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黄土文化 品味民间真情
——浅析山西民歌《亲圪蛋下河洗衣裳》的艺术特色

2020-03-10 03:16李文豪赵义堃
黄河之声 2020年23期
关键词:下河衣裳民歌

李文豪 / 赵义堃

引 言

山西是华夏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黄河文化的起源。这其中,山西民歌作为华夏文明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既见证着黄河文化的不断发展壮大,又不断丰富和充实着华夏文明的艺术宝库。《亲圪蛋下河洗衣裳》作为山西民歌的经典之作,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广为流传,雅俗共赏。

一、黄土高坡的滋养——《亲圪蛋下河洗衣裳》的地域成因与分布

中国民歌历史渊源,在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对民歌的记述和演绎。民歌作为一部真实反映人民心声和时代状况的艺术文化,它诞生于人类劳作过程中,并与人类社会发生关系,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经人们口耳相传流行于民间的歌曲。

(一)《亲圪蛋下河洗衣裳》的地域成因

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民,一方人民诞育了一方民歌,一方民歌又滋养了一方水土。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区,地势千沟万壑、纵横交错,在与享有“母亲河”之誉的黄河流经处,形成了历史久远的黄河文化。在这独特地貌环境、生活习俗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和带动下,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山西人逐渐形成了质朴善良、豪放爽朗的性格,也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一方文化,诞育了独具特色的山西民歌,同时也锻造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副高亢嘹亮的嗓音。时代更迭,改革开放的潮流不断向前奔涌,与此同时人们又不断地为这传统的山西民歌注入着新动力,增添着新形式,充分做到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使其永葆生机和活力并不断地派生和演变出新的曲调和派种。山西左权民歌就是在历史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结合当地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而自成一脉,形成了其独树一帜的左权民歌体系。《亲圪蛋下河洗衣裳》就是其典型的代表作品。

(二)《亲圪蛋下河洗衣裳》分布情况

民歌也是人们劳动之余,在日常生活中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歌曲,所以遍及城市,乡村,内容广泛涉及到了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亲圪蛋下河洗衣裳》创作于山西左权地区,由于其曲风委婉、清秀,节奏鲜明有力,音调单纯流畅而广泛流传于山西各个地区,甚至遍及于整个黄土高原地带,不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均颇为流行,雅俗共赏。在广泛深入的流传中不仅承载着左权民歌的历史积蕴,同时也吸纳着所到之地独韵精华,很好的促成了山西民歌之间的交流、传播和新陈代谢。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音乐体系的民歌内容。

(三)《亲圪蛋下河洗衣裳》所属支脉

中国音乐分为十五大支脉。其分别是:秦晋支脉、北方草原支脉、齐鲁燕赵支脉、关东支脉、中州支脉、江淮支脉、吴越支脉、荆楚武陵支脉、巴蜀支脉、青藏高原支脉、滇桂黔支脉、闽台支脉、岭南支脉、客家支脉、台湾山地支脉。

《亲圪蛋下河洗衣裳》所属秦晋支脉,本支脉包含秦分支、晋分支和陇分支,这里孕育了秦分支的代表性乐种:信天游、秦腔和西安乐鼓等,晋分支的代表性乐种:山曲、梆子戏和山西鼓吹乐等,陇分支的代表性乐种:花儿、陇剧和土族鼓吹乐等。这些分支的形成有力的说明了秦晋地域文化的繁荣发展、百花齐放盛状。

二、婉转悠扬的民歌意蕴——《亲圪蛋下河洗衣裳》的作品解析

民歌多以反映一般社会生活为主,包括家庭生活、劳动生活等,大多民歌几乎都从生活中的某个侧面入手,细致生动的再现人们的生活现实,来表达劳动人民对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乃至自然现象的看法和意见,从而达到抒发思想情感的目的。《亲圪蛋下河洗衣裳》是一首表现人民真实生活和情感的典型民歌,“哥哥刨山药在那对坝坝的圪梁上,小妹妹到小河边来洗衣裳。亲圪蛋下河洗衣裳,双圪顶跪在石头上。”这是多么形象生动极富画面感的生活写照,一个昵称“亲圪蛋”亲切疼爱的诠释出情郎和情妹间互相心仪的爱慕之情。

(一)《亲圪蛋下河洗衣裳》曲式分析

《亲圪蛋下河洗衣裳》属分节歌的形式,一曲多段词,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多侧面、较细腻地陈述内容。这首曲子曲调性强、旋律流畅、婉转曲折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该曲为七声音阶,共有六小节,四段,降B 调。曲式结构为一段体曲式,一段体顾名思义就是以一个乐段构成的乐曲形式。一段体一般只有一个音乐形象、一种意境,由于《亲圪蛋下河洗衣裳》旋律剪短、精炼,整体呈下行趋势,因而易于传唱,朗朗上口。

第一小节到第四小节,旋律以二度级进下行为主,听上去像是叙事写景,给人一种口头说唱的自由和舒适,实则更是一种内心情感的表白和阐述。第五、六小节,以四度、五度跳进为主,使得乐曲听上去活泼、风趣和明亮,使表达意象“小亲圪呆”更具生动和活泼性,同时也难以言喻的传达出了情郎内心深处的呼唤:我亲爱的心上人儿啊,我要怎么去喜欢你啊!

