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就业过程中“习得性无助”问题的研究

2020-02-26 07:58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习得性无助习得性归因

黄 梅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由于招生选拔制度的差别化设计、社会吸引力不强以及学历培养层次偏低等客观原因,一直以来高职教育被视为“差生教育”,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会遭遇学历、能力等方面的不公正待遇,很多学生因此会在习得就业技能、寻求就业渠道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无助感。因此,在高职学生成长过程中,帮助学生就业,增强自助能力,提升就业质量,是当前不断提升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更需要政府、学校和市场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

一、高职学生就业中的“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提出,通过对动物(狗)的行为研究,认为有机体在经历一系列的挫折、失败体验后,在情感、认知以及行为方面,主观上也会产生一种消极心理的表现。研究表明,人类也会产生这种行为,表现为某种学习过程中习得的行为,而且这种状态具有迁移性,某一方面的失败所产生的习得性无助会泛化到其他方面。

当前高职生源类型多样,笔者所在学校就有自主招生、高考招生、对口单招、少数民族、复转军人、社会青年等多样生源。由于过去学习过程中的动力不足、成就感较弱等消极心理,他们会在高职学习过程中产生习得性无助,而且也会迁移到就业等其他方面。这是我们在开展高职学生就业工作中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

笔者在负责高职学生就业工作过程中,觉得高职学生的“习得性无助”主要表现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从认知角度来讲,主要是指学生对自己就业过程中心理状态以及就业目的、情感等方面的自我认知,如对自我竞争优势、就业能力、工作区域、薪资期望等方面的认知,相当部分学生认为自我在市场竞争能力、学历、工作岗位技能等方面存在不足与无助;在情感方面,主要是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情绪等,如焦虑、抑郁、偏执、矛盾、自卑等心理,甚至于产生从众、嫉妒等不良心理情绪;在行为方面,主要是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不关注就业信息、被动就业等行为。

二、习得性无助对高职生就业心理影响

高职学生由于自身学习过程的习得性无助,在整个社会崇尚技能风向尚未形成、追求文凭学历之气仍然盛行的形势下,在就业过程中必然带来心理上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不正确归因带来的消极心理。由于学生个体过去学习等失败经历的消极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自身内部能力偏弱、低人一等的不恰归因,因此在就业择业过程中会伴随着严重的自卑心理,面试择业过程自信不足、缺乏勇气,这种消极就业心理也自然会影响个人职业发展历程。二是不正确策略带来的功利倾向。由于自身的不当归因,面对就业困难与挫折,面对同龄同学的成功就业,部分学生企图通过“关系网”等非正常渠道找寻就业途径,或者学习生活挫折,引发主观能动性不足,这些不良策略往往也会带来自身心理认知和个人价值观扭曲,以个人功利追求作为主要方面。三是不良情绪会激化心理矛盾。由于自身学习经历的失败挫折,也会引发学生的不良情绪与较差的情绪管控能力,表现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为抑郁、焦虑等,甚至于个别学生以过分亢奋来发泄不良情绪。在就业过程中求职屡次遭拒、形成内心压力,以致于引发身心健康方面的隐患或病变。四是认知不足带来的就业期望不对称。认知主要体现在个体对于自身生理、心理上存在问题的一种主观性评价,而认知无助的个体对自己的主观性评价是非常低的,他们没有办法客观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低。学生就业择业过程中,部分学生自我认知度不高,不能正确客观的衡量自己,面对适合自我的优质岗位或合适要求,不敢也不太愿意去尝试或勇于表达,最终往往是随意就业,也更无从谈起个人职业能力、专业特长甚至是工作前途的发展。

正如前文所述,高职学生成长与就业选择是在复杂的社会性环境中完成的。因此,习得性无助对学生就业心理影响的原因追溯也应当置于环境的立体考察中。习得性无助学生在认知、动机、情感甚至个性品质上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成因相当复杂[1]。从主体性来讲,主要归结于学生个体、学校、家庭、社会等四个方面。

(一)学生个体原因

笔者认为,高职学生个体学习经历的习得性无助归因迁移泛化与个人成就感弱化,是导致学生就业心理受到深刻影响的主要原因。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出这些行为的原因的过程,由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于1958 年提出。归因理论强调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人们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适应环境,往往对发生于周围环境中的各种社会行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做出一定的解释,认知整体在认知过程中,根据他人某种特定的人格特征或某种行为特点推论出其他未知的特点,以寻求各种特点之间的因果关系[2]。因此,习得性无助的归因理论并不是简单的用内控或外控的标准评价个体的归因风格,而是从内部/外部、稳定/不稳定、具体/普遍三个方面对个体的归因风格进行测量[3]。当归因为内部、稳定、普遍性因素时,便会严重挫伤个体积极性,导致成就动机下降、认知出现障碍,形成“结果不可控”的思维定势。

