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三重要义

2020-03-02 23:57张振芝丁文对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立德立德树人理论课

张振芝 丁文对

(东北大学 辽宁 沈阳 110169)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围绕这一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立德树人是教师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等重要论断,从教师、课程、学校、教育机制等方面立体化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其主旨全面贯通“立德树人”,使“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的目标、方向和自觉的行为。总结、提炼、阐释其要义,全面系统把握立德树人的基本规律,对努力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教育强党强国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一、“立德树人”的基本要义: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尽展其才

习近平总书记为化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教育领域呈现出的学生对教育的需要和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教育公平、正义,做出了“人的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和尽展其才”的人才培养论断,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义。

(一)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立德树人”对教育对象的基本要求。我国是教育大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倡导“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素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进一步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3]。目的就是在各种社会思潮激荡汹涌冲击下,我们要从培养什么人上下功夫,彻底解决教育主体对培养目标不明确给学生带来的价值缺失和信仰错位的问题,坚持“全人”或“完人”的培养目标,使其成为社会的人、自由的人、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而不是成为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人人成才

人人成才是“立德树人”在空间广度上的目标追寻。人的全面发展是基石,人人全面发展是源泉。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这就造成了中国教育的独特性。一方面,人口基数大,国民素质参差不齐,落实“立德树人”,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十分重要;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立德树人,把全社会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促进中国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为有用之才”,“开创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局面。同时进一步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1]现阶段克服发展道路上的艰难险阻需要中国共产党以及全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开创伟大事业,最终实现伟大复兴,“立德树人”的“人人皆可成才”是当前以及今后的重要战略任务,是教育大国迈进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源泉,拓展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域界——人人成才,实现了教育公平的初心。

(三)尽展其才

尽展其才是“立德树人”发挥好内生动力对外部环境的要求。习近平提出,要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都能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同时也指出,青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因此实现“尽展其才”要加快建立外部环境保障机制。一方面,教育必须由精英教育理念转化为提升国民素质教育理念,建立高精尖和技能化、职业化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机制;另一方面,社会要以“爱岗、敬业、奉献”为导向,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基础,形成能力有大小、工作需尽力的“人人尽展其才”良好氛围,提供尽展其才的外部大环境。

人的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尽展其才的培养人的总体战略,为我们当今时代立足国内、面向世界、总结过去、面向未来实现教育公平与正义指明了方向、目标、机制,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义。

二、“立德树人”的根本要义:“立育人之德”和“树有德之人”

马克思主义一直致力于人的社会属性追问,“立德树人”旨在加快呼唤人类社会面临大变革、大发展时期我们“为谁培养人”意识的觉醒。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引领,强调明大德、守公德和严私德;要树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树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其两者的有机统一,这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关键。

(一)立育人之德

国无德难以兴盛,人无德难以立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化引领,立“大德公德私德”是“立德树人”的根本指向。在全面深化改革与扩大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各种思潮与价值观念的冲击像海水一样跌宕起伏,立什么德就成为新时代回应各种矛盾的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体层面价值引领与道德指向,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文化的积淀和中国共产党人社会革命的经验智慧。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进一步阐明,“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4],充分肯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旨归。同时,习近平还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立育人之德”的“德”的具体内容,即“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5]。

“大德”是指政治品质,主要指学生的政治信仰和政治忠诚。“明大德”就是要求学生在新时代中国人民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实践中,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与核心,做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有机统一。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学科优势、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进行学理阐释、正面灌输,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了“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2]。

“公德”是指存在于社会群体,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守公德”要求学生在公共生活中,捍卫以法律和公序良俗为基础的社会规则。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固然重要,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更为关键。随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具有良好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学生,并且突出法治中国建设中对宪法法律尊崇、依法办事的能力,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注重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全社会都讲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环境。”[7]134

“私德”是指个人私生活中的品德、作风和习惯。“严私德”就是要求学生在明大德与遵守社会公德规范的基础上,学会与运用如何自律、利他、向善,进而戒贪、抑欲、廉洁、自律、慎独,成为真正的新时代合格公民。对教师学理阐释不精确,现代科学技术运用更多迎合学生感官,没有做到深入浅出,造成学生抬头率不高,点头率也不高的价值引领“浅出”态势,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示过“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1]指明了“私德”建设中教师的示范责任和担当。

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育所立之“德”的文化基础,大德、公德与私德的统一成为新时代教育所立之“德”的基本内容与要求,这是新时代“立德树人”“德”的要求。

