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名师工作室建设

2020-03-05 23:38刘亚
中国教师 2020年2期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资源共享互联网+

刘亚

【摘 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成为使名师工作室效度最大化的平台,很多名师工作室在名师的主导下,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团队,以师带徒为主要培养形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研修方式。本文以董一菲诗意语文工作室为例,探究“互联网+”时代名师工作室建设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名师工作室 研修方式 资源共享

随着国家对“互联网+”教育的大力倡导和政策性支持,一些名师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组建起了独具特色的新型名师工作室,在本区域甚至全国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董一菲老师的诗意语文名师工作室就是其中之一。董一菲老师是全国名师,曾当选“全国中语首届十大学术领军人物”,她所倡导的“诗意语文”是语文界很有影响的一个流派,入选“当代十大名师特色语文”。其组建的董一菲诗意语文工作室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拓展了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思路。

一、构建新型开放的教育生态圈

“互联网+”的特征之一就是开放生态,把各个孤岛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整体的生态圈,使个体更具活力和创新精神,董一菲诗意语文工作室的建设便具有这样的特征,符合时代要求。

董一菲诗意语文工作室现有成员900余名,主要为初高中一线语文教师,也有部分小学教师、省市级教研员和教育机构人员。这些教师来自全国各地,涵盖了基础教育的各个学段,从成员数量、涉及地域和人员构成上来说,基本能代表当前我国语文教师的风貌。工作室特聘39位导师,分别为大学教授、特级教师、省市著名教研员,为成员提供专业指导。工作室的日常教研活动分布在两个微信群中,每个群接近500人,工作室主持人和各栏目负责人均在两个群中主持活动、发布信息。这样,工作室便通过微信群构建起了两个教师大群落,这两大群落彼此联络,通过各位负责人合理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人数庞大、构成科学、组织有序、活动丰富的新型教师专业成长生态圈。

当然,仅工作室内部活动还算不上是健康开放的生态圈,所谓健康开放,一定要内外部交流活跃,真正做到融合创新,这也是“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思路,即进一步突出“深化应用、融合创新”[1]。 董一菲诗意语文工作室与出版社、杂志社、互联网教育平台合作,为广大教师提供优质的多方平台和难得的成长机会。例如,工作室与西苑出版社合作出版“诗意语文系列丛书”,与“大夏书系”合作出版《跟教育名家学做教师》,与《黑龙江教育》《云南教育》合作开辟“诗意语文”专栏,为多家杂志集体征稿,构建起了语文教研生态圈。

二、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研修方式

“互联网+”时代带来教育的巨大变革,对于教师发展来说,变革之一就是研修方式的转变。过去的研修一直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受时间、地点、人数限制,许多渴望自我成长的教师无法享受到有限的培训资源,而参与培训后的效果也难以追踪测评。一些名师工作室的研修活动受此限制,仅能辐射本地区甚至本校,不能最大效用地发挥名师的带头、引领作用。“互联网+”使名师工作室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混合式研修方式,达到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效果,促进了教师的全面发展,形成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师研修信息化体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作用。

为了促进成员间的相互交流,董一菲诗意语文工作室每周六举办线上交流活动,各栏目分期负责策划宣传和组织,交流活动有海报宣传,有组织互动,次日在公众号推送文字稿供广大教师反复学习。对于交流研修的效果则可以通过微信交流群的发言、公众号的留言来反馈,便于栏目负责人和作者改进、提高。光有线上交流还不够,只有线上、线下结合起来,才能有效促进成员的专业发展,发挥工作室的作用。董一菲诗意语文工作室的线下活动采用年会的形式,每年暑假进行,由工作室成员提出申请,在某一学校举办,内容包括名家讲座、名师论坛、名师送课、一线教师观摩课。为了激发工作室成员的参与热情,促进教师更快成长,年会还有板书大赛、朗诵大赛、论文大赛、微课大赛等多种活动。

线上和线下的培训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线下培训相对而言比较传统,是更直观、面对面式的研修,受众虽有限,现场的冲击力却更强。线上培训则是“没有边界的办公室”,大家一起研讨,打破围墙,同伴互教。正如黎加厚教授所说,“互联网+”教师的培训,是“互联网+”在教育领域落地的重中之重。例如,将目前的在线培训与面对面培训相结合、将专家引领式培训、讲座式培训与教师互动社区、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头脑风暴等结合起来,开展国际教育技术界倡导的同伴互教的T2T(Teacher to Teacher)等新型培训模式[2]。在这一点上,董一菲诗意语文工作室已经走在了时代前列。

三、组建学习社区

学习社区是指由学习者及辅助者共同构成的、有组织的团体,学习者本身应该具有一定的内驱力或者外驱力,辅助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同伴等,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中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进而形成某种优良的社区文化,从而使整个学习社区通过这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在一起,充满凝聚力。

