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河绿地形式与景观设计方法探讨

2020-03-01 21:18
林业调查规划 2020年6期
关键词:滨河驳岸防洪

迟 磊

(南昌市新建区南矶乡村镇规划建设环境保护管理所/南昌市新建区城乡规划设计院,江西 南昌 330100)

20世纪80年代,西方城市掀起了城市复兴的浪潮,滨水区的开发设计在城市规划中日益受到重视[1]。中国以内河文化为主导,河流是构成城市自然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滨河绿地景观设计也成为国内滨河城市关注的热点[2]。城市滨河绿地属于城市带状公园绿地的一种,与城市其它绿地不同,它们是多种乡土生物栖息和空间运动的通道和媒介,更是城市景观文化的载体。近年来,国内外的城市滨河绿地建设发展很快,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开发项目,而针对中小城市的滨河绿地景观设计理论研究则相对滞后,滨河绿地存在景观功能单一、特色文化缺失、忽视生态效应、盲目模仿等诸多问题[3]。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从城市滨河绿地存在形式、设计原则、要素和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城市滨河绿地的景观设计要点,为其景观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1 城市滨河绿地景观的形式

1.1 平台式

对于宽度在20~40 m的滨河绿地中,绿地形态为一个平面,绿地与河流之间由垂直的防洪墙相隔。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最大限度地提供游憩空间,与城市功能空间结合紧密,工程量较小,施工方便易行。缺点是河岸生硬、影响美观,且水位高差较大、亲水性差,滨河道路对绿地影响较大,噪音、灰尘、视线等干扰大,影响在绿地休闲的环境品质[4]。

1.2 台地式

从城市道路至滨河绿地的两级台地,利用台阶结合坡道过渡,主要有3种方式:

1)外高内低。采取防洪墙退让的方式,亲水性较好,阻挡城市道路所带来的干扰。

2)外低内高。采用滨河绿地退让在防洪墙以外,应用于对防洪安全要求较低的滨河绿地。防洪墙可以结合观景滨水步道。优点是亲水性较好,占地面积不大,工程操作方便,层次丰富,缺点是落差比较大,容易形成景观以及卫生死角。

3)中间高两边低。防洪墙位于临水步道与绿地之间,优点是有良好的望水空间,又保证了常水位的临水空间,防洪的同时满足不同的赏水心理体验。缺点是防洪墙两边的硬质给人冰冷的感觉,割断了两边的视线廊道,使得两边绿地缺乏联系。

1.3 多级式

针对滨河绿地比较宽的景观布局,采用层层渐进的多级台地形式。优点是亲水性好,可结合不同景观布局形成层次丰富的立体景观,空间灵活多变,给滨河绿地一个安静、优美、安全的休闲环境。缺点是占地面积较大,工程费用投入较大。

1.4 自然式

对防洪要求不高,水流比较平缓的滨河绿地,主要采取自然形式过渡,功能定位为自然生态型。优点是自然景观优美,生态驳岸能较好地保护水陆交接带动植物群以及生态廊道,亲水性好,能把滨河区的自然信息和美景引入城市[5]。缺点是防洪能力不强。景观设计时可根据河流流速设计柔性驳岸或是刚、柔性结合驳岸。

1.5 综合式

这种模式其实在城市滨河绿地中并不多见,大多数滨河绿地都是“一刀切”的模式,没有根据滨河上下游水流情况不同而采用分区段的景观设计。实际上滨河绿地应该根据现状环境的特点,采取最佳的景观处理模式,针对不同的水流采用多种形式组合的模式进行布局,满足景观多样性以及不同功能需求。现代滨河绿地景观设计的趋势也是采用这种综合模式进行设计。

2 城市滨河绿地景观设计原则

2.1 注重自然生态

河流的自然生态属性决定了每一条江河具有唯一性、不可复制性。自然元素包括2个方面:

1)有形的自然要素,如水体、漫滩、湿地、水岸线、岛屿、植物群落以及河流的形态等,是滨河景观中最具魅力的景观基质。

2)无形的自然元素,如气候、滨水风以及水文等看不见的自然属性。滨河绿地应协调好各种生态格局与功能关系,营造稳定的生态系统,其景观设计最大限度地符合场地自然特征。

2.2 适度亲水

1)对尺度的把握:注意大小尺度之间的关系。大尺度空间上把握整体性,即滨河区与城市整体格局关系,并且注意滨河绿地相邻用地之间、水岸空间的视线关系;小尺度空间上把握人性化,根据人体工程学的特点,设计以人为本的场所。

