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课程思政”研究:综述与展望

2020-02-25 20:55李红梅鹿存礼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学者课程思政育人

李红梅鹿存礼

(1.徐州医科大学,江苏221004;2.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5;3.中国矿业大学,江苏221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他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课程思政化改革由此开启。“课程思政”理念推出以来,国内广大教育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思考和研究,发表了众多相关的学术成果。截止2019年8月,仅在中国知网上,以“课程思政”为主题搜索,就检索文献2595条,其中明确包含“课程思政”的866条,关于思政课程或思政课的705条,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578条,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238条,涉及教育教学改革的132条。经过文献阅读梳理,实际探讨课程思政相关的文献334条,主要集中在2017-2019年,尤以2019年成果丰富,截至8月已有967条与“课程思政”直接相关文献。可见,当前“课程思政”随着社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而日益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在构建高校思想思政教育系统和教育教学改革中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意义。

一、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综述

通过文献分析发现,目前学者们主要从核心内涵、重要意义、实施路径、具体实践、教师挑战五个方面展开对“课程思政”相关的研究。

(一)探讨“课程思政”的核心内涵

“课程思政”的理念缘起于上海进行的高校课程改革活动。2014年上海市教委在《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中提出这一概念。2017年12月,教育部颁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题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围绕这一要求,学界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有学者论证指出“课程思政”不是指一门或几门具体的课程,而是培育和输送一种理念和价值;要秉持“不能做的就不要去做,能做的就一定要做好”的原则,将专业课程知识点与思政教育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以期达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双赢。[1]“课程思政”这一思想既融合了我国教育的优秀传统和我们党对于学校德育及思想政治工作长期以来形成的方针原则、工作遵循,又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它承载的是一种教育责任、注重的是一种教育方法。[2]从育人价值的本位出发,“课程思政”的价值聚焦要坚持合目的性、合规律性与合必然性的统一。[3]有学者认为专业课程思政是“课程思政”系统工程中最为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部分,其中的若干核心问题包括“课程思政”的设计问题、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问题、课程评价问题、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关系问题等。[4]有学者在分析了“德育与思政”“学科与课程”等概念后,认为“学科德育”更适用于基础教育,“课程思政”更适用于高等教育。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必须考虑对象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意趣,将“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纳入统一的顶层架构来整体设计和推进。[5]

综上,目前学界普遍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是对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充分挖掘,以课程为载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各类课程和各个环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旨在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构建全课程育人环境。

(二)探讨“课程思政”的重要意

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是高校教育理念变革的需要、是高校隐形思政教育理念发展的必然、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复杂性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发展的必然。它体现了“课程系统性与协同性的耦合”“课程理性价值和工具价值的统一”和“课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通”。[6]有学者指出“课程思政”的提出是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确保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认为“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知识、经验或活动过程中,这一过程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3]有学者也指出“课程思政”体现了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主体教育观、个性发展观。[7]还有学者们则认为“课程思政”是课程德育的升级版,是高校保证正确办学方向的重要途径,[8]是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的重要任务要求,是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职责使然,[9]成为我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常态。[10]

(三)探讨“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从整体推进方面来看,有学者指出要注重价值引领,坚持育人导向,回归课程之本。[11]有学者认为思政教育理念转换是基本前提、大思政建设是根本要求、教育共同体是基本依托、课程开发是必要前提。[6]有学者认为可以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理念对“课程思政”作整体设计和推进;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研讨、师资互通、教学评价等方面打造“五个一平台”,以点带面,推进“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从政策导向、制度建设、制度保障等方面协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课程思政”的持续发展。[12]有学者总结为三点:第一,在思想认识上,要强化“育人共同体”的思想理念;第二,在体质机制建设上,要为落实“课程思政”创设有利条件,教育主管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构建落实体系;第三,在组织保障上,要强化高校党委对“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的领导作用;第四,在教师积极性调动上,要把责任与激励结合起来,[9]必须从三个方面着力,即加强思政理论课——第一课堂建设;转变专任教师观念,挖掘每一门专业课的“德育元素”;推动“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建设”,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和实践育人有效途径,从而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13]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要在管理理念上完善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在改革措施上要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在教学方法上要提升专业化队伍和教学能力,在体制机制上要构建多学科的教学合作和激励制度。[14]

从推动课程建设的角度上看,学者们也进行了细致的探索。学者们认为有效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实现育人目标,教师是关键因素,教材是基础,资源挖掘是先决条件,制度建设是根本保障。[3]此外,必须要有实践活动方案制定、实施和评价,以便更好地实施。具体来讲,要落实主体责任,做好顶层设计;要破除专业壁垒,贯通课程育人的全过程;要满足学生思想需求,解决学生思想矛盾;要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发挥教师引领作用;要紧扣时代主题,课程内容和形式都要与时俱进;以及要建立和健全课程评估体系。[15]有学者从时代际遇的视角论证了“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建构的可能性,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指出在模式设计上,“互联网+课程思政”要充分考虑全要素建设,目标导向是提升课程育人的实效性,平台基础是基于易班的互联网平台选择,内容建设是重点所在,注重隐性教育内容进网络并积极建立网络思政内容资料库。有学者从课程转化路径角度,认为可以从课程融入、课程统整以及专题课程三个方面实现转化。[16]

