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困境及数字化对策

2020-03-05 09:45温强
老区建设 2020年4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温强

[提 要]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其资源种类、数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但随着时代变迁,社会格局的变化,非遗传承现况不容乐观。通过从江西非遗生存困境着手,提出与探讨适合江西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的数字化策略,寻找数字技术应用下的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创产业开发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西非遗生存困境;非遗数字化对策

[作者简介]温 强(1975—),男,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艺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江西南昌 330032)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赣鄱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19YS08).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其范畴:口头传说和表述,作为非遗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1]。

一、江西非遗生存困境分析

作为一种国家民族世代生活的记录、文明的印记、精神的载体,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种类之丰、数量之巨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作为非遗大省,江西非遗资源在种类及数量方面都非常可观,其中既有人们较为熟悉的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文学、传统戏剧、传统手工艺;又有人们感到相对陌生的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还有与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民俗[2]。像景德镇瓷文化、赣鄱傩文化、赣州客家文化、上饶弋阳腔等非遗项目在全国乃至世界非遗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技能、技术、知识为主体的一种文化形式,手把手的言传身教为其主要传承方式,这种与当今社会主流传播形式不甚相融的特性使其保护、传承与开发的难度加大。再加上社会格局的变化,传统农耕乡村向城镇化演变的加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日新月异,原本扎根于乡村的传统文化环境迅速衰败,非遗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缺失更加增添了传承与保护的难度。早在2003年,刘红婴就在《世界遗产概论》中提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国的现状进行了认真的评估后,人们惊奇地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之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更严峻的形势[3]。

(一)非遗生存土壤贫瘠

以江西传统戏剧南昌采茶戏为例,这是以往江西农村里无论婚丧嫁娶,遇上任何一种红白喜事时必不可少的一种戏剧,每次采茶戏的演出都能给远近村民带来极大的愉悦享受。但如今随着电视、电脑、家庭影院等设备的普及,有了随时可调用的数字录像,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去筹办采茶戏的也越来越少。采茶戏剧团受邀下乡次的数逐年减少,只有在年关庙会这类稀有活动中才能偶然一现,失去了生存土壤的南昌采茶戏也只能面临无人问津的没落境地。同时,没有演艺的需要,与之紧密联系的乡村戏台、广场也变得可有可无,这些活动载体的逐渐消亡又反过来对传统风俗曲艺、歌谣杂技等非遗活动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非遗传承人世的缺失

相比村落戏台消失、演出需求减少等非遗依托载体的破落,非遗传承中“人”这一最为重要因素的缺失就更加突显当下非遗的窘境。比如吉安渼陂烟花傀儡,古称药发傀儡,是一种集烟花、编扎、剪纸、雕刻、木偶、绘画、戏剧于一体的“瓦舍技艺”[4],由于烟花傀儡的制作成本高、工序复杂,再遇上现代影院、数字娱乐等新媒体的快速冲击,烟花傀儡的市场越来越小。如今烟花傀儡制作技艺的唯一传承人梁必保已是年过七十的高龄,而且由于制作工具的损坏导致手艺荒废,对这种复杂技艺也只是略懂一二,后继乏人的现状使得烟花傀儡这一璀璨非遗项目面临失传的境地。

(三)非遗内容似是而非

除了非遗载体与继承者,还有一种非遗内容的“变形”现象越发让人感到尴尬。每到中秋时节,在江西的乡间田野经常能见到一些两米多高的塔状建筑,这是一种名为“烧塔”的习俗中的“宝塔”主体。以往的塔身都是全村居民一起动手拾捡、收集残瓦断砖将之垒起来,再往其中投入柴火烧到瓦片透红后才完成对生活的祝福。但现在不少村子里的“宝塔”却是由水泥浇筑而成,虽说这样的水泥宝塔建好后能够一劳永逸,在每次活动前的准备时间与劳力成本上大大节省,但以往大伙聚在一起,你一砖我一瓦的拼搭感受却荡然无存,中秋“烧塔”习俗虽然得以延续,但其中所包蕴的文化内涵却被大大削弱。

(四)非遗专项资金不足、保护力度不够

非遗载体、继承人缺失及“变形”现象暴露的是省内非遗保护机构设置数量不足、非遗资源有效挖掘深度不够、非遗保护队伍专业能力不强等问题。2016年,江西省文化厅发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基地)、展示厅(馆)、陳列厅调查表》,其中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和保护机构数量较少,相当一部分市县级保护工作机构仍未建立或者不完善,保护力量显然不够。在对非遗关注度日益提升的今天还有这种状况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非遗专项资金不足。江西省财政从2005年至2018年总计拨付54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非遗保护,每年400余万的资金扶持虽然稳定下发,但面对逐年增加的非遗项目只能是让人越来越感觉到“僧多粥少”。从2006年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起,当时江西省国家级非遗项目为19项;2012年,江西省国家级非遗增至46项;截止到2016年5月江西省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0项、省级488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个、省级2个,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个、省级2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4名、省级传承人314 名。江西省非遗项目数量逐年增加但补助不变,资金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非遗数字化建设的意义