2)亲水性设计:滨水绿地根据与水的距离远近,可以分为远水区—近水区—亲水区,让人们从视觉以及心理上感受水的魅力。

2.3 保留历史文脉

1)对原有景观的保护与利用,包括所属城市及场地的历史沿革、历史文化遗产、古迹遗址、原有建筑等的保护与利用。

2)对景观的表现与宣传,表现传统民间文化,城市特色,现有城市发展的文化、人文精神等。

2.4 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要始终贯彻到滨河绿地景观设计全过程中。

1)在现状调查中,对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生活在周边的人们需要什么,并咨询相关部门,让设计最贴合老百姓的生活。

2)方案评审应该由双方共同参加,对专家组的专业评审以及公众的满意度评审并重。

3)设计方案实施过程的监督以及到最后的使用满意度调查,都应有公众参与。

3 城市滨河绿地景观设计要素

3.1 功能

1)宏观:随着城市发展以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总体功能定位,并与周边开发区的互动作用,是各城市连续的生态廊道,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减少污染等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2)微观:滨河绿地的开放空间功能定位,着力于城市的自身定位以及在城市中所处位置。滨河绿地周边的居住区以及商业区的综合开发,具有游憩、文化、教育、商业、运动、休闲、生态等复合功能目标。

3.2 生态

1)植物:通过对江西省典型城市滨河绿地调查得知,位于老城区的滨河绿地景观基本上以乔灌木绿化为主,由于树木种植密度较高,绿地率以及绿化覆盖较高,而且灌木比重较大,地被类以及湿生植物应用较少,缺乏植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对于新城区的新建滨河绿地景观,植物种类较为丰富,以生态休闲场地为主,但也缺乏大乔木层和针阔混交树种,低矮灌木较多,绿地的生态体系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乔灌木结合,建议加大陆地到湿地植物的过渡带建设,突出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等水生植物的应用,并保留原有河岸带乡土植物。

2)驳岸:在改造过程中重点在水陆交接带设计植物群落组成,驳岸采用生态驳岸设计[6]。

3.3 空间

1)公共空间:滨河绿地景观作为城市开敞空间,由河流作为界面,整体性很强,要求满足集体活动举行以及公众性活动开展。

2)半公共空间:城市滨河空间不是一种静态情景,而是一种空间意识的连续系统。滨河绿地景观设计中的 “隐蔽观察”半公共空间,既可提供隐蔽的环境,又有开阔的视野。

3)私密空间:周边立面景观高于人们的视平线,从而围合成较为安全私密的空间。在动态空间运动中,要创造富有韵味的情景空间,满足人保护隐私的空间需求。

3.4 文化

1)历史建筑与构筑物:在不改变原有建筑立面的前提下更新建筑空间,利用功能更新原则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2)非物质性历史文化:老城区的滨河绿地中,市民已经有其固定的活动范围,改造中应尽量尊重原有环境空间构成,尽量保留市民的游憩习惯,利用景观重构延续环境特色。

3.5 交通

1)外部交通:滨水绿地一般穿城而过,市民可达性较强,建议有选择性地进行交通管制限行,让滨河区与周边场地融为一体。

2)内部交通:临水步行道宽度不宜小于3 m,使游人散步、坐息、乘游览车观赏等多种休闲活动能够共存。

3)水上交通:主要是码头以及水上游览。水上游览是观赏城市整体轮廓的最佳方式。

3.6 安全

1)防洪安全:河流的主要功能是防洪排涝。滨河绿地景观设计时一定要根据河流的洪水位、设防级别、防汛墙以及水量等布局,在安全前提下设置亲水平台、木栈道、临水步行道等亲水空间设施,并标明警示标示以及水面高度等安全信息。

2)场地安全:活动场地的材料、位置、设施等选择要注意安全第一,植物选择上选择无毒、无害、防止过敏的种类,减少空间死角,加强亮化工程以及后期管理。

4 城市滨河绿地景观设计方法

4.1 更新设计

4.1.1更新设计内容

更新设计主要是针对历史文化地段的形态结构优化,社会经济发展内容的调适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为了让历史文化地段适应当今新的生活的需求而进行的改变。更新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内容:

1)改造、改建或者开发,指比较整体地改变现存环境,开拓空间或增加内容以提高环境质量。

2)整治,指对现有环境进行合理调节利用,一般是小规模或者局部的调整。

3)保护,指对具有保存价值的现状加以维护,基本不做改变。

4.1.2城市滨河绿地景观更新设计

1)场地保留。对生态环境较好、人们在环境已有的行为习惯、场地历史文化空间等具有保护价值的现状给予保留;滨河绿地景观设计要尊重场地文化。

2)景观更新。主要包括恢复原有的自然生态属性以及功能重组更新,满足人为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修复、改造以及重建城市滨河绿地景观的空间属性,不是大规模的抛弃,而是渐进性的更新,逐步实现目标以及功能的重组,处理好目前场地功能以及滨河区未来开发的用地功能关系。

