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江门乡村文化发展路径研究

2020-03-02 15:30韩利曹俊勇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江门建设文化

韩利 曹俊勇

(1.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江门,529030;2.五邑大学,广东江门,529020)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来实施[1]。2018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再次强调: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谋划。这是新时代党解决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的总抓手[2]。乡村振兴离开文化振兴,则如一个空壳,没有精气神,难以永续发展。乡村文化犹如乡村灵魂,乡村文化的多样性可以滋润乡村精气神,乡村文化建设好了,乡村才会更有灵气和活力,更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更足的底气。

一、乡村文化的内涵和建设意义

(一)乡村文化的内涵

在中国,人们通常将乡村与农村等同,是相对于城市来说的非城市化区域。乡村文化是在遵循客观的生产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以农民为主体,顺应乡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约定俗成的文化形态[3]。新农村文化是指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内的一种新型乡村文化,是形成于我国农村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农民文化素质、文化活动和领导与管理制度等内容的总和[4]。笔者认为,乡村文化是亚文化形态的一种,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民间性和稳定性。它源于乡村生活,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文气息,是农民在一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地风俗习惯、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知识水平、行为方式和文化活动的总和,反映了当地群众的处世原则和价值观念。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与国家的兴衰密切相关,推进乡村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乡村文化不可或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农村的具体落实,乡村的全面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优秀的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内在的精神动力,可以增强村民的凝聚力,提升村民的精气神,形成良好道德新风尚。

1.乡村文化建设丰富乡民生活,推动乡村社会进步

乡村文化作为当地群众精神价值、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集合,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每逢传统节日,全国各地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江门乡村也流传着很多有趣的习俗活动,如年晚煎堆,卖懒等,除夕人们将粉团油炸后“堆”起来变成胀鼓鼓的金黄圆球,寄托着生活圆满、事业辉煌和荷包鼓鼓的期望[5]。每逢元宵佳节,恩平的花灯彻夜不息,祈祷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此外,江门侨乡美食节、生态旅游节、新会葵乡欢乐节、开平碉楼文化节、恩平温泉欢乐节和台山川岛风情旅游节也是江门侨乡的特色节日。这些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独特习俗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提升了乡村社会的精神风貌,推动了江门乡村社会的进步。

2.乡村文化建设提升乡民文化素养,促进乡村社会秩序稳定

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多年的农业生产生活实践中,以其勇敢、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源远流长的乡村文化。虽经时代变迁,但其文化精髓一脉相承,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灵魂。位于恩平市圣堂镇的歇马村是闻名遐迩的“举人村”,这里的村民重视教育,村中建有励志园、书室和书院,功名路、教子台等激励后代勤奋学习,奋发读书,形成了以读书为荣的良好氛围。这里也有成人礼、拜孔礼、点窍礼和开笔礼等独特的习俗礼仪。据资料记载,明清时期,歇马村有多达670多位通过科举考试的功成名就人士,在近代和现代也人才辈出,如当代书法家梁鼎光等。2009年,歇马村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6]。

因此,继承和发扬乡村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面貌,焕发出新时代乡风文明的新气象,对于提高乡民思想文化觉悟、文明素养和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3.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文化支撑,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而乡村文化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是保护中华文化的内在要求。新会区崖门镇京梅村是蔡李佛拳派始祖陈享的故乡,蔡李佛拳派诞生160多年,而今已是枝繁叶茂,不仅风行岭南,更遍及亚、欧、美、非、大洋五大洲,在海外华侨华人中有广泛影响。蔡李佛拳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更注重传承者的品格养成,所谓“饮水思源、锲而不舍”是它独特的人文关怀,具有普世文化价值。2019年12月27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蔡李佛国际狮王争霸邀请赛在京梅村摆开阵势,20支顶尖舞狮队同台竞技,上演巅峰对决,争夺“最强狮王”称号[7]。这场活动,也是崖门镇乡村旅游建设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借助京梅村蔡李佛拳影响力,越来越多海内外游客慕名前来赏美景、品美食、购买特色产品、感受民俗文化,成为新会全域旅游品牌的一抹亮色,蔡李佛拳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推动江门新会京梅村的文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实施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发展,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8]。

