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学科创变 各显神通

2020-02-26 08:44张晓利
中国医院院长 2020年23期
关键词:中心医疗学科

文/本刊记者 张晓利

疫后学科创变,有共性有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疫情大洗牌,医院学科建设必然也会发起变革,悄悄呈现新态势。作为医院核心竞争力,学科变革,短期则影响医院“十四五”期间定位、方向,长期则影响医院数十年的发展速度和医院学科再升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变革当起的特殊时刻,兄弟医院的探索未尝不是值得自家医院借鉴的良方。第十四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特别设置了“疫后医院学科创变”分论坛。六位来自不同地区的医院管理者,畅谈自家医院学科创变的心得和经验。

论坛分上下半场,其中,上半场由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院长陈元仲主持。

陈元仲 院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蒋立虹 院长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蒋立虹:高位推进呼吸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学科特色不仅是一所医院的医疗特色所在,也是医院的生命所在。医院要在一定区域产生影响,必须结合当地疾病特点培育自己的特色专科,竭力形成学科特色。”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院长蒋立虹表示。

呼吸系统疾病是威胁云南百姓健康的一大类疾病,再加上云南与越南、缅甸、老挝3国接壤,与泰国、柬埔寨、孟加拉、印度等国相邻的地理分布,建立高水平呼吸系统疾病诊治和防控工作体系,是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认为正确且迫切的工作。

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原有的强势呼吸疾病学科群基础上,2019年12月28日,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与中日友好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合作共建了呼吸区域医疗中心。

据蒋立虹介绍,双方按照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依托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在呼吸系统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科研、人才培养及管理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建呼吸区域医疗中心,提升云南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水平和科研能力,共同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呼吸系统疾病诊疗中心。

疫情催化下,高位推进呼吸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成为当地的主旋律。主要表现为,呼吸区域医疗中心纳入云南省2020年“四个一百”重点建设项目。同时,省政府审批同意建设“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东院(呼吸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还调整了项目地块,增加了总用地面积;另外,还上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呼吸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及公共卫生领域新增中央投资储备项目。

“目前,医院正在积极推进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报批,以及地勘、环评、人才储备等工作。同时,加快推动重大疫情救治基地项目建设。”蒋立虹称。另外,医院结合学科建设,以成果转化应用为主线,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持续完善人才梯队建设;建设智慧医院提升运营效率,改善医疗服务提升医患满意度等多维度,保障医院高质量发展。

虞先濬 副院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虞先濬:建一流学科,创国家中心

一直以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始终将学科建设作为第一生产力、核心竞争力。从当下医院的情况来看,可以说有积淀、有契机。

在胰腺肿瘤诊疗这座险峰上,该院已取得无限风光。业界熟知,胰腺肿瘤是有名的高难度、高风险疾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却通过手术技术创新,提高手术安全性;通过手术技术与器械创新、规范淋巴清扫范围,提高手术根治性;通过手术策略创新,甄别人群,提高手术有效性;通过化疗选择创新,从预测走向个体化干预;通过临床分期创新,改变指南,指导临床决策。“目前,医院的创新已成为复旦标准、上海方案、全国推广、影响世界。”副院长虞先濬表示。

让医院欣慰的是,医院拥有国内临床体量巨大、科研体量巨大的胰腺中心,还创建了胰腺肿瘤综合治疗部、胰腺肿瘤微创手术中心,且有着老中青结合的人才梯队,可谓是枝繁叶茂。

而浦东院区的开业,为医院迎来了新起点、新征程、新发展。以临床为本,科研为魂,建一流学科,创国家中心,成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明日期望。

据虞先濬介绍,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学科,正经历“理思路、建团队、摸家底、做规划、立项目、搭平台”几大洗礼。

