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地方应用型高校会计专业建设问题探究

2020-03-02 11:36周守亮魏春华
现代教育科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专业建设会计专业

周守亮 魏春华

[摘 要]新时代下,我国经济社会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需求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会计专业布点多、学生规模大、人才培养同质化、就业效果不理想等现象在地方应用型高校更为凸显。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专业建设机制不健全、实践平台支撑不充分是地方应用型高校会计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瞄准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转变专业教育理念;明晰专业建设方向,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双创”活力;注重师资能力培养,满足学生差异化要求应成为专业建设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会计专业;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0)01-0013-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001003

一、引言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主要矛盾是时代变革的基本动力和显著标识,是构成时代划分的根本尺度,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时代必然发生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认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统筹做好“四个一流”,即一流大学是目标、一流学科是条件、一流本科是根本、一流专业是基础。专业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只有扎实推进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对象三者在专业建设平台上的高效整合,高校才能有效开展本科教学,最终实现一流人才培养的目标。

地方应用型高校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院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具有应用型技术技能的本科層次人才,为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以及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新时代下,随着毛入学率逐年稳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阶段迈入普及化阶段,但是经济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需求却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至2016年上半年,国务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财政部先后出台了相关制度政策,积极引导和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转型发展的实质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质量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主动性创新发展。

聚焦会计学专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会计人才需求带来了重大变革,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1]。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会计相关专业布点数量多、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严重、专业建设特色不凸显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地方应用型高校。面临高职高专相关专业的“转型发展”、实践应用技术贴合企业会计技术变革的教育理念、会计人才定制化的培养模式,地方应用型高校会计专业的发展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如何培养出具有差异化、符合应用型特色的会计专业人才,成为地方应用型高校会计学专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会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

随着引导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政策的实施,地方高校基本达成共识,并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与路径。然而,部分地方高校担心被理解为“注重技术技能教育”,不愿意从学术理论研究和高水平人才培养的“神坛”走下,成为职业技术学院中的一员。因此,虽然在文件、会议中明确了自身的实用型定位,但是在具体的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中并没有明确的转型规划,没有真正理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的意义与内涵。对于会计专业,虽已将培养应用型人才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中,但是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能力、特征、差异化岗位适用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究。与其他专业相比,会计学专业知识与实务操作的联系更为紧密,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需要以社会实际案例为支撑,通过手工做账、归集凭证、会计系统操作等方式,加深学生对会计准则的理解。在研究型高校对会计专业增加实习实践课时的情况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差异化应该如何实现?为了区别于职业技术院校,部分地方高校会计专业应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但“高水平”的内涵是什么?通过哪些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来体现?这些问题仍需商榷[2]。

(二)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

社会企业用人环境的变化使得“师徒制”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在岗培训模式,在多数企业中已不复存在,越来越多企业都要求就业者直接上岗,不愿意承担在岗培训的成本和风险,而离职和“跳槽”成本降低,使培训的成本和风险更高。这导致本就缺乏竞争力的地方应用型高校毕业生的劣势更加凸显。按照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流管理学院学术积累丰富、科研力量充足,从事基础理论教学与研究成本低、效率高,比较优势突出;职业技术院校具有长期的实践积累和技能技术储备,从事职业型、定制化人才培养成本低。相比之下,地方应用型高校会计专业处于“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窘境,这也是会计专业建设共同面临的难题。概括地说,会计专业从业者可以分成三类:管人者、管事者、做事者。管人者是指可以配置各项资源的岗位;管事者是指从事基层管理流程标准的岗位;做事者是指按照流程和标准进行具体工作的岗位。相关就业统计数据表明,一流管理学院毕业生主要为管人者和管事者;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更多的为做事者;而地方应用型高校毕业生的流向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有的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直接改行,这种现象在电子商务、信息技术、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产业表现得更加明显。究其原因,是因为新兴产业更加注重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整合与协同。由于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会计专业无法实现特色化、融合化理论和实践教学,所以“有就业、无专业”几乎成为其毕业生职业选择的真实写照。

