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020-03-03 05:47李玉杰
辽宁教育 2020年15期
关键词:诗词中华传统

李玉杰

(本溪市明山区联丰小学)

小学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通过活动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摄取文化精华,传承经典,驻守文化之根;展现文化魅力,引领创新之风;弘扬民族精神,践行文化要义;挖掘文化精髓,熔铸民族之魂。

一、融合传统文化根脉,铸就活动化教学的底色工程

(一)驻守文化之根,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当代教师的内在传统文化素养还有待提升,我们需要从“根”文化入手,以继承中国传统经典为重点,鼓励教师阅读经典,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丰富文化知识,增强文化底蕴,提升人文素养。教师自身应具备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适当拓展课堂内容,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深植于每一个学生的内心。

(二)依托育人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1.书香育人

学校可以完善校园图书馆,建立“读书小屋”,创设“悦读主题墙”;教师可以建设班级公共图书角,营造浓厚的书香环境,引导学生畅游书海,使学生浸润在书香之中。

2.环境育人

“以境怡人,以境养人,以境化人。”学校处处以传统文化塑人,让硬件设施赋予文化色彩,利用校园的每个角落张贴古人的名诗、名言,使学生在校园里与先贤对话,与传统文化为伴;教师利用班级橱窗、展览墙等展览国画、京剧脸谱、剪纸、泥塑等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作品,以此来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3.情境育人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开展情境化教学,利用语文教材的综合性学习板块,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寻根溯源。识字教学中,可带着学生了解汉字的故事,体会其中的内涵;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由句入境,由境悟情,深刻理解诗词内涵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视听育人

传承中文优秀传统文化时,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活动化的视听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观看动画视频小故事,了解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名人故事,使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在学习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一文时,教师可以播放《高山流水》一曲,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感受或高亢、或沉郁、或婉转、或清灵的节奏,从而体验故事的悲怆之美。

(三)充分利用教材,解读传统文化内涵

汉字蕴藏着古老的文明和深邃的智慧,“百家争鸣”的盛世华章中孕育着精深的哲学思考和博大的襟怀,璀璨绚丽的诗词歌赋里饱含着文学的成就和先贤的风骨,这些独特的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者密切关注儿童的学习特点和文化育人的积极作用,丰富了教材文体的样式风格,精选经典篇章,古诗文篇数约占总篇数的30%。《日积月累》《综合性语文学习》《快乐读书吧》等栏目将古诗词、对联、谚语、成语、歇后语、名言警句、蒙学经典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了编排。语文教师要围绕教材中出现的传统文化主题,挖掘传统文化元素,以活动为载体,明确活动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如利用《快乐读书吧》开展活动时,教师可以开展不同梯度的阅读主题实践活动:定期组织“人物评传”活动,引导学生走近作者,了解创作背景;组织“好书推荐会”活动,为学生推荐经典好书;组织“好书分享沙龙”活动,引导学生自主交流读书之乐;组织“读书小报展”活动,让学生展示、交流读书心得、感悟;组织“故事讲演比赛”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边讲边演;组织“经典小剧场”活动,引导学生情景再现文本精彩故事片段;组织“制作阅读书签、阅读积累卡”活动,促使学生积累文学常识、好词佳句、名言警句;组织“综合研究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参加文学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语文教师要扎扎实实践行传统文化育人之路,充分挖掘教材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引导学生从片段教学、故事情节、节选精要处入手,与贤者同行、与编者对话,捕捉文化要义;从课文主题、文脉中着眼,把握文章布局;从文本词句、实践例证、感悟哲理中发力,挖掘文化意趣。

二、传承传统文化内涵,夯实活动化教学的固本工程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积累文化知识,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活动化教学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文字进行沟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一)诵读经典,展现文化魅力

中华经典诗文内涵深邃,意蕴绵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将中华传统文化理出层次,拓展深度,发挥古诗词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内容,提高古诗词欣赏能力。

熟读成诵作为积累语言的法宝,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晨诵”“午读”“暮醒”“课前一吟”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豁达博学、德才双馨。如我校开办了“阅享联丰”有声电台,引导学生结合中华传统节日、节气等重要的文化时令诵读经典诗词,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我校还开展了“读经诵典”活动和“亲子共同阅读”活动,全方位弘扬传统文化。教师还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在班级内举行“诗词在我心中”主题队会、“诗句接龙对对碰”古诗文擂台赛、“吟诗诵雅大比拼”赛诗会、“我与经典有约”主题诵读、“文学甜点我来讲”文学故事赛;开展“古诗词文书法”比赛、“我与先贤面对面”少年讲师团巡演、“中华百科,谁与争锋”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活处处皆是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处处留意广播、电影、电视、广告、报纸杂志、宣传海报中出现的经典诗词,学生可以从生活中发现传统之源,探得文化之宝。

为启动“博览千年,传承经典”的校本经典诵读课程,我校先后组织学生开展了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孝经》《大学》《论语》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教师根据诵读书籍引导学生讲经典文学故事,要求学生创编、表演中国文学优秀经典舞台剧,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文学沙龙”、朗诵创作比赛、书法创作大赛和大型文艺类作品展演等一系列活动。通过经典诵读活动,学生加深了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弘扬了传统文化。我校已将中华经典融入“悦读悦美”“农历的天空下”“绘声绘色”等校本课程中,大力将传统文化融合校园文化中。语文教师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努力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途径,使语文教学与活动实践紧密融合。

(二)节日活动,引领创新之风

我校开展“孝信雅行”系列传统文化育人实践活动,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的佳节,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佳节的风俗习惯,探寻节日背后的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如春节时,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写春联、换旧符、祈平安,感悟家文化;元宵节时,引导学生猜灯谜、吟诵元宵佳节诗词,庆团圆;清明节时,组织学生踏青郊游、缅怀先贤,体验清明文化;端午节时,引导学生吟诵《离骚》、祭奠屈原,感受端午节习俗;七夕节时,引导学生吟诗词、讲神话故事,体会文化意趣……可见,在活动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在多样化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追根溯源,弘扬传统文化。

三、挖掘传统文化精髓,打造活动化教学的铸魂工程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语文教师应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化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内涵。

(一)弘扬民族精神,践行文化要义

溯文化之源,会德馨之意。教师要将语文教学中的民族精神内涵和美德礼仪要素渗透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累有关传统礼仪和美德的名言,内化学生的日常行为和道德修养,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等等,促使其自觉弘扬民族精神,践行文化要义,明辨是非、正心笃行。

(二)挖掘文化精髓,熔铸民族之魂

教师可以通过鉴赏诗词歌赋、解析名著经典、研究民俗民风、赏析艺术文化等方式开设传统文化大课堂,拓宽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近年来,社会上热映的各类文化综艺节目也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延伸内容。如《经典咏流传》节目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在注重节目时代化表达的同时,也深度挖掘诗词背后的内涵,讲述文化知识、阐释人文价值、解读思想观念,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通过演播室比赛的形式,重温经典诗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让学生领略中华诗词之美,增强其对诗词的感悟,等等。教师可以将这些节目作为教学载体,延伸课堂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传承文化。

猜你喜欢
诗词中华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