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衣冈”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2020-03-03 19:01熊泽文杨泽勇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御史文化

张 平,熊泽文,杨泽勇

(1.中共夹江县委,四川 夹江 614100;2.乐山师范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据《夹江故事》记载:“谢瑜任四川巡按御史时,曾于嘉靖二十二年来夹江访张庭。此时,年仅五十一岁的张庭,已因受权臣打击诋毁而辞官归里。谈及朝政往事和世风日下,谢瑜、张庭两人感慨有加。于是,由谢瑜题写,张庭手书的振衣冈三字,被镌刻在嘉阳官道上,提醒过往之官员时时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1]60“振衣冈”三个大字字大如桌,意为抖擞衣服振作精神,保持自身品格的高洁,除去世俗的污垢。每当过此,面对“振衣冈”三个大字,人们都会肃然起敬,感叹谢瑜、张庭的刚直不阿,为民请命。将二人的惺惺相惜,志同道合传颂后世,为中国御史文化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后人对谢瑜和张庭手书的“振衣冈”三字所蕴涵的文化意义非常感兴趣,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振衣”的文化含义

振衣一词,最早见于屈原的《渔父》,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2]294从这段对话中我们看到了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不愿同流合污,慷慨赴死的决心。东汉王逸将“振衣”解注为“去秽也”。意为抖掉衣服上的灰尘,比喻洁身自好,后世用以表示咏清高自守。屈原在《离骚》中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屈原成为了中国文人士大夫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精神代表。

左思在他的《咏史》其五中道:“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自非攀龙客,何为歘来游。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诗人要学许由做一个隐士,摒弃人间的荣华富贵,隐居高蹈,涤除世俗的尘污,表现了隐士的清高。“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写出的是左思所想象的隐居生活。从此开始“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成为了高蹈隐居的隐逸文化的指称。

屈原的慷慨赴死与左思高蹈隐居构成中国文人追求的两极,但我们应当看到,很多人是因求仕不得或仕途不畅愤而归隐的,有一种“穷则独善其身”的无赖。更多的是表现宁可归隐也不愿同流合污的一种高洁的品格,一种无拘无束自由洒脱、放飞心灵的精神境界。

谢瑜、张庭所书的“振衣冈”就具有了这样的文化蕴涵,这需从二人的为人、为官谈起。

二、“振衣冈”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一)廉洁自律的文化内涵

“振衣冈”三个字之所以被推崇是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就其历史意义而言它是明朝有名的御史谢瑜所题,用以称赞张庭宁愿辞官归闲也不愿同流合污的品格。而张庭所书并镌刻,用以警示为官之人时时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使其具有了廉洁自律的文化内涵。

《明史》列传第九十八:“谢瑜,字如卿,上虞人。嘉靖十一年进士。由南京御史改北。十九年正月,礼部尚书严嵩屡被弹劾求去,帝慰留。瑜言:‘嵩矫饰浮词,欺罔君上,箝制言官。且援明堂大礼、南巡盛事为解,而谓诸臣中无为陛下任事者,欲以激圣怒。奸状显然。’”[3]1433谢瑜是明朝有名的御史,因上疏弹劾严嵩而闻名。在明朝共有十位御史或给事中弹劾过严嵩,但都没有好下场,不是被贬、除名、下狱,就是被廷杖打死。虽九死而不改其志,铁骨铮铮,为后人称赞。《明史》赞曰:“当世宗之代,何直臣多欤!重者显戮,次乃长系,最幸者得贬斥,未有苟全者。然主威愈震,而士气不衰,处之泰然,足使顽懦知所兴起,斯百余年培养之效也。”[3]1432

据《夹江县志》记载:“张庭(1491—1559),字子家,号蟾西,别号五兀山人,夹江牛仙里(今马村乡、中兴镇一带)人。”“嘉靖二年(1523年)登进士榜,初任户部主事,后升任吏部文选司郎中,主办文职官员的选拔、调配、升迁等事宜。他持政秉公,选贤任能,革新吏治,因而结怨于一些权臣贵戚,被贬调到云南、湖南、浙江等地任地方官。”“他说:‘我宁可得罪权臣,决不让百姓遭殃。’”“张庭深感宦途险恶,抱负难展,遂辞官归里,时年仅47岁。”“回乡后,他捐田、出钱兴学育人,自号“五兀山人”,办有“五兀书院”,为地方培养人才。”[4]672我们可以看到张庭是一位不畏权贵,一心为民的好官,宁可辞官也不愿意委屈求全、同流合污,回到乡梓兴学育人教化子弟,充分体现了古代儒家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之心。

