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福鼎醉美白茶

2020-03-02 02:14安图幼黄怡
茶道 2020年1期
关键词:福鼎茶园

安图幼 黄怡

11月初,我们来到了山海相依、旖旎风光的白茶之乡:福鼎。这是个充盈着茶香的有福之地,位于福建东北部,地处闽浙交界的东海之滨。福鼎拥有17个乡镇,可以说是村村种茶,乡乡制茶。

“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唐朝陆羽在《茶经》引用隋朝《永嘉图经》的记载,让福鼎产茶的历史得以追溯至隋唐,1000多年的历史沉浮,让茶叶深深地扎根在福鼎的山水与文化之中。中国建国以来,福鼎白茶虽一度“墙内开花墙外香”,但最终在福鼎政府与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顺利重回祖国怀抱,成为这几年最强劲的茶中“黑马”。

因逢深秋时节,此次的福鼎之行,我们虽未能抓拍到福鼎嫩芽初发、生机盎然的春采盛况,却从更多面读懂福鼎人对生态的珍视。此次走访的乡镇是福鼎的三大产茶区,依次是白琳、磴溪、点头。福鼎市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应杰是我们此行的领路人,一路上,他带领我们上山下乡,说的最多的便是福鼎有机茶园的推广和建设思路。不管是数干亩的茶叶基地,还是路面的小茶园,杨应杰都会特别关注其中的有机细节,并提醒摄影师们多加拍摄。

这一路,我们翻开历史的篇章、走进最美的茶园、品尝最醇的茶味,深刻地感受到福鼎白茶的“韵”在人心。“守护好这片山水,是福鼎白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和底气。”在一座茶园的山岗上,杨应杰一语道出了所有福鼎茶人的心声。

萧家大厝:风雨里的“守护”

从福鼎市区出发,40分钟左右的车程便到达我们的第一站,位于翁江的萧家大厝。翁江,旧称翁潭,古为福鼎十五都地,现属福鼎市白琳镇辖。

到达大厝后,摄影师们便迫不及待冲向“前线”。眼前的萧家大厝主要有三座大院,自西向东分别为长、二房,四、五房和三房。长、二房大院背靠虎头山,坐西向东,是一座三进式四合院,有二层,整体为穿斗式木构架建筑;四、五房大院与长房大院仅一巷之隔,均为二进式四合院。

长、二房共有的大院最为气派。正大门外的门檐两端饰以翘角,外观甚为大气。走进屋内,陈设是明清时期的大宅布局,虽已古旧,但整体的木构架建筑还是得以窥见当时的富贵景象。

在院内茶歇处遇到萧家长房一脉的后人萧长征,清瘦的脸庞、高挑的身板,穿着端庄的西装,身上透着淡淡的文人气质。看见拿着“长枪短炮”的我们,他淡定有礼地相邀我们品茶。

几杯茶叙后,他就带着我们一同参观大院。

“萧家大厝之所以有名,不仅是它建筑的宏伟壮观,更主要是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体现了当时建筑技艺的精湛与科学眭。大院从取材到建造的每个环节都是精益求精,你看这些厅柱、地梁、接地横梁,每一处都大文章,所以大院能在风雨中走过200多年。”沿着三进式往内堂进发,萧长征耐心地讲解着建筑细节与那段大院的茶叶往事。

原来萧家当年便是靠茶叶发家致富,在清代创立了“三泰”茶庄,主营绿茶、兼营白琳工夫,以其雄厚的实力,成为当时闽东极具影响力的茶叶商号,一度风靡上海滩。但世事难料,西方列强的大炮轰开了清朝的大门。中国时局动荡,国际红茶市场也风云突变,萧家在其间经历几番折腾后也走向衰败,重归寻常。

“萧家后人如今做茶的多吗?”听完“三泰”茶庄的故事,我不由地问道。

“据我了解不多,我也是赶上这些年白茶热,业余做点。”萧长征说着送我们至大门。由于茶厂就在附近,他热情地邀请我们前去喝茶。听闻我们另有行程后,他笑着跟我们挥手道别,便转身走回大院,颀长清瘦的背影逐渐消失在大宅门里。

