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化教学的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

2020-03-03 05:47杨玉华
辽宁教育 2020年15期
关键词:生活化学科核心

杨玉华

(山东省淄博市实验中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由此可见,高中历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离不开生活,只有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自觉践行新课程标准理念和要求,努力营造贴近高中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的氛围,才能促进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一、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及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的意义

历史学科生活化教学是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学生现有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旨在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教学,其意义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新课程标准实行以来,高中历史教学在理念、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有了较大突破,但传统教学模式仍未从根本上摒弃“功利化”教学目的、“填鸭式”课堂教学、“应试化”考核评价等。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使历史课堂真正成为提升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效课堂。

(二)有助于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

古今中外浩瀚的人类发展史对于“00后”的学生来说,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单纯的知识灌输会使学生倦怠,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适时引入生活化教学,营造贴近学生实际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历史知识源自于生活并对其今后的生活有所启发,才能激发其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有助于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实现育人目的

单纯地讲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形象活泼的生活化教学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自由度,允许他们根据生活经验从不同角度审视、探究历史问题,保证其思维发展和创新意识提升,促进其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

二、生活化教学应用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需处理的四个关系

(一)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学科本质,史料实证是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思维能力,家国情怀是价值追求。五大核心素养有机融合、彼此依存,在教学过程中既不可机械分离也不可人为重复,应根据着力培养的素养整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形成历史认知、养成历史思维、拓展历史视野、培养历史情感。

(二)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下,要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学生主体地位就愈发重要,因此整个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现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同时,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筛选贴近学生的教学资源、设计贴近学生的教学内容、运用贴近学生的课堂语言等途径,将历史教学延伸到学生生活中,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探究能力,养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三)必备知识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

“必备知识是学生长期学习的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是学生今后进入大学以及终身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具体到高中历史学科,也就是指中外历史上能够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低级到高级,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演进历程的基本的、重要的、典型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学科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因此,素养目标是教学目标的核心所在,同时也不能忽视知识目标,在实践中两者不可偏重其一,而应该统筹推进。

(四)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综合性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与语文、政治、地理等其他学科相互交融,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以全面的眼光审视历史问题,设法将抽象复杂的历史问题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起来,最大限度降低学生与其所面对的历史问题的距离感。

三、基于生活化教学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

历史教师应牢固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日后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预期实现的结果和主观意愿,指导着整个教学活动运行。教学目标生活化为历史教学生活化指明了方向,为生活化教学奠定了基础。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历史教师学科应遵循“生活—教学—生活”规律,从生活史观的角度设计教学目标,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去理解重大历史事件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如在设计《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教学目标时,可设计“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的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的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玉米、番薯是西方殖民扩张时由美洲引进的,其广泛种植养活了更多的人口,促进了明清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和人口增长。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应立足现行教材与学生实际,深入挖掘教学资源、丰富授课内容,加强课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并结合生活中的案例,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使其真切感受到“古为今用,以史为鉴”的重要意义,调动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所熟知的乡土资源,将当地的历史遗迹、历史人物、历史典故等素材有机融入历史课堂,使学生觉得历史距离自己并不是太遥远。此外,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历史题材网络资源、影视作品也是极为有力的教学素材,适当穿插引用,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还可以增强学习效果。

在讲抗日战争时,笔者引用了淄博当地流传的民谣“一马三司令,得了抗日病;一心打鬼子,专救老百姓”引出抗日民族英雄马耀南。图文并茂地介绍完马耀南的抗日事迹后,我又将校史部分内容引入了课堂——1942年为了纪念英勇阵亡的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支队司令员、原长山中学校长马耀南建立“耀南中学”,这就是我们学校最初的名字。在历史故事的叙述中追根溯源,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对抗日英雄的崇敬和身为实验学子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从而加强了其对“小家”(学校)的认可和热爱,也增强了对“大家”(祖国)的深厚情感,家国情怀的培育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教学情境生活化

“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利用学习资料而获得的。”历史教师需要结合授课内容与学生实际,努力营造生活化情境,将所学知识点有机融入所设定的生活情境之中,最大限度实现历史再现。这可以让学生更为直观、更为形象地感受历史,激励学生把所要解决的历史问题与生活现实联系起来,养成用生活化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校外实践活动、组织第二课堂等多种途径创设生动形象、充满活力的情境,实现教学活动与学生情感的交融。例如在讲授《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一课时,可以安排学生采访他们的爷爷奶奶,了解改革开放前的衣、食、住、行、用,再辅以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成果展等,引导学生通过今昔对比充分体验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进而引导学生找出导致这种变迁的因素——国家经济制度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并理解这一因素带来的影响。

(四)评价标准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学科要课堂学习评价与实践活动评价并重。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需引入生活化教学理念,将教学目标生活化与评价标准生活化有机结合。采用生活化的方式对学生日常实践表现、学业成绩、学科核心素养等三方面综合评价,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基于此,我们开展了以6~8人小组为单位的历史微专题研究性学习并将其纳入学生年终历史学习评价中。

历史微专题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寻找与历史相关的内容并进行自主探究,此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思维创新、史料实证等能力。从选题、规划、实施到论证形成报告,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在活动后期,学生的研究成果也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产生了《桓台的前世今生》等优秀历史报告,还有的学生把研究成果制作成展板,或制作成PPT演示文稿,或绘制成连环画等。对研究成果呈现形式的考核将历史学习的过程性、发展性、主体性纳入历史教学的考核范围,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在突破传统评价标准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可以补充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缩小抽象历史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对于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生活化学科核心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