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支部作用长效机制构建

2020-02-25 15:34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学生

梅 茹

(齐鲁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0)

0.引言

2018 年10 月28 日试行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明确了党支部的基本职能与定位。 其中第二条明确指出,“党支部......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以及服务群众的职责”。 由此可见,党支部应承担起联系群众、政策宣传等工作责任。 校园环境与社会存在较大差异,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工作方式也存在不同,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是上级党委对于学生党员的主要期待。同时,由于学生党员的工作能力仍有待培养,因此学生党支部的管理责任相对较弱。但在新时期,学生党支部应主动看齐《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并依据其中要求调整工作策略。 再有,学生党支部的人员流动性较强,工作起伏较大。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学生党支部应在校党委的领导下,逐步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从而使自身作用得到长期体现。

1.高校学生党支部的作用

1.1 宣传中央政策

高校学生党支部是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 宣传党的宏观政策是党支部理应承担的工作责任。 在具体工作中,党支部应严格遵照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的实践性理论,为学生提供政策解读。 马克思主义是维护社会平等,减少贫富差距的理论武器,在中国社会的革命实践中,逐渐发展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理论形态。 这部分理论已成为国家建设的主要依据,并对社会文化产生巨大影响。 为学生提供对应的政策宣传,有利于大学生更为准确地认识社会。 同时在政策宣传工作中,高校学生党支部也应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内涵,包括坚持共产党领导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两方面内容。 通过科学有效的宣传工作,学生将掌握到国家发展的基本脉络,其个人发展也将融入其中[1]。

1.2 在高校内部开展梯队建设

在高校内部开展梯队建设,是学生党支部的主要职责。 该项工作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在学生中选拔优秀人才。其二。是对先进分子、预备党员进行培养。在学生中选拔人才,是梯队建设的基础性工作。高校汇聚了社会中的优秀青年,在其中选拔优秀人才可使党组织的梯队建设效率得到提升。因此高校学生党支部应被视为党组织人才建设的主要管道,使用好这一管道,可使党组织长期保持活力。同时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极少关注党建层面的知识。 因此高校学生党支部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培训,从而使其理论基础更加扎实,观念意识更为坚定。综合分析,党组织需求获得新鲜血液,在高校中培养优秀青年,是其梯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学生党支部应肩负人才选拔与培养责任,从而使党建工作得到有力支持。

1.3 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组织群众学习是党支部的主要工作,“组织引领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将党支部建设为群众的主心骨”,是组织群众学习的工作目标。 有鉴于此,高校学生党支部应在高校内部开展理论教育,从而使学生正确理解党的治国理念,并增进学生与党的情感。 群众路线是我党的基本路线,在党支部的实践工作中,党员干部应将群众需求视为党的工作目标,并对工作成果进行积极宣传,从而使群众凝聚在党的周围[2]。在高校工作中,学生党支部应主动组织群众活动,并借助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小组讨论、社会实践等活动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党的理论精髓。通过长期坚持,大学生将成为我党的坚定拥趸,并自觉维护社会稳定。 同时,针对基层学生的实际需求,党支部也应灵活开展法制学习、传统文化学习等工作。

1.4 领导各部门的学生工作

“组织群众”是基层党支部的主要工作。大学生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党支部应通过科学、有效的组织工作凝聚学生力量,从而使高校与社会建设获得更多支持。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我国将面临诸多挑战。 中国共产党是推进祖国建设的领导力量,党支部应将自身定义为中央联系群众的窗口部门。通过凝聚本校学生,大学生群体将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祖国建设也将获得有力支持。 同时大学生正处于步入社会工作的准备阶段,在这一时期增强学生的组织性与纪律性,可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有鉴于此,党支部应承担起组织学生、凝聚学生的重要责任,并与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校园组织建立工作联系,从而使学生工作的整体性得到体现。

2.影响高校学生党支部发挥作用的负面因素

2.1 互联网媒体带来的影响

近年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网络媒体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这一变化, 将对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宣传工作带来诸多影响。首先,互联网在诞生之日起,就将突出主观认知、挑战权威作为研发理念,其软硬件的设计均继承了这一发展理念。 受此影响,互联网媒体的观察视角更为多元,在解读权威信息的过程中,更倾向于使用挑战、挑剔的解读视角。 但中央政策的严肃性与原则性较强,网络媒体的宣传习惯不适用于此类信息,这一矛盾,将为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宣传工作带来挑战。 其次,网络信息极为多元,并会以平行、对等的形式展现在计算机界面中。 在这一形式中,学生会依据主观判断选择所需求的信息,并对其正确性作出判断。 类似的学习习惯,将使政策性信息的重要性大幅减弱,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宣传工作也将受到影响。