具体而言,医院理出“搭平台、育人才、促成果、创品牌”发展思路,组建了学科办公室,并对学科调研、评估、评审,力争在此基础上建高原,促高峰。

而为实现创建国家中心的“十四五”规划中,医院打造精准医学中心、转化医学中心、肿瘤病理中心、粒子放射中心的目标,还将充分发挥精准肿瘤中心、肿瘤研究所平台的价值为学科赋能,充实学科发展的后劲底蕴。

刘晶 副院长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刘晶:强化科技,加速跨界合作

据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刘晶介绍,一直以来,该院学科发展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坚持以疾病为中心横向整合,打造特色领军学科群;第二,以亚专科为切入点纵向深入,培育新兴临床高新技术;第三,以优势特色学科群带动整个学科融合发展,形成“以国家重点学科为龙头,以省重点学科为骨架,以学校、市重点学科为支撑”的三级学科建设体系,并加大重点学科方向和优势学科方向的建设力度。

在疫情催化下,医院积极从四方面发起创变。其一,强化科技基础信息管理与科研实绩的综合评价管理,以科研管理系统+动态绩效评价系统,形成了新思路下的科研学科管理,打造出“处方式”学科评价样板。“科研与临床均发展良好,潜力可期。”刘晶认为。

其二,打造具有特色的医院学科平台与可持续性发展体系。尤其是推进临床研究院建设、加大科研创新平台的培育,如,依托大连市科技扶持政策,积极建设大连干细胞与精准医学创新研究院;依托国家、省、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平台和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国际知名、国内先进的研究型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瞄准肾脏病防治的关键问题,以临床医学为重点、以转化医学为模式,建立肾脏疾病医学研究中心;打造中西医结合急腹症诊疗及研究中心。

不难看出,“打造一批富有特色的学科平台,以提升医院的综合实力”是该院的强学科路径之一。

其三,加速跨界合作,打通“医工联合”的最后一公里。为了便于临床需求与基础和技术研究更好地融合,促成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的成果转化,医院分别与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大连化物所、大连工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多次合作交流。

其四,加快人才培育与引进,引育并举。目前,医院可谓是人才济济。

论坛下半场由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副院长路树强主持。

路树强 副院长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

姚吉龙 院长深圳市妇幼保健院

姚吉龙:以人文滋润学科

谈学科建设之前,深圳市妇幼保健院院长姚吉龙首先谈到了医学人文,他推崇以人为本,“以病员为本,提高医疗质量、服务模式;以员工为本,以科室为平台,为员工提供发展空间”;同样,也应该以人文滋润学科。

在姚吉龙看来,医院学科发展需要思考医院、学科、人才三层面的问题,如医院层面,需要考虑国家战略、医改方向;而学科层面,则须考虑紧跟国内外著名学科的发展方向、聚焦重点建设、培育特色;而人才一方面要注重梯队建设,另一方面则要处理好培育和引进的关系、外来文化与本院文化的交融。

姚吉龙认为,学科建设学科发展关键在人才,要打造各司其职、各尽其职的学科团队,其中学科带头人作用重大。“科主任要对内能稳定、对外有声音;而且要在院有特色的基础上,让自己的学科有特点、让科室人才各有特长。”姚吉龙称。

同时,医院对不同层面的人才选择引进、培育并重。对主动性较强的培育,医院给予大力支持,如举办中层干部培训班;每年选派学科骨干到国外重点院校进修学习,举办各类国际交流活动;邀请众多国内外知名院校专家来医院查房指导,学术交流;等等。

他推崇一体两翼的学科发展模式,即以医疗为主体,科研、教学为两翼。同时,他强调,无论是学科发展还是医院壮大,均需要人文的土壤。他总结,坚持以文化建设为抓手,坚持以人才引育为核心,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引领,坚持以学科发展为根本。

目前,该院有多个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重点或优势专科;多个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基地和中心,以及多所高校的教学基地;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优质或示范称号。

杨简 院长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

杨简:疫后发起四大变革

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始建于1879年,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老院,拥有急危重症救治体系、骨科创伤救治体系、三级康复体系、神经病学治疗体系、女性健康医疗体系多个特色学科。

