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工作方式的创新路径探析

2020-02-25 20:55丁凯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动员团组织共青团

丁凯

(福州理工学院,福建 福州350001)

高校共青团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建立起来的青年群众组织。近年来,高校共青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积极发挥着在青年大学生中的思想引领作用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作用。但是,面对时代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新变化,高校共青团的工作运行机制也应该不断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的工作路径。目前国内学者更多的关注点是立足于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定位研究,主要涉及政治定位、育人定位、护航定位、服务定位和社会定位等方面。[1]对高校共青团工作定位的实现离不开其工作方式的创新,特别是组织方式、动员方式和表达方式。

一、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工作方式面临的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高校共青团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在组织方式上,对新信息技术的关注和青睐是青年群体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群体区别于其他群体的主要特征之一。特别是信息技术在社交领域的广泛应用,衍生出了众多游离于现实管理机制中的虚拟组织(诸如QQ群、微信群等)。这些虚拟组织汇聚了大量的高校在校大学生,如何有效地将他们凝聚起来,需要切实创新高校共青团组织适应信息时代的组织机制,及时转换传统的组织逻辑,变革原有实体组织管理高校共青团的思维方式。其二,在动员方式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年思想的活跃性、选择性、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2]与此同时,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历程中的特殊时期,他们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渴望追求个性发展,对未知领域的满怀着好奇心,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索意识。因此,运用单纯的管理话语体系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组织动员变得日益式微。迫切需要创新高校共青团的动员方式,转换既有的动员逻辑,更多地根据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兴趣特点和广大团组织干部的人格魅力,动员他们积极参与到团组织的活动中来。其三,在表达方式上,当代的青年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作为联系青年大学生的重要桥梁和纽带,高校共青团既要担负起青年大学生的引领作用,又要肩负起表达青年大学生利益诉求的助手作用。这就涉及高校共青团话语体系的建设问题,特别是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它在为高校共青团话语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也为高校共青团话语体系表达方式的更新提供契机。

二、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工作方式的创新路径

(一)创新高校共青团的组织方式

1.拓展高校共青团的组织平台

在信息化的时代,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适应能力快。他们既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也是较早接触和享用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群体。特别是在和新兴科学技术成果的双向互动中,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生活方式、活动方式、接受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处于一个多变的状态。高校共青团组织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勇于创新共青团组织的覆盖平台,及时捕捉大学生群体乐意接受的新的交流、沟通、联络和聚集方式。在巩固原有以班级、社团等传统实体组织形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和借助信息技术的辅助功能,敢于尝试运用QQ、微信等方式来不断拓展共青团组织的虚拟化空间,整合和优化高校共青团的组织工作平台。在虚拟组织和现实组织相互结合之中,将高校共青团的组织平台不断地加以扩大。

2.拓宽高校共青团的组织边界

组织边界是组织的分割线,在过去,人们普遍认为,组织的形成是由固定的活动场所为依托的,因而具有固定性、物质性和不可逾越性。但随着信息网络的出现,组织边界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化,特别是虚拟组织结构形态的出现,已经将传统的组织边界由过去的刚性化而逐渐柔性化,具有可弹性、可移动性和可渗透性的组织特性。组织成员之间可以自由地在虚拟空间聚集和解散,完全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而且可以在保留现实组织身份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意愿同时进入多种虚拟组织。其实现高效、快捷的聚散组织机制,越来越受到当代大学生的推崇。面对这种虚拟化组织边界的新样态,高校共青团在其组织边界建设上要继续保持原有以班级为基础的实体组织,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基层共青团组织,发挥传统共青团组织边界的优势;与此同时,要增强高校共青团组织的灵活性、包容性和吸纳性,切不可固守传统的刚性组织边界,阻断现实组织与虚拟组织之间的有效互动。而应根据组织搭建的时效性和虚实性等方面的不同,进行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让高校大学生在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相互渗透,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

3.扩大高校共青团的组织覆盖

青年大学生群体作为最活跃的社会群体,具有很强的自我规划、自我调控和自我激发的行为意识。在高校的校园里,存在着众多由大学生自发成立、自我管理和自我运作的学生自组织社团。这些由大学生自发成立的自组织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引领青年大学生、凝聚青年大学生和服务青年大学生的作用。与此同时,它们的存在也打破了传统高校共青团单方组织青年大学生的局面,已成为满足青年大学生多元化需求和引导青年大学生有序参与高校共青团组织的重要载体。面对如雨后春笋般的高校自组织的涌现,作为青年大学生组织核心的高校共青团,需要在自身组织结构治理方面积极借鉴高校青年大学生自组织的有效运行模式,也要不断地扩大高校共青团的组织覆盖面,积极探索在高校青年大学生的自组织内部成立团支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促进高校大学生自组织有序发展的同时,“把扩大有效覆盖面作为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着力点”,[3]不断巩固以高校共青团为组织核心的组织体系,增强高校共青团的组织覆盖能力。

