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纸笔测试中提升评价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效度

2020-03-05 23:35陈森泓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主题支架

陈森泓

摘   要: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解决语言文学领域和现实生活问题时所需的语文学科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要在纸笔测试中达成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就必须摒弃静态的知识测评,并通过引导学生应对复杂的生活情境和参与探究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在具体的试题命制中,通过主题统领的方式,设置具体而富有意义的生活情境,并根据需要为学生搭建恰切的支架,应该是一条将测评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纸笔测试;主题;情境;支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写道:“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1]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语文评价的形式渐趋多样化,而纸笔测试作为定量评价的一种主要形式,在选拔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就现阶段来说,它依然还是一种必要且有效的评价手段。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纸笔测试中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达成考查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这应该是所有命题者需要思考的关键所在。

在进行相关阐述之前,我们有必要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定义作一界定,并厘清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关系,以便将其落到实处(即落实到具体的试题命制中,通过试题的测评结果来考量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

所谓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面对具体的现实生活情境时,在分析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是学生个体解决语言文学领域和现实生活问题时所需的语文学科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2]从这一定义中可以看出,语文核心素养是无法直接通过静态知识观测的,而需要通过学生在应对复杂的现实情境、参与相应探究学习活动中的外在表现加以推测。但这并不代表语文核心素养的测评可以脱离语文知识与技能,因为学生只有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才能深刻理解特定的情境任务,明确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因此,学生的语文学科能力表现是评价其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

基于这样的理解,如果要达成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测评目标,就必须摒弃静态的知识测评,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应对复杂的生活情境和参与探究学习活动,从他们对任务的完成程度或对问题的解决程度来考量其核心素养水平。

本文试着从主题统领、情境创设和支架辅助三个方面,就语文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试题命制展开阐述,以期能在纸笔测试中提升评价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效度。

一、以主题统领,注重资源的有机整合

语文核心素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一个综合体,很难截然分开。所以,如果要在纸笔测试中综合衡量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以主题统领的命题方式不失为一条基本路径。

从语义上讲,“主题”是指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而从语文的命题角度讲,以主题统领的命题方式就是为原本孤立的几个任务或问题寻找一个链接端口,将它们按照一定的观念或逻辑组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学习任务群。一个孤立的知识点原本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但以某个主题来统领却能赋予它现实的意义。因此,基于主题的试题命制更有利于打通从知识到素养的通道。

那么,我们在命题中应该如何确定一个主题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以教材为本源,依托教材本身的结构体系,将教材中的资源进行重组、加工与整合;第二,打破书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壁垒,着意挖掘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资源,甚至本地区的资源,并将这些现实世界中的资源跟教材资源进行有效的融通;第三,立足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既有经验,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言语实践活动中调用已有经验,综合运用相关积累去解决实际问题。

例1   九年级(1)班正在准备诗歌朗诵会,请你参加下面的活动。

1.小文准备配乐朗诵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她手头有几种类型的乐曲,请你帮她选择并说明理由。

A.激昂的进行曲

B.轻柔的协奏曲

C.伤感的小夜曲

2.小霞准备的是下面两首现代诗,为了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请你帮她一起解决下面的问题。(两首诗为顾城的《我的一个春天》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内容略)

(1)把握诗歌的意象。

诗人常用意象,营造意境,抒发情感。例如:《我的一个春天》,诗人选取“ _____________________ ”“蜡嘴雀”等意象,表露出过去的事在诗人心里留下的阴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意象,指向了现实生活,表明诗人对平凡的物质生活的肯定,而“春天”“大海”则是诗人对幸福生活的想象之境,“明天”“我只愿”表明诗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欣赏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有“陌生化”的特点,用表面违反常情、常理的语言给人以新奇感,从而引发读者对作者内在思想情感的思考。请参考示例,从下面任选一句,品析“陌生化语言”的表达效果。

【示例】海子诗中的“幸福的闪电”是陌生化的组合。“闪电”是一刹那的闪耀,辉煌而亮丽,对于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它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让人振奋,让人战栗。“幸福的闪电”其实是比喻的说法,在诗人眼中“幸福”让人神往,但又过于短暂,让人难以把握。