如今,往事如烟散去,唯有这大厝还屹立在此,用那些历史斑驳的痕迹,“守护”着那些年,人和茶被尘封在时代里的记忆。

白琳老街:一段茶香“蜿蜒”的爬坡街

很多地方都有一条见证时代的古街,白琳老街就是这样的“见证者”,见证了福鼎乃至闽东茶叶贸易史上的辉煌时期。清道光年间,闽、广茶商在福鼎县经营工夫红茶,以白琳为集散地,设号收购,“白琳工夫”因此声名大振,远销海外。而老街,在当时正是承载着茶叶贸易的街市。

我们抵达老街时,正趕上街道老茶馆复兴改造的阶段。白琳茶业协会党支部书记林如海在街口热情地迎接了我们,提到古街,他的眼里“星星”闪烁,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走,现在就由我带你们爬坡游街。”

原来这条老街是—条全程蜿蜒1.2公里的爬坡街,街道两旁由古今交错的两层建筑构成,多为木质结构瓦房。老街尚留七成的旧商铺,如今虽多为民居,但进门依旧可见天井、厅堂、厢房等旧貌,很多著名的老字号茶馆,如步升春、恒丰、丁合利等都已在旧址上修复。

“老街在鼎盛时期,那可是商贾云集、茶馆林立,清朝就有11家,民国时更坐拥36大茶馆,我们目前正逐步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建,这家步升春就是按民国风格修复的。”说话间,我们已经来到一个民国风的茶馆前。

灰色砖瓦、木质窗框、镂空花窗、彩透玻璃,店内悬挂的彩色吊灯,无处不散发着浓厚的民国气息。步升春茶馆于1923年由白琳镇的林步升创办,在当时是一家集饮茶商洽、休闲娱乐多功能于一体的商号,对白琳茶业影响颇大。

当我还在茶馆历史里“穿越”的时候,后面的摄影师连连叫到,“快让下,我们要抓拍了。”原来几个身着汉服的女孩正从馆内走来,那明媚而纯净的笑颜、文艺复古的气息,像极了那个时代的美好样子。

我们接着又参观了丁合利茶馆,丁合利馆是老街复兴计划开启后,第一家已经开始对外营业的老茶馆,由白琳茶商丁锦嗣于1910年创建,占地面积620平方,因丁氏家族经营有方,曾扬名海内外。

进门后,但见一楼的大厅布有数席,几名身穿茶人服的少年正认真地进行茶艺表演,配合着古典的背景音乐,每个动作都展示地从容不迫。馆内陈设古朴典雅,摆放的多为老物件,前台茶馆的老印章、早期下南洋的铁皮箱、放在角落一旁油灯、古琴,还有庭院里的豆腐磨石,都在向到访者默默地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故事。难得的是,丁合利馆的后园还种了大片的菜茶,福鼎白琳工夫和白茶的最初原料都是菜茶,如今在福鼎已较为少见。

一路向上,我们还沿街拜访了镇上83岁的“榜样茶人”张时定,世代居住在街上的百岁老人刘冬妹,提起老街,他们的回忆里总带茶香。

离开白琳,我们便前往位于磴溪的十三坪有机茶园。磴溪是福鼎市地域面积最大的乡镇,全镇森林覆盖率超过88%,是典型的生态乡镇。茶园总体海拔较高,所产茶叶拥有比较明显的高山茶特征。

午后时分,漫长的山路盘桓让大伙都颇有困意。“茶山啦,快清醒清醒!”一位摄影师带着兴奋语气的友情提醒,让同伴们都迅速挺直腰杆,背起了相机包,瞬间进入状态。

车停在一片大型的木构仿古建筑群前,除了飞檐上的砖瓦,房屋基本由木头修建而成,梁上皆有精美的雕刻,原木的色调与大自然和谐相融,整体建筑显得即精美又大气。

下车后我们便前往一望无际的茶园参观,深秋的茶园里,唯美的细节不多,摄影师们纷纷升起了无人机,开始航拍,摄取大场景。我则深入茶园,跟随大沁茶业的董事长助理林建兵了解基地。