二、江门乡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江门乡村文化发展的基础和资源优势

江门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岸,毗邻港澳,东邻中山,西连阳江,南临南海,北接佛山,有蓬江、江海、新会3个区,下辖新会、鹤山、台山、恩平、开平5个县级行政区,俗称“江门五邑”。在这块土地上,无数先民飘洋过海,创业他乡,积累了财富,也带回了世界文明,深刻地改变了这里的面貌。作为中国著名侨乡,江门文化历史悠久,习俗源远流长,有着独特的民间民俗文化。江门白沙茅龙笔、荷塘镇纱龙,新会蔡李佛拳、台山浮石飘色、台山广东音乐、开平泮村灯会、新会葵艺等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9]。这里还有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江门市方济各·沙勿略墓园——大洲湾遗址(入选海丝首批申遗点名单),以及3项世界级乡村旅游品牌和50多个国家级乡村旅游品牌[10]。江门蕴藏着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孕育了明代大儒、哲学大师陈白沙,中国近代著名维新领袖、启蒙思想家梁启超以及被毛泽东称为“国宝”的国学大师陈垣等杰出人物。此外,江门革命文化资源也比较丰富,共有180多处革命遗址,如位于开平市百合镇的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陵园,鹤山松下村的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旧址等。巴金先生笔下的小鸟天堂,以及上下川岛、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等风景旅游景点,环境优美,属于典型的生态文明区,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11]。

(二)江门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成效

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维护乡村稳定、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提高村民素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江门严格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将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与乡村产业发展相融合,将保护生态环境与传承侨乡文化相统一,不断推进乡村振兴。在实践过程中,江门结合侨乡独特的文化元素,成功打造了一批独具文化特色兼旅游功能的魅力小镇,很好地将其文化底蕴与历史渊源及良好生态环境结合,着力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五邑新天地。

十二五期间,江门市政府出台了《江门市名镇总体发展规划》,开展了名镇名村示范村创建工作,被评为“广东名镇”和“江门名镇”的分别有共合镇、斗山镇、荷塘镇等镇。台山市斗山浮石村、开平市百合镇马降龙村、端芬镇东宁村、江门蓬江区棠下良溪村等被评为“广东省传统村落”。还有4个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及“中国传统村落”,分别是恩平市圣堂镇歇马村、台山市斗山镇浮石村、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蓬江区棠下镇良溪村,并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江门新会区会城街道办陈皮村、恩平市圣堂镇歇马村和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获评“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12]。

近年来,江门新会区充分挖掘本区乡村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推进6个示范区连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2015年,“全国十大最美乡村”评选中,新会区的茶坑村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村,大鳌镇东风、深滘、南沙、东升四条村被列入省级新农村的连片示范区[13]。2017年,江门市新会区崖门镇南合村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与之同时评选上的还有恩平市沙湖镇上凯村、鹤山市雅瑶镇黄洞村[14]。2019年12月,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等单位举办的“2019美丽乡村博鳌国际峰会”评选中,新会区睦洲镇石板沙村荣获“2019年中国美丽乡村”称号[15]。同时,江门市积极开展省级和国家级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的申报工作,强化力度,做好4条中国传统村落(浮石村、自力村、歇马村、良溪村)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三)江门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江门的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许多新的冲击和挑战。第一,基层思想认识不足,资金投入缺乏积极性。很多村的基层干部和群众对乡村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看不到乡村文化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对乡村文化建设投入不够积极,在资金方面,单纯依赖上级政府拨款,乡村文化建设进程缓慢。第二,乡村文化建设特征不够明显。目前,江门大多数乡村文化建设主要停留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没能深入挖掘本村特点和文化底蕴。第三,对优良的传统文化保护不足。在乡村文化保护方面,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因受到工业化、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冲击,传承人培养断层严重,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如新会的葵艺和鱼灯等。第四,乡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比较缺乏。乡村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专业人才更是缺乏,人才的匮乏大大限制了江门文化产业的提升。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江门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思考

(一)加大文化宣传,提高基层干部群众对文化建设的思想认识

一方面,结合每个村的实际情况,广泛开展多样化的文化宣传教育活动,使基层村干部和群众充分认识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积极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去。另一方面,制定相关扶持和奖励政策,鼓励乡村基层积极开展文化建设相关项目,让基层干部和村民有成就感和获得感,制定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充分调动大家投入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第三,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设置村长信箱、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多渠道了解群众的想法和意见,充分尊重村民的真实需要和想法,让村民都有参与的渠道。

