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飞禽意象论王维诗的审美体验

2020-03-03 14:15
关键词:飞禽飞鸟白鹭

李 若 兰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凯里学院 人文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谓:“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1]1从我国诗歌发展史来看,唐诗可谓诗之顶峰。正如鲁迅所说“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2]475。唐诗名家辈出,王维即其中之一。据《新唐书》载:“(王维)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3]4413唐代宗誉其“天下文宗”[4]99,杜甫云其“最传秀句寰区满”[5]1516,司空图称其诗“趣味澄复,若清沇之贯达”[6]422。王维素有“诗佛”之称,其诗中之意象给人以别样的审美体验。通观王维诗作,以飞禽入诗者尤多。通过对这类诗作的解读,不仅可一探其喜用飞禽入诗之因由,也可一见其空灵、超然的美感。

一、王维诗中的飞禽意象

关于“意象”,最早的记录能够追溯到《周易·系辞》关于“象”与“意”的阐释:“子曰:‘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7]342两汉时期,仍有关于“意”与“象”的讨论。王充《论衡·乱龙》云:“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8]145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言:“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9]251以上所言之“意象”,皆以表示哲学范畴,直至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尤端。”[10]224意为在进行文学构思时,要将主观的情感与客观的物象相互融合在一起。至此,“意象”一词方具审美范畴的意思。唐代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缜密》中称:“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11]130正是刘勰“意象”的延续。到此,“意象”逐渐成为文学创作或赏析的重要概念。所谓意象,是指融合了作家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景象)[12]。“意”指的是诗人本体所带有的主观感情和思想,而“象”是指诗歌中被提及吟咏的物体,诗人将自身的感情注入客观的物象当中,来抒发、寄托、蕴含作者的内心情感。

苏轼评价王维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13]666意象对于王维诗中意境之美的塑造,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在王维诗中,飞禽即重要的意象。今据《王维集校注》统计,在王维400余首诗中,含飞禽意象的约90首。王维诗中的飞禽意象种类繁多,如猫头鹰、喜鹊、雀(青雀、暮雀)、狎鸟(海鸥)、凤(威凤、翠凤)、莺(早莺、孤莺、啼莺、黄莺、宫莺)、禽(天际禽、暮禽)、雁、雕、黄鹄(天鹅)、鹡鸰、春鸠、鸿、鸦(乌鸦、城鸦)、画鹢、白鹭、鹤、海燕、黄鹂、杜鹃、鸟(啼鸟、夕鸟、山鸟、巢鸟、飞鸟、入鸟、凡鸟、谷鸟、双鸟),等等。飞禽意象涉及多种题材,如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应制诗、往来酬唱诗等[14]39。王维飞禽意象诗可分为两类:一是写有“鸟”字的,如《登河北城楼作》的“夕鸟”、《寄崇梵僧》的“啼鸟”、《寒食汜上作》的“山鸟”等,约35首;二是其他飞禽意象,如《青雀歌》《黄雀痴》《使至塞上》里的“归雁”,《归嵩山作》里的“暮禽”以及其他诗作中出现的早莺、海燕、黄鹂、暮雀、白鹭、春鸠、野鹤等。

(一)“鸟”意象

王维诗中颇多飞禽意象,尤喜以“鸟”入诗。这些无名的鸟以其灵动和小巧的特点出现在诗中,寄托着诗人的志趣。王维诗中“鸟”的意象,有表现游览时的趣味,有抒发仕途不顺的孤独和苦闷,有表现“梵我一体”的人生志趣,还有“住心看净”的佛理。如《哭殷遥》:

人生能几何,毕竟归无形。念君等为死,万事伤人情。慈母未及葬,一女才十龄。泱漭寒郊外,萧条闻哭声。浮云为苍茫,飞鸟不能鸣。行人何寂寞,白日自凄清。忆昔君在时,问我学无生。劝君苦不早,令君无所成。故人各有赠,又不及生平。负尔非一途,恸哭返柴荆。[15]40

又如《寒食城东即事》: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16]589

《哭殷遥》写对好友离世的伤悼之情。诗开篇即感慨“人生能几何,毕竟归无形”,对于好友逝去,王维难以自我宽怀。好友“慈母未及葬,一女才十龄”的家中窘境,使王维内心悲恸,为生者生计而担忧。悲伤之情以至于“浮云为苍茫,飞鸟不能鸣”,逝者如斯,不堪回忆,世间之悲莫过于此,令人潸然泪下。诗中的“飞鸟”不再无忧无虑,“飞鸟”这一意象将诗人悲伤的情感传达得淋漓尽致。而《寒食城东即事》一诗展现的是人们悠闲自得之趣。“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城东小溪过林徜徉而去,溪水流经之地有几户人家,少年踢的蹴鞠高过天空中的飞鸟,女孩儿荡的秋千竟比杨柳还高。诗中有着“飞鸟去不穷”[16]415的韵味。飞鸟体型渺小而不争无求,如踏雪飞鸿不遗痕迹,诗人营造出空灵的意境,让人思绪纷飞。

