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传统古厝门窗的意蕴之美

2020-02-28 06:30蓝达文
关键词:闽南人古厝闽南地区

蓝达文

(闽南师范大学 艺术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当地俗称为“厝”的院落式住宅。在土楼获得普遍关注前,闽南传统古厝曾长期被视为闽南传统建筑的唯一代表,如曹春平于2006年所著《闽南传统建筑》一书中的研究,即全部围绕此类建筑展开。从分布上看,闽南传统古厝集中分布在闽南地区历史上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区域,是最能承载闽南历史文化的建筑载体。时至今日,闽南传统古厝依然在闽南地区广泛存在,并随着闽南人的迁徙影响了台湾等地区的建筑文化,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占有不可忽略的位置。

一、闽南传统古厝门窗的概念

闽南传统建筑以俗丽绚烂为人所熟知,其造型夸张的剪瓷雕、花彩斑斓的水车堵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刺激,往往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特点虽然在闽南传统宗教建筑或宗祠家庙建筑上表现得非常明显,但在普通民居上则较有收敛[1](P50-58)。本文将关注点放在闽南传统民居的门窗上,尝试解读闽南建筑文化在追求华丽的表面下更深层次的审美意蕴的追求。闽南人将整座房子称为“厝”,本文在名称上也保留闽南语中“厝”的习惯叫法,将闽南地区常见的这类院落式民居建筑称为闽南传统古厝。

闽南传统古厝门窗装饰是闽南传统建筑装饰的重要部分。“闽南民居与祠堂的基本布局是两落大厝,两落即两进,指下落(大门)和顶落(正房)”[2](P283),尤其重视大门的门窗装饰。闽南传统古厝常在前厅正门处内凹一定空间,称为“塌寿”,或将使前檐墙后退,形成一个檐下的空间,这两种方式均能有效增加正面门窗装饰的装饰空间。闽南传统古厝的门窗,从类型上可分为板门、垂花门、格扇门、直棂窗、槛窗、横批窗、漏花窗等。从材料上主要分为木作门窗和石作门窗,此外也常见琉璃或红砖制成的漏花窗。门窗的装饰除了门窗本身以外,还可延伸至抱鼓石、匾额楹联等,往往与凹寿和墙面的装饰作为一个整体。装饰手法包括了木雕、石雕、彩绘在内的多种工艺手法,突显闽南地区小木作和石作方面的高超工艺。

闽南各地都保存有大量完整的传统古厝,其中的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漳浦赵家堡、漳浦诒安堡、泉州施琅故宅、龙海林氏义庄、漳浦蓝廷珍府第、亭店杨氏民居、南安林氏民居、南安中宪第、安溪李光地故宅等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有惠安刘氏民居、漳州蔡氏民居、泉州黄氏民居、白礁潘氏民居等十余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众多市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闽南传统古厝是闽南地区历史的一个缩影,这些建筑曾经的主人,既有朝中名宦、南洋富商,也有普通的地方乡绅,曾经的人、物、故事,通过这些古厝传承至今,栩栩如生。对于传统古厝建筑门窗装饰艺术的研究,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探知闽南人的审美性格。

二、典型闽南传统古厝门窗特点分析

闽南传统古厝的工艺技巧到清代时已较为完善,广泛分布于闽南泉、漳二府。两地传统古厝整体趋同,但在装饰细节上有所差异。随着闽南人的迁徙,闽南传统古厝的建筑工艺也随着闽南人的脚步传播到台湾及东南亚各埠。同时,返回闽南的海外归侨也会将新的装饰材料和装饰图案带回闽南地区,丰富了闽南传统古厝的装饰艺术。

(一)泉州传统古厝

泉州传统古厝以官式红砖大厝最为典型,广泛分布于泉州各区县及厦门、金门等地。作为闽南地区儒家教化最兴盛的区域,这里的古厝规模庞大、布局规整、装饰精美,是闽南建筑文化的精萃,从而广受研究者关注。

泉州的红砖大厝是以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和晋江亭店杨氏民居最为知名。泉州红砖大厝多采用一种名为“烟炙砖”的红砖为建筑材料,红砖表面的黑色条纹通过工匠的精心拼接,在古厝墙面组成有规则的花纹,因而在镜面墙使用简单大方的直棂窗就能带来极佳的装饰效果。直棂窗的材料多为白石,部分直棂窗用青石和白石分别构成窗棂和窗框。装饰更为精巧者,还会利用红砖拼接或雕刻而吉祥图案或文字,在直棂窗外部形成装饰。