据院长杨简介绍,在疫情冲击下,医院财务运营呈现患者数量、收入、效益“三下降”,防控成本、运营成本“两上升”的现状。与此同时,医院发现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不足;统筹兼顾日常诊疗和常态化疫情防控难度大。

如何化危为机、危中寻机,是杨简经常思考的问题。在他的带领下,医院开始了四大变革。

变革一: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其一,抓机遇、补短板。如规范发热门诊,形成工作常态;增设感染性疾病科,完善医院功能;提升急危重症救治服务能力;新建宜昌市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满足“平战结合”功能需求。

其二,建机制、强队伍。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建立应急状态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保障机制,构建联防联控机制,组建宜昌市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学救援队。

其三,重创新、促发展。加速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紧密结合的医防融合新模式。

变革二:提升医院管理效率。医院专门成立了运营中心,以精细化管理、DRGs管理为抓手,辅以绩效薪酬改革,从而提升医院管理效率。

变革三: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医院更加重视“互联网+医疗健康”线上学科的发展,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进一步优化线上服务和远程医疗功能、实现线上诊疗和线下服务有序对接。

变革四:探索学科发展新模式。如,拓展医疗服务市场、推广多学科诊疗、加速学科中心化进程、推进精细化诊疗。

王凯 院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

王凯:做活异地校地合作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地处义乌,与浙江大学医学院异地合作,是全国首批异地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医院资产移交浙江大学。院长王凯首先根据医院自身的经验,指出异地附属医院校地合作常存在的问题。

其一,发展文化理念问题,如浙大精神与当地文化如何交汇,各个附属医院理念如何融合,临床与科研如何协调,浙四特色发展理念如何选择,不同层次人员思想如何统一?

其二,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如领军人才、骨干人才、青年人才的短缺;管理人才缺乏,过于年轻;地域原因引人留人难;援建专家流动性大,存在潮汐现象。

其三,管理系统构建问题,往往行政管理与后勤保障比较滞后,缺乏有效管理制度运行,因没有经历过重大事件,缺乏工作高标准。

其四,医院品牌建设问题,如医院专科特色不明显、医院专科建设途径不清晰、医院口碑未形成、学科建设与科研实力有待加速。

面对上述问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首先树立先进文化发展理念,如明确发展目标、凝练核心价值观,倡导先进医院文化体系。医院打造了开放文化、学习文化、卓越文化、担当文化、协作文化、关爱文化。医院文化在新冠肺炎阻击战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医院荣获了2020年度“中国人文爱心医院”。

其次,打造卓越品牌专科体系。医院拥有外科中心、肺部肿瘤中心、妇产科中心、消化中心、脑科中心、心脏中心、泌尿中心、急救危重症中心等。卓越品牌专科使该院医疗技术领跑浙中西区域、科学研究引领浙中,服务容量不断提升、辐射能力不断提升、专科能力排名上升。

再次,医院通过搭建人才梯队,加强优秀人才队伍建设。医院还创建了高效管理系统架构,以三甲指标、国考指标为两大管理抓手,抓医院管理。

同时,基于大数据平台,医院实现了业务系统数据的统一管控,满足业务运营BI、医疗质量HQMS、绩效考核和大屏幕展现等数据应用;基于钉钉实现电子病历系统共享,打通与院内电子病历的全共享,实现移动临床业务和线上会诊,支持入院资料、医学影像、检验报告、医嘱信息、生命体征、病程记录、手术记录、护理记录等全过程的共享。

此外,医院采取慢性病连续处方、多途径智慧结算、全能型超大屏自助机、数字影像和自助入院办理等各项便民举措,进一步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加速推进智慧医院建设。

综上六位讲者的分享,不难看出,疫后学科创变,有共性有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他山之石下,有共鸣,也必有启迪。医院管理者不妨从六位讲者的慷慨分享中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猜你喜欢
中心医疗学科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学科新书导览】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超学科”来啦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