非遗是一种需要借助人的现实行动呈现的文化,即时的现场呈现在传统展示中难以做到,这种必需的感知难题导致非遗文化在受众接受与认可程度上产生较深的隔阂。随之而来的就是其在实践领域中的混乱。我国正处于现代工业化、城市化飞速发展阶段,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社会节奏的加快、碎片化的信息导入、多样化的媒体传播,导致这些以手口相传为主要传承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亡的窘境。科学技术的磅礴发展为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渠道与手段:运用数字化感官感知来替代其物质属性的方法成为克服上述问题途径的最佳表现形式。数字化就是利用计算机将复杂不一的信息转变为可度量、便于储存的数字数据,再将其转化为计算机代码进行统一处理的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数字化就是通过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重新进行排列、分类及制作,并以图文、影音、虚拟现实等数字形式建立存储数据库,同时具备数字化交互再现功能的过程。

(一)非遗数字化对改变传统展示、宣传手段和效果上具有优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早期的保护方式还仅仅停留在采访、拍照、收藏物品等简单的工作层面上,保护效果欠佳。非遗数字化能使其文化空间得到有效再现,非遗项目内容中诸如劳作、传播、生产、流通甚至传承等场景通过数字化手段得到虚拟再现,观众只要在网络上进行点选、拖动就能以全新的沉浸、交互性体验方式领略到非遗项目内容、历史事件、文物实景。通过专业设备,人们能自由穿梭于时间隧道的两端,在数字化虚拟场景中尽情游历于非物质文化创作现场,学习非物质文化知识,传承非物质文化精髓。可以说,数字化技术的合理运用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的重要助力。

(二)非遗数字化对传播途径的拓宽有着积极作用

5G技术的运用使得云端大數据的便捷共享、使用不再是空谈。非遗项目内容的数字化能让受众不再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轻松查阅相关资料、接受非遗的熏陶,使得非遗项目真正成为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非遗项目的数字化建设相比传统非遗博物馆、文化中心的建设投入要低很多。数字资源制作完成即是一劳永逸,后期维护也只针对云端服务器、网络设备、虚拟体验设备等硬件设施。

(三)非遗数字化能激发出其附加的经济价值

非遗项目内容大多以民间艺术这种表现形式展现在世人眼前,而民间艺术与旅游、文化创意这三大产业的联合发展在数字化的支持推动下能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非遗数字化资源库能为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提供第一手的创意元素,富有非遗元素特色的文创产品又能反哺民间艺术产业,同时推动非遗相关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三、江西非遗数字化现阶段问题

我国非遗项目数字化应用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998年,敦煌研究院开始对敦煌莫高窟进行数字化测量和研究,计划将莫高窟中的瑰宝以数字数据信息的方式留存、展现;2000年故宫博物院也提出了“数字故宫”的计划,在构建出的虚拟故宫中展示数字化存储的建筑及文物。相比之下,江西省的非遗数字化起步较晚、建设较弱,直到2012年江西省文化厅才下发了《关于推进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通知》(赣文社字[2012]46号),文件中指出:全省各地在普查基础上积极整理非遗文字、图片、视音频信息资料,编辑出版有关图书、建立网站(页),形成各地非遗数字化建设初步成果[5]。

近年来,江西省政府积极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对非遗数字化提出的明确要求,将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纳入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化运营流程,江西各地市也纷纷制定了相应的非遗数字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如今景德镇制瓷技艺、赣傩文化、镇窑复烧传承、婺源三雕技艺、青云谱万家绘染布画、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南昌瓷板画、吉安中秋烧塔、兴国山歌、永新小鼓、进贤文港毛笔等非遗项目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数字化建设。在技术方案、工作机制、展示类型、服务模式等方面已摸索出一定经验,但起步晚、建设慢、普及总量小、开发利用率低、产生效益弱的问题尚存,相比省内丰富的非遗资源还有着不小的差距需要弥补,具体有以下四点值得思考:

(一)非遗项目建设对社会的发展作用被忽视

非遗项目建设对社会的发展作用很容易被忽视,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总体水平有待提高。即便运用了数字化的先进手段,人们依旧对非遗缺乏足够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这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是极为不利的。

(二)非遗数字化建设经费不足

非遗数字化建设需要有大量经费支撑。目前列入政府财政预算的非遗保护经费份额较小、分配不均,而政策引导及融资渠道方面也不利于争取民间资本。非遗项目数字化建设容易出现经费不足的隐忧。

(三)非遗开发失去其核心

非遗项目的商业价值随着数字化手段的普及应用渐显。各县区纷纷组织申报非遗名录,力求为当地推出非遗特色产品的旗号,但却忽略了非遗核心文化的宣扬与传播。非遗产业化极易出现重商业开发、轻文化内涵的行为,不利于非遗的保护。

(四)对非遗数字化的认知水平不够

忽略数字典藏基础,只在意数字展示手段新鲜感的大有人在。非遗数字化相关的信息资源、设备、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等标准规范的研究和制订严重滞后,为资源共享和整合传播带来隐患。