高职学生认为自我是传统选拔考试过程中的失败者,正是过往学习经历的失败,尤其是是高考的失利,是缘于个人学习能力等个体无力左右的客观因素,这种不恰当的无助归因也会迁移泛化到高职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其就业择业过程中,把就业难等问题也归因于个人能力弱等消极因素,认为个人的再努力也不会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技能也是不会带来就业机会,甚至于个别学生出现了轻易放弃继续找寻就业机会的逃避倾向。也正是因为过往的学习生活中少有成功体验,个人成就感的不断下滑、缺失,高职学生的习得性无助不断累积。因此,部分高职学生会在很多方面“逃避”,以“不作为”“无作为”等方式来保护自我,在寻找就业机会方面,往往缺乏明确目标、敷衍了事。

(二)高职院校方面

高职院校当前教育评价模式与机制是主要原因之一。受于传统教学评价方式的限制,当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教育教学评价仍以数字、成绩作为主要标准,学生成绩是学生学业发展、职业发展和社会成长的硬核指标。因而,对于那部分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而言,这以学习成绩为主导的评价方式仍旧会继续造成学习体验的失败感。再加之,就业率尤其是年终就业率更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硬指标。因此,在就业率的杠杆要求下,院校往往会以更多的政策与措施来保障就业率的达标。专转本、专升本等学历进修通道也成了提升就业率的重要举措。但这对于学习较弱、习得性无助较强的同学来说,更是伤害了高职生的自尊心。另外一方面,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方式与市场也是重要原因。新世纪我国高职教育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已经走上了类型教育、塑造特色的产教融合发展道路。但从发展实践来看,更多数的院校发展、专业设置仍然是传统方式,依循学科模式;抑或是走校企合作发展道路,但这多是关系契约形成的非持续性合作,可置信承诺的市场契约环境尚未完成形成。因此,专业设置、课程实施未能有效地面向市场、服务就业、促进发展。而这种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岗位意识的薄弱,往往会导致学生课堂学习实效、就业技能实力往往不能满足市场、企业和岗位的需求。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某些专业外延式、数字级的发展,也恰恰造成了学生就业能力与市场竞争力的相对薄弱,

(三)父母家庭方面

家庭环境是子女教育成长的第一场所。父母的行为方式、教育模式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与自信心的培养。正向的、积极鼓励的引导方式,会给孩子成长的自信与不断进取的动力。负向的、消极批评的教育方式,长期以往会让孩子自信逐步消退、丧失成长前进的动力。笔者在长期的学生工作过程中,发现部分存在习得性无助的高职学生的家庭不能形成有利成长环境,父母教育方式上,或是忽视学生心身感受,或是寄于过高期望。父母传统观念认为,把子女培养成为一名大学生,承载着家庭期望,承载着投入回报,希望子女通过学业获得成功,对于新时代高职教育缺乏了解,对学生就业信息理解与掌握相对偏颇闭塞,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职学生就业形成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与压力。

(四)社会生活方面

虽说职业教育获得了政策的类型定位,但从社会文化系统来讲,高职教育并未获得与其作用应有的社会文化的重视与接纳。一方面,囿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倡导技能教育的高职教育在社会来看,是“差生教育”“慈善教育”,在层次上差人一等,在当下文凭横行的社会环境下,高职院校、高职学生并未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学生入读高职院校,并不是他们主观志愿选择,而是传统招生选拔制度下的不成功产品,因此在社会选择、市场就业时常受到社会、企业的不公正待遇。再加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上不适应市场要求,当前毕业生就业压力,习得性无助会更加强烈。

三、“习得性无助”就业心理矫正对策

高职学生就业是一项社会性综合工程,需要学生专业成长的技能支撑,需要学校就业工作的服务保障,同样也需要形成家庭社会的就业合力。因此,对于高职学生就业过程中产生的习得性无助的矫治,也需要立足于系统性、主体性的视角,形成工作合力,矫治部分高职学生就业过程中习得性无助,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质量。对应来讲,也主要从学生个人、学校、家庭、社会等四个方面形成合力。

