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渗透式教学方法探析

2020-03-04 12:18周叶
科学与财富 2020年36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新媒体

周叶

摘 要: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渗透式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能力培养和思维架构、创新完善方法体系、增强教学实效,据其本身的潜隐性、平等性、渐进性、广泛性与新媒体自身虚拟性和环境复杂性、用户的个性化和去中心化、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和全时性以及新媒体环境信息碎片化和海量化的契合性,从教学主客体、教学内容、教学载体“三位一体”探析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渗透式教学方法创新实施路径,增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和亲和力。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政课;渗透式教学方法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①,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需要立足新媒体时代创新教学方法。高校思政课渗透式教学方法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重要发展趋势和新发展方向,新媒体则作为前者开展教学的重要载体。新媒体出现和应用极大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因此探究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渗透式教学方法创新,充分发挥新媒体在高校思政课中的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渗透力显得势在必行。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渗透式教学方法价值性分析

高校思政课渗透式教学方法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师立足于高校思政课堂,依托新媒体运用各种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潜移默化的融入大学生头脑,使大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思想教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方式手段。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采取渗透式教学方法的价值在于:

(一)促进大学生能力培养和思维科学架构

高校思政课渗透式教学过程中,从教师传统讲授到学生自主选择,从直率“训导”到潜隐性“引导”,摒弃了生硬的论道和说教,将思政课教学目的和内容承载于新媒体中,学生以新媒體为中介的活动自主参与并自我选择教育信息,促进学生自我内化提高自我指导能力。长期持久的渗透性学习使得大学生自我管理、教育和服务,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度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另一方面,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系统理论知识和实际相联系,培养大学生发现、认识分析和研究解决问题以及总结事物本质规律的逻辑思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维框架,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解题中提高自身思想水平②。

(二)创新和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体系

邓小平同志指出“时代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③。新媒体方兴未艾,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发生改变,思政课教学方法也须紧跟时代进步不断更新,因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渗透式教学方法运用是应时所需。高校思政课渗透式教学方法是当代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方法和发展趋势,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渗透式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信息化发展的特征,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体系,同时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新的气息。

(三)提高思政课教学渗透效果增强教学实效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渗透式教学,将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新媒体载体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内容丰富、方式多样,易与大学生产生兴趣共鸣调动积极性,提高教学鲜活性和生动性,增强课堂吸引力和凝聚力。高校思政课渗透式教学方法采用和渗透效果显现长期且渐进,有助于巩固教学效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强化和稳定。与此同时,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潜隐在新媒体中并通过现实实践加以展示,益于促进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坚守,提高教师教学信心,提高高校思政课渗透式教学实效。

二、高校思政课渗透式教学方法与新媒体自身的内在联系

高校思政课渗透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须借助一定的载体,因而高校思政课渗透式教学方法与新媒体之间有内在的契合性。其一,渗透式教学方法的潜隐性与新媒体自身虚拟性和环境复杂性相契合。高校思政课渗透式教学方法的潜隐性是指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目的和内容潜隐到教育载体中,通过载体传递、氛围的感染等在学生无意识中指导其思想和行为以实现熏陶和教育。新媒体信息以比特符号形式存在和传播,信息来源无法明晰,建立的人际关系是虚拟的,基于虚拟信息传播和人际关系建立的虚拟环境下信息具有复杂性。二者有机结合,可在不显山不显水的情况下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实现“无为而有为,有为而无为”。其二,渗透式教学方法的平等性与新媒体用户的个性化和去中心化相契合。高校思政课教师采用渗透式教学方法教学需以师生平等为前提全面准确认识学生,保障师生间、学生间自由平等的思想碰撞,实现学生自主选择、参与和内化。新媒体用户的个性化和去中心化正好契合这一要求。新媒体基于扁平化网络发展,传播空间开放,呈现去中心化的平等状态,信息发送者与接受者间界限消解,用户可在网络规范、法律界限和道德允许范围内自主选择、控制、改变、传播甚至生产信息,自我展示彰显个性化。其三,渗透式教学方法效果的渐进性与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和全时性相契合。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形成非一蹴而就,教师需把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潜在形成内在矛盾并解决矛盾,实现从知、情、信、意至行。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和全时性正好与之契合。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多向交互,人人都可用多样客户端发送或获取信息,也可随时随地随心的信息交互。全方位全时性常态化的潜在教育加上学生自主选择和内化,教学效果更具长期性和持久性。其四,渗透式教学方法的广泛性与新媒体环境信息碎片化和海量化相契合。高校思政课渗透式教学方法的广泛性是指教学载体的多元性、运用方式的多样性以及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内容可承载于文化、活动、传媒等教学载体;教学方式多样,比如典型教育法、人文关怀、激励感染等;教学内容包含思想、政治和道德等覆盖广。而新媒体实现了单一媒体垄断转换为多种媒体并存发展,多种宣传方式和传播手段并行,多样消费用户和多立场、多角度认识描述共存于平台,追求短而精、快而准的碎片化信息表达催生丰富而海量的信息。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渗透式教学方法创新实施路径

