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价值意蕴

2020-02-28 06:30辛如彬
关键词:家国情怀培育

辛如彬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家国情怀,是人们基于对家、国的归属感和热爱而形成的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凝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可或缺的精神状态。“中国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的讲话饱含了对青年的深情厚望。大学生作为充满理想、活力、激情的中国青年的优秀群体,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是亟需厚植家国情怀的青年主体。挖掘家国情怀的育人内涵、明晰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价值意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家国情怀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内涵

家国情怀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沉淀和升华,家与国的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以爱国爱家、家国一体为核心价值的家国情怀则世代传承,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自我更新、自我丰富和发展。

(一)家国情怀凝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之中,家与国共衰共荣、共建共享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显著标志。家国情怀“由氏族而国家”而萌生,经《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的阐述将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连接成逻辑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演绎着“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天下”中国人特有的社会价值逻辑,担负着由“学而优则仕”、为师教化天下演变到尽己之力为社会做贡献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在参观复兴之路时,习近平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三个“好”揭示了家国情怀中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的共同体关系,国家发展的好,个人才有更多发挥才华、创造价值的空间和可能。反之,只有每个个人、每个家庭发展得好,国家民族才能更加辉煌的明天。

(二)家国情怀蕴含了中华民族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理想

近代中国,饱含家国情怀的仁人志士进行的种种救亡图存的探索,都内在蕴含了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理想。“戊戌变法”核心人物梁启超第一个在文章中使用“中华民族”,立志为改良救国、振兴中华而奋斗。孙中山创办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并郑重宣告:“本会之设,专为联络中外有志华人,讲求富强之学,以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他们著书立说、奔走呼吁并为之不懈奋斗,从学说到实践无不体现了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理想。近代以来的救亡图存运动使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在传统的国家认同中加入了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向往和追求,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实践使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对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三)家国情怀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选择

家国情怀深深地镌刻在共产党的党章旗帜上,心系人民的家国之情是共产党人最朴素却永不退色的价值选择。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人民利益为己任的政党,习近平同志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毛泽东在革命和建设中担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重任,邓小平用饱含“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拳拳赤子之情扛起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旗,习近平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人民情怀干事业。正是这种“有国才有家”的家国情怀推动着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崛起,饱含家国情怀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和普通的共产党员们坚守着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标准,在实践中践行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选择,必将继续号召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二、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价值意蕴

当今时代是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百年大发展的历史性交汇点的新时代。新时代给予大学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优越的物质生活,也让大学生面对着更为复杂的精神困扰和价值选择,新时代赋予了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独特的时代价值。

(一)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助力高校立德树人

第一,家国情怀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回答的问题。“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1](P171)家国情怀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思想内在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内在逻辑,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进入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培养有真才实学,特别突出强调要培养有个人道德修养、社会担当、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明确了这个任务,也就明确了立德必须以坚定理想信念和厚植家国情怀为基本内涵,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为高校的基本教育内容。

第二,培育家国情怀引导大学生走出“小我”成就“大我” 改革开放以来,对个人利益、小集团利益的追逐的社会风气逐步凸显,高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学习成绩轻道德考核的现实标准。在此影响下,一部分大学生在权衡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时更注重前者,“利己”成为他们思考和行为的首要选择。他们把实现自我价值的“小我”与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大我”对立开来,将实现“小我”利益最大化作为行为准则。“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这类大学生不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必须正本清源,重塑价值理念、厚植家国情怀,以培养“大我”“忘我”“无我”的“中国人”为目标推动高等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正确轨道。

家国情怀揭晓了个人、社会、国家的内在逻辑关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素来是中国人最认可的大爱大德。大学生中出现的利己主义群体这一问题为教育者、管理者敲响警钟,办教育不是办工厂能够精确计算出效益,而是功在千秋、是培养国之栋梁的伟大事业;能够警醒那些“人人为我”为首要价值选择的利己主义者,没有前人的“我为人人”哪里有今天的个人前途。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就是要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肩负国家和社会责任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认识到在社会发展中奉献“小我”实现“大我”、在成就“大我”中升华“小我”的辩证统一关系。历史证明,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个人永远处在时代浪潮中,在滚滚的时代浪潮中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只有把自己的人生融入时代、融入社会、融入国家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中,才能回应新时代召唤,才能获得不断拼搏的动力,才能实现人生最大价值。强调社会价值、国家民族利益并不意味着贬低或者放弃个人价值,新时代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中国梦把实现“人民幸福”放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并列位置,中国共产党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作为奋斗目标,由此可见,“小我”和“大我”在新时代找到了最好的契合点。加强对大学家国情怀培育,引导大学生走出“小我”成就“大我”,实现人生价值与实现中国梦同频共振,报效祖国报效人民,教育才能实现百年树人、一树百获的实效。

(二)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为国家改革发展凝心聚力

第一,家国情怀是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 实践证明,在民族生死危亡、国家奋力崛起关键时刻,家国情怀释放出巨大的凝聚力和内生动力,激发起个体以身报国的态度和担当。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从小岗村的“包干到户”到创建特区作为改革的窗口,从打破国有企业“铁饭碗”体制机制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从国务院要求公开三公经费到公务员的所有收入公开化、透明化的“阳光工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国为家”,在每次关键转折点都以干功与千秋的伟大事业为己任的家国情怀,舍小家为大家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发展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在改革中不断沉淀的家国情怀也必将继续成为中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行列的伟大精神动力。

