区,受生活环境影响,学生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欲望是欠缺的。一些学生将获取“稳定工作”为就业目标,期望过上有固定经济来源的稳定生活,缺乏创新创业的热情。

如地处西部某地级市的M 高校,近年来对创新创业教育高度重视,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学院,并且多个二级学院被列为省级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学院。从学校层面到二级学院,有着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规划及实施细则,全校上下都有着很大的信心和热情。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发现阻力重重,师资力量、学生积极性、硬件条件、社会参与度等很多问题相继暴露出来。该校每年都会举办各类大创项目、 互联网+大赛、学科竞赛等,看似如火如荼,实际上参与其中的学生比例大约只有4%,能够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奖励的更是凤毛麟角。这种困难局面使一些师生的信心受到打击,热情也有所消退。这一现状使得特困地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困难重重,教育水平与发达地区高校会越来越大。

2 特困地区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

2.1 与脱贫攻坚国家战略相融合

助力地方的脱贫攻坚工作是特困地区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的关键时期,地方高校要全面发挥知识库、信息库和人才库的作用,创新创业教育也要与当地的脱贫攻坚工作充分融合[7]。对于特困地区地方高校来说,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应该更加多元化,其教学目标除了培养创新性人才外还包括了助力地方脱贫致富,教育的对象应该涵盖所有的大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创业的意识、创新的理念和相关的知识储备,这是特困地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坚持和深化的一个特色。我国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即将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全面脱贫后如何巩固成果,防止返贫将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目前已经脱贫的群众,相当一部分还是靠临时救助、靠转移支付、靠政府兜底,很多是刚刚越过贫困线,一旦停止帮扶很容易再次陷入贫困。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在于如何充分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培养群众自身的“造血”能力。特困地区地方高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来源于乡村,大多数人毕业后也将就业服务于基层村镇、 乡村中小学及幼儿园、小微企业等,是当地科技服务、技术创新、脱贫攻坚、预防返贫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理念直接关乎脱贫攻坚成果是否能够长期持久保持。面对这一问题,地方高校应该时刻关注当地脱贫工作的现状及所面临的困难,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脱贫工作充分结合起来,这既是责任也是机遇。

位于秦巴山区的S 市是全国14 个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深度贫困村贫困人口9.46万人,占全市贫困人口的23.8%。截止2020 年2月,该市实现10.52 万贫困人口脱贫、259 个贫困村退出,7 县区全部摘帽。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S 市并没有就此松懈,而是花更大力气,在提升群众内生动力、防止返贫上下功夫,其中一项措施就是与当地一所本科院校(H 高校)和一所高职院校(Z 高校)进行合作,加强对贫困户和已脱贫群众的“扶志”“扶智”工作。S市充分利用两所高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调动许多师生参与对贫困户长期开展养殖、种植、电子商务、机械维修方面的技能培训,讲解创业知识和政策,帮助一些群众成功创办了养蜂基地、养猪场、摩托车维修店等。H 高校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子女通过教育扶贫的方式进行重点帮扶,每人都安排有指导教师进行全程全方位的指导。在学校的创新创业大赛、 互联网+大赛中同等条件下对贫困家庭子女予以倾斜,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学校会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并安排创业导师进行指导。与脱贫攻坚工作的充分融合,使特困地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更大、方式更灵活,更易凸显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也更能体现高校自身的价值,使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利条件转化为发展契机,会使其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和优质资源。

2.2 与服务地方发展相融合

对于特困地区地方高校来说,凝练自身特色,坚持根植地方、服务基层是其立足的关键,其创新创业教育也要与服务地方发展紧密结合。高校是人才高度集中的地方,是所在地区的人才高地和智慧高地,对于特困地区来说尤为如此。人才匮乏往往是制约此类地区发展的瓶颈问题,充分盘活高校人才资源,使其与地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对于高校和地方来说都是很好的发展契机。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融合可以更好地体现出地方性高校的价值。

