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赋魅”的思考

2020-02-28 06:30毛斐均
关键词:理论课政治思想

毛斐均

(莆田学院 数学与金融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特定的教学手段和传播载体,为受众传递思想真理,提升受众精神境界的一门课程。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关于改革与发展、坚守与创新的价值博弈与选择,亟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做好教学行为的逻辑考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赋予时代气息,开掘自身魅力,焕新出场语境。

一、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赋魅”的逻辑考察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看,所谓“赋魅”,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开展过程中要注重自身价值开掘,在“配方”“工艺”“包装”等方面下功夫,让讲课的人有存在感,让听课的人有获得感,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当代学生处在“拔节孕穗”关键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赋魅”,不仅是时代之需,而且是教育之需,更是学生成长之需。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赋魅”是顺应时代之变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两步走”战略安排,这“两步走”的战略目标将在当代学生的接续奋斗中实现,这是时代赋予当代学生的历史重任,也是时代赋予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使命。当代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思想政治理论课源于课堂,又不止于课堂,其是培育学生树理想、学本领、会担当的重要通道,是提升学生思想境界的“触发装置”。当前,社会发展急剧转型,当代学生身处最好的时代,也身处最具挑战的时代。在思想阵地上,各种思潮持续交织、交锋,稍有不慎,错误思潮就会侵袭学生,影响学生,“两步走”战略目标的实现便无从谈起。只有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魅力,让学生完全浸泡在向上向善的营养中,自觉抵制和防御负面思想渗透,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追逐梦想、修学储能、堪当使命。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赋魅”是因应教育之需

教育的最大魅力在于能赋予教育对象精神力量。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题为《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的报告,提出教育应当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强调为人类共同的利益承担责任,教育应当远离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更多地纳入价值观、公民美德和正义感[1]。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教育对象无法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无法确立起码的公民美德,无法培育理性的正义感。无须讳言,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依然复杂多变,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些西方政客将新冠病毒称之“中国病毒”,积极甩锅、诬陷中国,误导大众思想,阻遏中国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国际形势,深切感受中国发展,从而更好明晰责任使命,更好发力作为。只有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回归教育初衷,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魅力,让学生切身感受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的光辉历程,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明辨真理、感怀祖国、甘于奉献。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赋魅”是学生成长之匙

从一定层面看,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和科技信息的快速勃兴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却没能实现学生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同频同步。尤其是一些西方错误思潮的侵入,使得学生不得不面对道德滑坡的危机,不得不产生对自我认同感下降的怀疑,不得不抛出所谓的成长之问。综观当下,不少学生身体成熟了,思想却没有成熟。如何认识成就需求,如何正确思考人生,帮助学生在内心种下正念和正能量,需要正面、正向、正确的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蕴含丰富的成长教育基因和养成教育成分。以新冠疫情斗争为例,体验式教学可以从抗击新冠疫情的伟大斗争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意义和存在价值;叙事分享可以从抗击新冠疫情的感人瞬间中帮助学生从他人的故事中读懂自己的故事;团体辅导可以从抗击新冠疫情的各方驰援中帮助学生感知团队智慧和集体温暖,如此等等。只有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能量,散发思想政治理论课魅力,让学生不断贴近课堂这个主渠道,融入社会这个大舞台,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修身养性、体悟历史、珍惜当下。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赋魅”的关键要素

从一定层面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构件包括教学观念、教学载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具备时代风采和价值魅力,必须要以观念为领,内容为纲,载体为重,方法为要。

(一)突破观念,加快思想政治理论课纵深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要实现方式,在培育学生道德情操,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单一的专业课程,也不是边缘化、标签化的“假大空”“高大上”课程,而是集“思想”“政治”“教育”为一体的“直接理论形态的德育课程”[2](P3)。同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是抽象的正义使者”[3](P184)。要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要找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因子,既要讲求整体“漫灌”,又要讲求个别“滴灌”;既要注重课程“颜值”,又要兼顾课程“气质”。当前,不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仍然改变不了学术化、教条式、宏达叙事的说教,自己讲的费劲,学生听的没劲。教师亲和力不够,课程针对性不强,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感低下,上课抬头率自然也不高了。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赋魅”,首先要在观念上下功夫,解放、发展教师“教”的能力和学生“学”的能力,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让学生真正感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离得近、听的清、爱的上。

(二)丰富内容,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刻内涵

新时代社会环境在变革,学生思想实际在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也应做好相应的调整与更新,使之具备时代气息、思想气息、学生气息,发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独特魅力。从一定程度上看,当代学生是一群爱听故事的群体,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不缺乏故事也不应缺乏故事。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本身就是一部经典,值得大书特书;钟南山等一批逆行战士的故事本身就是一部传奇,值得大颂特颂。讲好他们的故事尤其是青少年时代的故事,把他们的故事搬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映现历史本质的具体画面,再现他们的心路历程,重现他们走过的伟大足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具有批判精神的理论,同理,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应具备自己的立场、观点和理论逻辑。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唯书唯教、人云亦云,不能天马行空、喃喃自语,更不能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有人文魅力,有爱恨情仇,有思想真谛。要把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赋魅”的重要突破口,改变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说的显久远,论的显抽象”的现状,找准学生需要的思想内容,为学生“送上马,扶一程”。

