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建设中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研究
——基于教育行动理论研究

2020-02-28 03:32陈苗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0年18期
关键词:创造性中华大学

◎陈苗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曾经多次在多个场合深刻阐述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价值。我们也认为高校作为开展文化教育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很有必要在积淀和创造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开展大学文化建设探索。

一、大学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研究借鉴

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西方发达国家在文化建设中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非但没有减弱,反而传统文化正在成为一些教育、科技高度发达的国家引起学者们高度重视的一个热门课题。

以美国、德国为例:美国虽然仅有200多年的历史,但它利用一切时机和资源加大对青年尤其是在校学生“美国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并认为这对其成长为世界最发达、最富强的资本主义大国有着重要作用。德国非常注重高等教育中民族历史文化的强调,在大学文化建设中融入德国的文化渊源、德意志民族的历史脉络的教育,强调让青年学生了解德国在欧洲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一体化中的作用和地位,使学生用开放的态度对待不同民族的文化,吸收别的民族优秀的成果,发展本民族的民族精神。

二、基于教育行动研究的理论可行性

所谓教育行动研究是教师成为研究者,针对教育情境中的日常实际工作,教师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去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指导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一种研究方法。教育行动研究能通过促进理论、实践双向努力,使教育理论主动向实践靠拢,实践也主动贴近理论寻求指导,进而向理论提出反思和意见。澳大利亚学者凯米斯研究认为行为研究的目的主要包括:改进实践、增进理解和改善社会情境。该理论的特征为:强调教师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真正的“双肩挑”工作者;教师通过教育行动和行动研究探索教育实践并开展有益的系统、持续、有计划的理论探索及实践改进。

基于以上理论,运用教育行动理论研究探索大学文化建设中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是顺应该理论的实质、目标、特征的,是理想的方法论变革。

三、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思考

首先,大学文化建设个性鲜明:内涵宽泛、涉及人员及学科众多。这造就了它先天的缺陷:较难以学科门类的划分方式将其简单归类,或像普通社会科学以专门的课程方式对其进行设置。我们往往需要采取多个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视角,综合考察研究对象。教育问题的动态性质和多变的参变量决定教育行动研究选择方法的灵活性,就方法而言,一种方法中可包含多种子方法,同时在一种方法适应实践的过程中亦可随着问题的动态变化转与另一种方法产生交集。故我们赞成法国学者伊尔阿本德的“唯一不禁止进步的原则是怎么都行”的方法论。我们倾向打破常规思维,坚持“问题中心”原则,倡导“怎么都行”的方法论。

其次,增强教师对大学文化建设中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这包括:(1)信仰式的主体认同。所谓信仰不是迷信,而指人们对某种宗教、思想、主张的极度信服和尊崇,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行动指南。只有教育主体认同了大学文化建设中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重要性,让自身成为一个大学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双主体,他才能真正致力该项事业。

(2)教育建制方面的社会认同。大学文化建设事关三大主体:教育理论主体、教育决策主体、教育实施主体,我们认为研究亦应针对三大主体给予充分关注。

目前我国高等教师资格仍与普通行业从业资格一样,主要采取“考——授”式的取得方式,即通过数门行业资格专业考试后被授予教师资格。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作为社会人群,担负有践行教师职业道德的,且需担负家庭教育、抚养责任,个人职业规划等责任,这极易造成其对教学指标、科研指标、职称评定等与其经济、个人名誉利益息息相关工作的过度关注。如何在高等教育制度建设中为教育行动主体培养工作氛围,在岗位设置、绩效考核、工作量计算、课程设置等教育管理制度设计中,形成对大学文化建设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必要的制度支撑,充分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发挥,调动其投身研究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务之急。

从高校管理决策者层面分析:美国教育理事会先后在 1986、1990、1995、2001、2012、2018年对美国高校校长进行了6次大规模的调查。2012年调查的对象是全美1662所大学的校长,这些被调查者中最后的专业以教育学科所占比例最大,其中80%以上的人拥有哲学、教育学博士学位。反观中国高校管理、决策者,他们较多是作为学术象征、管理专家的身份出现的,缺乏系统的教育管理理论学习背景,他们的管理和决策源头以组织自身及其个人经验积累为主。探讨制度建设中提高高校管理决策层的专业属性,提高其对中华传统文化对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视能力、行为效能,必将有利于自上而下地制定出大学文化建设如何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好办法”。

高等教育较中小学教育有着专业性强、接触面窄等特点,这极易造成大学文化建设中专业课教师的集体性“失语”,例如人们通常以为在高等数学老师教授计算数学时、在计算机老师教授计算机程序编写时,是无法融入大学文化建设教育的。故有必要进一步加深教育行动研究理论的研究,探索大学在文化建设中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中让教育者跨越“教学”与“文化建设研究”两者人为的身份鸿沟。

猜你喜欢
创造性中华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