(四)专业课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具体实践

各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这一类研究大多以某一门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在该门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探讨。这一类研究是被研究得最多的,有206篇,涉及的课程涵盖了高校各专业主要课程。对这些文献按人文社科类课程和自然科学类课程进行划分,发现涉及到人文社科类课程改革的占58.43%,涉及到自然科学课程的占41.57%。

已发表的在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人文社科类课程中,语言类课程占有三分之一篇幅,涉及到英语课程的有24篇,语文课程的有8篇,日语课程2篇,法语课程1篇。陈顺利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教育教学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研究,[17]张莹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对大学语文教学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建设等方面就如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政教育提出了思考与建议。[18]张嘉伦以日语入门教学为例,浅论“课程思政”视角下外语教学中提升文化自觉与自信。[19]此外,管理、艺术、体育类的课程是研究者们探讨的主要课程。

在自然科学类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研究中,各专业课程均有涉及。如有学者以有机化学课程为例,从“课程思政”的实践基础、专业课教师自身素养与有机化学课程的具体实践三方面进行阐述,并通过问卷调查对“课程思政”的效果进行评价,探索发挥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20]学者们探讨基于课程思政视角下的药学伦理学课程建设、[21]基于遗传学家故事的医学遗传学“课程思政”的设置与实践、[22]高校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23]老年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及效果等,[24]《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等在实践操作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5]

(五)探讨“课程思政”推进中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教师是“课程思政”能否取得实效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者们针对教师在“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和应有的应对方式进行研究。

第一,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应发挥的引领作用进行探讨。有学者基于“课程思政”的视角,讨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应然”引领作用,并对其发挥引领作用的路径做了学理上的探讨,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在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走在前列,发挥引领作用;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方面”走在前列,发挥引领作用;在“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方面”走在前列,发挥引领作用;在“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实事求是地分析解决问题,从正确的价值立场出发利用规律方面”走在前列,发挥引领作用。[26]

第二,对高校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要领进行探讨。有学者从高校理工科课程建设方面,探讨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认为理工科教师实践“课程思政”应注意的要领有:坚守专业定位,注重学科视野;注重多元融合,注重学科文化育人;崇尚科学精神,发掘运用专业历史和人物教育作用;注重学以致用,在实践中落实思政课程。[27]有学者通过对上海7所理工科高校的调查,发现当前教师人文阅读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泛泛而读、休闲阅读较为普遍,潜心精读、经典阅读缺失;随机阅读、盲目阅读较为普遍,有计划阅读、针对性阅读缺失;意向性阅读、封闭式阅读较为普遍,日常性阅读、嫁接资源阅读缺失。为此,着眼于教师人文阅读的功能复位,根据高校实际提出了要形成一个“识”:即在高校逐步形成人文阅读是教师必备素质的思想共识、营造两个“场”:即在高校逐步营造教师校内自我阅读场和家校交互阅读场、关注三个“点”:即关注教师月度兴趣点、阅读规划关键点和月度内容着力点的路径对策。[28]潘乐等则对指出在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化过程中,专业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教育对象的价值取向与独立特征,学生不惧怕老师的权威;教师能否有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知识教育;教育方法是否与时俱进,避免教学效果流于形式。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专业教师应针对学生特征,因势利导;提高自我修养和综合素质;针对课程内容,做好思政教育的教学设计。[29]

还有学者对高校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主体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要充分发挥高校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的主体作用,切实强化领导与保障激励力度、教师要不断提高立德树人认识高度、要着力提升课堂教学实施效度,更好地担当塑造时代新人的重任。[30]

二、对已有研究的学术评价及未来的研究展望

自“课程思政”理念出现以来,学界对“课程思政”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已有研究对“课程思政”的生成机制、核心内涵和重要意义阐述得较为透彻,对具体课程的改革也进行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并开始关注改革中思政课理论教师和专业课程教师的角色和作用。主要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研究展望有以下几点:

一是对“课程思政”与课程育人、教书育人等概念的厘清和关系的梳理不足。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对课程思政、课程育人、教书育人、大思政等相关概念进行进一步厘清与关系梳理。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思政课的课程和教师均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而作为其他专业课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地位以及融合的具体方式和把握程度,则需要我们更进一步探讨,以期能更清楚地对“课程思政”进行定位,从而更好地在高校内进行推广,达到育人效果的最优化。

二是对具体课程开展的“课程思政”改革的研究中,大部分还是论述为主,只有少部分提出了适用与本课程的、具有本课程特点的思政元素和课程构建体系。而要使得研究成果具有推广性和指导意义,实际的操作和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只会限于经验或纯理论阐述。目前缺乏具有实际操作指导意义的研究的可能原因是,“课程思政”作为新的理念,在很多高校上尚属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学校、学院还是老师,都有一个转变、接受、应用、创新的过程,而要在一门课程或一类课程的教学中积累完整经验需要时间的沉淀。未来的研究中可以采用行动研究法等方法,对具体课程的改革实践进行更具体的实践和总结推广,使研究带给广大教师实际参考意义。

三是“课程思政”推广中关注教师的研究较少。已有研究已开始涉及到在此过程中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方式,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涉及到的教师至少有三个方面,即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高校辅导员,他们在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各有所长。如何整合这三方面资源,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体,更有效地促进教育的实效?未来的研究可以着眼高校教师、教辅人员在课程思政改革中的角色、作用、要求等,注重对教师的培训,提高育人和改革效果,实现“课程思政”改革的预期效果与最终结果的一致性。

猜你喜欢
学者课程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学者介绍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学者介绍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