(二)树有德之人

树人目标是指通过立德的前提基础,以及立德与树人的辩证统一,完成树有“德”之人。遵循新时代立德树人理论逻辑,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树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立德树人目标指向“为谁培养人”的“人”的根本。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则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完善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更高目标,重新突出强调劳动是人才成长最好的实践培养。“五育并举”,突出强调使每个学生在其活动、能力、社会关系、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是对更高水平树人价值目标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结概括为六点具体要求: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

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树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成现实。……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8]277党的十九大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定位于人才战略。这充分表明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致力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更需要他们有“四个自信”的政治理想、政治态度、政治品格与政治定力。

“立育人之德”和“树有德之人”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为谁培养人”的科学回答,即为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人,因此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要义。

三、“立德树人”的实践要义:政策制度育人、教育教学化人、社会实践成人

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重要论断不仅回答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还以世界眼光、中国特有智慧制作了“怎样培养人”的路线图、施工图,即为推进“立德树人”行之有效的贯通,把实践主体的国家、学校和教师、社会与个人责任统一起来,形成合力,精准发力,从政策制度育人、教育教学化人、社会实践成人上深化“立德树人”的实践要义。

(一)政策制度育人

政策和制度是“立德树人”乃至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方针和保障。从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到党的十九大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2018 年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志着国家从根本法上确立育人之德的道德引领。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联合印发的《少先队改革方案》指出了少先队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作为基础、重要抓手。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 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强调了立德树人是研究生导师的首要职责和基本素质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材体系、教师队伍、教育教学效果和加强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都做了详细的规定。2017 年10 月1 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明确指出,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该民法。这些政策制度全方位、宽领域保障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落实。

具体来说,第一,必须建构学习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思想观念和理论观点机制,把制度学习体系化、规范化、常态化作为育人的出发点。第二,要形成制度层级体系,在党内要完善党员制度学习办法,例如党员理论学习、党员规章制度学习、党员纪律条规学习、党员跟踪制度热点学习等,要发挥党员同志学习制度的带动作用,要提升党员同志分析制度的精准能力,要形成党员同志遵守规则制度的行为模范。通过上层机构对政策制度的科学确定和方向把握,在基层以及群众中加强制度普及和宣传,保证层级之间制度转化明确、制度学习深刻、制度育人实效。第三,有必要构建制度监督的立法体系,在立法中体现制度的权威性,同时允许建立制度决议、形成、实施的监督体系,使政策制度自由通畅地运行在社会各领域中,让制度贯彻于人心落实于社会。政策制度的工程前导作用至关重要,是“立德树人”实践方法论的主要形式,也是教育教学工程和社会实践工程的重要铺垫。

(二)教育教学化人

教育和教学是“立德树人”最重要的实践路径,在一定意义上,“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在于发挥学校教育和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为落实《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育部分三批推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37所,使高校成为“立德树人”的坚强阵地。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座谈会,指出了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六项要求”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统一”。为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在《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了“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切实增强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8],同时还指出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面领导、统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使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各个要素自觉围绕“立德树人”进行改革创新,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局面,形成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序列性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配合的落实机制。

(三)社会实践成人

社会实践是指“立德树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应用,这个环节的工程设计和实施是一体化过程,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实践的特殊性反映立德树人社会工程中实践成人的重要性,是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和取得成效的重要工程。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中培育起来,家庭、学校、少先队组织和全社会都有责任”[9]。说明建立学校、家庭、政府、社会一体化协同育人的机制的必要性。

具体来说,“立德树人”要坚持知行合一。要更加注重实践育人、活动育人的社会实践形式,积极引导和激发个体通过社会活动,进行道德判断,对行为表现做出合理抉择,道德与行为的统一也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一是可以运用校园文体活动为实践载体,全面开展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具体把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落实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二是从细微小事出发,常抓不懈,为此教师要树立榜样,引导学生从自我修养做起,从实际行动抓起,将良好行为养成与道德认知和教育结合起来。推动各学校结合区域文化特征和专业特点,积极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与评价等,让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逐渐发展和成长起来。三是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规范下进行道德认知、道德体验、道德选择,把社会道德观念外化为实践活动,例如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社会志愿服务,参与社会实践调查,引导学生在正确理解知与行的关系上,深化德的内部认同,合理规划行动准则,使社会实践成人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

新时代“立德树人”包含了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的和人才培养路径三重要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教育的传统价值和实践成果的最新表达。面对新的历史境遇,“立德树人”深度追问了教育何为的现实难题,不仅回答了党和人民对教育的殷切期盼,也治愈了困扰当代中国教育的顽疾诟病,真正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根本方向。

猜你喜欢
立德立德树人理论课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严以修身”先立德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