(三)专业建设体系不健全

从会计专业建设方面来看,专业建设的核心在于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专业转型是否成功,取决于课程“讲什么”和“谁来讲”。

1.地方应用型高校会计专业建设特色不突出,与新时代社会人才需求脱节。特色不突出体现在与财经类高校、同类型地方高校的差异化两个层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几乎是同质化的,课程安排、课时安排、课程大纲、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等基本类似。这既没有体现出应用型会计人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也没有体现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技术进步产生的人才需求,无法与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院校开展错位竞争。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体现在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导致以记账与核算为核心工作的传统财务人员逐步被人工智能替代,企业需要财务人员更多地从事多样化的战略、风险、控制、评估等具有综合性的财务活动。专业建设应充分汲取企业财务转型经验,听取社会从业人员、校友、专家的意見,重构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架构,实现会计专业与管理大类及其他专业的跨界融合,从而真正实现专业特色建设和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

2.会计专业应用型师资匮乏,教师专业技能尚需提升。通过调研发现,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应用型会计教师比较缺乏,具备社会执业经验和国际化背景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而且会计专业资格的社会“含金量”较高,具有实践经验的会计人才更是“炙手可热”,所以会计专业教师流失情况严重。一方面,高校教师招聘的标准为研究型博士,他们擅长理论研究而非实务操作,如果鼓励教师参加专业资格考试,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收入将无法留下成功考取专业资格的教师;愿意留下的教师又无法到企业执业,获得实践知识。另一方面,具备实践经验的财务人才愿意成为高校教师或兼职教师,但高校教师的聘用制度和薪酬制度限制了用人的灵活性。所以,与欧美国家会计人才在高校与企业间的双向流动相比,我国会计人才的单向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此外,现有的会计专业教师培训多以授课方法、授课礼仪、思想道德等方面为主,对课程内容的实践性与前沿性的培训相对较少。同时,科研压力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教师外出学习提升的积极性。

3.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质量考核方式不足。如果加大会计专业课程中的实用型知识与技能,就无法通过笔试考核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更多的是通过个人或小组的语言展示、分析报告等方式进行考核。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教学管理理念滞后,小班型授课和降低笔试考试成绩的申请审批困难,而且要求教师提供对语言展示、分析报告、情境教学等内容进行评分的详细指标及依据。因此,很多教师出于理性,选择规避教学评估风险,仍然选择习题作业、闭卷考试等笔试方式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殊不知,很多实践知识与技能是无法通过笔试进行考核的,笔试考核出来的学生擅长“死记硬背”和“短暂记忆”,而考核的内容也多以理论概念为主。此外,会计专业人才所掌握的应用型知识技能如何考核,相关指标、依据、方法都有哪些等问题,更需要广大专业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四)实践平台支撑不充分

只有将相关理念融于课程大纲与教学方式的设计中,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才能落地。大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普遍存在降低理论课课时量、增加课内实训和课外实践课时量的现象,然而,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教育经费紧张、实践实训平台采购支持力度有限、实践平台与基地建设不足,而且实践实训类课程面临着无人能讲的情况。

与财经类高校相比,地方应用型高校专业门类较多,会计专业学生数量相对较少,对会计专业的重视程度有限。因为以往长期注重理论知识教学,缺乏与社会知名企业和组织机构的稳定联系,导致与人才需求单位进行沟通对话的能力不足,产学研协同合作基础薄弱,难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习实践平台。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像德国“双元制”那样的实训体系,许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在校生的培训任务;同时,财务信息作为企业的核心机密,更无法提供给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学习和训练,而且学校组织学生外出实训的成本和风险也越来越高。