除“飞鸟”外,王维诗中常见含“鸟”字意象的还有“啼鸟”“夕鸟”等。如《韦侍郎山居》:“闲花满岩谷,瀑水映杉松。啼鸟忽临涧,归云时抱峰。”[16]124王维和韦济同游,看到山谷中开满野花,瀑水和树木相互映衬,啼叫的小鸟忽然出现在溪水之上。“啼鸟”的出现,使整个画面灵动活泼起来。又如《登楼歌》中:“秋日兮吹衣,夕鸟兮争返。”[16]385夜幕降临时分,鸟儿争相回到巢穴中去感受夜晚的宁静,虽是小小“夕鸟”,却足以让诗人羡慕不已。还有《戏赠张五弟讠垔三首》(其一)中“窗外鸟声闲,阶前虎心善”[16]198、《戏赠张五弟讠垔三首》(其三)中“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16]201等。

(二)其他飞禽意象

王维诗中还有直接书写飞禽名称的,这类意象种类繁多。如《积雨辋川庄作》中的白鹭、黄鹂、海鸥等: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16]444

此诗颔联堪称千古绝唱,“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夏天的辋川群芳斗艳、鸟儿争鸣,王维却选择白鹭、黄鹂和海鸥入诗。从色彩上看,白色的白鹭、金黄的黄鹂与绿色的田野构成一幅彩色的画卷。白鹭在空中飞翔,树木繁多阴翳蔽日,黄鹂清脆悦耳的鸣叫,使人心情平和舒畅。又如《栾家濑》中的“白鹭”:“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16]422顾璘曰:“此景常有,人多不观,唯幽人识得。”[16]422秋雨过后,流水随溪谷而下,曲曲折折,时有湍急。白鹭聚精会神地寻找食物。突然,湍急的流水冲击着坚硬的石头,扬起的水花拍打了白鹭的羽翼,受惊的白鹭迅速躲开。当一切恢复平静后,白鹭又淡然地飞落下来。诗中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还有《春中田园作》中的“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16]448、《奉寄韦太守陟》中的 “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16]278、《宿郑州》中的 “虫思机杼悲,雀喧禾黍熟”[16]39、《送从弟蕃游淮南》中的 “惆怅新丰树,空余天际禽”[16]97、《归嵩山作》中的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16]108、《使至塞上》中的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16]133等。王维诗中的这些飞禽意象不事雕琢,不仅在内容上丰富了诗歌的表达,而且在情感上给人别样的体验。

二、飞禽意象探析

《旧唐书》载王维:“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17]3438朱金城说:“王维诗中的禅理,作为作者的生活体验,融化在意象之中,给诗歌频添哲理的趣味……王维出身在一个世代官宦的家庭中,他本人的仕宦经历,他的理想和追求,他的思想和感受,他对佛家的皈依,都有一定的代表性。”[18]2飞禽意象入王维之诗,既是王维佛禅思想的独特表达,也是诗人人生经历的写照。

(一)飞禽意象的佛禅色彩

《而庵诗话》谓王维“精大雄氏之学”[19]602,是指“王维在佛学上的精深造诣,而王维成功地将禅趣引入诗歌意境的创造,无疑是他的独特贡献”[18]1。王维从小生活在充满佛禅氛围的家庭里。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云:“臣亡母故博陵县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16]1324王维的母亲虔诚奉佛30多年,这对王维影响很大。王维18岁时所作的《哭祖六自虚》诗云:“南山俱隐逸,东洛类神仙。”[15]107可知他曾和祖自虚在终南山同游。被誉为“诗佛”的王维,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以禅入诗”是很自然的事。

“王维诗中的禅意,集中地表现为空与寂的境界,在人世间他难以找到这种境界,便寄兴于空山寂林,到大自然中去寻找。”[20]29岁时,王维因仕途不顺,“又遭丧偶之不幸,遂退隐终南,并依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受教”[18]48-49。 王维38岁时所作《寄荆州张丞相》诗云:“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目尽南飞鸟,何由寄一言。”[15]54这是王维在张九龄被贬谪到荆州,抒发其对有知遇之恩的仕途知己的怀念之诗,借南飞的“鸟”表达想要归隐的想法。42岁的王维离开桂州,在北返途中作《谒璿上人》云:“少年不足言,识道年已长。事往安可悔,余生幸能养……高柳早莺啼,长廊春雨响。床下阮家屐,窗前筇竹杖。方将见身云,陋彼示天壤。一心在法要,愿以无生奖。”[15]2057岁时,王维作《口号又示裴迪》云:“安得舍尘网,拂衣辞世喧。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15]120归隐之心,跃然纸上。从这些诗作中,可以深切体会到王维终其一生都受到佛家思想的影响。而思想上的佛禅渗透,必然影响王维文学上的意象选择,飞禽轻盈自在、无拘无束,这与佛家的超脱、空无思想有某种相似之处。王维喜欢选择飞禽入诗,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人生经历的写照

