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时代更要筑牢信息安全防线

2020-02-26 03:38斯涵涵
江淮法治 2020年20期
关键词:人脸人脸识别受访者

文/斯涵涵

近日, 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机构成立的App 专项治理工作组, 发布了一份 《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 (2020)》。 报告显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访者都使用过人脸识别, 具体用途当中 “刷脸支付” 最为普及。 不过有六成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滥用趋势, 还有三成受访者表示, 已经因为人脸信息泄露、 滥用而遭受到隐私或财产损失。

“刷脸”支付、“刷脸”开门、“刷脸”进站……人脸识别应用五花八门, 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 风险也如影随形。 2 元就能买上千张人脸照片; 3D 打印技术可制作逼真面具;有人利用软件能将公民照片处理后生成动态视频, 骗过人脸核验设备, 进而盗窃公私财产……犯罪分子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实施犯罪的案例多种多样, 令人触目惊心。 围绕用户数据信息衍生出来的黑色产业链, 侵犯了消费者隐私, 给人们的生命、 财产安全带来严重隐患, 危害社会稳定。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当下人脸识别技术的风险点更多集中在存储、 使用环节。 一些平台、 企业凭借科技优势、 市场优势, 订立霸王条款, 过度搜集、 保存或者滥用用户隐私信息的案例层出不穷, 引发公众对人脸信息被滥用、 盗用、 随意采集的忧虑。

虽然说我国法律法规中均有采集信息须符合合法性、 正当性、 必要性三原则的严格规定, 然而, 面对个人信息保护,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 个人往往由于技术知识、 举证能力等处于劣势, 导致难以很好地捍卫个人权益。

大数据时代, 人脸信息是非常关键的数据信息。 相关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 紧跟科技发展的脚步, 依法建立健全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完善抵御风险的政策与措施, 建立更严格的人脸数据存储标准和使用规范, 消弭技术开发方、 App 运营方各自为战的数据孤岛, 严厉打击相关违法犯罪行为, 用严格的监管来筑牢信息安全的基础。

相关企业要坚守科技伦理, 注意收集、 使用、 保存用户信息时的法律边界, 规范经营, 既要强化技术更迭, 也要重视用户隐私风险, 全力维护信息安全。 公民个体则要提高信息安全保护意识, 对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防范与遏制。 只有多方发力,才能确保人脸信息应用更便捷、 更安全。

猜你喜欢
人脸人脸识别受访者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人脸识别 等
有特点的人脸
一起学画人脸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揭开人脸识别的神秘面纱
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三国漫——人脸解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