正门的塌寿位置是泉州红砖古厝门窗装饰的另一个装饰重点,运用的手法非常多样。由于塌寿的设置,正门与侧门、看埕堵、对看堵往往形成一个装饰整体。门框多为白石制成,门簪常用青石雕刻,个别古厝还设有抱鼓石或门箱石。多数古厝以精巧的红砖拼接或雕刻装饰看埕堵、对看堵,也有一些古厝的看埕堵、对看堵用石材制成,与正门一起形成整面的石制牌楼,更显气派。正门门额常用石材制成,题字中正严谨,部分门额边框雕饰以精美的图案,越高规格的建筑正门门额处的装饰也往往越为华丽。侧门则相对自由,书卷形门额在侧门较为常见。

在装饰题材上,泉州传统古厝中最常用的为吉祥纹样、吉祥文字、八宝器物等简单大方并满含吉祥寓意的图案。此外,戏曲题材的装饰较为常见,多出现在门簪、门额等处。文人书画类也是泉州传统古厝装饰的一大亮点,一般装饰在看埕堵、对看堵等位置,往往体现出房屋主人的文化品味。

(二)漳州传统古厝

漳州地区的传统古厝主要集中分布在龙海、漳浦、长泰等地。相对于泉州著名的红砖大厝而言,漳州地区的传统古厝知名度较小,但也有更富于多样性。很多人习惯上将闽南传统古厝等同于红砖建筑,这种说法在漳州明显不合适。

漳浦的赵家堡、诒安堡、蓝廷珍府第在当地有“五里三城”的说法,是漳州地区最早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的传统古厝,将闽南生土建筑与传统古厝在建筑艺术上融合的典范。赵家堡与怡安堡中的古厝大多以生土、条石为材料,装饰简洁,外窗多采用开口较小的单棂窗或三棂窗。赵家堡中保留有一处残破的花园,尚可见不同形状的漏窗轮廓,在闽南地区较为少见,是早期闽南园林的遗存。蓝廷珍府第在“五里三城”中建造最晚,当地俗称“新城”,为前宅后堡的模式。其门窗精美,是漳州传统古厝的代表之一,以砖花拼接的假窗作为院落间的隔断,极富匠心。

漳州市区的蔡竹禅故居外部以青黑色为主,整体上也显得更为典雅,正门两侧的花窗镂雕为螭龙纹,该纹式主要见于祠堂或寺庙,在民居中较为少见。内部有几扇石制槛窗以浅雕石板装饰格心,颇有创意。龙海埭美古民居群的墙面大多刷为白色,门窗本身基本不作修饰,而是在门两侧或窗户上方张贴书写吉祥文字的红色楹联作为主要装饰。长泰珪后古建筑群是漳州地区规模较大的传统古厝民居群之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叶文龙三落大厝是漳州地区红砖大厝的一个代表,但门窗装饰依然极为素朴,远不及泉州地区。

相对于泉州红砖大厝以红砖、青石、白石为主要材料的装饰,漳州传统古厝虽然也以红色为“尚”,但白色、青色的墙面也极为常见。墙面颜色的自由,也使门窗装饰在色彩的搭配上更加多样,其中以强烈的深蓝色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一些传统古厝将对埕堵饰以红蓝或白蓝两色的图案,或以蓝色为底色装饰以其它图案,达到极为醒目的效果。

三、闽南传统古厝门窗艺术的审美意蕴

(一)道德世俗化的装饰元素

闽南传统古厝门窗艺术是闽南人自觉将道德伦理世俗化的实践产物,其装饰元素中包含着敦亲睦族的价值观念。闽南传统古厝中最醒目的建筑往往是宗族祠堂,“祠堂是宗族的观念、组织、制度的空间形态表现”,“是宗族本质的表征”[3](P59)。闽南宗族意识不仅体现于祠堂,也渗透在闽南传统古厝的方方面面。