新会区古井镇的洲朗村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成效显著。在党建引领下,洲郎村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不断改善人居环境,结合自己村落独特文化资源,举办特色乡村旅游活动,走出了一条以传承传统文化与农耕文化为核心,以互动体验为特色的复合型乡村文化旅游发展之路。

(二)多渠道招商引资,增加乡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

发展乡村文化建设,应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可多渠道招商引资,创建新型投资合作模式。地方政府可以联系当地企业共建共享乡村文化,并从中寻找利益结合点,创新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增大资金投入力度。江门鹤山双合镇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引入茶产业,将茶园与乡村建设结合,通过优美的茶园风光、体验式的手工炒茶和品茶等特色活动吸引游客,拉动资金投入,推动经济增长。此外还开展退桉还茶等相应政策来提升双合茶叶品质,鼓励茶企生产。目前,双合镇有茶企10多家,多是中小企业或作坊。为了更好地发挥大企业的火车头带动作用,2018年,双合镇引入了澳门好彩茶业公司,茶旅结合,吸引了大批茶文化爱好者前来茶园观光、采茶,并到茶厂了解、学习制茶工艺。此外,双合镇还引入了研学游项目,建设了超过3000平方米的茶文化研学基地,茶文化研学游高峰时期有1000多人同日参加茶文化研学活动。目前十里茶乡公园还成为江门市老干部大学的茶文化研学基地。

同时,应加大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设乡村图书馆、艺术馆、文化活动室、乡村文化楼等改善农村文化设施,增强乡村文化的凝聚力。

(三)挖掘侨乡特色资源,打造乡村特色文化建设

江门侨乡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应在因地制宜基础上深挖本土的乡村文化并加强保护和利用。在开发过程中,始终以保护为先,探索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带动文化致富。

江门蓬江区良溪古村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建筑保存良好,历史韵味浓厚,近年来,已成为不少游客的“打卡”胜地。目前村里仍完整保存着许多清代到建国初期的建筑,如牌坊、祠堂、庙宇、码头、驿道、护村墙、护村河、名人故居、商铺及明清古民居等,极具历史文化价值。良溪村充分利用古村文化资源,推动了文化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位于江门恩平市君堂镇的黎塘村,被称为“华侨历史第一村”,在2014年由海内外乡亲共同集资200多万元建设了恩平第一大规模、高标准的村级文化广场——黎塘碉楼文化广场[16]。场内不仅环境优美,还设有独特的文化长廊,展示了该村的文明史、民间习俗,以及该村为国争光、为革命献身的革命英雄事迹,和为乡村建设做出贡献的慈善家和企业家的光辉事迹。这不仅为当地村民开展大型文化活动提供了场地,更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前来感受田园风光、欣赏碉楼风采,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黎塘村充分挖掘本村特色资源,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美丽乡村的建设。

(四)重视乡村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江门乡村地区有大量传统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下,更要重视和保护乡村传统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们是历史文化的沉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乡村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第一,聘请专业的乡村文化遗产调查团队,建立资料档案,根据所在村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布局,坚持“保护第一,利用第二”的原则。第二,充分发掘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在保护的同时进行创新性转化,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和经验,让乡村文化遗产能够融入乡村振兴的建设之中,充分发挥其在乡村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做好文化传承工作。对于那些经典的技艺,尽可能将其与现代社会进行融合,寻找新的结合点和突破口,将其不断传承下去。

江门鹤山传统民俗文化底蕴深厚,传承着咏春拳、狮艺、香火龙习俗、三夹腾龙等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守护好这些文化瑰宝,近年来鹤山市不断创新方式和载体,坚持活态传承,持续强化非遗生产性保护机制,充分挖掘、整理、保护全市的非遗资源,让非遗文化活力再现。如,举办鹤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就图片巡展,展示了该市近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成绩,使鹤山人民更深入了解鹤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从而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觉,主动融入到文明创建行动中来。

(五)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

优秀的人才是发展乡村文化、构建乡村社会文明和谐的重要基石。因此,面对江门乡村文化建设人才匮乏的问题,政府应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加强镇级特色人才培育工程,引导和支持各类人才积极投向乡村文化建设事业。鼓励吸纳高校和社会有关专业人员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来,在引进优秀人才和鼓励青年大学生返乡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同时,也要留住本土人才,通过开办各种人才培训班,增强乡民素质,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江门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精彩观影,欢乐K歌 江门开平优之名商务多功能影音室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江门之心”——东甲立交方案设计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广东江门“多证合一”再开全国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