新媒体时代,为了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政课渗透式教学方法实施路径可从以下方面思考:

(一)教学主客体:增强教学双方媒介素养和教师的渗透意识及能力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师生运用渗透式教学方法进行“共同体”学习需培养和提高高校思政课师生的媒介素养,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渗透意识和渗透能力。其一,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培养要做到合理合法、有节制且熟练的使用多种新媒体,正确辨识海量信息,负责任地发布和再传播信息,利用媒介进行平等的师生互动。④而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可开设相关计算机基础课程提高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可以规范性与非规范性规则以及自觉自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守法律和道德底线。⑤其二,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渗透意识及能力提高要加强对渗透式教学方法重要性的认识,加深对渗透理论的把握,加厚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增强实践渗透能力,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新媒体环境海量的优秀信息丰富思政课堂

新媒体环境中海量信息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为了充分运用信息资源,一是坚持“经典”和“前沿”相结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经典”主导前提下,将其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国家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及相关网络道德、科技发展等结合,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加深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二是坚持专业化与大众化相融合。改变传统以教材为中心,以图片、音视频、漫画等新媒体手段引进学生生活实例、典型社会案例填充或承载渗透式教学内容,转晦涩为生动、转枯燥为精彩,增加课堂吸引力,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背景和意义等。三是实行榜样教育。挖掘新媒体环境中为人所熟知的优秀典型进行正面传导,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审视自我、扬长补短。同时,资源使用要注意主次分明、简杂适当、博精结合。

(三)教学载体:发挥新媒体在高校思政课渗透式教学方法中的积极作用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渗透式教学方法运用需实现思政课与新媒体协同联动,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渗透式教学方法中的作用。一是建立线上线下相互影响的动态系统。高校思政课渗透式教学方法利用新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与网上教学平台实现无缝对接,主动适应以平台集成、跨界融合、圈群共享、迭代创新、数据分析思维为代表的全方位变革⑥,有效實现思政课在新媒体平台根深位重,推动网上思政课教学常态化。同时,将教师“教”与学生“学”结合、手机媒体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抓住学生“目光”,深入师生间互动探讨,扩大受众覆盖面拓宽教育空间,提高教学实效。二是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培养线上“意见领袖”。新媒体时代,教师应通过微博、QQ等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交流平台了解和贴近学生心理状态、思想和行为动态,预见性的帮助学生,从细微处向学生渗透自身正确思想观念、政治品质和道德人格,满足内心情感需要,实现人文关怀。同时,“网络话语权的强弱依赖于网络意见领袖的‘声音的强度”⑦,高校思政课应根据新媒体特点培养一批年龄相仿、背景相同、思想素养较高的时代“强音”,及时适时持续客观的评论社会现象、思想观点和文化思潮引导正确舆论导向,耳濡目染,提高学生自我信息鉴别能力和价值选择能力,在“二维”社会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林伟明.渗透式教学法的优势和价值[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06).

[4]韩喜平.以问题导向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J].理论与改革,2019(03).

[5]乐其.多一些创造性思维,多一些敢闯敢试的勇气和担当——勇于突破“模板思维”[N].解放军报,2019-09-13(03).

注:

① 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N].人民日报,2019-08-15(01).

② 林伟明.渗透式教学法的优势和价值[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06).

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19.

④ 赵伟程.新媒体环境下长征精神高校传播的路径研究[D].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69.

⑤ 周鹏.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03).

⑥ 赵庆寺.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化路径[J].想理论教育,2017(04):66.

⑦ 李晓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宄[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北碚  400715)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新媒体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析
十年磨一剑: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综述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