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身体素质的选择与评价
——基于二八法则的实证研究

2020-03-09 08:00
体育科学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耐力身体素质速度

张 伟

(潍坊学院体育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作为基础大项,田径素有“得田径者得天下”的美誉。在女子项目中,我国的投掷和中长跑曾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与此发展不协调的是,短跑一直处于落后状态,100 m、200 m、400 m分别落后世界水平2.86 %、1.55 %、4.64 %[1],其中400 m落后的比例最大。作为体能主导类速度型项目,身体素质对运动员的成绩有重要影响。要促进我国女子400 m的发展,必须抓好核心身体素质训练。

在运动训练领域,400 m被划分为短跑,田中原[2]指出“400 m跑是一项以速度为特点,以速度耐力为基础的短跑项目”,他的研究表明了400 m既需要速度也需要耐力;在短距离项目中,速度能力是最重要的素质,张继辉[3]指出“匀速跑能力和绝对速度能力是400 m项目最重要、最基本的能力”,他的研究特别强调了绝对速度;400 m需要速度,也需要保持速度的能力,龙文富[4]指出“速度与速度耐力因素是同等重要的”,他强调了速度储备是速度耐力的基础。

前人对400 m的研究涵盖了身体素质的多个方面,且对身体素质的描述也比较详细,但这些研究大多是针对单个身体素质展开的,较少涉及对整体身体素质的研究与系统论述,因此这也是本研究主要关注的问题。

在实际训练中,运动员提高核心身体素质占了训练的大多数时间,因此,准确选择和训练核心身体素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否则,再多的努力也是徒劳。本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将与女子400 m有关的身体素质进行整理、归类,然后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对核心身体素质与核心训练手段进行选择,并制订部分训练手段的评价标准。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国高水平女子400 m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为研究对象。根据我国高水平女子400 m运动员的分布,调查的省份主要包括山东省、江苏省、四川省、广东省等。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参考的文献有个人文献、官方文献及大众传播媒介等。其中个人文献包括运动员的训练日记;官方文献包括中国田径协会官方网站运动员的参赛成绩;大众传播媒介包括网络、报刊、书籍等;网络文献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谷歌学术;报刊、书籍主要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查阅到与本研究相关的论文及图书若干。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可靠的数据是撰写本文的重要参考依据。

1.2.2 专家调查法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核心身体素质的选择;第二,核心训练手段的选择。调查对象主要包括北京体育大学田径队教练、田径教研室教师,山东师范大学田径队教练、田径教研室教师等。

1.2.3 数理统计法

统计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核心身体素质与核心训练手段的统计;第二,移动速度评价标准的构建。运动员数据来源于国际田联官方网站,选取世界优秀女子400 m运动员的100 m、200 m最佳成绩。

2 结果与分析

在短距离项目中,无论是教练员还是运动员,他们对100 m与200 m的认识都相当一致,在实际训练中,教练员都是主要采取提高移动速度的方法与手段来提高竞技能力。但提到400 m训练,少部分教练员会产生疑惑,他们认为运动员后半程及最后几十米的冲刺主要依靠耐力来完成,因此,这部分教练员认为400 m训练应以耐力素质为主,应超过发展速度的时间,这恰与400 m的项目特征相悖。这种现象从表面上看是对核心身体素质的认识不清,实际上则是对项目特征的认知不足,这一后果容易造成运动员绝对速度不够及速度储备欠缺的问题。

2.1 我国高水平女子400 m运动员素质结构理论分析

项目特征是指在比赛规则的允许下,为获得最高的运动效率所表现出的生物学、力学等运动特点。要想在某一项目上有所发展,必须了解该项目的特征。对于竞技体育来说,把握项目的特征和规律是进行训练的前提,而对项目特征的认识程度又决定着训练水平提高的速度。从训练学角度分析,项目特征可分为三个层次:一般、项群和专项。一般特征和项群特征主要从宏观视角总结一类项目的共性,而专项特征则是针对一个项目的特点,进行专项训练指导。

在项目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对项目缺乏认识,完全依靠运动员的先天条件比拼,而随着人们对项目认识的逐渐加深,训练开始普及并不断发展完善。但无论训练实践如何发展,我们始终要明确,专项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对取得优异成绩有决定性作用,这是不争的事实。