“王维早有才华,胸怀大志,然宦途失意,家遭不幸”[18]7。王维15岁离家求取功名,19岁夺得状元开始为官之旅,经历了伶人舞黄狮案、安史之乱、亲人离世、朋友分离等人生体验。王维的一生,青年时努力进取,游走于官场之中;中年遭受来自家庭与事业的挫折;暮年之时专心奉禅,正如其诗中所写“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王维15岁离家所作《过秦皇墓》一诗就有对飞禽意象的独特选择。诗云:“有海人宁渡,无春雁不回。”[15]76借用“雁”到春天就会飞回故乡的现象,反衬始皇墓中没有春天,以此来讽刺秦始皇的铺张浪费。同样以“雁”入诗的还有《送刘司直赴安西》,诗云:“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15]66这是一首送别诗,写春天的边塞偶尔有归雁飞过,尽显漫漫长路的寂寞与荒凉,将“时有雁”与此刻江南群莺飞舞形成鲜明对比。

中状元后,20岁的王维与弟王缙同岐王等人游宴,作《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云:“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16]22此时的王维仕途畅达,胸怀大志。《旧唐书》云:“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17]3438处于事业上升期的王维,游玩时心情舒畅、兴致很高,发觉啼叫的鸟儿已经换了种类,因坐的时间太长,以至于地上的落花也多了起来,独特的体验烘托出诗人情感的细腻。王维27岁时,离开济州到洛阳,写道:“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15]127此时的“啼鸟”已与7年前有所不同。因为在王维22岁这年因手下伶人舞黄狮子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再次回到洛阳的王维,虽春天是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但在他笔下却是寂静的“落花”与不断啼唤的“山鸟”,“寂”与“啼”,渲染出王维对前途未知的悲切。而《韦侍郎山居》中:“啼鸟忽归涧,归云时抱峰”,诗中的“啼鸟”是富有生机的。此诗是王维38岁在长安任右拾遗时所作,不同的年龄,相同的“啼鸟”,却有不一样的韵味,实为其人生经历的写照。

王维的送别诗《灵云池送从弟》云:“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15]126诗中借“鹡鸰”表达兄弟分别,只能用往来的“鸿雁”传递消息。而59岁的王维,在经历母丧、安史之乱后,作诗《既蒙宥罪旋复拜官伏感圣恩窃书鄙意兼奉简新除使君等诸公》云 :“忽蒙汉诏还冠冕,始觉殷王解网罗。日比皇明犹自暗,天齐圣寿未云多。花迎喜气皆知笑,鸟识欢心亦解歌。闻道百城新佩印,还来双阙共鸣珂。”[15]86此时入诗的“鸟”是欢愉且从容的,尽显诗人心情的舒畅。王维一生坎坷漂泊,曲折的仕宦路途,让其深有“不自由”之感,而飞禽翱翔天际的自由无疑是王维所向往和追求的,他喜欢以飞禽入诗,或许与此不无关联。

三、飞禽意象的审美体验

“诗是审美意象,是‘情’‘景’的统一。审美意象在直接审美感兴中产生,是对于审美自然的真实反映。”[21]13朱金城在《王维年谱》序言中说:“从某种意义上说,王维诗歌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不朽之作上,而更多地体现在他对唐代乃至后代诗歌审美创造上。追求意象合一、兴在象外的诗歌意境,以及崇尚含蓄美,重视诗歌的韵味等等,都成为传统古典诗歌创作和欣赏中最高的审美范畴。”[18]2“审美体验是以自我意向为中心对生活世界的合目的性的审美想象或审美直觉的精神活动”[22]。意为审美主体在精神境界内感受到的一种领悟,然后通过诗歌等语言、文字的方式传递、表达出来,意图营造出与自己体验类似的一种境界,让读者能够体会到与作者相同的体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23]5世间万物,诗人所写的总是那些能够代表“我心”的生灵。胡应麟认为:“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24]115虽然,王维常选择“空山”“泉水”“白云”等意象来体现禅意和禅境,但飞禽意象也折射出其诗中空灵、超然的审美体验。王维以其空灵、纯净的审美体验,具有透彻之悟的思想超然于世。

