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课程改革培养应用型人才

2020-03-08 02:54陈小娟
销售与管理 2020年20期
关键词:审计学实务应用型

陈小娟

目前,许多地方高校都开始往应用型大学转型,促进高校的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相吻合。审计作为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课程特点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等问题,从审计教学与审计实务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一些改革建议,以促进审计教学工作的完善。

随着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的深入,许多本科院校都开始进行课程教学的改革,这对《审计学》课程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审计学》是财会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目的是培养适应经济工作需要的审计人才。但教学老师及学生都普遍反映《审计学》是一门“学生难学、老师难教”的课程。首先,审计是一门知识面涉及非常广泛的课程,对学生的基础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同时对教师的授课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其次,审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理论集中教学模式以及实践教学资源的缺乏下,使得学生对审计实务认知较浅。再者,教师的实践经验匮乏,使得教学枯燥,难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一、《审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课程定位不明确

在很多高校,审计都是作为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的一门课程,并没有单独设置审计这个专业。但是如果要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只学《审计学》这门课程是不够的。会计专业和审计专业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定位是不同的。在确定培养目标和制定培养计划时需要考虑会计与审计的差异,设置更多有关审计,特别是审计实务方面的课程。

根据调查,许多从财会专业毕业的学生真的从事审计工作的很少。这主要与学生在校时考取的证书及接收的信息有关。目前学生在校能考的一些从业证书和初级会计都没有涉及审计知识,同时在“大会计”的影响下,许多教师更多地向学生介绍会计的就业前景及要求,没有对审计有更多言语,所以学生对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如会计。从学院的培养计划来看,有关审计的课程只有《审计学》,学习时间是54个学时,其先导课程主要有《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税法》《财务报表分析》等。而审计是一门不仅包含会计、财管、税法还包含了许多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的综合性学科,学生想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好审计理论知识的同时又兼顾审计实务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二)偏理论教学

审计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审计理论与审计业务循环,以理论讲授为主,虽然会结合一些案例进行教学,但是很难由点及面地展示审计实务的全貌。比如讲授内部控制审计时会涉及穿行测试与重新执行。通过讲授,学生可以暂时从理论上区分两者,但是并不能联系实际。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除《审计学》外,没有其他课程系统介绍过有关内部控制的知识,所以在以内部控制相关知识为基础的内部控制了解及审计部分,学生就更难理解;二是没有一套完整的案例供学生学习,教师只能通过举一些简单的例子让学生去理解,但学生依然觉得空洞。审计学知识点多,逻辑严密,章节之间联系紧密,但理论与实务之间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教学内容的设计很难满足实践的需要。

(三)实践教学资源匮乏

鉴于审计课程实务性强,很多高校都会设置一门审计实训课,实训课的形式主要是提供一套审计案例供学生学习。目前审计实践课程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首先缺乏系统性的审计实践课程,学院开设的审计实践课都是基于学校自身的师资进行,案例少,学时短,学生没办法在一周的实践课中去了解整套审计案例。其次没有真实的审计实践环境,要搭建一个符合标准的审计实训实验室需要很大的资金及师资投入,需要校企合作,目前很多高校都不能满足这种实践需求。最后是教师的实务能力有限,无法系统、全面、生动地向学生讲解审计实务。

(四)教师缺乏审计实务经验

目前高校在招聘教师时更关注的是其科研能力,许多教师都是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直接从事高校教学工作,本身并没有实践能力。之后在进行教学工作考核及职称评定时都是以科研成果为条件,所以教师很少会在工作后再去进行相关的实践。但审计是一门既需要教师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也需要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这样在进行案例讲解及解释重难点问题时,才可以结合自身的经验生动解决。

二、“三位一体”的《审计学》教学改革策略

为了让学生从理论及实务系统的掌握审计知识,学习可增设实验、实训环节,引导学生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加以应用。《审计学》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学—实验—实训”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充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为社会培育应用型人才。

(一)完善课程建设,提升审计教学水平

1.明确教学目标,确立合理的审计教学内容。要想培养新时代适应经济工作需求的人才,学校需要进一步明确审计教学目标,培养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及一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对教学内容确立和调整时要时刻紧跟时代及市场的需求,让学生从社会到学校到自身全方位把控所学知识。在开设课程时要注意课程的衔接,选择教材时注意选择难易程度合理递进且能满足教学需要的权威性教材。尽量做到教材齐全,案例丰富,包括审计理论课的教材、审计实验课的教材等。审计实验教材可以采取校企联动的方式,吸收社会真实审计案例,然后集中学校从事会计与审计的老师,共同编写适合学生实践学习的实务教材,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2.改变传统的审计教学模式。就目前审计的教学方式来讲,“灌输式”仍占主导。讲解过程一般是先阐明概念、理论、逻辑关系,中途会适当举例或者通过试题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种方式久之,学生只会注重理论的理解,教師也会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课堂上互动较少,很难做到教学相长。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从以下两点着手:一是引入案例教学,引入时要注意时效性及要符合我国现代审计环境,同时还要考虑案例的实操性,案例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对审计工作的认识与理解。二是线上线下同步教学,线上教学具有迅速、便捷,知识传递更加多样的特点,在审计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线上教学巩固学生线下课堂所学知识,同时可以进行课堂不能进行的像小组分工讨论,岗位分工合作案例分析等互动性比较强的活动。

3.加强审计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高校在招聘教师时,一般会设置学历要求,很多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参加到教学工作,自身没有实务经验。针对这点,学院要更加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参与到真实审计项目中去。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把教师的实践能力纳入考核指标。更者可以引入企业教师,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设立“双师制”,由真正的审计师来为学生讲解审计工作实务。

(二)成立模拟实验室,丰富审计案例资源

案例资源的缺乏是实验教学的难点,制定一套完整又具有实操性的案例是比较困难的。目前许多高校都建立了会计实务的实验室,对学生的税法、手工会计核算、财税综合等都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培训,而审计则缺乏这样的条件。以本学院为例,针对审计的实验共有一项,学时是一周16学时,案例是对一家有色金属公司进行审计,由于学时不够,只能选取部分内容给学生进行,学生仍然感受不到审计的全过程。但是学生若是完成整套案例将会占据很长的机房用时,学院实验室资源不够,无法提供更多的时长。针对这些问题,学院要加大对实验室的投入,充分利用其现有的案例资源,同时丰富其他案例资源,学生通过案例实践可以缩短校园到社会工作的距离。

(三)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审计实训基地

课堂教学为学生打好理论基础,案例实验为学生培养一定的实务功底,但真正要让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少不了实打实的真操实练。高校可以建立审计实训基地为学生实操提供条件,建立方式有两种,一是与当地的事务所合作,因为审计的保密原则,所以学生能接触的也有限。二是建立学校的附属审计机构,像很多医科大都建立了自己的附属医院,学校也可以参照这种做法,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更能成立自己的案例库,也能培养出一批真正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同时也体现出高校服务于社会的功能。

(本文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课题基金:2019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审计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猜你喜欢
审计学实务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审计学》课程教改研究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学》教材的编制与创新性人才培养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民族地区本科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ODI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