2.2 我国高水平女子400 m运动员素质结构实证研究

2.2.1 专项能力

不同项目竞技能力的决定因素不同,400 m项目竞技能力特征如表1所示。其中,身体机能与身体素质发挥决定作用,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核心,身体形态、技术能力和心理起重要作用,而战术和智能则发挥基础作用,它们共同为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提供保障。

表1 竞技能力决定因素作用

△△△:决定性作用;△△:重要作用;△:基础作用

经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竞技能力要素中,身体机能的发展要以身体素质的发展为基础,运动员只有提高身体素质能力,其身体机能能力才会提高。包括身体机能在内的其它竞技能力是身体素质的内在形式,而身体素质则是竞技能力的外在表现。在训练实践中,只有不断提高身体素质能力,其他竞技能力才会得到发展。

2.2.2 核心身体素质选择

为确定我国高水平女子400 m运动员的核心身体素质,笔者以问卷的形式,邀请21位专家对身体素质进行选择,并对所选素质进行重要性排名。由表2可发现,不同专家对素质排名的看法存在较大差异,且多数专家未将所有素质进行完全排序,专家选出的身体素质主要包括移动速度、速度耐力、力量耐力、快速力量及柔韧等,而对其他身体素质较少关注。

表2 教练员对身体素质的选择及排序

本文对400 m身体素质进行进一步更深层次的分析,根据专家对身体素质重要程度的排名情况,选取八种较重要的身体素质,分别赋予8-1的自然权数,并计算出八种身体素质的分值。由表3可发现,序值与所选身体素质的排序基本一致,八种身体素质按其序值排序依次为:速度移动(序值153)>速度耐力(序值131)>快速力量(序值119)>力量耐力(序值116)>节奏(序值52)>柔韧性(序值38)>放松(序值20)>最大力量(序值11)。

表3 教练员选择身体素质频数及其序值

对身体素质合理选择并进行科学训练,是取得良好训练效果的关键。从专家对身体素质选择的结果来看,400 m是一项以速度素质(移动速度、速度耐力)和力量素质(快速力量、力量耐力)为主,其他身体素质为辅的项目,不同身体素质在项目中发挥着不同作用。我们可参考巴雷特的分析方法,对不同身体素质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与归类,他在研究社会财富时发现,占比重较少(20 %)的人的收入占社会总收入的多部分(80 %),而其他人(80 %)的收入只占少部分

(20 %),由此可发现“关键少数与次要多数”这一现象。经济学家朱兰及其他研究者发现,许多领域内都存在同样现象,并把这一现象称为“二八法则”。[5]

运动员优异成绩的取得需要多种素质的支撑,但少数重要素质在训练中起决定性作用。依据“二八法则”,累积序值达到80 %的若干素质称为A类,在随后10 %~20 %区间的为B类,最后的称之为C类。因此,笔者将运动员身体素质累积序值达81.10 %所包含的身体素质为A级,包括移动速度、速度耐力,快速力量、力量耐力;将节奏、柔韧性、放松及最大力量截取为B级,将相对力量、反应速度及有氧耐力截取为C级。

A级四类身体素质占八种素质总序值的81.10 %,B级占17.90 %,C级占1 %。此时,我们可以发现专家对身体素质重要性的认同感为A级的身体素质对400 m成绩的贡献在80 %左右,B级在18 %左右,C级的贡献最少。由巴雷特分析可知,我国高水平女子400 m运动员核心身体素质包括“移动速度、速度耐力、快速力量、力量耐力”,在训练过程中,应围绕核心身体素质展开。

2.3 我国高水平女子400 m运动员训练手段实证研究

2.3.1 核心训练手段选择

在400 m专项中,采用最多的是发展核心身体素质的训练手段。依据训练手段的结构特点,训练主要以单一周期性练习为主。笔者根据文献资料、访谈及观察的结果,整理出400 m的常用训练手段,对整理的训练手段进行专家评议,并进行统计,筛选出10种较重要的训练手段。

选取训练手段主要是为了发展核心身体素质。我们把十项训练手段定义为x,把x包含的元素定义为xi,核心身体素质定义为u,把u包含的元素定义为ui。

x集合与u集合的关联程度,依靠专家评分来确定,在此,将x与u的关联定位为三个等级:相关性强为A,相关性中为B,相关性弱为C。

2.3.2 核心训练手段实证研究

在身体素质中,A类可定义为核心身体素质,这其中移动速度(153)最为重要。在十项常用训练手段中,与移动速度相关性强的训练手段有四种。由于负重全蹲与站立式起跑30 m数据源问题,本研究选取100 m与200 m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制订评价标准,这两种手段不仅是用来发展移动速度,也是评价移动速度的重要方式。