如上文提到,高校聘请行业导师进行讲授,但课时报酬较低,无法与其机会成本相匹配,大部分真正走进高校的行业导师大都秉承着“无私奉献”的理念。很多高校只能从校友中聘请行业导师,课时报酬用于补偿行业导师的交通费。但是,强劲的社会影响力和丰富优质的校友资源又恰恰是很多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短板,导致大部分实践实训课程还是以校内教师讲授为主,课程内容多以案例分析、报表分析、计划书设计、沙盘模拟等为主,教师既无法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真实财务情景,学生也无法真正学习并掌握实践实操经验。“一知半解”和“纸上谈兵”成为会计专业毕业生的标签,以致在学生中出现大片的“本科阶段学会计专业不如考个会计证”的呼声。

三、地方应用型高校会计专业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瞄准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转变专业教育理念

电子商务、数据科学、智能制造、现代物流和现代金融等产业是国家“十三五”规划乃至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中的重点。“互联网+”是产业发展和管理创新的重要载体,相关专业人才也是未来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热点和重点。地方应用型高校应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责任和使命,转变办学理念,深刻理解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对人才培养全过程展开深入思考,全局谋划,不把培养应用型人才简单地理解为培养一线的操作工人。同时,结合地区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和紧缺人才需求,找准自身发展与提升的路径,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持续改进[3]。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的关键在于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根据自身基础,围绕和贯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条主线,制订具体的行动措施[4]。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已经提出“办学定位应用型导向、专业结构市场导向、课程体系技术逻辑导向”的转变思路,将办学理念、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贴近地方经济发展。例如,辽宁省大连市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新时代“东北亚科技创新创业创投中心”“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机遇和平台。

在新时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背景下,会计环境的深刻变革说明会计专业的融合及重构已经箭在弦上。财务、审计机器人的出现,导致传统的会计财务知识技能迅速贬值,而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合作意识与情感管理越来越重要。所以,会计专业应进行供给侧变革,实现业务与财务的有机融合,运用互联网的管理思维和方法培养会计人才。“互联网+会计”教育综合改革应从顶层设计入手,协同组织利益、教师利益、课程利益和学生利益,构建基于业务财务技术一体化的“大会计教育”。另外,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主动顺应并服务于企业财务功能的转型升级;通过制度建设和文化趋同,固化课堂与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加强教师对教学的投入与创新,形成特色化、实践化、互动化和集成化的培养理念[5]。

(二)明晰专业建设方向,变革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地方应用型高校专业建设的道路,需深挖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发展战略与专业特色。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校,可以回归行业产业,坚持教学科研服务行业产业链,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不具备行业背景的高校,可以借助智能时代的技术变革,运用“互联网思维”,加强专业的重构与融合,实施从制度到组织的全面变革,将新时代发展要求融入专业建设;将新时代优秀文化融入育人过程;将新时代先进内容融入教学资源;将新时代科学元素融入教学管理。同时,相同类型的高校应形成联动机制,加强学科、专业、教师、学生的交流,建立校际联盟,共同提升对社会变革的适应能力。科技进步改变了社会知识结构,移动互联与电子商务快速分解并整合知识体系,这不仅给传统学科专业的内涵与边界带来了挑战,也为不同层次专业知识实现动态贯通和融合创造了条件。

新时代会计教育在将会计原理、会计理念、会计思想、会计方法向各个学科领域渗透的同时,也要将其他学科的教育创新手段与方式引入到会计类专业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中。地方应用型高校会计专业建设应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地方,科学定位、发展特色,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促进毕业生实践能力的提高[6]。因此,会计专业应与市场规律和商业逻辑相融合、与企业行业背景相融合、与企业发展战略相融合、与企业商业模式相融合、与企业经营决策相融合;与大数据相融合,形成大数据会计、大数据财务、大数据审计专业;与法律专业相融合,形成法务会计、法务管理会计;与实业行业相融合,形成企业管理会计、行业管理会计;与现代服务类专业相融合,形成金融管理会计、电商管理会计等。会计专业内的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风险控制将实现紧密融合,形成企业配置资源、防范风险、决策支持和价值创造的完整系统。