(一)学生层面

习得性无助的形成,主要是源于学生个体在过往学习生活的不成功经历。这种消极情绪与心理,会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经历不断迁移,进而影响、迟滞学生的成长。因此,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归因是矫正的前提条件。因此,要引导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开展积极归因训练,克服归因障碍,重拾成长信心。诸如模拟面试训练、提升面试技巧等,让学生在情境模拟中不断提升技能、增强信心。在评价学生时,不应只注重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而更应注重学生自身的进步,以帮助他们提高自信心,正确面对失败[4]。成功与否,只要方法得当、不懈努力,就一定会收到效果,关键是要对自我有信心。在这其中,不回避困难、不畏惧问题,引导高职生摒弃这种消极目标导向,培养树立学习型目标导向,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追求成功体验,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在就业求职过程中,要克服自身本领危机、能力恐慌,在不断努力过程中,去丰富实践经验,提升就业面试技巧,这些经历定会成为日后职场不断前进的经验基础与动力资源。

(二)学校层面

高职院校在追求高质量人才培养质量、追求高质量就业率的同时,也应当考虑人才培养的实然目标与应然价值。就业导向、服务发展,让每一名学生能够就好业,是高职院校开门办学的应有宗旨。因此,要为高职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在不断追求初次就业率、年终就业率等人才培养质量硬指标的同时,也要更多关注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要建立三年成长跟踪式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服务,对于存在就业习得性无助的困难学生要提供个性化指导服务,引导他们走出成长误区和心理阴影。高职院校也要从专业建设根本源头加强建设,努力在政策制度框架内寻求建立校企合作的市场契约,把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建立在市场需要、行业需求、企业期求上,让学生习得技能与岗位要求一致,提升学生市场竞争实力。

(三)家庭层面

家庭教育不仅是孩子成长的环境,也是孩子成长的记忆,更是孩子前进的动力源泉。绝大多数高职学生走出家门,走进校门,本身便承载着父母家庭对于自己的殷切期望。对于那些存在习得性无助的学生来讲,从一开始便处在一个矛盾的成长环境中,一面是家庭的期望,一面是自己的“无望”;一边是家长的要求,一边是自己的“无助”。因此,对于就业过程中存在习得性无助心理现象的学生,家长(庭)首先应当给予孩子心理上的理解与宽容,而不是一味的责备与批评,帮助孩子通过目标管理,克服困难问题,努力实现个人的发展;在成长的道路上、求职的过程中,应当保持与孩子的信息情感沟通,经常保持与学校、老师和同学的联系,努力为孩子成长构织一张情感之网、合力之舟,让孩子在求职道路上走出坚实的一步。父母家庭也应当从孩子的成长经历中不断反思,总结孩子教育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教育方式方法,在推动孩子成长进步的同时也不断提升家庭情感教育在学生心灵历程上的辅助疗效。

(四)社会层面

高职教育与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是奠定“中国智造”“中国2025”人才基础的关键。也正是这关键一笔,2019 年,党和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上实施了一系列的重要政策与改革关键举措,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5],以期让职业教育的类型作用在“中国战车”的前进道上提供更多中国职教方案、经验与智慧。从具体社会实践来看,高职教育,尤其是优质高职教育的一流社会地位认可还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对职业教育、技能人才更多的应是“一视同仁”;高职学生,应当是受平等对待,而不是学历教育中的“差人一等”,文凭社会、轻视技能等传统的功利看法与风俗不仅需要倡导呼吁的改变,更应是政策和意识上的调整改变。我们需要扭转以往传统的思想认识,改变对高职生固有的评价方式,给予积极的成长评价。高职学生培养,不仅是学校的天职、教育界的本份,更是市场的追求、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不仅需要国家在税收、金融、培训等多方面实施系列政策工具,充分发挥政府协调导向作用,引导行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把职业教育、技能人才纳入到企业核心利益、融入企业长期发展中,才能有效地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加良好的实践环境。

就业,只是高职学生走向社会、迈入职场的一个环节,只是高职学生人才成长的一个过程。在这其中,依然需要国家、社会、父母、学校共同努力,促进学生个体的良性发展,为新时代伟大复兴事业提供更多的有用之才。

猜你喜欢
习得性无助习得性归因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例谈分数意义习题习得性教学误区
辅导员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方法
——习得性乐观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让孩子善于习得乐观
在物理学习中教师如何避免学生的习得性无助
军人习得性无助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初中生自尊和习得性无助感的关系研究
中小学生学业习得性无助感现状调查
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