(三)拓延载体,焕发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机活力

在信息应用技术日渐勃兴的今天,要想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必须要加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形成复合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强其时代感和吸引力,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回应党和国家育人要求的必要手段和必然举措。当前,不少学校尝试线上+线下的复合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重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课内与课外的互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引导效果。究其成因,一是通过复合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发展等不同层面的实际需求出发,确立不同的引领内容,满足学生思想需求,丰富了“引”的切入点。二是通过复合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引导教师善于发现教学主题,培育能讲学生听的进的话,善辩学生听的懂的理,又运用学生喜欢使用并经常使用的网络媒介,吸引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增添了“引”的可能性。三是通过复合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突破了纯粹的、实地的、孤立的讲台讲授,综合运用慕课、微课、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技术,改变了以知识为本,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焕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的生机,提升了“引”的成功率。

(四)创新方法,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永续发展

我们知道,任何新思想都是在找到新矛盾、分析新矛盾、破解新矛盾的过程中形成的[4](P130)。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上的精彩,必须要创新理论话语表达,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好满足学生的期待。实践证明,许多教育效果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均能很好的贴近学生,均在学生语言表述的研究上下过功夫。他们通过生动、精炼、接地气的语言表达,给学生上一道“硬菜”,给学生送一批“干货”,摆脱了以往一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就像老师的发际线一样往后退”的尴尬场景,拉进师生距离,提升学生听课效果,“奠定了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场语境”[5]。此外,一个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创设话题的教师,亦即一个会“讲故事”的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讲好中国故事,而且要讲好自己的故事。譬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成长故事讲祖国的发展变化,通过不同时代人的直接对话,提升当代学生的优越感和自豪感。只有把基本理论与时代命题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与思想引领联系起来,才能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入脑入心,富有魅力。

三、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赋魅”的逻辑进路

诚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效如何决定了当代学生走什么样的路,怎样走好路这个根本问题。只有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推展逻辑,开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独特魅力,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成长成才点灯照路。

(一)理论与实践同频,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可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抬头率不高、亲和力不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没有从社会现实问题出发,没有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当代学生对新事物、新现象有很强的发现能力和接触能力,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量身定制课程内容,力争呈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实感和“即视感”。譬如,体育专业与音乐专业的授课内容应当有所区别,针对体育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中国体育发展状况折射中国经济发展进程;针对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交代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创作环境引出重要历史人物或重要历史事件等,提升学生的参与性与认同感,消解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本专业的陌生感,扭转思想政治理论是书斋里的学问的狭隘思维。要重视时下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理直气壮讲正确观点,开发思维找时代亮点,集思广益解现实痛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辨,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来。要设计科学的实践方案,鼓励学生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通过学思践悟回归课堂,通过理论提升深入社会,实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循环,让学生真正感受思想政治理论课之“用”处。

(二)育德与育心同步,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情”

学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思想政治理论课蕴含丰富的德育资源,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修身养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赋魅”,需要共情共感共勉,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魅力、人格魅力促进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道德、审美和行为均达到高层次发展,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社会公德、文化教养、礼仪规范和人伦准则,使学生的自身德行最大限度的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把个人价值最大体现在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上。要通过课程内容甚至自身感悟讲“两面理”,引导学生厘清理想与实惠的关系、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奋斗与享受的关系、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纪律与自由的关系,帮助学生实现知、情、意、行的协调与全面发展。要重视启迪心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培育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如果忽略这点,那学生的成长成才便无从谈起,伟大梦想的最终实现便了无希望。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发掘心理育人资源,围绕学生成长特点分析学生心理状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切实扭转学校是“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消极思想和“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的盲目自我,为学生的成长成才筑起一面“承重墙”。

(三)课内与课外同向,致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盘活”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说课堂知识是营养液,那么第二课堂活动就是海绵。只有发挥好课内课外优势,衔接好课内课外两个重要管道,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吸收知识养分,才能更好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譬如,教师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时,可以结合毛泽东故居图片,以导游讲解的形式,描述毛泽东一家为中国革命作出的巨大牺牲,引导学生感知毛主席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精神气概,让课堂呈现出模拟导游场景。要提升第二课堂育人效果,让学生活动活泼起来。学校可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与地方红色文化设计第二课堂活动,再现历史人物光辉事迹。譬如,当前不少学校充分挖掘校园戏剧育人功能,通过打造原创校园精品话剧,让一些沉寂已久的英雄事迹真实呈现、再现光辉,让一些不为人熟知的英雄人物走进校园,走进百姓。简言之,只有缜密思考,精心设计,勇于探索,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活动活泼起来,才能真正推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

(四)线上与线下同轨,化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真爱”

新兴媒介尤其是全媒体的迅速走红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脱离也不可能脱离网络而独善其身。如何用新兴媒介技术开掘思想政治理论课魅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技术赶超和渠道拓宽,已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不可回避的重要命题。学生是新事物最敏感的体验者和拥护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持问题导向与价值导向相结合的原则,多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喜欢的话语、喜欢的载体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让新兴信息技术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贴近学生的中介桥梁,让新兴信息技术成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快速通道。要打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固有壁垒,摆脱牵绊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模式固化和教材局限,吸收网络语言,讲好时代故事,与学生建立有效互动,实现课堂教学与网络教育的双向互补。如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请大专家与大学生网络“面对面”,吸引了广大学生的关注和点赞。通过掌握新型传播方式,构建全面性、立体化、多维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延伸思想政治教育臂膀,帮助学生更好享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营养大餐,更好感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独有魅力。

猜你喜欢
理论课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