董一菲诗意语文工作室根据栏目设置,组织了以栏目为单位的学习社区,各社区以微信群为交流场所,设置栏目宗旨,确定人员分工,设计社区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同伴成长。各学习社区中的成员基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一般成员。他们是学习社区活动的主体,在参与各种社区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交流经验、分享资源、反馈感受,并在这一过程中加强了情感沟通。第二类是栏目负责人。也就是学习社区的管理员,他们宏观上调控和引导着社区的正常运行,对社区活动进行规划和组织,协调社区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使社区成员能够积极地参与活动、分享资源、创建活动,使之完成学习和交流任务。第三类是导师。导师是工作室主持人和一些工作室聘请的专家,他们是学习社区的重要智慧资源,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提供指导,以促进社区活动高质高效地开展。学习社区的目标是实现成员之间观点、知识、想法的碰撞与创新,促进资源共享与共同进步。在学习社区中,一般成员、栏目负责人、导师三者的关系密不可分,他們相互协作完成知识内化、资源共享、管理评价等活动[3]。

組织各项活动是学习社区的核心任务。以“课堂成长”栏目为例,学习社区中的成员近百名,导师一名,栏目负责人一名,栏目编辑四名,日常活动为征稿、编稿、推送公众号。工作室每月的线上交流是学习社区的重要活动,由栏目负责人设计、组织活动。“课堂成长”栏目按季推出“智慧课堂”专题活动,栏目负责人根据成员兴趣、教学实践、活动专题选出当代语文名师的课例,组织大家学习,目的是形成系列活动,促进栏目长远系统发展,并创造新的学习形式,激发同伴学习热情,实现小组互助、共同成长。活动形式为五人学习共研小组,成员写作研课稿件,每月在董一菲诗意语文工作室一群、二群交流一次,交流稿件以活动稿的形式在公众号上发表。具体活动内容为选择小学、初中、高中全国名师的视频或文字版的课堂实录,将学习资源分享至栏目的学习社区,向成员发出征集邀请,成员自愿组成学习共研小组,小组长负责组织学习、讨论,完成稿件写作、交流和发表。这种专题活动由线上发起,组织管理、观摩学习和分享交流均在线上完成,线下则由成员自觉自愿完成写作活动,线上和线下实现联动互通,线上活动有效地激发了成员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取得了更好的学习效果,线下学习任务是线上学习任务的延伸、拓展和补充。这种混合式活动的开展实现了学习社区成员之间的协作互动和知识的深层建构与内化,社区成员通过具体的实践探究活动深入挖掘和探索新知[4]。

学习社区秉承开放、共享、联结、可持续、可拓展的原则,吸引了广大一线教师聚集,分享各自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学习见解,使个人智慧通过聚集创造出指数化增长的价值,推动了工作室建设,扩大了影响力。尤其是学习社区的开放性使得边远落后地区的一线教师有机会参与到互助研讨活动中来,这种资源共享的方式对推动教育公平和终身学习十分有益。

四、学会适应和使用新技术

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桑新民指出:“要贯彻‘互联网+教育战略,必须运用互联网新时空、新环境,促进学习方式和课程教学模式的变革。‘微课正是一个很好的抓手和突破口……名师与名师工作室一定要抓住这个前沿和机遇,在推动传统课堂向信息化高效‘学堂转型中展现自己的实力和核心竞争力。”[5]对于广大基层教师来说,简单、实用、有效才能真正落实“互联网+”教育的美好愿景,在这样的前提下,微课就成为不少一线语文教师的选择。

董一菲诗意语文工作室敏锐地观察到教育技术变革带来的学习和教学模式变革的新形势及这种形势下对教师技能的要求,为了推动教师自觉运用微课技术,引领技术变革,工作室组织成员集体报名参加由语文报社举办的“语文报杯”首届微课大赛,多名成员获奖,工作室荣获集体奖。

此外,为了解决课堂范读问题,董一菲诗意语文工作室携手蒙巽书院,使用荔枝APP录制多款教材范读音频,供成员使用,把有声APP引入课堂,拓宽了语文教学的资源,使语文课堂更具有情境性,从而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各地方、各学科的教育来说,名师是宝贵的资源,以名师工作室的形式带动本地区乃至全国的一线教师成长,可以缓解一些地区教育资源不足、教师成长乏力的困境。进入互联网时代,教师的学习与培训方式将发生深度变革,为增进名师的引领与辐射作用,名师工作室需要融入互联网思维,建立“智慧教研训评”的生态与体系,从而促进学员的专业成长,更好地发挥名师的辐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 丁新.“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就是如何实现融合创新[N].中国教育报,2016-08-05(4).

[2] 黎加厚. 迎接“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10).

[3] 张京靖. 基于课程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活动模式及设计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0.

[4] 徐霞,等. 网络学习空间支持下的专题教育社区建设模式[J].数字教育,2018(4) :23-28.

[5] 桑新民. 在热点中孕育新生态[N].中国教师报,2015-11-04(8).

(作者单位:陕西省延安市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猜你喜欢
名师工作室资源共享互联网+
“互联网+”背景下会计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
长三角加快实施交通运输信息共享示范工程
带一支团队 抓一批项目 出一批成果
关于中职学校组建“名师工作室”的一点思考
名师工作室环境下,发展英语教师共同体科研能力的策略探讨
贵州铜仁万山区:探索建立教学资源共享模式
Wi-Fi网络资源共享现状及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