(一)空灵的审美体验

“空灵”是形容景色变化不可捉摸或诗文写作灵活生动,不落俗套[25]。禅宗讲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深受佛家思想影响的王维,其诗通过飞禽意象传达空灵之境。如其《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诗云:

解薜登天朝,去师偶时哲。岂惟山中人,兼负松上月。宿昔同游止,致身云霞末。开轩临颍阳,卧视飞鸟没。好依盘石饭,屡对瀑泉渴。理齐狎小隐,道胜宁外物。舍弟官崇高,宗兄此削发。荆扉但洒扫,乘闲当过拂。[16]114

诗中,王维看到的原本只是开阔而又深远的天空,鸟的飞入惊扰了长空的寂静,但转瞬间鸟又消失了,留下的是宁静。这首诗有诸多实实在在的意象,如“山中人”“松上月”“云霞”“飞鸟”“盘石”“瀑泉”等。但这些能看到的实在意象却给人以空灵的审美体验,原因在于禅宗里的“空”并不是没有,“空”恰恰是内心的虚静,正因为内心的虚静才能容纳世间的万物,世间万物全在王维心中。王维通过对“飞鸟”出现又消失的描绘,达到超越“自我”的境界。王维在《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中说: “心舍于有无,眼界于色空,皆幻也,离亦幻也……心不世也,而身未尝物,物方酌我于无垠之域,亦已殆矣。”[16]747意思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所能想到的,皆是虚幻的假象。王维将这种领悟体现在诗中,诗便有了空灵的美。

王维的《登裴迪秀才小台作》云:“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15]73诗中先是写大自然的广袤无垠、满目云山,接着映入眼帘的是夕阳之下归巢的鸟儿。在宏大的远景中,突然出现身材娇小的鸟,大小应和之间给人以空间上的灵秀之美。

(二)超然的审美体验

王维能将自己幻化在世间万物之中,打通物我分离的隔阂,从而达到主观上的直觉与内在心灵合二为一。王维用心去观察世间万物,善于抓住刹那间的永恒,最终达到超然的境界。如《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16]637

从小就受到艺术熏陶的王维,是一位画家,也是一位音乐家,对艺术有着非常强的感受力。王维先写自己悠闲地看着“桂花”飘落,享受着这一刻的宁静,并由“静”感到“山空”。可突然出现的月光惊扰了山中的鸟儿,鸟儿在山涧中鸣叫。动与静的巧妙结合,呈现出一位内心宁静,不受俗世困扰而追求精神归宿、超然于世的诗人形象。

又如《辋川闲居》:“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青菰临水映,白鸟向山翻。寂寞于陵子,桔槔方灌园。”[15]57这时的王维闲居辋川,常常倚靠着门前树木,静看远处的村庄;放眼望去水边的青菰倒映在水中,白色的鸟飞向深山;王维借于陵子自喻,想做个隐士远离官场。“摩诘此时已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心不再浮荡,意不在云游”[26]238。“这是一首描写山村景色和闲居情趣的诗”[27]79,悠然闲适的生活状态,呈现出王维超然的审美体验。再如《泛前陂》:

秋空自明迥,况复远人间。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澄波淡将夕,清月皓方闲。此夜任孤棹,夷犹殊未还。[15]72

秋天的夜晚,夜空明亮高远。王维仿佛远离尘世一般,看沙滩上的白鹤舒展羽翼,看天上云卷云舒以及远处静卧的山。澄澈的水波与清朗皎洁的明月相互映衬。在这醉人的景色中任由孤舟在水中飘荡。王维遨游于山水之间,沉醉于秋景之中,身心完全放松,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诗人感慨自己就像沙滩上的白鹤清闲自在,又像层云之下的重山悠远,超然于尘世之外。“畅”的既是白鹤,也是诗人的心态,以至于浑然忘我,达到人与自然融于一体的超然状态。此刻的情境已然达到“万古长空,一朝风月”[28]75的禅意境界,逍遥自在、超然脱俗。

作为“诗佛”的王维,其诗有着疏宕婉转而又空灵清寂的佛家情味。受禅宗思想的影响,王维将人生的态度内化为自身的审美追求,外则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王维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其飞禽意象所构成的诗境,除具有静谧的意味外,还有飞禽所带来的灵动情韵,从而能在空静中传递出跃动,平淡中透露出空灵、超然的境界,这些都增强了诗的审美体验与审美意蕴。

猜你喜欢
飞禽飞鸟白鹭
飞鸟与少年
白鹭于飞
白鹭
乡村之冬
致老栗——读《牛背上的白鹭鸟》
试析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飞鸟
秘道
岛与飞鸟
飞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