(二)创新高校共青团的动员方式

1.根据高校大学生的兴趣动员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一个显著的共同特点表现为他们比较排斥强制性的话语管控和毫无新意的说教。这也就决定了新时代高校共青团的工作成效在很大程度取决于他们是否根据青年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来推进。兴趣对调动人的思想行为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根据大学生的爱好,运用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对他们的行为意识进行引导,高校团组织的工作内容才会更容易地得到他们的理解和落实,高校共青团的工作也才会产生效果。因此,高校共青团需要基于青年大学生的兴趣,积极开展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发挥特长和创新潜能的个性化活动。与此同时,在“软件”和“硬件”等方面为青年大学生的兴趣群体提供支持,并适当地为他们配置指导教师,鼓励他们在高校共青团的指导下开展相关活动,以助力广大青年大学生在结合自身兴趣的基础上实现人生价值。

2.发挥高校大学生的参与动员

在过去,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活动、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更多是由学校来统一安排。而当代的高校大学生则可以更多地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实际需要以及在组织活动中参与程度来作出抉择。相比以往,现在青年大学生的自主性越来越强,活动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动员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当下高校共青团在工作的动员上要更加注重团员的参与度,适当开辟公共参与平台,鼓励广大团员参与到团组织的决策过程和论证过程中来。可以通过开放团属媒体,对团内的公共事务展开充分的讨论,让青年大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话语权,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就是其中的重要一员,并在讨论在过程中让广大青年大学生相互交流和学习。此外,高校团组织还可以通过网络投票、意见征集等方式对邀请青年大学生对团工作提出宝贵建议。

3.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情感动员

高校共青团是青年大学生的代言人,只有扎实地为青年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面提供服务,才能树立高校共青团的良好形象,增强高校共青团的号召力,最终赢得广大青年大学生的支持和信任。信任的实现离不开共青团组织在情感上拉近其与青年大学生的关系。情感的感召是激发青年大学生热情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团干的纽带作用。团学干部是在基层团支部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优秀代表,他们不仅能够在学习和工作上做到张弛有度,而且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能够做到有情有义,具有沟通青年大学生的能力和基础。在日常的团学工作中,共青团组织要多动员团干与青年大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了解青年大学生对团组织工作的真实想法,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帮助他们解决在思想上遇到的困惑、学习上遇到的难题、生活上遇到的困难等方面。另一方面,高校共青团组织要挖掘青年大学生中在创新创业、文化体育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杰出代表,通过开展主题讲座等形式来发挥他们在青年大学生的榜样力量。

(三)创新高校共青团的表达方式

1.更新高校共青团表达组织意图的方式

高校共青团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青年大学生的主体性,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表达高校共青团的组织意图。在具体操作方面。首先,要抓好团学干部表达。团学干部是青年大学生的榜样和旗帜,在传递高校共青团组织意图时具有引领的表率作用。因此,高校共青团要积极培养造就一批党性观念强、业务素质高的团学干部,让其在落实高校共青团的组织意图中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其次,要抓好活动表达。团建活动是表达组织意图的重要载体。要将主题团日活动横向扩展,在志愿服务、课外实践和就业创业等方面加强组织引导,表达团组织对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怀。此外,要抓好课堂表达。在团学培训的过程中,要创新课堂形式,借助新媒体技术的辅助功能,采取线上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推动高校共青团培训目标的实现。

2.提升高校共青团表达青年利益诉求的能力

高校共青团要维系青年大学生对团组织的支持和拥护,在增强青年大学生对高校团组织认同感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提高青年大学生的获得感。这就需要高校共青团组织不断提升其表达和解决青年大学生利益诉求的能力。首先,需要有道可表。高校共青团要进一步畅通青年大学生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尤其是在信息化的时代,可以通过“借助于新媒体平台,以他们可以接受、乐于接受的互动方式生动地呈现出来”。[4]其次,需要有制可依。利益诉求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地保证维护青年大学生权益工作的顺利进行。再次,需要有序可循。制度保障是前提,有序可循是保障。青年大学生的利益诉求表达不仅要做到反映有序,更要做到落实有序,以保障青年大学生利益诉求有序发展。最后,需要有效可见。高校共青团作为维护青年大学生权益的重要组织,不能对其利于诉求流于形式,必须建立成效机制,让青年大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高校团组织在解决他们切身权益问题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高校共青团组织作为联系、团结和引领广大青年大学生的重要组织,必须根据时代发展的变化,不断与时俱进。通过扎实推进组织方式、动员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改革创新,以不断适应新时代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新要求,不断开创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工作方式的新路径和新举措。

猜你喜欢
动员团组织共青团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湘西北第一个团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常德地方执行委员会
发挥群团组织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国防动员歌
探析如何加强油田社区基层团组织建设
音乐迪斯尼
相约二零一七,遇见魅力共青团
抗洪中的共青团
发挥群团组织带头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吴洪芹接受境内外媒体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