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实践路径探析

2020-03-03 19:01陈天柱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基层组织法规党员

王 倩,陈天柱

(1.西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2.乐山师范学院 科研部,四川 乐山 614000)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深刻审视世情党情民情,面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历史使命,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实践新要求,创造性地提出了符合新时代发展的党建思想。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是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经验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为党和国家开展党的建设事业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积极践行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伟大梦想的必然要求。因此,思考和研究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格局、新战略、新挑战的时代大背景下,要顺利开展党的建设事业,需要时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大力度搞好基层组织建设,大力健全党内法规制度机制以及全面深化反腐体制改革。

一、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在十九大报告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1]11的思想,抓住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根本性建设问题。历史经验表明,共产党什么时候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党的事业就顺利通畅,反之则损失惨重。党的政治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要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就必须要求全党遵守党章党规,执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要大力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要在党性锻炼中不断提升其政治能力。

(一)严格遵守党章党规,执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

党章是党内的根本大法,全体党员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严格遵守,一切工作都要以此为准绳。早在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就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截至目前已经经历了17次党章的修订。其内容明确地表述了党的宗旨路线、组织原则及其党员权利义务和党的纪律等重要规定,需要每一位党员都必须深入学习并严格贯彻执行。习近平指出:“牢固树立党章意识,真正把党章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作为指导党的工作、党内活动、党的建设的根本依据。”[2]4每一位党员只有学习贯彻党章党规,严格依照党章党规办事,自觉接受党章党规的制约和监督,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才能心怀人民,把人民置于心中最高位置,共同促进党的事业蓬勃发展。党要实行全面从严治党,就必须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全体党员要严格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会议制度》《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党内政治生活重要制度、党的民主集中制度和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全面透彻地学习并理解党内相关制度,在实践中严格遵守相关制度规定,从而有利于增强政治生活的时代性和原则性,补足全体党员在思想精神层面上的“钙”。

(二)加强政治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高度重视政治文化建设。只有加强对政治文化的建设,才能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正如习近平所说:“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3]6当前,党内出现对政治文化建设认识不足、热情不够、力度不大等问题,造成党内思想理念淡漠、党内组织观念淡薄、党内规矩意识淡化、党内组织生活形式化和庸俗化等现象。因此,必须要加强政治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干净的政治文化生态,才能促进政府清明和干部清廉,才能有效提升执政党的政治能力和政治觉悟。一是要在党内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的价值观,引导党员干部能够自觉、自主地树立正面典型,主动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二是要建立健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体制机制,从运行机制、责任落实机制、人才保障机制、智力支持机制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实现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中,党中央就专门通过了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内监督条例,使广大党员及其干部都能在实际工作中严格要求和规范自身,促进党内风气得到明显的好转和上升。因此,只有坚持思想层面和实践层面双管齐下,不断厚植党内政治文化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核,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以文聚人、以文化人,就能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强国之路。

(三)大力加强党性锻炼,提升党员干部政治能力

旗帜鲜明讲政治历来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1]21“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炼就一双政治慧眼,不畏浮云遮望眼,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4]9广大党员需要时常进行党性分析,锤炼坚定的政治品格,在党性训练中提升自身的政治能力。只有使其自身的政治能力与自身职位相匹配,才能顺应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时代要求。一方面是通过理论学习提升党性修养。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透彻。提升政治素养,增强党性修养,就需要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武装头脑。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执政党的指导思想,需要中国共产党坚持以此为行动指南。通过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学习领悟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汲取营养,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从而让党员干部在政治觉悟的提升中得以增强运用党的先进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政治能力。另一方面是在群众工作中提高政治能力。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做好群众工作就是党员干部政治能力的重要体现。广大党员要时刻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清楚“为了谁、依靠谁”,要在群众工作中一直秉承为民的初衷,急群众所急,利群众所利,增进党群关系,在联系和服务群众中汲取力量和营养,达到增长政治才干和政治能力的效果。为切实提升广大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党中央长期举办了省部级干部学习研讨班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使得党员干部们充分透彻地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党性修养。同时,为了培养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加深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党号召优秀党员干部到改革发展、脱贫攻坚等急难险重第一线去经受磨砺,去了解群众所急所需所谋,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在群众工作中既解决了群众所需,又切实提升了自身的政治能力。所以,只有通过理论学习和群众实践锻炼,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政治能力,才能更好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党的事业蓬勃发展。