专业建设的一般路径为办学理念变革、培养目标变革、课程体系变革、教学评价方式变革。会计专业融合与重构的路径应以重塑人才培养目标为起点,制订科学的专业标准,构建专业能力框架,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大纲内容,升级教学手段方法。其中,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难点。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是会计专业建设的核心基础,教学变革和课堂变革是人才培养变革的前提条件。教学变革应围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移默化的制度改革,包括教学活动支持、教学管理制度、学习过程管理、教学效果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课堂变革包括情境化课堂环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学方法、产教融合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学习手段、教师全面的专业知识。中国人民大学毛基业教授指出:“教学理念应强调素质和能力培养,教学模式采取团队学习和面向问题学习,通过制度和文化建设加强对教学的重视、投入和创新。”

总之,会计专业可以参照“专才+通才”的模式,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具有良好的素质、具备多方面知识和完备人格的人才,使会计专业毕业生既能从事会计工作,也能从事分析决策等管理工作,甚至可以担任一些专业技术工作。

(三)注重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双创”活力

从教学层面来看,会计专业具有区别于非管理类专业的特点。以工程类专业教学为例,一般需要众多先进的设备设施,和物打交道较多,属于“重资产”;而属于管理类的会计专业教学,往往需要面对复杂多变的经营场景,和组织或个人打交道较多,属于“轻资产”;工程类专业教学主要处理人和物之间的关系,稳定性较强,采取“理论学习在先、实践验证在后”的模式,效率较高、效果较好;而会计专业教学主要处理组织或个人之间的财务关系,高度依赖社会经济情景,稳定性较差、敏感度较高,适合采取“干中学”,实施“具体实践经验—普遍知識体系—更新实践体会”

的模式效果会更好。这也是“实践—理论—实践”螺旋式创新哲学的具体体现。因此,地方应用型会计专业教学应以“产学研融合”为原则,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安排和内容设计。实践教学可分为课内实践和综合实践。例如,基础会计(会计学)、管理会计等课程,在学习理论内容之外,留出一定的课时,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强化课内实践能够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为提升综合实践能力奠定基础。综合实践可以在财务核算、财务分析、投融资决策、风险控制、绩效评价等会计专业学生必备的知识模块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让学生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全过程具有全面、统一的认识,更有利于学生在就业后快速融入到企业实战中去。两种实践形式相结合,既可以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较深入的了解,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实务能力,提升团队管理等综合素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2018年9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中可知,“双创”的核心在于聚集创新创业资源,培育具有核心技术能力或新颖商业模式的创业团队和企业,推动科技和商业创新,增加市场活力和企业竞争力。因此,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专业实践平台和实践课程就是大学生孕育创新创业思维的土壤和实施创新创业活动的试验田。在整体“双创”实践中,会计专业学生的参与比重较大,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氛围,所以地方应用型高校会计专业的“双创”活动应秉承“创业孵化、模拟经营、亲身参与、不断创新”的思路。但是部分高校的“双创”活动没有落地,仅停留在“做方案、打比赛、争奖牌”这一层次,与“双创”的真实内涵存在较大差距。如果能够深入结合专业知识,切实推进财务类“双创”活动。就能破解会计专业知识“下车间”所面临的诸多难题,实现“经营实务进课堂”。此外,会计专业的“双创”教学应以前沿研究为基础,与实践场景牵动,这样不但能够实现教学和实训一体化,还能够不断形成和积累案例和数据,凝练和解决科学问题,提高科研水平,实现产教研相结合的模式[7]。

同时,地方应用型高校会计专业教学可借助新商科人才培养的探索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注入特色化(区域、行业、学校使命与定位)、实践化(案例、模拟、游戏、沙盘、参访、实习)、互动化(从教室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问题驱动学习)和集成化(问题驱动学习)。哈尔滨商业大学程伟教授认为,人才培养方案中应注重创新创业课程,将创新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中,设置独立的创新创业实践模块;创建“创业课程+创新与专业课程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模块+竞赛+创业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因此,聚焦“双创”能力提升的会计专业应重构课程群、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体系和实践教学模式,打造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平台、教学团队、实训基地、教学资源。

