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莱娜·比奈:光影对话三十年展览浅析

2020-02-29 20:16刘维维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期
关键词:布局

刘维维

摘  要: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国内美术馆日益增多,各大美术观各凭本事引入各大展览项目。一个展览的好坏涉及到很多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三大块。第一:参展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在艺术史上是否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是否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第二空间布局是否合理。第三展厅引导设施是否完善。下面我将就这三方面去分析埃莱娜·比奈:光影对话三十年的展览。

关键词:埃莱娜·比奈;布局

一、艺术家介绍

埃莱娜·比奈是一名法国瑞士籍摄影师。她于1959年在瑞士索雷尼奥出生,目前与丈夫白瑞华在伦敦生活。比奈在意大利罗马长大,曾在欧洲设计学院就读摄影专业。毕业后在瑞士日内瓦大剧院短暂任职摄影师。八十年代中期她与丈夫移居伦敦,可能是受丈夫的专业影响,逐渐将兴趣转移至建筑摄影。比奈在当时认识了一批新锐建筑师,在同僚和朋友们的鼓励和引荐下,比奈前往柏林完成拍摄了首个项目。同时,比奈就奠定了并延续了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冷静、结构明确,关注与观众的亲密互动性,激发观众们的想象力。她曾表示,“作为一个摄影师,第一要义就是要学会排除”。她的摄影极少囊括建筑物的全景,更多的是集中在建筑物的局部。并在之后逐步成为当代最受追捧的建筑摄影师之一。比奈是当代建筑摄影领域坚持使用胶片创作的摄影师之一,她的摄影多以欧洲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建筑为主题。比奈的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也曾出现在各大刊物上。第一部关于她摄影作品的专著《谱写空间》在2012年由费顿出版社(伦敦/纽约)出版。

