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小学生德育教育脱节现状及解决对策

2020-02-29 11:37卢智锋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道德教育爱国主义

卢智锋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已进入良好的发展阶段,人们的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社会价值取向也变得复杂不一。这种社会现象也直接造成了学校教育的另一种新问题:中小学生德育教育脱节。

学校是国家培养多型专业人才的场所,是青少年德育建设的主阵地,对塑造人的灵魂,培养理想信念、保证方向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当前的更新频密的社会节奏,多变的社会环境是影响青少年道德内化、社会化的重要因素。笔者发现,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与当代社会生活存在不容忽视的裂解,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教育效果。

一、德育教育脱节原因探究:

(一)社会环境对学校德育建设的冲击

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和社会进步随之的产生的多层负面影响,与建设中的精神文明与经济提升的不平衡,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使得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学校也受到各种消极因素的严重影响,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这种学校道德教育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差异使得生活在相对自由开放的在校学生误认为在学校里得到的德育教育和知识是不切实际的,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不能自觉抵制,甚至认为“存在就是合理”,从而将某些不良思想和现象视为社会发展之必然,理所应当全盘接收,这样就形成学生道德的脱节现状。

(二)课程设置与德育教育落实的差异

从现行的学校开设的德育课程来看,虽然现在学校都开设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也制订以德育渗透为主的“主题班会”的开展,但教师却轻视此“两课”的思想性和德育功能,只是以追求“高分应试”为目的,这样学生只能得到“德育”的灌输,而根本没有形成正确的社会人生观、价值观,整个德育渗透被无形削弱,难与当今社会进步的经济与文化协调。

(三)教师自身不足造成德育教育难开展

不能否认,存在教师缺乏理性和责任感,缺乏“树德立人”的先进师型观念和道德情操,简单地说就是没能做到“为人师表”,做不到学生的表率作用。部分教师认为只要把课上好就可以了。这显然忽略“教”与“被教”造成全面发展和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教师行为表现和外现思想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使学生从教师身上“偷”学到了坏习惯,甚至陷入道德败坏的泥潭不能自拔。

(四)德育管理不合理导致德育教育的不成功

大部分学校现有的德育管理的不合理,导致德育教育的内容缺乏层次,德育手段落后。德育教学观念陈旧与德育目标过高造成了德育教育的表面成功。作为受教育的群体,学生有许多共性,也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德育教育不仅要从整体上着手,也应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个性教育,“因材施教”。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部分学生会认为是“陈词滥调”、“老调重弹”,不感兴趣,甚至反感,导致社会基础文明建设不牢固。这就表明了当前的德育模式不合理。

二、解决对策之探究

(一)更新德育教育观念,做好德育教育课题

学校在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积极因素作用的同时,应思考如何与社会影响同步对学生进行教育,从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出发,着力培养学生社会人生观、道德观的判断能力,引导学生理性掌握正能量的社会道德,并自觉运用道德原则,坚持做人准则。这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1)结合实际设置德育教育内容。德育内容是指用来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思想道德观点、原则和规范体系。一方面,学校德育内容必须通过过滤、筛选出做人道理、基本原则和完美的道德典范,呈现给学生美好、善良的一面。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客观认识社会各种现象,指出社会现象当中的确存在的包含是非、真假、美丑、善恶、冲突的真实一面。让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与现实生活挂钩,让学生不与实际脱节。学校德育教育应具备对现时代具有进步意义的道德,也同时具有超前性和现实性两个方面的属性。

(2)明确学校道德教育基础。学校道德教育必须研究学生、接近学生。非简单道德说教,而应从青少年的道德实际出发,尤其是从他们的道德心理实际出发,忠实地描绘他们的道德现实,解剖、分析其道德现状,探究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规律。使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辩证统一的发展过程,能符合学生的需要,引起他們的关注,并产生高尚、明晰的道德情感,这样道德教育才会永久生效。

(二)学校德育教育长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这种感情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是一种伟大的凝结力和向心力,是推动各民族向前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学校德育教育要着力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加强“两课”教育。教师在“两课”教授过程中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研究当前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不断的改进“两课”教学,拓宽教学的模式,不单一灌输式教学,而是进行多层面、互动式教学,发挥“两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2)让“爱国主义教育”从课堂走入生活。爱国主义教育不局限于课堂传授,更应将爱国主义教育带入学生的生活中,使爱国主义不再是单纯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如在校园里开展爱国主义宣传,观看爱国题材影片,定期瞻仰烈士陵园,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爱国为主体的讨论、学习、研究,使爱国主义生活化、平民化。

解决“中小学生德育教育脱节”的现状,学校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又充满挑战的工作,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变化,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逐步引导学生道德“知”“行”统一,将来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道德教育爱国主义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明确方向标、设计中轴线、提供参照系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的意义与实施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