①天蓝色的花瓣/开始弯曲

②露水害怕了/打湿了一片回忆

3.小敏和小锐准备合作朗诵两首意境相近的古诗。小敏选择了王维的《山居即事》,小锐有王绩的《野望》和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禅院》两首诗,不知道哪一首的意境与之贴近,请你帮他选择并简述理由。(诗歌内容略)

4.如果班主任邀请你当朗诵会的主持人,你会怎样撰写开场白?请将你开场白的内容写下来,150字左右。

5.朗诵会上,小涵想就“现代诗的阅读方法”,并联系最近在读的《艾青诗选》或《泰戈尔诗选》,与同学们分享读书体会。请你帮他完成这一任务。

6.朗诵会最后是赠诗环节,请你从古今诗歌中选择精彩的诗句送给同学们。

(1)送给患得患失、情绪易受外界影响的同学,可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劝导他。

(2)送给怀疑自己、犹豫不决的同学,可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鼓勵他。

(3)给满怀信心、憧憬未来的同学以祝福,可将李白《行路难(其一)》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给他。

本题组是来自于九年级的试题,以“诗歌朗诵会”这一主题为基点,辐射出与主题相关的一系列题目,涉及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赏析、古诗文名句积累、名著阅读、任务型写作等不同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呈现出综合化和整合性的趋势。本题组的立意来源于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的诗歌活动单元,且学生对诗歌朗诵会也并不陌生。这样的题目既立足于教材,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融合,彰显出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已有经验,因而能够比较综合地考查学生的积累、理解、感悟、迁移和运用等多方面的能力。在主题的统领下,本题组将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阅读策略等诸多要素进行有机的融合,并经由一系列相互关联、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活动串联起来。这样的命题力求摒弃单向度的叠加,而进行多维度的建构,以实现线性结构向网状结构的转化。然后可以通过学生完成任务的程度来综合考量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进而针对其短板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实现命题的引领功能,达到“以评促教”的目的。

二、以情境呈现,消弭与学生的疏离感

语文素养作为一种内在的能力和品质,它的内隐性决定了很难对其进行直接、分项的测量。但是,语文素养却会通过人的外在言语行为呈现出来,所以,只有在一定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具体的言语活动,才能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测量和评价。鉴于此,在试题命制中,创设一个真实而富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也不失为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

而情境学习理论也认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识是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知识正是在活动中,在丰富的情境中,在文化中不断被运用和发展着。[3]因此,将学科问题融入情境中加以呈现,可以让学生通过提取、理解和分析情境中的相关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进而培养起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在日常生活中应对自如,同时也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一种从语文走向生活的实践意识。在情境化的试题中,情境能够为知识的运用提供支撑,而知识只是作为工具出现,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机械套用一些知识点的现象,从而通过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方向和深度,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学科能力,并进而考查其核心素养水平。

但是,普利特和阿姆德则认为,情境化对试题存在一定的威胁,如试题需要使用更多的文字来表述、情境对学生会存在差异性、学生会被情境中的无关信息干扰等。不过,这却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在试题命制中的情境创设指明了方向。首先,情境的呈现除了借助文字之外,还可以采用插图、图表等多种形式,以达到精简文字量的目的,但当以其他形式呈现时,应注意指令的完整、清晰和明确,不应给学生的理解造成障碍,导致试题效度的降低。其次,如果情境对某些学生来说太过陌生,那么就会给他们造成障碍,导致他们无法解决情境问题;相反,如果一个情境对学生来说太过熟悉,则会使情境问题退化为复制品或简单的记忆,失去了考查的效度。为避免这种显著的差异性影响,我们在情境的呈现上,要尽量与日常教学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体验相结合,并基于学生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如学生的熟悉程度、可理解性及其认知发展水平,使学生能产生一种代入感,消弭其与情境的疏离感,以利于问题的解决。最后,为避免无关信息对学生的干扰,我们要特别注意情境的表述架构,以删繁就简为基本原则,既要给予学生必要充足的信息和明确具体的任务指令,又要避免在言语表达上为难考生,造成其理解障碍,更应避免陷阱式的言语表述。

