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2020-03-03 23:10刘琴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家国纲要

刘琴

(六盘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六盘水553001)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1]。对家国情怀教育的研究,有的学者是去探寻家国情怀的价值,如贾付强、赵春风认为“家国情怀”作为一直贯穿于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思想,不但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而且蕴含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思想,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有的是去解读史实中的家国情怀,如赵毅、马冲研究认为“家训覆盖范围广泛,尤其对如何修身、齐家、为官治国着重阐释,体现了中国古代士大夫家国一体的政治情怀”[3]。还有学者研究思政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路径等,如刘应君认为“高校应着力提炼家国情怀教育成果,形成优质特色教育教学内容体系”[4]。本文研究着力于思政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路径,但明确至具体思政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中,以求更细化的指导性和实用性。

一、“纲要课”中家国情怀教育的现实需要

(一)家国情怀是需要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应“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5]。回顾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有着无数辉煌,也历经无数苦难,但在这过程中总有无数仁人志士心忧故土、心怀天下,这种传承就是家国情怀的表现,是对故土和国家无限热爱的使命和责任所在。《礼记·大学》载“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种从个人至国家的家国一体思想影响了一代代人,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心忧而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志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再到惊呼鸦片荼毒危害而禁烟的林则徐,“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千千万万的抗日英雄和革命英雄等,都因一份家国情怀而超越个人的得失荣辱,尽其一生奋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这份家国情怀是需要我们每个人接续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纲要课”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家国情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大学开设的四门必修思想政治课程之一,每个大学生进校后都要学习此课程。课程聚焦从1840年至今的中国历史,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为主线讲述,旨在让学生了解历史、了解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激发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命意识。如何实现这一目的,空洞的说教或是单纯史实的堆积无法达到,必须通过春风细雨润物无声的家国情怀教育,从小家推及国家、从个人推及大众,层层递进和延续的情感才能水到渠成、根深叶茂,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一脉相承地由己至家、由家至国的情感表达和人生理想。爱家爱国、家国同构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是和谐统一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和谐统一,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这就是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内涵。家国情怀教育与“纲要课”课程目标一致,对学生理想信念的养成和培育有着不可比拟的情感优势和历史优势,因此在“纲要课”中对大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不仅是该课程开设目标的需要,更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国家建设合格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需要强化家国情怀教育

习近平指出“历史虚无主义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6]。历史虚无主义对我国近现代史进行歪曲和别有用心的解读、否定,每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中国人都有责任坚决彻底地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旗帜鲜明的抵制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者深悉“乱史亡党、去史灭国”道理,他们极尽去史乱史之能事,企图以此为突破口损毁中国人民长期铸就的内在精神支柱[7],而家国情怀是对国家、对民族、对历史、对家国不可取代的深厚情感,有极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人可以用以抵制错误思想侵蚀的信念来源,尤其是在关系家国命运、民族尊严的关键时点,家国情怀更是最强有力的内心支撑,因此高校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地讲述中国近现代史,强化家国情怀教育,就更能引领学生明史知理、因理育情,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就能勘破历史虚无主义的伪装,抵制错误思想、错误言论的侵蚀。

(四)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淡化现状需要纠正

家国情怀是调动个体推动国家民族发展的精神信仰,每个大学生都应具备这种情怀和担当,但根据调查实际状况不容乐观。有学者“通过对江西省29所高校3 119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总体上呈正向,但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地方,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或模糊、注重个人理想追求、理想信念具有实用性和功利性……”[8];有学者“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学生表达了读大学是为了提升自我,为以后参与社会竞争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做准备。部分大学生表示对未来迷茫,缺乏目标感,通常使用网络关注娱乐影视、聊天交友、体育游戏等专业学习以外的东西”[9]。笔者通过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观察和交流也发现部分学生缺乏对家国情怀文化的传承,求学目标和人生规划迷茫,更谈不上心怀天下的理想抱负;对思想政治教育、家国情怀教育积极性不高,容易片面地认为空大假或是陷入狭隘的爱国主义……这些现象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更需警惕。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各种思想都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速度传播,使得当代大学生必然会受到各种各样正负信源的冲击,部分片面化甚至虚假的网络信息可能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淡化其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心。长此以往,大学培养的只会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不是会“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极其需要在“纲要课”中加强家国情怀教育,激发每个学生血脉中传承的故土家国情怀,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力地抵制各种不良因素的侵蚀,才能从内心深处唤醒并激励学生自觉担当建设故土家国的重任。

二、“纲要课”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家国情怀

历史是培育和激发家国情怀最好的教科书,也是一代代有着家国情怀的仁人志士推动社会发展的真实记载。毛泽东讲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号召“学一点历史”,邓小平曾说:“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中国的近现代史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深重苦难、救亡图存和艰苦探索的全过程,学生在中学时已有了解,在大学阶段开设“纲要课”不能只是单纯记史,而是要结合这段历史去提炼、培养、引导、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1.回顾近代屈辱和苦难激发学生对家国的同情之心