(四)注重师资能力培养,满足学生差异化要求

當前,地方应用型高校应以教改项目为驱动、以课程建设为基础,要求教师对现有的会计课程大纲和教学手段进行变革;同时,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双创”活动。通过指导学生参加竞赛的方式,提升专业领域的实践技能,达到“以赛促改、以改促建”的目标。学校可以鼓励会计专业教师以脱产或非脱产的方式到行业、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活动,提升实践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能力。此外,通过教师个人的交流沟通,加强会计专业与企业的联系,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缓解“专业教师下企业难、行业专家进校园难”的问题[8]。

相对于一流管理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来说,地方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模糊,介于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之间:部分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将学习目标设定为考取一流管理学院或者国外知名高校;部分学生以就业为导向,希望获得应用型知识,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所以,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应积极探索课程模块和动态分班。通过课程模块,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自我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通过动态分班,可以将拥有不同学习目标的学生区别开来,提供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此外,地方应用型高校会计专业可以结合区域行业发展特色和企业用人需求进行小班型定制化培养,增加学生专业知识的针对性,提升其就业质量。

四、总结

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应与大学生“双创”教育相结合,绝不仅仅是一线技术能力的掌握,而应形成新时代素质教育的新突破。过去的素质教育更多地体现在知识层面,如增加人文素养知识;现在我们要把知识、能力、素质糅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团队精神,以及敢于冒险、不怕失败等精神。此外,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具备国际化视野。中国高等教育开始与国际高等教育最新发展的潮流(发展理念、发展标准等)同频共振。现在全世界高等教育最核心的关键词是质量,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内涵式发展的核心也是质量,而质量提升的最新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所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更应该深入理解“学生中心”的理念,将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相结合,把产教研模式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曹伟.会计学科的发展瓶颈和发展建议[J].财会月刊,2017(1):3-9.

[2]陈富.应用型高校会计专业教学体系的优化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重庆:中国会计学会,2016.

[3]陈光磊,张婕.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应用型高校的转型路径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7(3):53-60.

[4]黄彬,周梓荣.应用型大学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6(3):16-20.

[5]张彦国,郑伟.对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基本背景与方向的几点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8(10):74-76.

[6]余孝文.“转型发展”背景下民办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研究[J].商业会计,2017(10):115-116.

[7]魏乾梅.西部地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区域战略视角[J].教育财会研究,2016(5):89-94.

[8]孔羽.浅议地方大学发展的社区经营策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2):40-43.

(责任编辑:申寅子)

The Research on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of Local Applie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ZHOU Shouliang, WEI Chunhua

(Dalian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622,China)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economic and soci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demand for human resources have undergone fundamental changes in China, personnel training in local applied university is also facing great challenges. The phenomena such as large distribution of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large scale of students, homogeniz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and unsatisfactory employment effect are more prominent in local applied universities. The key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in local applied universities are unclear orienta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imperfect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imperfect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mechanism and inadequate support of practice platform. Aim at national strategy and local needs, change the concept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lear the direction of specialty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the mode of talent training; Pay attention to practice teaching, arouse the student "double creation" vigor;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teachers' ability and meeting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tudents can

be the important direction for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Applied University;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收稿日期]2019-09-20

[基金项目]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特征与高校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知识协同的中介效应”(项目编号:71603044);2017年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校全面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实施策略研究”(项目编号:JG17DB039);2018年大连大学重点教改项目“小微企业财务共享实践基地构建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1815)。

[作者简介][通讯作者]周守亮(1983- ),男,博士,大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会计学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内部控制、高校治理、知识管理。魏春华(1994-),女,大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财务理论、知识创新。

猜你喜欢
应用型高校专业建设会计专业
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会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的融合方式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优化策略
会计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分析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