二、浅析埃莱娜·比奈:光影对话三十年展览

一个展览成功与否和很多的因素相关,此文主要从三个角度去分析此次展览,第一个角度,参展的艺术作品及艺术家是否在艺术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和是否获得了业内人士认可。在第一节艺术家介绍就可以了解到埃莱娜·比奈在摄影界是具有一定地位,也非常受欢迎,其获得的奖项含金量也是比较高的,2015年荣获朱利乌斯·舒尔曼研究院杰出摄影奖。2019年,她获得艾达·露易丝·哈克斯塔布尔奖,该奖项授予在建筑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女性。在国内外也是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可,复旦大学教授顾铮认为,比奈的这次的苏州园林作品让他感受了亲切,作品通过不同光线、不同视角,去表达苏州园林背后所蕴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在澎湃新闻的采访中,比奈就曾经表达过自己的创作理念,在受托拍摄一组有关中国建筑作品的时候,就曾表示,她不喜欢去拍高楼大厦,类似商业大片的作品。因为这些当代的建筑无法突出中国传统特色。最后选择拍摄苏州园林,正是因为这里骨子里散发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正如顾铮教授所说的比奈在创作过程中是努力去挖掘民族文化心理性的。建筑师丹尼尔·里伯斯金在形容她的作品时曾说道,“比奈拍摄的每一张照片都揭示了建筑的成就、力道、情感与脆弱”。第二个角度,空间的角度来看,首先此次展览的完整性是极高的,整体空间格调统一。艺术展览空间的设计就离不开对艺术家本身的分析。1从一进门就可以感受到,整体展览的空间主题色为黑白两色,展板背景墙和地面统一是纯白色,摄影作品基本都是黑白,只有一组苏州园林的作品是彩色,这组作品整体呈冷色调绿色。全场的相框也是纯黑色,整体空间具有冷静,简洁,明亮的效果,这与她的个人风格相协调。其次空间环境开放性高,流通性高。展板之间间隔距离宽。再次舒适性角度来看,主要从展厅的安排的休息区域来看。休息区有一排简单的长椅,在我进入展区的时候已经是满员的状态。展厅的面积虽然不是特别大,但是作品量比较多,观众需要完整的看完每幅作品,至少需要花上30分钟到1个小时的时间,如果需要拍照则时间更久。因此,就需要安排比较合理量的座椅供观众休息,其桌子也是基础一个设施,尤其摄影展览,来观展的多数是摄影爱好者,大家会选择带相机,当天背着相机去的观众确实不少,我也是其中一员。休息的时候如果有一张桌子就可以给他们提供放相机的地方,也给一些普通观众有一个可以放随身物品的地方,总体而言会给观众带来便捷,提升观众观展的舒适度。最后从空间布局来看,布局是一个展览的关键一步,也是对策展人的一种考验。不论是个展还是群展,优秀的艺术展览是主次分明,同时策展人会有意识的根据展览的主题和核心思想去选择每个艺术品摆放的位置,这与普通商品的摆放大有不同,这是一种合理的立体空间布局,是一门艺术。所谓合理并不是中规中矩毫无创意的摆放,而是要求既要符合我们人类正常的自然认知习惯,同时又能让观众一眼看到策展人想表达的东西,通过展览的布局,引导观众能够更加容易理解艺术品和接近艺术家。比奈此次展览此次的布局就很简洁,其作品摆放也是为来可以呼应出自己的这次展览的主题“对话”。她将不同系列的作品进行分组,形成主题各异的对话,蕴含着自然的“能量”苏州园林的墙垣与雅典卫城的步行通道遥相呼应,暗喻“看不见的世界”。她的作品几乎都是以这种分组的形式进行摆放。苏州园林的作品有专门拍摄一组彩色的,但是是安排在展览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还有一组黑白照放在入口处,观众一眼便能关注到,与雅典卫道面对面摆放,观众只需要转个身便可以看见。我想这种摆放形式就是一种对话。在澎湃新闻的采访中比奈曾表示:“我将‘苏州园林系列和我早期拍摄的季米特里斯·皮吉奥尼斯的雅典卫城放在一起。皮吉奥尼斯将不同的石头拼接在一起,创造出步道。他的作品是为人们去看自己眼中的卫城而铺路,这种‘铺路不仅是字面上的。也是精神上的。他的作品关于看不见的东西,你还没有到达那里,但你已经开始想象。而苏州园林也是如此,墙垣反映你因为这种界限而未能见到的无限的外在世界。我觉得这两者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了看不见的东西。”第三個角度,展厅引导设施来分析。一个展览的展厅里完善的引导措施也是至关重要的,最基础的是展览介绍的一些文字信息需要具备并且准确。展品的标签标注是否得当,比如作者,年份,名称等。让观众一目了然将作品与信息对接上。其次,室内也可以有一些引导语,帮助观众更加深入的了解艺术作品,艺术家的创作理念等信息。同时这些信息不宜过多,这样容易限制观众的想象力,每个人对艺术品感知力是不同的,看待的角度也是不用的,这是受到个人生长环境和教育背景影响的。过于详细的信息像是给了观众一个框架,限制了揣测的自由度。因此介绍文字和信息提示并不越多越好。比奈此次的展厅中,只有进门出有一个整体的介绍之外并无更多的信息。

总结

总体而言,此次展览可取之处是非常之多的,首先选取的艺术家以及她的作品在业内都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并受到国内外业内人士的认可。空间布局上与此次展品的结合度极高,格调统一。整体布局的风格与艺术家本人的风格也是一致的。重点的作品放在了进门处,让观众一眼便能看见。但仅个人认为有两个需要改善的地方,一是休息区域的设备过于简单,面积比较小。二是引导的设施并不完善,除了进门的总体简介就没有任何信息的提示,虽然提供观看手册,但是这对于观众来说其实看展的结合度不高。建议可以给每个作品旁边贴上一个二维码的标签,有想了解的观众就可以扫码听取信息,担心受到信息影响的观众可以忽略,这样相对来说比较合理,也满足了大众。

参考文献

[1]  刘艺. 艺术展览空间的意境营造探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

猜你喜欢
布局
中专学校学生座位安排的思考与探究
布局著名变例典藏集锦
起马转中炮对屏风马布局探秘
车削中心设计与选用的基本问题
爱飞客布局及发展的若干研究
布局著名变例典藏集锦
巧移棋子
中国作为领导型国家的全球布局
医疗布局决定未来
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谱写伟大复兴宏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