一方面,闽南传统古厝门窗装饰是宗族文化教化功能的体现。在规模较大的闽南传统古厝的门窗装饰中,书法和文人画占到了很大的比重,是装饰美与寓意美的统一。这些题字常以家族文化为内容,或标榜源流、光耀门户,如“锦亭衍派”“荔谱传家”“中宪第”“大夫第”等;或包含价值传承、美德教育,如“培福地”“种德门”“忠孝仁义”“礼仪廉耻”等;或直接以古语名谚、箴言警句为内容,如古人诗文、程子四箴、祖训家风等。此外,许多匾额还会留有题写字的留款,暗含了主人的社交活动,对后辈也有启示。此外,闽南传统古厝广泛使用的戏曲题材装饰,也往往能够直观反应于宗族文化的训诫作用。

另一方面,闽南传统古厝门窗装饰能够反映了礼教等级的差别。在大型的闽南传统古厝群中,不同建筑门窗装饰差异往往能够体现厝主人身份的不同。以正门装饰为例,地位较高的人家门口常设有抱鼓石,其次为较为简单的方形门枕石。门额的用料,以青石为尚,其次为白石,最简单的则用白粉直接在墙上粉刷出矩形的额框。窗棂的选择也同样如此,或为青石雕花,或为青石直棂,或为白石直棂,窗棂数量也有多寡之分。这些装饰差异,使人们对厝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一目了然,同时也寄托了光宗耀祖的自豪[4](P30)。

(二)以儒商为尚的审美理想

闽南传统古厝门窗装饰艺术是体现闽南人对生活追求的重要载体,受到多元文化影响下的闽南人,在历史上形成了较为复杂的文化内核,但表现出来的最具代表性的生活追求,莫过于“儒”与“商”的双种身份。《安海志》中记载:“濒海山水之区,土田稀少,民业儒商”[5](P390),即是指出科举与经商是闽南人最重要的生存方式。

闽南地区崇商之气源于其“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限制,百姓无可耕之田,转而获取渔盐之利,而便利的海外交通也为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而今保存的闽南传统古厝大多为清末侨商所营建,如前文提及的南安蔡氏古民居、亭店杨氏民居分别为旅菲华侨蔡资深、杨阿苗所建。冒鲸波渡海谋生原本不易,在家乡营建大厝也就成为了他们光耀门楣,彰显自身财富的主要方式。所以闽南沿海地区,尤其是晋江、南安、厦门、龙海等人保存下大量门窗装饰奢华绚丽的官式大厝,其中也多有采用南洋新式材料和技艺的,极大丰富了闽南传统古厝门窗装饰艺术。

闽南地区崇儒之风历史悠久,以朱熹过化之地而称“海滨邹鲁”,即使在明末士人奔竟心学之际,也依然坚守理学之风。许多闽南传统古厝虽然是商人所建,但在文化追求上也颇显书卷气,蕴含着他们对家族后辈的企盼。闽南传统古厝门窗装饰题材在崇尚吉祥主题的同时,一些具有文人元素的装饰也广受喜爱,比如书卷形的门额、竹节型的漏窗、精美雕刻的门簪、书法字体的楹联、山水绘画的装饰题材等。至今,这类装饰元素依然在东南亚的闽南华人建筑门窗中得以保存,可见其在闽南人的文化传承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闽南人的居住环境已发生很大的改变,闽南传统古厝正在快速失去其作为民居的存在价值。相比之下,闽南传统宫庙建筑作为社区公共空间而在闽南人生活中占据不可或缺的位置,因而受到民间自发性的保护,新建的宫庙建筑不仅保留传统建筑形制与装饰特点,华丽程度甚至更胜往昔。闽南地区另一类民居建筑——土楼因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得到较高的瞩目,受到较好的开发和保护,吸引着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闽南传统古厝在这之中则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位置,然而这些建筑恰恰是最能体现闽南地区居住文化及宗族文化的物质载体。对比闽东地区三坊七巷较为完整的保存状况,闽南传统古厝的保存值得我们反思和重视。

猜你喜欢
闽南人古厝闽南地区
近50年闽南地区冬季气温异常的气候变化及特征
爵士乐在闽南地区的发展
闽南华侨华人移民历史概述以及人文精神探析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劳动教育路径探索——以“闽南地区中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活动为例
古典艺术审美——闽南古厝特色窗格
梦中古厝
陈修俊 甘做古厝守护者
从张氏族谱看客家人与闽南人的异同
闽南地区歌仔戏剧团运营机制研究
红砖古厝 珍藏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