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歌曲《绒花》的艺术特征和演唱处理

2020-03-10 03:16张钰岚罗京
黄河之声 2020年23期
关键词:绒花咬字声乐

张钰岚 / 罗京

由刘国富、田农作词,王酩作曲的电影插曲《绒花》是一首以“红色主题”的佳作,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情感表达。该歌曲结构简单、音域跨度较小,也没有很难逾越的高音,但是作品中的每个音符都看似简单但又内有玄机,想要完美的演绎好这首作品,还需要对该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仔细体会作曲家暗藏在乐谱中的精心设计,从而进行合理的演唱处理。笔者试图针对该作品艺术特征中的歌词文学性特征、音乐特征和演唱处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探究,以期能给演唱者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绒花》简介

(一)《绒花》的创作背景

1972 年上映的电影《小花》打破了常规军事片的套路式、模板式的拍摄手法,尝试着以赵永生、何翠姑、小花三位兄妹之间坎坷、多舛的命运为剧情发展主要脉络,表现了亲人之间血浓于水、难舍难分的伟大感情,歌颂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勇于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绒花》是电影《小花》的插曲,影片中何翠姑使用担架把受伤的赵永生抬上山,为了避免颠簸,何翠姑用膝盖跪在石阶上向上爬,从而磨破了膝盖,在石阶上留下了漓漓鲜血。在该作品中,创作者将翠姑比喻成绒花树,来歌颂其勇敢、坚强的精神。歌曲旋律优美、情感动人、意味深长。①

(二)《绒花》作品的影响力

这首脍炙人口的插曲虽然已经创作了几十年,但是依然广为传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甚至已经超越了主题曲。由于该作品题材切入独特,再加上简单而又优美的旋律,成为了声乐学习者的必唱曲目之一。有许多歌唱家在音乐会中和专辑中都演唱了该作品,同时该作品也被列入了大量的声乐教材中,由此可见该作品在国内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绒花》被列入各种声乐教材版本的部分数据统计

二、《绒花》之歌词的文学性特征

(一)《绒花》歌词运用了丰富的文学修辞手法

在歌词的创作中,为了更好的进行情感的表达、塑造生动的文学意向,往往会合理的使用一些修辞手法,从而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在《绒花》中,词作家运用了多种文学性的修辞手法,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例如在歌词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青春所散发的美丽光华比喻为一朵美丽的花朵;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绒花树比喻为何翠姑;运用“象征”的手法,将何翠姑所展现出来的勇敢、坚毅的精神形容为铮铮硬骨绽花开,漓漓鲜血染红它。丰富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歌词情真意切又朗朗上口,体现出该作品的深度与内涵,营造出深远而又美好的意境,深刻的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

(二)《绒花》歌词的文学意象承载着美学思想

文学意象是烙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客观物象,具有丰富的表情达意的功能。

解读文学意象就是通过作品浸染作家主观情感色彩的喜、怒、哀、乐、愁等一系列情绪来观照作品意蕴,从而走进作家细腻丰富的感情世界。②该作品中词作者主要塑造了“绒花”这一文学意象,全曲对该意象进行了大量的描述和修饰,从而表达出该作品所承载的美学思想。

该作品通过歌颂了“绒花”即何翠姑所展现出来的勇敢、坚毅,将其舍己为人和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奉献自身的精神进行了高度的赞颂。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高尚人格,是世间所有人共同追求的思想美,具有普世性。同时,在对“绒花”进行歌颂之后,却又戛然而止,使用了长段的“啊”再来继续诠释歌曲的情感,给听众留以极大的想象空间从而进行画面的想象和情感的共鸣,留下一种遗憾而又缺失之美,即留白之美。

三、电影歌曲《绒花》的音乐特征

该作品之所以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除了其歌词外,作曲家的精心设计和巧妙写作赋予了其独特的音乐特征,使其在众多歌曲中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传唱的经典。再此,本文对其音乐创作特征进行研究。