例2   九年级同学开展白云山徒步拉练活动,作为校通讯社的记者,你制作了美篇后会选择哪句诗作为标题,请说明理由。

A.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这道题立足于现实生活,从学生的角度设置情境,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迁移和运用能力。任何学生对“登山”的情境都比较熟悉,但当在“登山”与古诗文名句之间搭建起桥梁的时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带来新鲜感。面对这一“既熟悉又陌生”的情境,学生需要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去分析问题情境,获取信息,然后再比较分析三个诗句的侧重点,以选出与情境最贴合的一项,并通过简要的阐述来呈现自己的思考。这样的试题命制考查学生在积累和理解的基础上服务于生活需要的应用能力,能引导学生从机械记忆走向理解记忆,具有较好的教学导向作用。同时,这类试题在考核中能够体现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思维质量,可以较好地衡量学生现阶段的素养水平。

三、以支架辅助,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

维果茨基认为,知识永远不能“教”给某人,而是学生在头脑中构筑自己的理解,学生建构、内化了这些知识,获得了技能,学习是个体自己建构的过程。[4]同时,他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已达到的发展水平),一种是“潜在发展水平”(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其理论框架大致如图1所示:

这一理论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个体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核心素养是以“经验”的形态呈现,即以学习者为主体,不断与学习者的经验产生共鳴或冲突而发生的。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因此,在旨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课改背景下,这一教育理念对教学和测评都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包罗万象。学生在纸笔测试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瓶颈。因此,我们在试题命制时,一定要基于学生立场去考虑,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作为切入点,为学生搭建支架,让学生能依凭既有的知识经验,并借助支架的辅助,自主独立地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以实现对新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最终,透过学生对问题的解决程度或任务的完成程度,我们也能比较直观地衡量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提升试题命制的效度。

那么,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应该在什么情况下搭建支架?又应该搭建什么样的支架?首先,我们要立足《课程标准》对相应阶段学生的具体要求,精准定位学生的现有知识经验和所要达成的能力目标之间的区域,并在此区域中推定学生的知识或思维盲点,搭建相关的支架,扫清学生在能力提升过程中的障碍。其次,对“支架”的内涵我们也要有全面的认知,即除了平时最常见的知识性支架外,还有示范性支架、程序性支架、策略性支架等多种形态。

例3   生活中的某些物品,因为一个人,某个特殊的时刻,就有了故事。它很平常,如一样玩具,一个木雕,一件家具,某一交通工具,甚至一双鞋,一道菜……它又很特别,承载着思念、温情、憧憬,也有悔恨与忧伤……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物品,请以“         二三事”为题,写一篇文章,与班里的同学分享你的情感体验。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所填内容必须为物品名称;②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记叙文;③不少于500字;④不抄袭、套作;⑤文中不得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关于结构建议】你可以按照图2框架布局行文。

这是一道七年级的作文题,它立足于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会记事”这一写作主题设题。这道题赋予学生选择写作对象的空间,贴近学生的生活,相信学生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总会有承载自己感情的物品。题干的引语能让学生对命题材料感到熟悉和亲切,从而唤起他们具体的生活体验,进而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生活经历,表达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展现出真实的写作水平。同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完成写作任务,题目为学生搭建了相应的写作支架。首先,“与班里的同学分享你的情感体验”这一写作导向赋予写作以交际的功能,使学生能有明确的读者意识(班里的同学)和写作目的(分享情感体验);其次,构思框架的提供为学生指明了写作的思考路径,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了扶手和借力点,能有效地指引学生的写作方向,激发学生的思维,并通过他们的写作成果展现出其核心素养水平。

总之,以主题统领,通过设置具体而富有意义的生活情境来考查生活应用,引导学生调用已有经验,并根据需要为学生搭建恰切的支架,让学生能以此为抓手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进而内化为语文素养,相信这会是未来命题者们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7.

[2]郑国民,关惠文,任刚,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语文学科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

[3]张均兵.易克萨维耶·罗日叶情境化命题思想的启示[J].中国考试,2013(6):27.

[4]张莉云.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的当代发展及教育启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5.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主题支架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基础研究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近十年武侠电影主题的新探索
星敏感器支架的改进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