谢瑜拜访张庭是对一位清正廉洁、不畏强权的为官者的尊重,题写“振衣冈”三字,更是对张庭高洁品格的赞扬,对张庭回归田园生活的一种向往。面对一位德高望重、不畏强权、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御史到访,张庭感到的是一种荣誉、一种责任,将“振衣冈”手书并镌刻与官道之上,是对谢瑜御史精神的一种赞扬,是对朝政往事和世风日下的官场的抨击,也是对后世为官者的一种告诫。

两人的相见造就了君子相交的一段佳话,也造就了中国廉政文化史上的一段美谈。

(二)御史文化内涵

谢瑜的“振衣冈”三字充分体现了御史文化的内涵。《明史》卷七十三记载:“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者,劾。遇朝觐、考察,同吏部司贤否陟黜。大狱重囚会鞫于外朝,偕刑部、大理谳平之。其奉敕内地,拊循外地,各专其敕行事。”“十三道监察御史,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而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按临所至,必先审录罪囚,吊刷案卷,有故出入者理辩之。”[3]481

御史制度在中国源远流长,以御史弹劾为核心的监察制度创立于秦,对历朝历代的官吏起到了很好地督促和监督作用,是统治者保障政权稳固的一种手段。

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后,也非常注重党的纪检监察工作,要求全体干部、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建设新中国,处理了刘青山、张子善等一批贪官,纯洁了党的干部队伍,保障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党的十八大后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巡视是党内监督战略性制度安排,凝结着全面从严治党理论、实践、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监督的制度优势。这些准则和条例的出台是实现中国梦的纪律保障,作为纪律保障的执行者、监督者,从“振衣冈”三个字里应该解读出那些特有的廉洁文化内涵呢?

第一,对党忠诚、不畏强权。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高度一致,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始终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党对人民负责。习总书记在2014年3月视察兰考时说,纪检监察干部要做“铁包公”。做“铁包公”式的纪检干部,铁面无私,秉公执纪,敢于唱黑脸,敢于碰硬茬,坚决与一切腐败分子作斗争,只要这样人民就会把你奉为好官,党就会视你为好干部,你就会青史留名,为人所敬仰。

第二,锤炼意志品质、坚定理想信念。《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中强调:“坚持打铁还需自身硬,培养严实深细作风,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队伍”,《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第八条要求:“廉洁修身,自觉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对于纪检干部要求是要始终保持定力,勤于清理不良情绪,培养高尚道德情操,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抗得住诱惑,在实践中锤炼党性,始终保持纪检干部的本色。《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传》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典故,“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王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5]463

这就是儒家讲的修身中的“慎独”,共产党人也讲“慎独”,并且把它作为一种党性修养的路径。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对于认真进行道德修养的共产党员来说,“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6]

第三,修身养性、淡泊名利、心存正气。纪检干部必须远离名利场,远离趋炎附势、好大喜功、追名逐利的人,注重修身养性,做到刚健从容、清净淡定。孔子在《论语·公冶长第五》中道:“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7]58孔子认为,一个人有欲望就刚直不起来。只有做到无欲方能刚直,有欲望就会违背原则,不仅做不到“义”,甚至也做不到“直”。纪检干部只有淡泊名利,才能无欲则刚。明成祖朱棣曾说选用御史的标准:“当用清谨介直之士。清则无私,谨则无忽,介直则敢言。”这段话是对纪检监察人员人品的最佳诠释,廉洁谨慎耿介正直,不与流俗为伍。只要不断修身养性,心存百姓,就会无私无畏,就会养成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

我们应该从谢瑜、张庭相交往的这一段佳话中,去感悟做人的原则,为官的准则。“振衣冈”三字的意义由谢瑜对张庭人品的赞扬,发展为对官员行为规范的要求,到今天具有了更为广泛的文化内涵。

猜你喜欢
御史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明朝御史不好当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丢御状救李靖
谁远谁近?
大型黄梅戏《御史夫人》
霍志军《唐代御史与文学》一书出版
明朝御史日子不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