4.1.3防洪驳岸的更新设计

1)隐蔽混凝土驳岸。对高水位的混凝土驳岸,利用回填土形式,上面铺设草坪与河槽连为一体。斜坡型驳岸可以有效地将堤内外有机连接成一个整体,上面铺设草将会使河岸景观十分自然。一般混泥土坡度为 1∶2,斜坡上铺设草坪坡度为 1∶3,形成斜面圆滑曲线,隐藏混凝土刚硬形象,给人一份清新自然的人性化空间。

2)改变混凝土驳岸肌理。模拟自然界自然石块的材质、尺寸、冷色调、形态多样等散乱自然质感,对混凝土面料进行琢面和錾凿方式处理,改变材质肌理。

3)不同部位分别处理。坡顶部位:弱化坡顶生硬的直角,在坡肩位置倒圆,使其自然地过渡到滨河绿地中,并铺设草坪或是采用砌石形式融入到绿地之中。水际线部位:水际线形态尽量不要规则化或是两边对称式,淡化人工痕迹产生曲折变化,与自然水体冲刷形状相似,模糊水际线。采用坡脚固槽的方式,利用天然石块或是沙土处理,并放缓水际线坡度,构成形态丰富的景观。坡度处理:采用不同高低水位不同的台地处理方式,分级放缓,台阶处理可以采用质地、色彩等起到安全警示、步行舒适的要求,并在不同台地上回填淤泥种植柳条固土,形成自然景观。

4)砖砌石与植物固堤。驳岸设计形式利用砖砌方式,在砖砌中采用柳条捆扎方式固定在砖石下面,水冲刷驳岸时植物的根系得到水分生长,根系牢牢固定砖石,而且砖石的空隙为微生物以及动物提供了涵养地,对于动植物来说,是个很高的营养生活空间。

5)混合式刚性材料固堤。根据河流上、中、下游的不同流速以及水面宽度,利用不同刚性材料分段进行处理。水流湍急的上游采用混凝土驳岸。

4.2 生态设计

1)生态功能分区设计

根据滨河绿地景观斑块异质性,可将滨河绿地景观划分为生态敏感区、生态休闲区以及生态景观区。将滨河廊道上的河流、湿地、洲岛以及稀有动植物栖息地划分为生态敏感区,加强对这类地区加以保护。沿河的农田、林地以及水陆交接带是滨河绿地景观生态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保护原有的乡土植被,运用生态驳岸处理技术,尽量不割裂水陆动植物廊道,形成滨河连续性的整体生态系统[7]。

2)回归自然化设计

遵循水—土—植物—动物等能量流的自然原理,尽量保留河流原有的浅滩、深潭、湿地、水湾等自然形态,形成急流、缓流相间的格局,避免直线和折线型的河道设计,停止一切取直驳岸的工程,保护和恢复自然河流形态。在设计中,要考虑选址,植被的宽度和长度,植被的组成和密度,植被的种类和群落组成等[8]。道路设计时不破坏岸边已有的植物群落,采用绕道而行的布局方式,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多自然型河川的生态设计

对于生态驳岸设计,可采用日本提出的多自然型河川建设法,以发挥植物与石材护岸的作用。利用植栽的方式,对于水流平缓处采用芦苇;对水流湍急地段采用编柴柳条,把柳条变成一捆一捆,用木桩固定在河流驳岸边,上面铺设沙土,待到水土不断冲刷柳条时,柳条的根系长出牢牢抱住土层,起到防洪固堤作用。

4)已硬化驳岸的分级生态设计

对已经硬化的驳岸,根据水位多变的现状,分别枯水位、常水位、高水位修筑3个不同高度台地,台地顶部可分别在不同水位时被淹没,回填淤泥。并在台地上种植不同水生植物,利用植物的根系固土作用,起到防洪与景观结合的生态作用,稳定驳岸的同时提供了不同等级的台地景观。

5)低冲击式景观设计

立面凹凸变化形成高低不同的水洼地,当雨水经过时,凹地形留住水流减缓水流速度。在里面种植水生植物,可起到净化工业污水的作用,同时形成大小不同的湿地景观,从而形成低成本的景观营造。对降雨通过绿地、透水路面入渗,小型集雨池、坑、塘收集,乃至大规模的湿地、滞洪区收集、滞蓄雨水,可明显地削减洪峰、减少洪量,遏制河道断面无限制扩大的趋势,也可减轻河道的压力。

猜你喜欢
滨河驳岸防洪
快速组装防洪挡水墙装置
夏季防洪防汛
观赏草研究概况及其在太原市滨河两路的应用
基于功能分区的城市人工湖景观驳岸生态设计
——以中山市逸仙湖为例
公益宣传(防洪进行时)
2019年河南省防洪除涝保护统计汇总表(本年达到)
低碳滨河景观设计研究——以临沂市万兴都河段为例
城市滨水空间生态驳岸审美设计研究
城市滨河湿地生态景观营造探索
河流防洪堤驳岸生态化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