二、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1]22只有做好基层组织建设,才能提高政党运作的效率,打好党的建设事业人才保障基础。全党要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需要不断提升党员质量水平以及党员教育质量;需要全面覆盖组织工作,健全组织体系;需要落实基层责任制,强化基层主体责任,从而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一)提升发展党员质量,加强党员教育管理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优秀的党员是党的事业的坚实储备,需要高度重视选贤任能,为党效力。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支部要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1]22和“增强党员教育管理针对性和有效性,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组织处置工作。”[1]22通过把好党员质量关,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的顺利开展,推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和执行。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基层组织严格遵照《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坚持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制定合格党员标准,建立健全科学的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对不合格党员进行妥善处理,吸收优秀党员进入基层组织队伍,改善党员队伍结构,从而提高发展党员的质量。同时,要加强对党员教育的管理,积极开展党员及其干部的党课教育培训,做到保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每名党员都能够成为热心服务群众、对党绝对忠诚的模范。

(二)全面覆盖组织工作,健全建强组织体系

新时代背景下,党的基层建设亟需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的覆盖面,顺应经济社会新变化新要求。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纳入党的基层建设队伍来,共同作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扬者,真正做到群众在哪里,党的工作就在哪里,党员在哪里,强大的党组织就在哪里。同时,要大力健全建强基层组织体系,创新更新基层机构设置,要求要创建和完善晋位升级常态化机制、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党建带群建制度机制等,从而筑牢党的基层组织,促进各类组织和群体与党组织之间的紧密联系,建设成一个充满活力、配置完备的基层组织体系。通过实现基层组织工作的全覆盖以及健全基层组织体系,积极解决基层组织建设的薄弱环节,促进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三)落实党建工作机制,强化党建主体责任

抓好基层党建工作是基层党组织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7月4日,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关键是从严抓好落实。”[5]这就明确指出基层党建工作就必须严格到位,压紧压实,落实党建工作机制,厘清党建工作责任主体,才能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和威力。一方面是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早在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地方党委、部门党组(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意见》,文件里要求各级党委要拥有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主动担责任,主动抓党建,形成由上而下、环环相扣的党建工作责任制格局。另一方面是落实党建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机制。通过设置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可以有效推进党建工作领导及其人员围绕中心任务开展实际工作,并通过考核机制落实基层党建工作主体责任,从而提升工作效率、强化责任意识。通过完善党建工作机制,确立党建主体责任,能够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促进党建工作更为高效、合理地开展。

三、健全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机制体系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把制度建设贯穿到党的建设全过程,彰显了制度建设在党的建设的突出地位。习近平强调要重点加大对制度体系的建设力度,构建一个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使权力在运行过程中有边界、有约束、有监督。健全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机制体系,就需要制定高质量的党内法规、组建党内法规人才队伍以及健全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保障机制。

(一)制定高质量的党内法规,提升党内法规合理性

党内制度建设历来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党建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效果,同时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制度建设短板依然存在,制度不健全、责任不清晰、执行力不强等问题依然亟待解决,仍需健全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体系。推进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实现党内建设“良法善治”,就需要制定高质量的党内法规作为坚强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制定出高质量的制度规定,使其行得通、指导力强、能长期管用。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依规治党的必然要求,治国治党必须从严依法,完善“以党章为根本,辅之以组织法规制度、领导法规制度、党建法规制度以及监督保障法规制度为配套”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当前,党中央为抓好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工作,成立了专项小组,召开全国党内法规工作会议并印发了相关制度建设文件,出台了党组工作条例、党的工作机关条例、地方党委工作条例等一系列党内法规制度,不断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实践证明,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内治理和党的建设就需要制定高质量的党内法规,提升党内法规合理性、规范性、可行性,推动建成上下贯通、前后衔接、总体协调的党内法规制度系统,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二)组建精干的党内法规建设队伍,提供党内法规建设人才保障

人才是基础,人才兴则事业兴,新时代党的制度建设需要党内人才作为坚实的后盾献身于党的建设事业。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1]2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依规治党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制定了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形成比较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就必须要建设一支精干的党内法规执行队伍,为党的制度建设提供人才保障。首先是要建设一支党内法规专门人才队伍,钻研于具体党内法规的理解与实践,有利于把党内法规准确、高效地贯彻执行下去;其次是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党内法规理论研究队伍,时代在更新,理论也需要与时俱进。这就需要培养有关理论研究的队伍,不断丰富和完善党内法规制度内涵,为党的制度建设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撑和学术支撑;最后是要建设一支有潜力的后备人才队伍,为党内法规制度提供长效支持。通过建设高素质的党内法规人才队伍,完善党内法规人才队伍建设,保障党内法规建设不逾位、不失衡,必将推动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工作长效、可持续发展。

