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构建研究

2020-02-25 15:34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育人文化学生

刘 畅

(安徽工程大学 安徽 芜湖 241000)

0.引言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和匿名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发展,当前我国高校育人还存在缺乏文化价值引导能力, 网络文化传承功能减弱,网络文化渗透力度不强,教育功能发挥不足等相关问题,因此,要想高校网络育人得到有效发展, 需要培育积极健康的高校网络文化,创建高校网络育人的阵地,设立网络育人运行机制,成立专职网络育人队伍等相关途径来实现高效育人的有效作用。

1.当前高校网络育人面临的困境

1.1 缺乏文化价值引导能力

目前,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网络育人在网络文化多样化融合和正确的价值引导存在一定的不足。随着的网络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时代发展,网络的多种多样性引导了高校网络文化不断进步和创新,在创新的同时也增强了思想文化的融合和相接, 在多元化的相融合形势下,凸显了高校文化指导能力不足,缺乏执行力。首先,高校网络文化体现的是多元化相结合的趋势,网络呈现的是匿名性、开放性,对于大众表达意见和建议都是自由并且畅通的,在思想文化传播方面也提供了开放的渠道,使网络信息大量呈现出来,顺应信息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网络上的内容、信息不同,导致在网络上出现很多意见不统一,和观点相反的多元化思想,多元化思想的不同,也导致网络文化出现制度不完善、文化价值观念参差不齐,网络信息低俗等怪圈。 其次,高校缺乏对于文化价值引导能力。 现如今,高校逐渐成为意识和形态不断比较的首要阵地, 大学生在不同利益集团争夺下成为了重点对象。但是,高校未有效利用网络文化对于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思想,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引导,在实现网络文化发展和培养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时,未做到有效的良性互动。高校网络育人,缺乏对文化价值的主动意识、和利用先进的引领理念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在有效引导大学生对各种网络文化实践和文化现象,进行正确辨别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还需加强网络正面的宣传力度。

1.2 网络文化传承功能减弱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网络文化逐渐渗透到各个国家的不同领域。网络文化空间逐渐成为大国之间较量的新战场,同时,西方的强势文化通过与其他文化较量下,在不断的加强和升级,一方面,西方为推进强势文化渗透到各个领域,采取“信息霸权”的方式,并结合在网络技术、语言方面以及大的信息量等较大优势,逐渐占据了网络文化传播的主导地位。 由于西方强势文化“信息霸权”的因素,导致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认同产生了影响,部门学生的传统文化鉴别能力较差,往往对西方文化盲目效仿。另一方面,高校缺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上传播、保存和创新价值发挥有效的作用。 高校在网络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功能减弱。不仅阻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和优秀文化信息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于网上传统文化的认知力。

1.3 网络文化渗透力度不强

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高校文化,同时也促进了高校网络文化的进步和发展,目前网络文化对于满足大学生的成长方面还有所欠缺,在促进传统文化内涵传播方面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和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下,高校在不断的提升网络技术水平,并且网络平台和网络文化品牌也在不断提升。 对高校网络文化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网络文化渗透力度还不够强。 首先,在网络文化渗透方面,缺乏专业的专职人员,对于网络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存在足够了认知和了解,缺少一定的经验。 其次,很对高校网络文化表现出娱乐化、休闲化和时尚化等现象,缺乏对文化的渗透意识。网络文化工作平台在有效运用和发掘功能上还有所欠缺,部分平台在整合方面的力度不足,阻碍了网络现实资源之间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

1.4 教育功能发挥不足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高校面临着多方面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新媒体发展格局、网络舆论生态、教育的对象以及文化传播技术等方面。对于目前的高校来说,同网络文化飞速发展的形势下相比,高校在育人方面存在很大问题, 在创新教育方式和育人能力提升的速度方面相对滞后。 首先,消极的网络文化对教育有一定的影响,严重阻碍了教育功能的发挥。网络传播主要体现出大众性和互动性,使得网络传播速度非常快。由于网络常常会出现网络推手、网络水军等一些幕后推动下,促使网络消极文化的蔓延速度进步一提升,往往会超出理性控制范围。 因为网络具有匿名性,导致很多网民在发表言论时不计其后果,进而导致网络变成情绪的发泄地。 网络中消极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主流文化,网络中负面文化和舆论不断增加,网络秩序失去平衡等问题逐渐显现。 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使网络文化的有效治理陷入困境,对教育的难度也不断增加。 在网络话语上,往往会出现“去权威化”、“去中心化”等趋势,导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问题和想法。 网络中错误的文化也是导致大学生出现失范行为的主要因素, 高校在解决这些问题,强化育人等方面的功能还发挥的不够,对网路正面的教育和内在研究的把握力度还不够,需要改进教育方式,拓展教育功能的载体。

2.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构构建价值

2.1 高度开放网络环境

互联网的根本属性包括开放性。 互联网从一定程度上看,是具备高度开放的信息平台。 对于时间没有过多的限制,对发展空间没有相对的阻碍,在网络空间里,每个人都是一个主体,不仅拥有传播者的属性,还具有接受者属性,两种属性都能够随时传播信息和接受信息。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构的构建, 使学生在互联网上与亿万网民进行沟通和交流情感,对学生的思维感官和价值观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高校网络育人机制,让学生在高度开放的网络环境中不断发展和进步,让学生将网络传统文化渗透到学习和生活中,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 现如今,大学生通过在高度开放的网络空间和环境里,接收知识、传播信息、沟通交流、表达想法。 并且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着网络环境, 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形成和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环境是很多学生的精神家园,高度开放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和政治认知度的影响逐渐增大,不断探索和构建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构,既可以有效了解网络舆论的状况和价值引领的主动权,又能够增强高度开放网络环境中的价值引导。