原来,十三坪的有机茶园也称知青茶园,占地2300亩,开垦于1971年,是一批落户在这里的知青响应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精神,在原来荒野茶园的基础上,经历五个春秋,历经干辛万苦开垦起来的。后来由于地处深山,交通不便,茶园再次荒废,是大沁茶业的创办人陈颖在考察茶山时发现了这片茶园的生态魅力,潜心经营、克服诸多困难后才有了如今的辉煌。

走在一望无际的茶园里,很难想象在那个条件匮乏的年代,知青们是如何一步步开垦出如此规格整齐的茶园。

“当年陈总在接手这片茶园时,便决心以‘有机茶园的高标准打造这片茶园,在她看来,茶叶的根本在茶园,茶园的关键在生态。如今我们的基地已经通过中国有机产品认证,也是省级白茶种植标准化示范区。”林建兵一边带我们穿梭在茶间距颇大的茶园内,一边跟我们讲解茶园的有机管理方式。十三坪茶园不仅施用有机肥,也随处可见防虫粘板和引诱灯等物理防病虫设施,每个细节都体现了生态治理的理念。

漫游于茶园内,随处可见树干较粗、枝叶颇高的老丛茶树,一段曾经被“抛荒”的经历无形中滋养了它们,不然想象,这样的茶叶化成的茶汤,必然是无比醇厚甘甜。

“你们要是春天来就好,不仅能闻到茶香,还能闻到各种花香,那时茶山更是热闹非凡。”林建兵指着茶园里套种的排排樱花、桂花、紫薇等树对我们说道。如今,这片基地已经打造成一个生态茶园旅游的观光区,我们下车的地方便是可供住宿游玩的木屋度假村,类似的生态观光体验模式已经在福鼎得以大力推广,实乃爱茶人度假休闲的极佳之选。

店头镇位于福鼎市中部,从福鼎市中心出发,十多公里的路程就可以到达镇上。这里是福鼎茶园面积最大的产茶重镇,也是福鼎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的原产地,此行前往的是位于大坪村、总面积高达4600多亩的六妙白茶庄园。

到达庄园后,我们就先往庄内最有名的“中国白茶窖”进发,套上鞋套,通过一个专业的除尘仓,一个五彩缤纷、规模浩大的专业级茶窖映入眼帘。一排排不同顏色、材质的茶箱、茶缸、茶罐整齐划一地陈列其中,地板由玻璃打造的隔间里也有金色茶缸铺就,置身其间,恍入茶叶圣殿,让人如梦如幻。

“这是我们庄总远赴法国波尔多考察后,将顶级酒庄和白茶特性结合打造的茶窖。茶窖采用智能专业化的生态仓储模式,打造了‘一饼·—号·—茶·—票,一箱·—缸·—仓·—窖的管理系统,是中国首家数字化智慧白茶窖。”衣着专业的仓管人员带我们逐间参观茶窖。在茶窖里,我们发现大多数储茶罐都已有归属,看来很多茶人已经在此开启了藏茶之旅。

参观完茶窖,我们就奔赴茶园。穿过广场上设有“北纬二十七度福鼎白茶黄金带核心产区”的石碑,我们就进入了茶树的天地。

“这个茶园很适合航拍呢,除了茶园生态美景,其中还能拍到一张用茶树画作的中国‘地图,很独特,先带你们去里面看看。”茶园的管理人一边带领大伙们前往茶园,一边笑着说道。

于是,我们便来到庄园内的一座山丘上,原来这里是一个“中国名茶品种园”,占地39.5亩,园内选种不同品种茶,用小道按中国地形划分,构成一幅妙趣横生的中国“地图”。大伙走在茶园里,跟走入迷宫一般,不仅有趣,还能顺便了解名茶品种知识。

在茶园里抓拍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几个穿着朴素、年纪较大的老汉在茶园里劳作,便与他们闲聊一番。原来他们都是当地的村民,大坪村因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一直是福鼎市扶贫的重点村。而六妙白茶庄园的入驻,则为当地村民在农闲时带来了不少增收的工作,造福了一方百姓。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深秋时节的福建已有了些许轻微的凉意。福鼎,这座位处闽浙交界,偏安东海之滨的小城早在乾隆年间便已建县,它不仅是中国白茶发源之地,也是闽东北古民居散布繁多的福地,此外,福鼎还是福建畲族文化主要传承地,并拥有多个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地方史资源极其丰富。