(三)健全党内法规制度保障机制,提升党内法规执行力

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要取得预设效果,就需要健全党内法规制度保障机制。一是健全党内法规制度工作机制和选择性奖励机制。通过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具体责任,有条不紊地开展党内法规建设工作;通过设置奖励机制,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成效与领导干部考核相挂钩,可以有效提升党员干部的责任心和积极性,推进党内法规建设顺利开展。二是完善资源保障机制。党内法规制度成果丰硕,数量众多,需要及时顺应信息时代发展要求,建立完备的资源保障机制。通过建立党内法规数据库,强化党内法规制度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保存并分享相关法规制度内容。当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全面数据化的法规制度专题数据库,内容版块涵盖党章、准则、条例、规定、办法等等法规文件,为党员干部学习党内法规制度提供了便捷的网络数据平台,有利于党内法规制度建设长效可持续发展。

四、全方位深化反腐体制改革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1]22反腐败斗争历来都是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的问题,将其重要性提高到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的高度。习近平根据时代发展新要求和国家形势新变化,提出了监察体制改革、理想教育活动、健全巡察制度等顺应中国具体国情党情的实践措施。

(一)深化监察体制改革,强化监督执纪问责

改革,是通过认知、实践、再认知之后发现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深化。[6]6中国历届领导人在实际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一直都是如此,不断认识问题,不断解决问题。深化监察体制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的解决腐败问题的科学部署,符合当前国家发展要求,深刻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有机统一。早在2016年末,国家就提出在北京、山西和浙江三省进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并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将此改革推广至全国各省,成立监察委员会,实现对所有具有公有权力的公职人员的全面监督,真正做到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规治党,就要进一步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尤其要完善全党一体遵循的准则。他一直在多个场合告诫党内干部,党员职务越高,越要自觉接受党和全国人民的监督。大量实际案例证明,没有完备的监督问责制度,就会出现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腐败问题。只有把监督执纪问责作为后盾,才能压实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对相关党组织进行了严格的问责,如山西系统性塌方式腐败案以及辽宁拉票贿选案等实际案例中就对其党组织和主管干部进行了问责,进一步压实了纪委监督责任。同时,由中央纪委制定的、并于2019年1月1日正式运行的《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中,就明确地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基层纪律检查委员会的领导机制做出了说明,对纪检监察机关依规依纪依法履职尽责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而利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实践经验证明,深化监察体制改革、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不仅可以进一步完善党和国家的监督体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赢得全体人民对党的信任和拥护,推动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历史使命。

(二)开展理想教育活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历史经验表明,一名党员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仰,没有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必将导致精神迷失,信仰迷茫,最终坠入腐败贪污的无底洞。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就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7]15开展理想教育活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是坚定全体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筑牢拒腐防变的有效途径之一。早在2013年6月伊始,党中央就号召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理想教育活动,一次又一次的教育活动使得广大党员及其干部切切实实地接受了思想洗礼,进一步坚守了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马克思告诉我们,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歪曲的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将会把人的活动引入歧途。因此,习近平也特别强调要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反腐倡廉的基础性工程,使全体党员学习科学理论,用先进理论指导实践工作,不断夯实党员及其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只有不断开展集中教育活动和经常性教育活动,引导党员干部明确自身的党员意识和党员责任,才能使其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各种利诱面前面不改色,在关键之时有责任有担当,真正做到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

(三)建立健全巡察制度,建立巡视监督网站

历史经验表明,想要在全党进行有效的反腐整治,就必须要做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就要深化政治巡视,在市县党委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从而切实遏制了在群众身边出现的腐败问题。建立健全巡察制度及其巡视巡察监督网,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创新之举,是有效落实群众路线的制度建设,是加大惩治贪污腐败的主要途径。早在2015年,党中央就修订了《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明确指出要设置党的市(地、州、盟)和县(市、区、旗)委员会建立巡察制度。在实践过程中,市县巡察机构能够坚持问题导向,发现群众所需所急,对危及群众惠民扶贫资金等问题进行及时和严肃的查处,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了党群关系。随后,在2017年党中央再次印发了《关于市县党委建立巡察制度的意见》,要求其巡察制度要运用至全国及其基层,实现市县巡察制度的全方位覆盖。通过建立全覆盖、全链接的省市县三级巡视巡查监督体系及其巡视巡查上下联动机制监督网,必将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把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进一步密切,把党的执政基础进一步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如期实现。

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是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为新时代党的建设事业提供科学的思想武器,只有时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的首要地位,努力搞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体系,持续推进反腐体制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得更好更强,才能带领全体人民共同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基层组织法规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千奇百怪的法规
千奇百怪的法规
千奇百怪的法规
党的基层组织
党的基层组织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进一步推进基层组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