四、江西非遗项目数字化建设对策与建议

江西的非遗资源非常丰富,但非遗产项目的数字化保护、利用与开发建设尚不完善。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非遗数字化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要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

这里所指的数字化技术不只是停留在图文扫描、摄影拍摄、录像等简单的基础工作层面上,而是将目前比较主流的三维图形技术、运动捕捉技术、全息投影技术、虚拟/增强现实技术等充分运用到非遗项目中。

1.三维图形技术是非遗数字化充分应用的基础,无论是字画类平面文物还是出土器皿等立体造型,甚至非遗人物及其活动场景的模拟还原上都能完全胜任。

2.运动捕捉技术则是对三维图形技术的一种补充,它就像人类的眼睛一样能轻松捕捉物体的动作、运动轨迹以及空间定位,对非遗活动的动态模拟与复制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全息投影技术能够将采集、制作出的非遗图像进行投影再现,在产生立体幻像同时还能让幻像与参与者产生互动,共同完成表演,产生令人震撼的展演效果[6]。

3.虚拟/增强现实技术是当下数字技术应用的主流,为观看者提供虚拟的仿真环境。逼真的环境、器物不但能给参与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沉浸体验,其中的交互体验更是将非遗项目进行全方位的情境再现,实为体验与传播非遗的最佳手段。

4.在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种类、性质的非遗项目制定符合其自身特性的数字化运用标准和规范,对非遗数字化相关的信息采集整理、数据传播发布、设备与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等各环节制定标准并严格执行。

(二)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5G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数字化的非遗内容信息共享和传播变得便捷。江西省会南昌市连续两年成功承办世界VR大会,近年来虚拟现实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如此良好背景下由非遗机构牵头建立虚拟非遗展馆将不会是一句空谈。在虚拟世界中观赏非遗内容的同时还能与非遗传承人进行零距离的接触,观众完全可以跟着虚拟传承人一步步地感受景德镇制瓷、兴国山歌、永新小鼓等非遗技艺。如此一来,非遗项目将不再是常人难以触摸的偏僻文化,人人参与、让非遗活在你我身边才是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的正确之道。

(三)让非遗项目走进院校

非遗项目的保护与发展如果只是依靠传承人一种途径只会把路越走越窄。传统的师承相传方式在如今社会已经落伍,要真正将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乃至发扬光大,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让非遗走进院校是势在必行的好方法。

1.发挥高校在非遗数字化保护与开发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非遗数字化的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建立成熟完善的非遗数据库及使用标准,把握大数据技术优势,将非遗相关教学、科研与实际项目密切结合,使高校这个聚集了众多人才的机构纳入为非遗项目数字化建设服务的一线。

2.将大专院校中的通识美育课程与非遗项目高度融合。非遗中的民歌、鼓乐、瓷艺等项目应该可以成为提升当今大学生艺术审美情趣的好范例,契合美育课程开设初衷的同时又能让当代大学生们加深对非遗的了解。

3.在艺术类、职教技术类院校中开设非遗相关专业,使非遗项目传承人扩大化。可以预见的是,这些接受过系统教育的专业人才不但能担负起将非遗传承下来的责任,还能在科学知识的引领下将非遗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下审美结合,在保证非遗核心内容不变的前提下用创新的视角去审视,用创新的思维去推广,走出非遗的现代新路子。

(四)将非遗项目与文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保护非遗不能仅仅守着技艺,而应在进行创新后制造新的社会需求链,通过市场运作让非遗产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青睐,对其的保护也就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了[7]。政府与非遗机构应该制定与当地情况相符的非遗数字化建设与产业融合开发政策,在避免重商业开发、轻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吸引民间资本推进项目建设。这既能有效解决启动资金缺乏的问题又能将产业融合所获效益反哺非遗。对于文创产业而言,非遗项目可为其提供丰富的内容资源,数字化应用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再加上文化创意的独特展现形式,使非遗项目与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紧密契合,在保留非遗本身特性的同时满足民众的消费需求,在实现产业化增值的同时也为非遗数字化保护和传承谋取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五、结语

无论我们身处何种时代,文化都是我们唯一的精神家园。利用数字化技术让非遗项目活起来、推动非遗专业人才的教育与研究、推动非遗产业的融合开发,其最终目的是通过这些举措来保证非遗文化与技艺的绵延。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设需要转换思想,进行科学、合理、多元化的产业融合摸索,提升非遗保护的品质和成效,践行非遗保护国际国内公约及法律法規,体现出一个负责任大省对非遗传统优秀地区履行文化保护和传承责任的切实作风。

[参考文献]

[1]刘换菊.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J].科技广场,2015,(10).

[2]李玉英.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荟萃[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3]刘红婴,王健民.世界遗产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4]王健.基于文化生态视角下的庐陵文化形成及其衍生演变[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

[5]何世剑.试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J].萍乡学院学报,2018,(2).

[6]刘赛航.浅析全息投影技术在舞台艺术中的特性[J].艺术科技,2017,(1).

[7]覃志鹏.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前沿,2008,(11).

[责任编辑:熊文瑾]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戏曲艺术的重大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