深秋的福鼎宁静而祥和,当我们踏上这片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土地时,一片片苍翠的山林,一座座青砖黛瓦,背靠茶园的古民居,一个个田间农耕的辛勤背影瞬间映入了眼帘。如果从空中俯瞰,整个市区除了港湾地带有冲积小平原外,其余地势均为山峦起伏的丘陵地。西部矗立着青龙山,是福鼎市最高山峰,宛如一条巨龙盘踞于磻溪镇,故名日磻青龙。此山常年云雾缭绕,龙兴之地也。南部矗立着太姥山主峰,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地质公园,濒临东海,山海相依、傲岸秀拔,有“山海大观”称奇。在古代,传说东海诸仙常年聚会于此,故有“海上仙都”的美誉。唐宋时期,太姥山已十分兴盛,山南山北有三十六寺院,其中以国兴、瑞云、灵峰、芭蕉、天王等寺规模最大。

吉厝荣光

历史文化名镇白琳,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唐朝。史载,唐乾符年间,有白水仙者迁居此林中,得名白林,后雅化白琳。先人徜徉于这片青山碧水,留连忘返,衍繁丰阜的人文历史大观,只要你细心留意,古镇胜景俯拾皆是。建于清乾隆十年的翠郊村洋里古民居,规模宏大,建筑结构独特,堪称中国江南古建筑之杰作,与白琳寨址、藤屿明代古城堡、三福寺宋代双塔、玄武奇观、肖氏古墓、兰里溪瀑布等景点融为—体形成山、海、石和人文景观风貌。此外,历尽沧桑的白琳寨址、藤屿明代古城堡、三福寺凌空鼎立的宋代双塔,唐代太姥的四大寺院之一的天王寺、湖头古村落也都是闻名遐迩的历史景点。

正午的阳光下,翁家村的萧家大厝仿佛一位历尽沧桑的百年老人,沉默而庄重。曾经熙熙攘攘的岁月时光仿佛已凝固在这一砖一瓦间,往事如烟,只有斑驳的树影在对我们倾诉这个庞大家族的昔日故事。嘉庆年间,翁江萧氏先祖萧汉华举家徒居白琳翁潭,成为萧氏的入迁始祖,并带领五个儿子建立了这座闻名于世的萧家大厝。萧家大厝是个复合型建筑体,古宅共有三座,自西向东分别为长二房大院,四五房大院和三房大院。长房正大门两旁有一副对联因阴刻在青石上,右联:地罗山海罗真景,左联:家积图书溯曩薇。

从门厅往前走,便是过雨亭,两旁空斗墻合围各开一小门,可入一进侧室,上方书有“爱吾庐”三字。正厅两侧木质构架和隔墙均有许多造型美丽,寓意吉祥的的镂空画梁和雕花,显得古朴生动。整个大厝背靠虎头山,不远处青山隐隐,郁郁葱葱,显得生机盎然。

2017年,由浙江卫视打造的综艺节目《漂亮的房子》热播,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该节目以重新解读人·自然·建筑的关系为拍摄理念,一开播便引发了古建筑爱好者们的共鸣。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由吴彦祖、冯德伦等明星嘉宾组成的“筑梦小队”前往萧家大厝拜访。吴彦祖坦言,这座老宅令他想起了在日本留学的时光。萧家大厝是他见过的印象最深,也是最美的房子。

仙蒲掠影

磴溪镇湖林村,是一座极为秀美的村落,天蓝水清。车驶进村子里,只见道路两边茶园和竹林交错掩映,原生态氛围满满,房屋窗明几净,美不胜收。据当地村民介绍,为了满足大家日常的休闲娱乐,村子里重建了一座有山有水的生态公园。湖林村不仅美景引人,且家家户户都有属于自己的茶园,除了以茶叶作为生计,毛竹与苗木种植也是当地村民收入的来源之一。