2.2 激励网络领域价值

网络空间是高校青年学生与外界链接主要方式之一,目前网络环境日益复杂,多种多样的网络传播主体、多元化的思想传播渠道以及信息传播内容过于重复、联动传播等影响巨大。 多元化的网络领域价值观念不断涌现、相互激励。 进而使高校的网络价值引领任务不断加重。首先,网络领域对于不同价值的诉求在不断进行碰撞,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影响下,不同经济成分、不同利益主体、不同利益诉求等问题在我国社会出现,不同利益的主体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断运用不同手段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对充分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和价值想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网络对于不同利益主体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思想价值观念和观点提供了有利的平台。 大学生是网络民众中重要的群体,其中大学生对于自身利益也存在诉求,由于大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区、家庭和生活,所以在利益诉求、价值观念都有所不同,使学生不同利益诉求、价值观念之间相互碰撞,从而激励了网络领域价值。 其次网络环境中中西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可能够有效激励网络领域价值,网络对于我们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也是西方对我国高校进行价值渗透的主要方式和渠道。因此,只有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协同应对机制,提高和激励网络领域价值的引领能力,才能有效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3 影响高校网络育人效果

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构构建对于高校育人效果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网络文化能够有效丰富教育的内容,拓展教育的渠道。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各个国家不同的文化、民族、和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科学先进文化,了解不同的文化知识,首先,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可以赋予学生思维的开放性,感受到世界的多元化,突破学生对于信息文化和交流沟通的局限性。 网络育人赋予学生的是平等性,并且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网络教育环境中,运用思维创新方式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在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不断建构和完善过程中,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的自身健康发展,提高学生不断创新的能力。 网络对于高校育人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创新能力,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高校网络育人功能的实现途径

3.1 培育积极健康的高校网络文化

网络通过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网络具有开放性、生动性等特点,对于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教育起到促进的作用。 第一,高校要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对大学生日常宣传、海报等方式,将核心主义社会价值观贯穿到每位大学生心中, 对舆论进行有效日止对舆论进行有效制止,并对网络较好的精神文化进行更好的传播,使网络文化,拥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和精神价值,第二,高效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展阶段,思维比较活跃,容易被西方文化发展的价值观所影响,因此,学校要加大对网络上各种不良现象有效指引,加大对党的宣传力度,将党的理论创新结果深入到每位学生心中,并且加大对网络深层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化解由于西方文化导致学生对传统思想观念困惑,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三,高校要重视学生,在有网上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对学生产生心理影响时,要对学生正确指导,完善反应机制,通过组织学生、教师参与话题讨论等形式,运用实时数据和鲜明的事例等表达方式,对学生进行正面指导,对网络谣言,采取积极打击,争取网上的话语权,进而能有效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

3.2 创建高校网络育人的阵地

高校是政治思想教育活动场所和沟通媒介的主阵地,要以官方网站为建设目标,各级机构合力配合,并且请新媒体积极参与网络阵地,是创建高效网络育人的主要途径。首先,应加强校园官方网站建设,校园官方网站是宣传学校建设成就, 展示学校形象及魅力的重要渠道。是学校实施公开校务的重要平台,要实时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并且宣传学校改革发展的成就,通过校园官方网站展示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其次,学校应创建校内各二级机构的网页,将这一机构直接面向学生,并且服务学生,要了解通过网页建设对教育教学管理和培养人才具有直接影响,并且对网页加强管理做到实时公开和更新,充分利用网页的优点,并且对学校有关的政策进行宣传教育,进而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高校人才。最后,发挥好新媒体的积极作用, 利用新媒体典型代表, 例如,QQ、微博、微信等,利用其交流便利、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等优势,达到信息畅通和师生互动的效果。

3.3 设立网络育人运行机制

建立有效的网络育人运行机制,才能更好发挥网络对于培养人才的有效保障。 目前很多高校的网络育人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对高校网络育人缺乏统一规划,各个单位只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制定各自的工作规划,继而导致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与其他部门不相接,很难建立共同合作的网络育人机制。 学校要建立健全管理组织机构,并对相关部门管理责任有效分配,建立由学校统一领导的,宣传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等,让学校和师生之间共同参与网络育人管理机制,从而发挥网络育人运行体系的协同作用,学校在设立网络育人运行机制时,要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和监督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的网络管理系统,维护网络秩序,规范网络不良行为,为网络育人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运用监督体系,对不良言论,做到及时监测和处置。

3.4 成立专职网络育人队伍

网络育人队伍可以有效进行指导和开展育人工作,对高效网络育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第一,根据选拔队伍精英和有利于工作开展的原则,培养和锻炼具有高思想政治水平、教育理论和相对经验较丰富以及具有较高网络应用水平的专职管理人员,运用网络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精神,宣传优良校园校风,在网络育人方面要牢牢把握话语权和主导权。第二,有效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政治理念和政治素养高,并且在网络育人方面能力较强的学生骨干队伍,结合自身特点,加强对学生骨干队伍进行岗位培训, 还要充分发挥学生骨干队伍贴近学生的优势,并对专职网络育人队伍存在的问题,进行补充,纪念而使网络育人工作更加贴近实际生活。

4.结语

网络作为新时代信息发展和传播的有效方式,对高效网络育人提供了新的平台和交流渠道,当前高校网络育人还存在一定困难,因此需要高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具有一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高度开放网络环境、激励网络领域价值以及影响着高校网络育人效果。 高校通过网络有利于更好的教育学生,高校网络育人功能的实现可以通过很多途径,高校要充分把握互联网带来的机遇,积极探索网络育人的有效途径及方法,进而促进互联网对于高校育人的有效成果。

猜你喜欢
育人文化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年味里的“虎文化”
赶不走的学生
谁远谁近?
学生写话
他们用“五招”育人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