2.3.2.1 核心训练手段相关性分析

对世界优秀女子400 m运动员的400 m最佳成绩分别与100 m、200 m最佳成绩进行相关分析。由表4可发现,二者的双侧检验显著性概率分别为0.027(100 m)、0.018(200 m),概率均小于0.05,该结果表明运动员400 m成绩与100 m、200 m成绩有高相关,进一步表明100 m、200 m移动速度训练是发展400 m移动速度的合理手段。

2.3.2.2 移动速度评价标准构建——100 m与200 m

对运动员身体素质进行评价,即定位身体素质的水平与层次,使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有直观的了解,这对训练有重要意义。测量与评价的目的是建立一种标准,将运动员的指标差异进行客观的反映,评价对运动训练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科学的评价是训练计划制订、实施及调控的基础。[6]

本研究评价方法包括两种,即评级评价与评分评价;身体素质指标选取世界优秀女子400 m运动员的100 m与200 m最佳成绩,数据来源于国际田联官方网站。制定标准前,首先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由检验结果可知,100 m与200 m最佳成绩基本服从正态分布要求,因此,可以建立评价标准(见表4)。

(1) 评级评价。等级评价标准的制订采用离差法,评价等级数为七级,各等级人数比例分布为中间多,两头少,呈对称分布,评价标准如下表所示。该评价标准属于低优标准,等级分界点的划分按以下步骤进行。

表4 世界优秀女子400 m运动员七级评价标准

(3) 评级、评分标准化处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我国高水平女子400 m运动员较世界优秀女子400 m运动员的成绩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先对世界优秀女子400 m运动员的评级、评分标准进行标准化处理,再得出适合我国高水平女子400 m运动员的评级、评分标准。

世界优秀女子400 m运动员普遍具备良好的移动速度能力,获得400 m优异成绩的运动员,都具有较高的100 m与200 m运动成绩[7],均达到运动健将及以上水平。反观我国女子400 m运动员,其移动速度能力普遍偏弱,与世界优秀女子400 m运动员相比有较大差距,这是我国女子400 m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里约奥运会男子400 m赛事中,南非短跑名将范尼凯特不仅夺得冠军,还以43.03 s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他超强的移动速度能力(100 m跑9.98 s,200 m跑19.94 s)为他破世界纪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女子400 m世界纪录保持者科赫,同样具备超强的移动速度能力,其200 m最佳成绩位列历史第九位,甚至超过了许多200 m专项运动员。移动速度对400 m专项成绩有重要影响,移动速度能力越强,速度储备就越强,而速度耐力水平便会越强。因此,在400 m训练中,必须重视移动速度训练(见表5、表6、表7)[8-16]。

表5 我国高水平女子400 m运动员评级评价分界点

3 结语

3.1 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研究在专家调查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水平女子400 m运动员的核心身体素质进行选择,并指出核心身体素质应以发展移动速度为主,这与张继辉、龙文富的研究基本一致;对核心训练手段进行选择,筛选出十项最重要的训练手段,这与龙斌的研究相符。制订反映移动速度能力——100 m与200 m的评价标准,可为评价移动速度及合理发展兼项提供参考。

表6 我国高水平女子400 m运动员100 m成绩标准百分对照表

表7 我国高水平女子400 m运动员200 m成绩标准百分对照表

续表7

3.2 研究瞻望

首先,发展400 m以速度为主、耐力为辅尽管已是目前的共识,但速度与耐力的发展比例如何,仍是未解之谜,不同的人看法不同,本研究未能给出合理的比例范围,但这将是未来研究的关键。其次,核心训练手段众多,不同训练手段之间如何搭配才能取得最佳训练效果,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

猜你喜欢
耐力身体素质速度
行驶速度
速度
锻炼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速度耐力训练的生物化学分析
足球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足球技能学习成效的相关性研究
多面好手 倍耐力全新Cinturato P6
比速度更速度——“光脑”来了
如何在小场地上进行耐力跑
巧用球类练习发展耐力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