挨着湖林村不远处,便是福鼎市唯一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仙蒲村。这座古老的村落拥有丰富的科举、造纸、长寿等历史渊源。步入村中,那条狭长的整洁清亮的石板路,谁曾想到它已经有800岁了,漫步其上,顿生穿越时空之感。清澈的仙蒲溪从南向北缓缓穿村而过,把村庄分为两半,古民居大都临水而建。远远望去,两岸的石桥倒影在溪间,显得古典浪漫,杨柳依依,篁竹翠林,静美清幽。村里的房子很多是木结构民居,层叠错落,井然有序。村里的路面也极为整洁,没有动物粪便和乱扔的垃圾,显得清爽宜人。

据了解,村里的古建筑多达百来处,建筑构造精巧耐看,文化沉淀深厚,在闽东北—带实属罕见。现存有清代以来的古民居数十座,保存完好的依次有外洋林氏民居、外头林氏民居、桥头林氏民居、大厝里林氏民居、花门楼林氏民居以及林氏宗祠等。其建筑典型者为望族合院住宅,清水木构两层建筑,为适应地形和山地气候,建筑平面沿山形左右展开,多为三合院或一字式布局,以别于其他地方的传统木构建筑,且南北两侧厢房对称严谨,并都有阁楼式翘檐,宅内进深也均在十米左右,显得沉稳大方。

柏柳之美

在这些古建中,林氏宗祠是最重要的中心建筑。据地方志考证,林氏宗祠最早创建于公元1201年,占地面积近600平方米。此外,规模较大的古建还有文斋公宅、丽川公宅、林瀚炜宅、桥头厝等10多座。由于这些古建世世代代一直有原住民在此长居,因而得到了很好地保护。那些墙间壁中,斗拱翅角,遍布花鸟虫草浮雕和纹饰,令人惊叹那些能工巧匠的鬼斧神工。

由于仙蒲村远离尘嚣,位处深山腹地,因此拥有优质的水源和含氧量爆表的空气。在村里徜徉,整个人的舒适度极高,加上高海拔和阳光充足的两大优势,使得这里的村民生活品质都极高。他们勤劳淳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粗茶淡饭,家家户户的院子几乎都散养着鸡鸭鹅,呈现出一片桃花源的景象。

仙蒲村也是中国著名的长寿村。整个村子500多户1800多人中八九十岁的老人便有近百名。都说老来享清福,但我们在村里看到许多老人并不满足于休闲,而是亲力亲为,和家人一起操持农活,上山捡柴,下地浇菜。他们大都身体硬朗,目明耳聪,干起活丝毫不亚于壮年村民,他们普遍将劳动视为一种快乐。听说有的老人每天自己扫地收拾屋子,甚至能思维敏捷的和晚辈一同下围棋,一天不出门活动几下就闷得慌。

离开仙蒲村,隔日我们便兴致勃勃地前往行程的最后一站,著名的点头镇柏柳村。这座享有“中国白茶第一村”美誉的历史文化村已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茶叶生产是点头镇柏柳村的支柱产业,全国最大的白茶集散中心也设在这一带。

当日阳光朗照,车子沿着村路盘旋而上,山路两旁丛林密布,沿途青翠的竹林在秋风的吹拂下发出轻微的哗哗声,沁人心脾。当来到村口的时候,只见时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枫题写的“中国白茶第一村”石碑赫然在目。进入村子,满目茶山和整洁的民居,气氛静谧温馨,茶香飘荡,这里没有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相迎而来的是村民们热忱的笑容,质朴的身影,他们或劳作,或悠闲的拉家常,一派自在清和的景象。

走在村子里任何一处,都能发现她洋溢着历史尘烟的深藏不露的美。在我看来,柏柳更像一幅古典的水墨画,这里有乡村牧歌,有悠久的白茶文化,有深厚的人文气韵。无论时光苒荏,时空变幻,柏柳依然像一位安详的老者,静静伫立在历史的天空下,而我们都是他的过客,来过便无法忘却。

猜你喜欢
福鼎茶园
江小波
福鼎举办第九届白茶开茶节
栀子的应用价值及在福鼎的应用前景分析
杭州龙井茶园
福鼎白茶开茶啦!
冬樱花绽放粉嫩香艳空中俯瞰美翻天
咏松阳大木山茶园
茶园观色
福鼎白茶王 白毫针刺芒
西双版纳州:传统茶产业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