1840年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压迫剥削掠夺日甚一日。战争、赔款、割地,奸淫、掳掠、烧杀成了当时社会每天都在上演的画面。今人再看历史,百年血泪只化为只言片语,斯人已逝、离今渐远,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段历史的痛彻心扉,仅是简单的新闻式陈述并不足以打动人心。在近现代史上,某年某月某日发生了某事对于大学生来说并不是一无所知,而是曾经学过背过的知识,这些事件是中华民族的苦难!即使隔了百年,我们依然可以带领今日的学生去审视去感怀,但这需要合理的引导。

“纲要课”上教师在讲述和回顾近代屈辱和苦难史实时,要明确讲述的目的不只是记住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事件激发学生对家国的切身同情和反思,所以讲述中就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史实的思想引导作用。这其中,可以用丰富历史事件的细节增强史实的说服力,可以用现代化的声像手段还原事实增强史实的立体化,可以用移情换位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史实的感悟,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来增强史实的感染力等。如讲到火烧圆明园的历史事件,可以挖掘细节进行对照讲述,先展示圆明园园景原貌和其中一件件璀璨夺目的文物,再对照展示今日圆明园之残景和一件件或毁损或遗失或在他国博物馆久不能回归的文物现况,结合中外圆明园事件评述和数据资料,让学生更加能体会到当时中国所受欺凌和列强的强盗行径;如讲述中日甲午之战,可以借用电视剧《北洋水师》的片段重现历史,耳听该剧主题曲“东方有一片海,海风吹过五千年的梦,天外有一只船,船一去飘来的都是泪,洒在海边”的倾诉,眼看日舰欺凌下的国人死难殉国,身为中华儿女,都会潸然泪下。在严肃的“纲要课”课堂氛围下,学生跟随教师真切“走进”近代屈辱和苦难的一个个画面,那些残酷的细节、悲伤的过往再加上有效的提炼分析,定能激起学生对家国的深切同情和对敌人的愤慨,这种怒发冲冠是内心深处家国情怀被激发后的自然表现。

2.回顾革命和建设奋斗的过程激发学生对家国的责任之心

苦难使人警醒、催人奋进,也必将推进革命的发生。近现代史上面对家国巨变,一次次变革、革命应时而生,曲折前行。洋务运动、太平天国、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各个阶层的人或有着不同的政治主张,不同的时事之见,但强国抵御外侮之心相通,虽然最终因各种历史的局限性决定了不适于当时的中国,但为国而奋斗的变革与革命过程值得肯定。最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事实证明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在中国,事情非常明白,谁能领导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谁就能取得人民的信仰……在今日,谁能领导人民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并实施民主政治,谁就是人民的救星。历史已经证明:中国资产阶级是不能尽此责任的,这个责任就不得不落在无产阶级的肩上了。”[1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过程历经数次浮沉,敌对势力的围追堵截、国际势力的横加干涉、内部意见的相左纷争,决策失误的重大转折,每一次都关系到家国的命运存亡,每一次中国共产党都本着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智慧地化解了危机和扭转了局面。如面对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以家国以人民利益为重,变“反蒋抗日”为“逼蒋抗日”,积极倡导和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才有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如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曲折甚至错误,但也有勇气去直面和纠正,一切以人民和国家的利益为重,才有了关键时刻的拨乱反正和繁荣兴盛的今天。历次革命、建设中蕴含的家国责任担当是“纲要课”教学在讲述这些史实中应关注的部分,当年的奋斗历历在目,那些艰苦又充满信念的过程已是历史,但其中对家国的责任之心必将延续,祖国的未来需要当代大学生担当起自己应尽的家国责任。

3.解读典型爱国英雄的事迹激发学生对榜样的效仿之心

鲁迅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整个近现代史,这样脊梁般的人物比比皆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依靠野草和棉絮果腹却带领抗日联军誓死抗日、35岁殁于战场被敌军开腹的杨靖宇将军,“生得伟大、死得光荣”的刘胡兰,放弃优厚待遇毅然回国报效的钱学森等,英雄谱上名字耀眼,这些普通人为什么能为了国家克服困难、抵御诱惑?为什么能为了国家无私奉献甚至舍弃生命?就是内心坚定的家国情怀信念。

