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融合、人力资本影响农户收入机理研究

2020-02-28 20:13齐文浩李佳俊刘耘嘉
经济管理文摘 2020年13期
关键词:农户主体融合

■齐文浩 李佳俊 刘耘嘉

(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 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通过改善农户的收入结构来影响农户的收益,由于农户是农村产业融合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同时具有不同人力资本水平农户之间在获取关联产业收益的能力也是不同的。相关研究表明农户人力资本可以影响农户的涉农收入,在经济不发达和次发达地区高水平农户人力资本会显著提高农户收入;提高农户的健康水平和教育水平也会显著提高农户收入水平,具有高技能人力资本水平的农户所占比重越多越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农村产业融合与农户人力资本都会对农户收入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基于此,本文将通过研究农村产业融合、农户人力资本与农户收入三者的内在关系入手,分析其二者影响农户收入机理提出促进农户增收政策建议。

2 农村产业融合、农户人力资本与农户增收相互作用机理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主要有,产业整合型、产业延伸型、产业交叉型以及技术渗透型。同时在产业融合的发展过程中促进着新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创新与发展,所以本小节认为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户增收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五种方式:

第一,产业融合的发展促使农业产业的延伸,使得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经营模式进行相应创新,在产业链延伸及经营模式的创新过程中,农户通过股份合作、土地出租或者在当地经营主体内务工等方式参与到农村产业融合当中来,使农户获得一定的租金及分红和务工收入,从而增加农户的财产性和工资性收入,实现农户的增收。

第二,产业整合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是以涉农经营组织为相应主体、以农业资源优势为基础通过对相关产业进行整合与联系实现对农村产业内部的分工协作与有序循环。在此类型融合模式发展过程中,相关农业经营主体会获得一定的财政政策补贴,使其获得一定转移性收入也会促进其快速发展,同时也会促进农村闲置劳动力的转移,使得闲置农户获取相应的务工收入,带动农户增收。

第三,产业交叉型产业融合模式的发展的核心是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充分挖掘农村农业文化、旅游等价值实现农业与休闲业以及服务业等产业的融合。从而形成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等的新农业业态,促进当地农户的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增加,从而实现农户增收。

第四,技术渗透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是以当代信息技术为核心,依靠网络交易平台让信息化充斥农业产业之中,使农业在其生产、加工、贸易等环节中依靠产业链、价值链、生态链的核心优势进行高精度无缝对接,从而推动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减少农户投入的生产成本,拓宽当地农户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实现农户增收。

第五,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过程中各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的优化可以有效降低农户交易成本、扶持弱势农户和帮助农户持续增收。例如农村合作社的存在可以有效降低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对的市场、购买生产资料、农产品出售价格等不确定性的影响,从根本上降低农户损失,也使农户充分享受合作社为农户所带来的降低生产成本、拓展收入范围以及打通销售渠道等方面的实惠,从而提高农户收入水平。

伴随农业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农业的多功能性被开发,衍生出新的产业和新的农业业态以及各种商业合作模式创新的发展,都需要一定农户人力资本。这时农户人力资本禀赋会影响农村产业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因为拥有高水平人力资本的农户往往具有更强的能力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同时在进行从事新农业产业生产和特色农业经营过程中,具有高水平人力资本农户与低水平农户相比高水平人力资本农在分享农业各生产、服务和贸易等环节增值效益的能力更强,其获得收入的能力也就越强,获取的收入也就越高。其为农户提高收入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具有水平人力资本农户在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上会有更大优势,会影响其在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能力,参与产业融合能力越强在分享其发展所带来的增值收益的能力就越强,获取高收入的能力就越强。

第二,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伴随着对人力资本要求的变化,简单来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本身具备一定技能和受教育水平的农户会更容易满足产业融合发展所需的综合型人才,新的产业和新农业业态的发展为这些农户又或者综合型人才创造一定就业机会促进了该地闲置劳动力的转移,且拓展农户的增收渠道,提高该地区农户的工资性收入。

第三,农户的健康性和技能性人力资本优势会给农户提供更为充沛的体力、脑力和认知能力,这些基础的人力资本优势会显著提高农户的劳动生产效率,使农户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提高其劳动产出效率,使农户在同等时间获取更多的收益,同时,农户的基本素质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会给农户创造更为丰富的就业机会和农业产出效益,从而提高农户的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甚至会促进农户迁移到工资报酬机会更好的地区获得更高的工资性收入实现农户的增收。

产业融合在微观层面上是农业生产要素的跨界集约配置的“帕累托改进”。农户参与产业融合是适应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过程,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会随着产业融合发展实现重新配置,农户的收入在其适应这个过程中慢慢增加。同时,因为随着产业融合的发展,对农户人力资本的需求越来越高,差异状况逐渐显现。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农村多功能性的发挥,要求农民具备一定的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低的农户相比,具有人力资本优势的农户在从事新产业以及获取和分享乡村产业生产及流转过程中所产生利益的能力较强,从而使具有人力资本优势的农户获得更多的收入。

3 农村产业融合、农户人力资本与农户增收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有些主体的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要素集聚能力以及市场开拓能力较弱。具体体现在农业多功能性未被充分挖掘,出现产业融合项目同质化以及农产品市场饱和化。

其次,人才、技术等要素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转型的重要支撑,然而当前农村存在着农户的个人基本素质参差不齐,农村受到过高等教育的年轻劳动力的流失的状况,导致了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所需的综合型人才的不足,制约着产业融合的发展,影响着农户的收入。具体来说,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离不开有知识、会管理、懂技术、善经营的综合型人才,这些人才的存在会有效避免在进行产业融合时的弯路,使得社会上的先进技术要素可以被广泛科学的应用到农业生产中。

最后,由于农村产业融合的相应的利益联结机制存在不科学不完备情况,导致出现联结方式和利益分配方式单一、缺乏保障机制、农户主体地位模糊致使其获得利益分配减少,导致农户收入的减少,举例来说当农户或相关经营主体的签订的合同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时,相应合作社社员就会进行一定的自己寻找销路的行为,这就导致合作社只能被动接受这种行为,从而产生对经营主体不利影响,影响合作社已经形成的利益联结方式稳定运行;同时,在相应销售行为联结中农户主体地位受影响,农户享受不到“二次返利”等利益分配方式影响农户获取二次收益空间,影响农户收入。

4 促进农户实现增收的对策

(1)科学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通过相应制度的优化改善当前困境,优化配置当前农村资源,通过三产交叉融合实现当前农村劳动力、资金、技术、等主要生产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户收入空间。

(2)将相应主体进行合理划分,多维度构建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同时建立相应农户利益保护机制及相应内部约束机制,保证农户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户参与产业融合的意愿,从而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实现农户增收。

(3)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加强对农户的信息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农户的基本素质,提高农户吸收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从而满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所需,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动能,促进农户增收。

(4)在进行发展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不要忽视农村产业融合的生态效益,要做到人与自然资源和谐发展,科学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持续发展理念。

猜你喜欢
农户主体融合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