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抢抓后疫情时代发展机遇

2020-02-26 19:11季晓勇
建筑 2020年15期
关键词:新能源能源疫情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全球主要经济体需求不振,贸易指数大幅下降,能源消费出现负增长。我国电力新能源行业也无可避免地受到了全方位冲击,疫情之后,短期内将会面临较多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但从长远分析,全球能源发展的基本趋势不会因疫情逆转,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绿色发展及各国能源转型需求的大趋势不会改变,电力新能源行业“走出去”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一、关于对全球电力能源转型趋势的认识

(一)以低碳、清洁、高效为特征的绿色新能源成为发展方向

随着技术进步及新材料的应用,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开发效率不断提高,技术经济性和竞争力逐步增强,加上储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将会成为世界主导能源,逐步实现对化石能源的替代,在2050年前后形成清洁能源为主、化石能源为辅的格局。

(二)水电是全球绿色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首选路径

水电开发技术成熟、运行灵活、综合效益显著,是目前技术最成熟、经济性最高、已开发规模最大的清洁可再生能源,一直以来是全球绿色能源发展的首选路径。但从整体来看,全球水电总体开发程度仍不高,未来还有较大发展空间。未来大型水电基地的开发重点集中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区。

(三)新能源发电将成为未来电力市场的新热点

在未来的终端能源消费中,电能将逐步替代绝大多数的能源需求,成为未来最重要的终端能源。据预测,2050年全球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约达40%。另一方面,绝大部分清洁可再能源只有转化为电能才能够高效利用,随着技术进步及新材料的应用,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开发效率不断提高,技术经济性和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将有可能成为世界主力电源。

(四)技术进步、成本降低大力助推新能源发电时代的到来

一方面,技术进步是促进能源转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支撑。在新技术促进下,水电与各种可再生能源可以实现多能互补协同发展,为电网提供更稳定可靠的电源,使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效率和效益显著提升。另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关键设备价格下降、项目开发经验成熟等因素驱动,全球新能源发电成本持续下降。近5年,风电发电成本下降了35%,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75%。越来越多的新能源项目的上网电价已显著低于传统能源电力上网电价,高效率、高质量和低成本将极大促进新能源的更大范围应用,全球低价高技术新能源时代即将到来。

二、疫情对电力新能源行业“走出去”的影响

(一)电力新能源行业“走出去”面临的挑战

一是疫情对企业开展国际业务的影响目前看仍然是深不见底。疫情将对全球经济产生持续、深刻的负面影响,尤其是中资建筑企业的国际项目多分布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欠发展国家,受到的影响将会更加深刻、更加复杂、更加严峻,可以说深不见底。

二是全球经济疲软导致电力新能源短期需求被抑制。在经济下滑的背景下,各国纷纷延缓了能源投资,减少了对能源电力的短期需求。能源电力需求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导致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项目招标的延误,也意味着海外电力市场竞争程度将越来越白热化、激烈化。

三是全球产业链缺乏有效协同,电力新能源在建项目建设工期延后和成本增高现象仍将持续。

(二)电力新能源行业面临的机遇

一是各国新政策、新机制将助力电力新能源加速发展。新冠疫情的爆发再次引发了全球各国对气候变化的关注,但为了应对疫情影响,促进能源结构向清洁化转型成为全球各国的共同选择,许多国家却纷纷出台了促进能源转型支持政策,如欧盟计划于2020年底前完成“欧洲能源基础设施法规”的修订,其中就包括“电能替代方案”,全面停止化石燃料制备天然气,实施电能替代“以电代气”,大力发展智能电网。

二是投资主流将偏向超低碳、可再生能源开发。疫情后,各跨国机构将大力推动新能源电力的开发。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欧洲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已将其较大比例的现金转移到绿色能源项目上。

三、推动电力新能源更好“走出去”的几点思考

发展清洁能源是大势所趋,也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课题,疫情后,电力新能源将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中国电建将以“建设清洁能源,营造绿色环境,服务智慧城市”为使命,把握“疫情后”和“后疫情”市场机遇,结合世界能源电力发展实践和趋势、电力新能源发展现状及中远期发展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企业创新,共同推动电力新能源国际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一)紧跟世界电力新能源发展趋势,提前布局

深刻认识和把握能源消费电气化、能源生产清洁化的行业发展趋势,在不断巩固传统电力业务市场份额的基础上,提前布局、大力开发清洁可再生能源。电力企业要积极把握以“低碳、清洁、高效、智能、普及”为特征的全球能源革命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我国世界新能源第一大国的优势地位,继续加大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分布式离网电站、储能式电站(抽水蓄能、光热发电)、特高压电网、智能电网的新技术研究力度、市场开发力度,为全球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进一步确立中国企业在全球电力行业的领先地位。

(二)关注所在国政策调整,准确把握和抓住新发展机遇

后疫情时代,各国普遍大力支持新能源发展,助力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转型,预示着电力新能源建设将有新发展机遇。电力企业拓展新能源对外投资和工程承包项目,需要关注不同国别的电价、补贴、税收、融资等条件,加强与所在国政府部门、项目业主、合作伙伴的沟通,继续重点布局相关领域,实行差异化国别竞争模式,一国一策,争取竞争新优势。

(三)加强国际产能和第三方市场合作,打造“共赢竞合”新模式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国际产能合作的力度,将中国优势产能与国际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在电力行业国际产能合作中的示范引领效应,助力我国电力装备、技术、服务和配套工业等全产业链“走出去”;二是进一步加大第三方市场合作力度,坚持开放包容,在对外承包工程的设计咨询、造价咨询、投融资、工程建设标准化、建设施工和运营管理等方面,与有意愿的国家、国际组织、大型跨国企业、国际金融机构等更多、更好地开展三方合作、多边合作。通过多方参与,充分发挥各方潜能,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四)加大“投建营一体化”项目的开发力度,争取竞争新优势

投建营一体化模式将是承包商开拓市场的“硬核武器”,投融资能力是其在国际基建市场中最核心的竞争力。电力企业应继续加大以“投建营一体化”方式参与电力基础设施合作的力度,重点增强参与项目投融资和建成后运营管理的能力,以投建营一体化方式实施项目,提高产业链参与度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逐步实现由建设施工优势为主向投融资、工程建设、运营服务的综合优势转变。中国企业在海外新能源投资领域普遍处于起步阶段、与欧美及中东开发商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加大指导和支持力度,缩小我国企业与国际知名投资开发商的差距,帮助中国建设承包商向投建营商转型发展。

(五)加强能源科技合作,积极探索多样化合作和项目开发方式

疫情后,我国电力企业应深化能源科技合作,一是为确保新能源的高效利用,建议共同深入研究储能包括抽水蓄能与新能源配合运行方案及有关配套机制,积极开展智慧能源、储能等新兴领域的国际能源科技合作,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二是在做好光伏本身的同时,建议充分挖掘光伏项目的潜在能力,如光伏荒漠治理、光伏+渔业、光伏+交通等,实现光伏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新能源能源疫情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绿色新能源
貌似冰雪的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