2.2 人才培养范围狭窄

为党组织选拔、培养、输送人才,是高校党支部的主要工作。 但在实践工作中,部分高校仍然存在选材范围狭窄、培养周期过长等问题。在人才选拔工作中,部分高校会受到人情因素的影响,将选材范围大幅缩小。这一问题,将使党建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富有理性并具备可塑性的优秀人才将被埋没。 而失去公平性的人才选拔机制,也将对党的形象造成破坏。再有,部分高校的人才选拔理念过于僵化,并将文化课成绩视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 这样的衡量标准,无法全面体现学生的工作能力与综合素养,基层党委的人才建设将受到损失。最后,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的人才培养工作仍然存在不足。其中理论水平不足与培养观念落后,是制约人才培养工作发展的主要因素。

2.3 学习活动缺乏实效

高校学生党支部应组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小组讨论、社会实践等学习活动,以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与观念认识。但在具体工作中,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所组织的活动严重缺乏实效性。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部分活动的知识输出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例如,在观红色教育基地的过程中,多数学生仅能了解到革命事迹的文字材料,或参观相关遗迹。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无法获得深刻感悟,所学习到的内容也难以对接其现实生活。 其次,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所举办的活动密度较低。 例如,多数高校仅会在一年内举办一次社会活动。这样的活动密度,无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活动的有效性也难以体现。再有,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极少引导学生开展理论学习,学生的理论知识无法得到提升。

2.4 与团委等部门的联系不够紧密

高校学生党支部应与团委、 学生会等部门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从而使学生工作协调发展。 但在现实环境中,学生党支部与其他部门的联系并不紧密,合作机制无法建立。 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学生干部缺乏联系。学生干部是各学生组织的骨干力量,引导这部分学生建立联络机制,可使学生工作得到推进。但学生干部的学习任务较重,日常工作也需要付出更多精力,因此学生干部的日常联系并不紧密。其二,在标准管理体系中,团组织应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独立开展工作。但在高校内,校党委是学生团委的主要领导部门,学生党支部与团委的工作交集较少,二者的工作界定也较为模糊。 其三,高校学生党支部可分配的资源较少,其他学生组织缺乏对接学生党支部管理体系的主观意愿[3]。

3.构建发挥高校学生党支部作用的长效机制

3.1 建立信息化宣传平台

针对网络条件下的新形式, 高校学生党支部应建立新型宣传平台,以便完成政策宣传工作。例如,高校学生党支部应为宣传委员配备辅助性岗位,并邀请具备先进思想的学生参与其中。 宣传委员分管学生党支部的宣传工作,但受限于人员编制,宣传委员难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信息输出。 邀请优秀学生参与到党支部的宣传工作中,可使信息质量得到加强。

再有,高校党支部应改变宣传载体,并借助微博等信息工具诠释党的宏观政策。 微博的数据传输功能较强,宣传委员可借助微博上传短视频并与学生开展互动交流。 在具体工作中,宣传委员可依据党中央近期作出的政策指导,在网络中搜寻关联素材。之后,可邀请其他同学共同编订针对性较强的网络视频。 同时,宣传委员可开放微博平台的留言功能,并与微博粉丝开展深度互动。这样的宣传方式,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交流习惯,宣传效果可得到提升。

还有,高校学生党支部可将微信作为辅助宣传平台,并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生活指导。 微信是当代大学生最为常用的信息交流工具,宣传委员可开设主题鲜明的微信公众号,以增加信息输出。例如,宣传委员可开设主题为“大学生就业”的微信公众号。 在公众号中,宣传委员可定期发布关于引导大学生就业的宏观政策。 同时,宣传委员也可借助微信公众号与学生开展交流, 并在交流中引用相关政策。 借助这一平台,党的宏观政策将与学生的实践生活相对接。

3.2 扩展人才培养范围

人才培养范围狭窄,是制约党组织梯队建设的主要因素。 在改进过程中,高校学生党支部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扩展人才选拔范围。我国高校的规模较大, 学生党支部应将全体学生纳入到考查范围,从而使优秀人才得到凸显。同时,部分人员配置不足的党支部,可将注意力集中到大一新生中。例如,借助军训等活动,党支部可将选材范围逐步缩小,并在二年级阶段长期跟踪主要人选的成长轨迹。