在“纲要课”讲授的过程中,难点往往在于如何让学生从内心去信服?一些英雄事迹似乎超越了人的生理极限,网络上的一些恶搞也在侵蚀这些事迹的传播,“纲要课”必须要对这些以正视听,但说教式可能只会适得其反,而对照现实的合理解读才可能让和平年代的学生真正理解英雄的事迹。家国情怀是什么?是一种信念,一个人有了信念就会有坚不可摧的勇气,会做出“不合常理”的选择,比如为什么那么多民族英雄、革命先辈可以放弃个人荣辱得失选择救国救民?为什么可以面对诱惑酷刑毫不动摇?他们在守护什么?讲述中可以从学生个人角度易于理解的案例去展开引导。每个人都怕死怕痛,但面对你需要守护的更重要的人与事时,一切都不怕了。比如当代社会发生的“电梯吃人”事件,母亲面对生死抉择间,克服了自己的生理极限,只记得高呼“救救我的孩子”并在千钧一发之际抛出孩子,随后自己被电梯绞死,她在守护什么?是的,英雄们守护家国之情正如母亲守护孩子之情,他们一样也是普通人,但当心中有信念就会做出于国于民有利而超越个人生死得失的选择,这种对照式的情感推演弥补了说教过程的空洞,更易让学生信服,对典型爱国英雄的事迹宣讲讨论,陈述英雄的成长,情怀的养成、抉择的伟大,能发挥榜样的影响力,让学生从了解英雄到信服英雄并主动以英雄为榜样。

4.展示新旧中国社会显著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中国近现代史的演进让我们看到新旧两个中国的变迁,旧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新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日趋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富足。近代的苦难让我们痛定思痛和不断努力奋斗,现代的成就渐渐平复了心中的伤痛,让我们扬眉吐气。教学中可以将变化对照讲解,就从每个人的身边变化讲起,必要时可以通过活动化教学让学生参与进来,在明确新旧对照主题下交由学生组队以情景剧、微视频等形式表现,让学生在完成团队任务的同时主动去了解和探究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同时可以选取能反映当代成就的优秀文艺作品来集中展示当代中国让人骄傲的发展,展示一代代人建设家国的力量接续。如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就通过一幅幅极有冲击力的画面展示和讲述了强国时代的成果,有中国路、中国网、蛟龙号、射电望远镜FAST等伟大工程,有全世界最大的医疗保障网、最深入全面的扶贫政策,有生产总值增速稳居世界第一,有中东西部、珠港澳跨地区的携手并进,各行各业的成就背后凝聚着一代代建设者的付出,也用一张张亮丽的成绩单回报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我们中华民族曾经苦难沧桑,但只要每个中华儿女心有家国、奋进接力,终可再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对照历史中的同龄人际遇,对照昨日之中国与今日之中国,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自己生活于当下中国的幸运,能让学生在更加坚定四个自信的同时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珍惜国家给予的良好成长环境。未生于乱世是后代人之福,但这是前辈、先烈们的付出换来的,感恩先辈、感恩国家、感恩时代才能真正接棒前行,去建设好自己的国家。

(二)鲜明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以信史真史传承家国情怀教育

一段时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者别有用心地从多重领域和多个方面去否定中国近现代历史,以特定的政治目的为前提,主观任意地裁剪、歪曲历史事件,以偏概全、混淆视听,破坏和影响了人们的正确历史认知,特别是对大学生科学历史观和正向价值观的养成造成很大阻碍和干扰。大学生群体虽均已成年,但三观认知仍不稳固,社会阅历及知识积淀浅,对于很多事件和观点不能准确甄别,充满激情但容易冲动,容易造成跟风和不理性的认知及行为,要防范和抵制这种错误思想的侵蚀,就要牢固其家国情怀,以翔实的史料与正确的历史观相结合还原国情,鲜明批判和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别有用心和政治企图。知史可明智,而谣言止于智者。历史虚无主义以“学术”外衣掩盖龌龊目的,用主观、片面甚至伪造的态度来解读中国近现代发展道路,传播错误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这种理论之下的言论文章是经不起对比和辨析的。如有的历史虚无主义者将西方世界的所谓“自由民主”奉为圭臬,甚至鼓吹“侵略”有功,称是西方给贫困落后的中国送来了文明,然而翻看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桩桩史料,就能明了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明了西方“自由民主”谎言下不过是弱肉强食、侵地夺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之一,有责任有义务通过教学传递真史、信史,我们要让大学生从课堂上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真相、了解国情,感悟历史中一代代传承的家国情怀,教会学生辩证科学地认知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客观评判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才能识别社会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言论,不为其干扰和破坏,才能坚定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借助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开展家国情怀实践教育

