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D治疗食管隆起性病变的临床分析

2020-02-27 22:30邓有彩刘春华卢宝祥周士军刘立新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性病变食管内镜

邓有彩,刘春华,卢宝祥,华 军,周士军,刘立新⋆

(江苏省宝应县人民医院,江苏 扬州 225800)

食管隆起性病变是一种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时发现的病变,该项疾病的主要类型包括黏膜层隆起、黏膜下病变及腔外病变压迫等[1]。目前,随着超声内镜技术在临床上不断使用,使得小食管平滑肌瘤、无蒂息肉和早期肿瘤的临床检出率明显升高,对该类病变目前临床上主要的治疗原则为及早进行内镜下切除。内镜黏膜切除术是目前国内外发展的诊治消化道扁平病变的新技术,已在临床应用的逐渐成熟[2]。本次研究中,针对食管隆起性病变患者开展ESD治疗,分析其效果,详解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29例食管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男:女,15:14,年龄区间为30~75岁,平均(50.25±8.36)岁。

1.2 实验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对患者进行全麻,患者左侧卧位,术前经内镜再次确认病灶部位、大小、形态等,并通过喷洒卢戈氏碘染色明确患者的病变范围,氩气刀可在距离病灶边缘至少5 mm处电凝标记,采用1:10 000的肾上腺素+靛胭脂+生理盐水溶液在患者的病灶边缘标记点外侧展开多点注射,使得整个病灶被明显抬起,随后沿标记点或标记点外侧缘切开病变周围部分黏膜,再深入切开处黏膜下层切开周围全部黏膜。切开过程中一旦发生出血,冲洗创面明确出血点后电凝止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IT刀将病灶自患者的黏膜下层进行剥离,对创面上所有可见血管行预防性止血处理;对可能发生渗血部位采用止血钳、氩离子血浆凝固术(APC)等处理,必要时用金属夹夹闭;对局部剥离较深、肌层有裂隙者应予金属夹夹闭,可将病变组织采用大头针固定在患者的泡沫板,使用4%的甲醛浸泡固定,进行病理检查[3-4]。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果: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逐渐消失,疼痛逐渐缓解;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疼痛明显缓解;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未见消失,疼痛未见缓解。

②并发症:感染、疼痛及声音嘶哑等

③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疼痛评分。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估表展开评定,得分与患者的疼痛程度呈正比。

2 结 果

2.1 评定治疗效果

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55%,其中显效9例,显效率为31.03%,有效19例,有效率为65.52%,无效1例,无效率为3.45%。

2.2 评定并发症发生率

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44%,其中感染1例,占3.44%,疼痛0例,占0.00%,声音嘶哑0例,占0.00%,合计1例。

2.3 评定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疼痛评分

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65.82±15.40)min;平均住院时间为(6.23±2.05)d。治疗前,疼痛评分为(5.78±1.89)分,治疗后,疼痛评分为(3.68±1.25)分。

3 讨 论

目前,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剔除淋巴结转移的消化道肿瘤均可在内镜下进行切除,且手术的风险较低,且对患者的创伤较小。若超声内镜表明患者的黏膜下发生浸润,手术时穿孔的概率较大,即为该病患者的手术治疗禁忌证[5]。

上述研究中, 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65.82±15.40)min;平均住院时间为(6.23±2.05)d。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55%,并发症发生率为3.44%。治疗前,疼痛评分为(5.78±1.89)分,治疗后,疼痛评分为(3.68±1.25)分。开展ESD,需要术后评估患者的病灶是否全部切除,若患者的原发病灶切除后,病灶周围可是正常黏膜所包绕,即达到病理学上治愈,所以应需要仔细识别病变的切缘和基底组织。可在术后进行随访内检时,于术后瘢痕周围取相关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进一步确认患者的病变情况[6]。同时ESD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及住院费用较低等作用,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该病患者的早期癌肿生存率。

综述上述,对食管隆起性病变患者采用内镜黏膜剥离术进行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深究。

猜你喜欢
性病变食管内镜
眼内镜的噱头
食管异物不可掉以轻心
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在胃肠道肿瘤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基于Bosniak分级系统的复杂性肾脏囊性病变的诊疗进展
胃食管反流中的胃蛋白酶对食管外鳞状上皮细胞的影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常规MRI、DWI和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开窗引流术治疗口腔颌面囊肿及囊性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
早期胃癌的超声内镜诊断及内镜下治疗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