二是制定更为合理的人才选拔理念。 例如,高校学生党支部应首先建立预备党员的考核标准。其中可包含学习成绩、集体观念、遵纪守法、观念意识等内容。在考核学习成绩的过程中,党支部可为各项课程设定考评线,从而使考核过程更加客观、公正。在集体观念等环节的考核中,高校党支部可借助集体劳动等活动,选拔表现突出的学生。 再有,党支部应在人才选拔过程中,严格查处违反校规的行为,以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最后,学生党支部应对学生的观念意识进行严格审核,并将其作为主要考核内容。

三是强化人才培养机制。 例如,高校党支部应为预备党员提供进入地方党校进修的学习机会。 地方党校的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环境远超普通高校。 学生党支部可向上级党委申请学习机会,或邀请党校教师进入校园内部。 通过党校教师的介入,党支部的培训质量可得到提升,学生党员的理论水平也将大幅提高。总之,党支部应在培训活动中邀请理论水平跟高的指导教师。

3.3 增强学习培训质量

增强学习活动质量,是高校党支部履行教育责任的主要途径。 在具体工作中,党支部应增加学习密度、丰富教育手段并强化学习活动的实效性。例如,在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的学习活动中,党支部可借用活动基地的现有设施,为学生开设“红军食堂”。 学生可在“红军食堂”中品尝革命时期的食品,并将其与现代美食相对比。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将在活动中收获更多感悟。 之后,党支部可邀请参与活动的学生交流活动感受。 通过相互交流,学生的认知视角可得到扩展。

再有,高校党支部可借助多媒体工具,扩展现有教育手段。 例如,党支部可利用教室内的多媒体工具或校园影院,为学生播放感人至深的影视作品。 借助影视作品,学生的视觉、听觉体验都将得到调动,内心感受到的冲击将更为强烈。 多媒体工具的信息传输量远超书籍、文字资料等平面媒体。 依托多媒体工具开展教学工作,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得到具体展现,教学效率将大幅提升。或者,党支部可与其他高校开展合作,并借助信息工具建立远程交流平台。在该平台中,多所院校的学生可就同一问题展开讨论,观察视角可得以扩展。

最后,高校学生党支部应建立密度更高的教育机制。 例如,党支部可借助慕课教育模式,为全体学生定期播放教育视频。 通过这样的方式,教育工作所消耗的成本将得到控制,教育频次将得到提升。再有,党支部可开设兴趣学习班,学生可通过公开课的形式参与到学习中。

3.4 以党建带动学生工作

“服务群众”是群众组织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对接学生工作的过程中,高校学生党支部应首先加强自身建设,并逐步提升影响力。 首先,高校学生党支部可将群众路线落实到校园内。群众工作是我党的基本路线,其核心内涵是与群众建立紧密联系。在具体共工作中,高校学生党支部应将困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纳为帮扶对象。之后,党支部应建立帮扶小组,并建立制度化的帮扶机制。在这一过程中,党支部将负责搭建工作平台,其影响力将得到提升。 团委、学生会等基层组织,也将主动寻求与党支部的合作契机。

再有,高校学生党支部应组织学生进入社会。 社会是大学生施展才能的主要舞台,但在应试教育下,校园生活逐渐脱离现实社会,大学生难以准确对接社会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党支部可组织学生为社区提供义务劳动或为贫困儿童举办义卖会。 借助此类活动,学生将逐步了解社会运行机制。 而党支部可联合团委与学生会将此类活动常态化,从而使其形成长效机制。

最后,学生党支部可将团委或学生会骨干,视为预备党员的重要来源。以通过这样的设计,团委、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可与党支部建立分工明确的合作机制,党支部的作用可得到长期体现。总之,共产党是我国的领导力量,各社会组织与管理部门均应维护党的领导。在校园内,党支部可将自身定位为优秀人才与学生干部的管理组织。借助人才的汇聚,学生党支部的作用将得以突显。

4.结语

新时期,党中央对基层党支部提出了全新要求,高校学生党支部应调整传统工作模式,并借助长效机制展现自身作用。首先,党支部应建立信息化宣传平台,从而使政策宣传得到有效落实。其次,党支部应进一步扩展人才培养范围,从而使优秀人才进入基层梯队。再有,党支部应借助多媒体工具,增强群众教育的实效性。最后,党支部应加强自身建设,并借助党建活动带动校园活动,从而使其他学生组织紧密对接学生党支部。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工作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赶不走的学生
不工作,爽飞了?
学生写话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选工作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