第二,培育家国情怀帮助大学生在比较借鉴中坚定“四个自信” 当前改革进入爬山涉水的攻坚期,改革需要不断增强内生动力,消解阻碍改革的敌对势力。壮丽70年、改革开放40年的辉煌成就让“新时代学生民族自豪感、时代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正在持续增强。”[2]然而大学校园里面临着西方国家的各种消解凝聚力的思潮、言论以更加隐蔽的方式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的危险,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国际上一些势力利用民主、人权和宗教等问题“抹黑”甚至“妖魔化”中国共产党,千方百计地消解高校青年学生对执政党的认同感[3]。有的大学生崇尚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出现了一小部分“精日”“媚美”“哈韩”分子,对中华文化知之甚少,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有怀疑甚至否定态度。“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大学生之所以会陷入误区主要是缺乏比较鉴别的能力,必须深刻认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和西方文化的阶级本质,在比较中才会有鉴别,在比较中才会走出自己狭小的生活圈,在一个大视野中看待当代中国和世界的现实,增强文化的自信心。

家国情怀这张优秀传统文化的名片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外来文化的鲜明特征,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能引导大学生在比较借鉴中提高文化识别力、判断力,增强四个自信,为国家发展凝心聚力。一方面,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可以帮助大学生澄清模糊认识、批驳错误观点。家国情怀蕴含中华民族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理想,有力地回击了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过程的歪曲、对国家英雄人物的丑化、对中国革命伟大意义的否定。中国共产党用近90年的历史生动地诠释了“人民”的地位,培育家国情怀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坚定党的领导,批驳国内外敌对势力对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攻击,坚信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在开拓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的康庄大道。另一方面,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引导大学生在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上形成共识。新时代大学生群体更加精分、利益诉求更加多元、思想更加独立自由,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过程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推进大学生对家国一体的深刻认识、把国家意识形态和政治主张转化为大学生广泛认同的思想共识,使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判断、道德观念上与党中央始终保持一致。历史就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用生命书写的家国情怀深深印刻在中国奋起发展的征途上,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让大学生铭记历史、辨明方向、坚定信念,为实现中国梦凝心聚力。

(三)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助力大学生成长为时代新人

第一,家国情怀是蕴育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沃土 每个个人都处于特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大学生在家里是子女,在学校是学生,毕业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家国情怀的“家”,是国家的“家”,也是家庭的“家”。家,好比大学生成才的土壤,好的家风就好比肥沃的土壤,是大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家国情怀从“家”出发,用家书家训、家国故事开始蕴育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沃土,“从家到国,由我及他”的逻辑有利于个人与家庭、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循环。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过程实际上就是使大学生经历从认知到认同再到归属感和自豪感的价值观建构过程,从对家庭朴素的情感升华到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理性的价值判断,滋养大学生爱国之情、磨砺强国之志,在实践中报效祖国和人民。

第二,培育家国情怀引导大学生自觉主动成长为时代新人 “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需要更多的人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4]在校大学生出生在新世纪,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正好和这一代的大学生的成长完全同步,他们将亲眼见证建党百年目标的实现,将亲自全程参与建国百年目标的实现,大学生能否肩负使命、担当重任,能否成为时代新人是新时代大学生培养的重要命题。现实社会激烈而残酷的升学就业压力,优胜劣汰的社会竞争,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深情厚望,家国使命的任重道远使一部分大学生身心疲惫又无从抗争,“佛系文化”“丧文化”成为一部分大学生的不参加、不积极、不努力、不争优、不奋斗的借口,怡然自得地当起了新时代的旁观者。这种态度消极、情绪消沉的精神状态与“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铺路架桥的人才需求大相径庭。

家国情怀倡导社会个体通过提高个人素质主动承担社会国家责任,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转化为报国之行。一方面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奋斗热情。对“为什么要奋斗”“为谁而奋斗”“如何奋斗”等问题找不到答案是大学生逃避消极态度的重要原因。家国情怀书写了个人奋斗精神于国于家于个人的多重意义。培育家国情怀帮助大学生找到奋斗的意义,只有奋斗才能实现国家富强,只有奋斗家庭才能幸福,只有奋斗个人才有价值;帮助大学生找到奋斗的途径。在万象更新、和平竟放的新时代,在家孝亲敬长、在校尊师好学就是奋斗的起点,奋斗其实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奋斗精神从生活点滴培养起。家国情怀的内在逻辑真正拉近中国梦与大学生的距离,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中国梦与人生梦想同向同行。另一方面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使命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家国情怀提升国家认同,引导大学生关心国家命运,自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相连、将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紧紧相连、将个人梦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紧相连,号召大学生增强本领,用奋斗点亮人生舞台,以实干谱写时代芳华,自觉成长为敢担当、能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培育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略谈“家国情怀”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