(二)《亲圪蛋下河洗衣裳》节奏分析

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骼。每个曲子都有节奏的存在,它与旋律是不可分割的。《亲圪蛋下河洗衣裳》节拍较为规整,它不像山歌那样可以自由伸缩,而要受到节拍规律的制约。《亲圪蛋下河洗衣裳》为2/4 节奏分布均匀,既有变化,又有统一,即相对比,又相平衡。

(三)主题思想

《亲圪蛋下河洗衣裳》的歌词是即兴口头创作的,通过对情妹洗衣裳时的细致观察来即兴编写,“双圪顶”(两膝盖),“跪”,“小手手儿红”,“小手手儿白”,“搓衣裳”,“头辫甩”等写实的动词的使用,为我们形象生动的刻画出了一幕情妹河边洗衣服的情景,同时也表达出了情郎对情妹爱恋和思慕。这种表达就像语文中的借景抒情,通过对情妹洗衣裳时的肢体动作细致观察和描写体现出对情妹发自内心的爱意。《亲圪蛋下河洗衣裳》的歌词表现情感细腻、直接,形式较为完整。通过口语化的语言,体现出黄土地儿女的质朴与对生活的热爱。

(四)叠词、衬词的特点

叠词和衬词的使用是民歌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叠词具有拖韵的作用,易于上口传唱,增强情感表现力和感染力,《亲圪蛋下河洗衣裳》中也运用到大量的叠词,比如“小手手”、“小亲亲”、“小爱爱”,这些叠词的形成与山西人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大有关联,比如吃饭、喝水、睡觉等词,山西人经常习惯性的表达为吃饭饭、喝水水、睡觉觉等,叠词的使用使整首曲子听上去更加的亲切和活泼,情感表达也更加细腻。

所谓衬词,就是在民歌中起依衬、衬托作用的词,多以语气词演变而来,因此有些衬词无实意可解,只起到一种语气衬托的作用。《亲圪蛋下河洗衣裳》中也运用到大量衬词,比如“亲圪蛋”、“呀”、“呆”、“来”、“把”、“那”等词,这些衬词都没有语义,但却对歌曲起到了极大地丰富作用,使得歌曲听上去舒缓自然,更具亲和力,同时也体现了本地区的语言特色。

(五)吐字发音展现地域特色

大部分民歌作品都是以民俗乡音为主,在某一地域传唱度较广,并和当地的方言、民间音调紧密联系,具有浓厚的地方性色彩,带有土生土长的大自然的乡土气息,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与民风民俗,有姿态优雅,曲风朴素,寓教于乐,雅俗共赏的特点。

在山西民歌《亲圪蛋下河洗衣裳》中就不乏运用到了大量的山西方言来点缀,饶有意趣。这些方言语调的加入,既体现出歌曲创作的自由性,也体现出传情达意的热切,也使得歌曲的听觉意象具有立体感。山西方言也叫晋语,使用人口约6305 万,山西方言大致在儿化音和前后鼻音两方面体现较为突出,在这首《亲圪蛋下河洗衣裳》中体现也尤为明显,比如唱词“小手手儿红来小手手儿白”当中的“小手手儿”的儿化音,“搓一搓衣裳把头辫儿甩呀”中的“头辫儿”和“你说扭过就扭过,好脸儿要配好小伙儿呀”当中的“好脸儿”、“小伙儿”。前后鼻音方言的体现在“亲圪蛋下河洗衣裳,双圪顶跪在石头上呀。小亲圪呆!”中的“亲”本义字音是前鼻音qīn,在这里要处理成后鼻音qīng,“圪顶”中的“顶”本义字音是dǐng,在这里要处理成前鼻音din 而且发轻声。这些前后鼻音和儿化音方言的加入,使整首民歌听上去更灵巧和有趣,同时也增加了这首民歌的质朴和亲切,演唱者在演唱时更觉朗朗上口,情感表达也更为淋漓尽致,听者更易接受、理解和体会其中意蕴。