教育部2014年下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 号)要求“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在传统优秀文化成果中,家国情怀类的教育素材既朗朗上口又多如繁星,如成就非凡的诗词文化,家国情怀通过优美、抑扬顿挫的汉字表述出来,让人读起胸怀激荡,组织学生反复吟诵这些作品,家国情怀教育就会不断加强。习近平指出:“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这正是传统文化的教化力量。借助传统优秀文化进行家国情怀实践教育不只限于诗词诵读,还包括爱国教育基地参观,如遵义会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各地的革命烈士陵园等;还包括家史文化讨论,如名人家训、家风传承等;还包括各种文化活动,如红歌会、图片展等,形式多样,不一而足,但都有助于让家国情怀教育变得绘声绘色,学生亲眼所见、亲身感受、亲自参与,有助于学生的实践认知培养,既高度凝练信念也更易触动学生,能更加有效地实现理想信念的传播和铸就。

(四)发掘本地历史的家国情怀教育素材融入教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身边比较熟悉的事物容易产生更浓厚的兴趣[11]。因此,“纲要课”中进行家国情怀教育除了借助教材中记载内容外,还可以适时地挖掘并插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补充。中国地大物博、风俗各异,既有着全民族共同的历史轨迹,也有着小场域的特殊记载,这其中不乏家国情怀教育素材。本地的历史遗址、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本地的英雄事迹、杰出人物等,本地特色的爱国活动等都是最贴近学生最贴近生活的生动素材,如笔者所在的贵州就有遵义会议纪念馆、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二十四道拐革命遗址、四渡赤水纪念馆等,有贵州省博物馆、三线建设博物馆、三变改革博物馆等展馆,有“三线”精神的提炼,有黄大发、杨文学等先进人物,有贫穷落后向多彩贵州向大数据贵州的华丽转身。借助这些身边事、人、物来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组织指导学生搜集史料、参观遗迹和博物馆,讨论解读本地历史事件、人物等,可拉近学生心理上的距离,抽象情怀的具化更有助于学生家国情怀的传承。

三、“纲要课”中家国情怀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任课教师要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可否认存在抬头率低的现象,如何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上?再进而实现家国情怀教育目的?教师引导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过硬的教学能力和扎实的家国情怀知识底蕴。“纲要课”中的家国情怀教育不是对照教材做一总结或转述,而是蕴含在百年近现代史的每一个细节中,同时又存在于当下的社会生活内。教师除了对史实熟悉,更要有对史实的深厚解读,能透过一个个历史事件去发掘其中的信念和价值传递给学生;教师讲史是为今,因此教师除了关注过往,也同样要着眼当下,网络时代学生信息来源广,各种或真或假或正或负的信息在不断地对家国情怀的养成形成挑战,作为“纲要课”教师,就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社会事件、现象,涤除污化思想的杂草;“纲要课”教学要增加吸引力,教师就不能只限于传统教学,而是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能熟练使用新媒体工具,能有效生动地组织各种课堂实践、活动,能针对教学内容设置最恰当的教学方式……要能有效做到这些,教师一方面需要加强自我学习,不断深研专业知识,不断地学习新技术、新模式,另一方面也需要高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增加对“纲要课”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名师面授、示范课堂、集中观摩等方式传帮带,提升“纲要课”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才可能实现“纲要课”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不只是照本宣科,而是旁征博引、引人入胜;与学生的讨论、对事件的分析总能准确地提炼深化,对负向解读或错误认识总能令人信服地及时纠偏,不着痕迹地融入家国情怀教育,帮助引导学生跳出个人的局限,建立更高格局的人生理想和信念。

(二)家国情怀要结合时代要求与时俱进丰富内涵

家国情怀促生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通过由己及家、由家及国的自然情感脉络深植于国人内心,于不同的时代体现个人对家国的担当与责任,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在近代社会发展中,家与国的内涵都发生了重要变化,但作为观念层面的家国情怀则传承至今,并在社会发展中实现了自我更新、自我丰富和发展[12]。不同于封建时代的等级固化,社会主义的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家国利益与个人利益前所未有的高度统一和密切契合,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次来提出倡导,这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然情感递进相同,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但前者根据新时代需要进行了更加细化的表述和要求,个人之于国家不是历史上的臣服,而是主人翁的责任,因此家国复兴的实现来自每个个体的努力、担当与完善。不同于封建时代的狭隘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的中国是各民族融合共同发展的中华大家庭,各民族有着不同的习惯、不同的特色、不同的历史,但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没有族别之分,各民族之于国家不是历史上的外邦番族,而是国家这个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每一个民族都是中国梦实现的必需力量。时代在发展,家国情怀内涵丰富,作为建设未来中国的中坚力量,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必须具有这个时代需要的责任和担当,因此“纲要课”的家国情怀教育,既要有历史性的解析,更要切合时代融入新的内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家国情怀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建设故土建设国家的精神源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从其课程目标、培养对象、教学内容上看都有必要同步进行家国情怀教育,也具备其他课程不可比拟的优势。教师要明确教学方向,不断提升教学素养,善用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时代需要,全方位渗透家国情怀教育,让大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人民的英勇抗击,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解放事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感悟这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激励大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家国纲要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家国两相依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