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卫星不稳定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分析

2020-02-26 16:11胡文铧王永存通讯作者
医药前沿 2020年1期
关键词:微卫星生存期黏液

胡文铧 王永存(通讯作者)

(1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病理科 广东 湛江 524000)

(2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放射肿瘤科 广东 湛江 524000)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我国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呈递增趋势,在2015 年中国癌症统计数据中显示,CRC 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居我国恶性肿瘤第五位[1]。CRC 的发生发展与微卫星不稳定(MSI)、甲基化异常以及染色体不稳定密切相关[2]。近年来,多数研究表明微卫星不稳定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独特且预后良好[3]。故而,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30 例CRC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微卫星状态分为微卫星稳定组和微卫星不稳定组两组,对其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生存期进行对比分析,具体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30 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均属于腺癌,治疗方案相同,均知情同意。根据微卫星状态将患者分为微卫星不稳定(MSI)组和微卫星稳定(MSS)组,每组各15例患者。观察组有男性患者11 例、女性患者4 例,平均年龄为(59.31±3.28)岁;对照组有男性患者12 例、女性患者3 例,平均年龄为(60.29±4.69)岁。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情况,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高。

1.2 研究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肿瘤部位和性质进行检查,并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从CRC 术后病理诊断之日开始,结束于术后复发之日或死亡之日或失访之日,计算其生存期。

1.3 观察指标

患者的肿瘤部位包括右半结肠、左半结肠以及直肠,肿瘤性质包括黏液性腺癌和非黏液性腺癌,统计两组患者的肿瘤部位和性质数量,计算其所占比例,并对比其生存期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5.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对比

与微卫星稳定(MSS)组患者相比,微卫星不稳定(MSI)组患者肿瘤类型以黏液腺瘤为主,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 两组患者肿瘤部位及性质对比[n(%)]

2.2 两组患者的生存期对比

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发现微卫星不稳定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8.51 个月,微卫星稳定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24.98 个月。进行显著性检验后,微卫星不稳定组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显著长于微卫星稳定组患者(P<0.05)。

3.讨论

结直肠癌属于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高的恶性肿瘤,其疾病负担较重,患者的生存质量低下,预后差。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微卫星不稳定是其中之一,且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4],且发现其生存期时间较长。本研究将我院收治的30 例结直肠癌患者根据其微卫星状态分为两组,对其临床特征以及生存期进行分析,其结果显示:与微卫星稳定组患者相比,微卫星不稳定组患者肿瘤类型以黏液腺瘤为主(P<0.05),同时其生存期显著长于微卫星稳定组患者(P<0.05)。该结果表明,微卫星不稳定结直肠癌患者和微卫星稳定结直肠癌患者的病理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微卫星不稳定患者具有更长的生存期,故而对结直肠癌患者的微卫星状态进行检测可预测患者的预后。

猜你喜欢
微卫星生存期黏液
梅花鹿基因组微卫星分布特征研究
鞍区软骨黏液纤维瘤1例
会阴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1例
林麝全基因组微卫星分布规律研究
鼻咽癌患者长期生存期的危险因素分析
黏液型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Cif基因表达研究
黏液水肿性苔藓1例
胃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及生存期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术中淋巴结清扫个数对胃癌3年总生存期的影响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波纹巴非蛤微卫星标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