三、民歌中的艺术瑰宝——《亲圪蛋下河洗衣裳》

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是通过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来进行体验。这种表现形式更是对生活的一种扩展及延伸,这也就是艺术源于生活的由来,也可以说这种审美体验基本建立于生活体验之上。音乐属于时间艺术、听觉艺术、表演艺术的结合。《亲圪蛋下河洗衣裳》在发展演变中既保留了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又被艺术家注入了新鲜活力的文化元素,并以舞蹈演绎、男女对唱等不同形式呈现在舞台上,《亲圪蛋下河洗衣裳》之所以被人们改编和深挖,更进一步的说明了这首作品在历经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后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之深厚和其社会价值影响之深远。

《亲圪蛋下河洗衣裳》唱词生动形象、质朴细腻,曲风活泼纯真。乐曲一共有四段歌词,前两段细致入微的描绘了情妹在河边洗衣裳时的情景,每句结尾处的“小亲个呆”一词深情豪放直白的道出了情郎对情妹爱不够、亲不完的心怡和喜爱。后两段也可以看成是作者想入非非意想还原与情妹在洗衣裳时的打情骂俏的情景,这不仅将彼此的思慕之情表达的委婉细腻、质朴豪放,同时也唱出了情郎情妹二人对美好生的向往和期盼。其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思想和情感被束缚,内心虽无比炽烈,但碍于世俗而不能直白的表现出来,只能通过大脑的描摹和意象来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意和对二人美好未来的向往。现如今,随着改革开放潮流不断向前奔涌,人们的思想情感越发开放和自由。历史的洪流不会逆流,在当下,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等悲剧人物也将不复存在。面对爱情,人们有了更加自由和勇敢地选择,在获得圆满爱情的同时积极追求美好生活,这种正确的爱情观、家庭观也将会在这首民歌的激荡中发扬光大。

(一)《亲圪蛋下河洗衣裳》的发展现状

要说到《亲圪蛋下河洗衣裳》目前的发展现状,这真是个既抽象又具体,既宽泛又具有针对性的概念。像《亲圪蛋下河洗衣裳》这种民间音乐,它整体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是创作与表演。其中集体创作与口传心授的特性尤为突出。既然是集体创作,曲目中自然反映出集体行为,同时这些集体中的参与者和当地文化也会影响表演者的演奏风格。这种民间音乐的发展与继承大体可以分为三类:1.民间自发性的继承。2.国家、学者、地方等多方努力有意识的培养。3.近年来对民歌进行艺术化再创作并逐步走向银幕舞台也越来越普遍,比如民歌《想亲亲》被阎维文、王二妮配以交响乐的演唱。纵观历史,《亲圪蛋下河洗衣裳》虽已无法查证它的原唱歌手,但当下在经过原生态歌手石占民和王二妮等演唱后,这首经典之作再次得以广泛流传,深受大众的喜爱。大家越来越喜欢民间歌手也是因为这些民间歌曲传承着历代人的智慧流传至今。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代人义无反顾所要肩负的历史使命。

(二)《亲圪蛋下河洗衣裳》的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简单地说,就是以个人或是民间及社会组织通过自身的自我实践活动发现、创造社会或他人精神或物质的发展规律以及内在矛盾的贡献。《亲圪蛋下河洗衣裳》诞生于在人类社会发展演变中,可以说它是社会与劳动人民的产物,所以《亲圪蛋下河洗衣裳》也必定有它的社会价值。为什么说《亲圪蛋下河洗衣裳》历经岁月的洗礼和历史发展的不断推陈出新中依旧经久不衰,说到底还是这首民歌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作为民歌瑰宝的《亲圪蛋下河洗衣裳》指导着人们正确的爱情观、家庭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建立,而这正确的爱情观、家庭观和价值观又是人们跨越时空和地域的永恒追求。这也正是这首作品能具有如此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结 语

一曲黄土儿女家喻户晓的山西民歌《亲圪蛋下河洗衣裳》,高度凝结着黄河文化的精粹,反映着人们的智慧和美好诉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如今抖音、快手短视频迅速兴起的时代,人们的欣赏需求也更倾向于网络文化、快餐文化。无形中将这些源于民间的珍品艺术,比如《桃花红杏花白》、《绣荷包》、《想亲亲》等民歌视为“很土气”的落伍文化,殊不知正是这些“很土气”的民间艺术才最真切的反映着人们的生活,表达着人们最朴实的心愿。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正是这些凝结着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民间艺术才架起了通往世界艺术的桥梁。

猜你喜欢
下河衣裳民歌
动物穿了粉衣裳
穿着纸衣服下河(异域箴言)
小石头跳下河
治麻为布 民着衣裳 潞绸的岁月扎记
漂亮的七彩衣裳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上坡下河
穿花衣 唱民歌
黑夜是一件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