创新创业教育是促进高校与地方融合的助推器,特困地区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围绕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明确建设方向,确定服务的对象,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8]。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时刻关注地方经济动态,紧密围绕企业需要,不仅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还要发展技术创新能力转化,建立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经常性地深入企事业单位、市场、社区等调查了解当地社会发展所真正需要的技术和人才,将当地市场和社会需求作为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创业项目培育和实践训练的切入点。学校应积极与当地政府部门、企业进行对接,为各种调研活动和社会实践提供便利和平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与地方经济发展充分融合。H 高校与S 市政府每年都会举行数场“双走进”活动,即“企业人员进高校,高校师生进企业”。一方面使企业了解了行业一些前沿技术,对一些感兴趣的技术成果可以现场咨询、现场签约,极大地促进了该校科技成果转化;另一方面可以使高校师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才是企业最需要的,什么才是最应该去研究和学习的,使得包括创新创业教育在内的各类教学和科研环节更接地气,更具实际价值。

2.3 与线上教育相融合

特困地区地方高校存在师资力量薄弱、平台短缺等问题,这是制约其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目前,此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者很大程度上还在沿用低效的管理模式和传统的教育方法,无法适应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潮流。因此,充分利用线上资源,打通线下线上相融合的渠道是特困地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突破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是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激情、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保障。例如,以MOOC 技术、智慧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为基础的线上线下教学组合模式就为特困地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发展新思路[9]。将线上教育的优质资源与线下教育在实践及互动上的优势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高质量信息的同时得到充分实践锻炼,切实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以H 高校为例,该校与当地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创客基地等开展合作,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线,整合了线上线下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利用创客在线平台、创客团队管理平台,全方位为在校生提供讨论交流、知识共享、信息查询、创业指导、推广宣传等服务。在教学中融入项目教学、头脑风暴、在线视频等,让学生逐渐树立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元的线上线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模式不仅是教学形式的改革,更是教育理念的改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线上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模式也要不断改进,以适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

2.4 与实践训练相融合

创新创业是一个从理论教育到社会实践转化的过程,在理论和实践的转化中,更应该注重实践环节。很多高校在这个过程中更多地关注理论教育,忽视了创业实践,大多数创业项目只停留在理论阶段。而特困地区地方高校与其他高校相比,更加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这对该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来说是一个优势所在。特困地区地方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将创业实践环节优化到极致,以此来弥补理论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为大学生搭建创业孵化平台,是很多高校为加强创业实践训练所采取的办法,Z 高校和H 高校也做了一系列创新和尝试。Z 高校对校园内的闲置校舍进行了改造,建成了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园内可容纳300 个摊位,学生有好的创业想法,有较成熟的商业计划书,学校就提供给学生一个摊位。对于一些高质量的创业计划,还会做些简单的风投,并将学校的商铺供其租用。在学生创业期间,学校会搭建广泛的校企合作平台,聘用校外的企业家做学生创业导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H 高校则利用“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该孵化基地由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联动”组建而成。基地为大学生创客提供会议室、业务洽谈室等设施和场地。基地吸纳了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创业培训机构、人力资源机构、传媒公司等入驻,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解决。基地为学生们提供培训,为学生创办的企业提供扶持和市场对接,提高孵化成功率。

2.5 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大学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不能脱离专业教育。对于特困地区地方高校来说,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互通,才能切实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高水平发展[10]。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专门课程和创业实践训练环节,有详细的创新学分认定办法和考核标准。二是指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专业的性质,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将创新创业课题与专业方向进行结合。要鼓励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创造价值,避免出现创新创业课题与所学专业完全不相符的情况。

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方面,很多高校都在不断探索。H 高校某二级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初期是以讲座的形式呈现,由多名主讲教师对各专业学生轮流上课,这些课程开始并没有列入人才培养方案,没有教学大纲和固定的授课时间安排。这种课程形式比较灵活,对不合理的地方可以随时改变和调整,适合在初期探索阶段应用。但随着教学的深入,这种授课方式已经难以满足要求。该学院及时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课程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大纲,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设立不同的创新创业课程,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到了专业教育全过程。同时,该学院还在创新学分认定上进行了尝试,制定了《创新学分认定细则》,将创新学分作为学生获得学位的必备条件。通过不断探索和改进,该学院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且与专业教育充分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3 结语

特困地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着显著特点,这些特点如果能够得到正确充分的利用,会为此类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带来发展契机,使其更好地体现出自身价值,反之则会成为其发展中的障碍。因此,特困地区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能照搬一般高校的发展模式和实施策略,在发展中要充分结合地方特色,融合地方产业,立足地方需求;在努力弥补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短板的同时,将主要工作放在培育和发展自身服务地方能力、助力地方脱贫等具有自身显著特色和优势的领域上,将劣势最小化,将特色最大化,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一校一策是发展中应该坚持的一个原则。

猜你喜欢
融合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