(一)《绒花》的和声特征

和声是音乐材料的排布方式和结构布局,该作品的和声色彩具有明显的特征,多采用G 大调正三和弦,偶有临时调性色彩变化,与传统正三和弦的方方正正的规整感形成对比,令人耳目一新,更添作品风味。例如作品的使用了大量的降VII 级音,如在前奏中(详见谱例1),降VII 级音的使用改变了大调明朗、开阔的和声色彩,在其中增添了一丝忧郁、黯淡的色彩,铺垫了全曲的悲壮颂歌的情感基调。除了带来音响色彩上的变化外,还形成I-降VII-VI-G-I 的低音的持续级进下行,使得前奏的音响色彩更为动人的同时也便于伴奏者的演奏。

谱例1

(二)《绒花》的技法特征

1、流畅的旋律线增添作品的流动性

在旋律的设计方面,王酩注重“点”与“线”的结合③。“点”是指歌曲中比较密集的节奏型,“线”则是指旋律线条的舒展拉伸④。该作品旋律舒缓、流畅,全曲以级进为主,极少采用跳级,叙述性的大线条拉伸旋律和张弛交错的节奏使得歌曲层层推动发展、音乐层次明显。这种独特的旋律写作手法能够极大的推动歌曲的连贯性和流动性,将歌曲渲染的美轮美奂。

2、无字留白段落抒发歌曲真挚情感

在作品的B 段中具有两句明显的“留白”式乐句(详见谱例2),全曲的最高音也在该乐句,将作品情绪推至顶峰。该部分没有采用任何词汇来赞颂何翠姑坚毅、勇敢、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而是只采用最为简单的一个“啊”字来塑造主人公鲜活而丰满的音乐形象,反而更加衬托出此时悲壮苍凉的情感基调,给听众留下之中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感觉,着实耐人寻味。

谱例2

四、电影歌曲《绒花》的演唱处理

声乐是听觉的艺术,它的艺术感染力最终要靠演唱来体现,演唱者把音符和文字结合成声音的过程,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亦称之为“二度创作”。将声乐比喻成一幅图画的话,作品只是图画中的形状,而演唱处理则是调色板,将颜色加以组合,创作出五光十色的效果。⑤该作品作为一首经典传唱的曲目,李谷一、殷秀梅、宋祖英、廖昌永等歌唱家都曾进行过演唱,同时他们的演唱方法、演唱风格、情感细节、对作品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带着其丰富的个人特色,塑造了一个个风格各异而又优美动听的演唱版本。也正是因为诸多优秀歌唱家基于自身对曲目理解而进行的诠释,才能塑造出《绒花》繁荣的生命力。

该作品旋律舒缓、流畅,虽然音区跨度不大,音域也都集中在中低声区,单论完成这个作品是较为简单的,因此该作品也是声乐初学者的必唱曲目之一。但是,若想良好的表达创作者在该作品蕴含的浓厚情感、进行具有一定艺术价值和欣赏性的演绎,还需要良好的声乐演唱技术和对作品深入独到的理解作为支撑。有鉴于此,笔者试图以前文对作品的艺术特征分析为基础、诸多歌唱家演唱范本为参考、再加以结合自身多年对声乐的学习和舞台表演的经验,试图提出自身对该作品演唱的理解。

(一)演唱中气息把握

气息是声乐演唱的根本,也是歌唱的动力所在。唐代段安节著《乐府杂录》中写道:“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遏云响谷之妙也。”由此可见,良好的气息的运用在演唱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

《绒花》旋律平稳流畅,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全篇都是大线条拉伸旋律和张弛交错的节奏,因此对气息的要求是极为高的。在吸气要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注意横膈膜的扩张和打开;在演唱时,尾音要收的干净、利落,长音要稳定,因此一定要保持气息对声音持续进行支持,尤其在部分跳进时,音高的改变应该是由身体来操作气息控制的,不能使得声音的支持点落在声带上,以避免产生声带的挤卡,从而导致声音的紧张;同时,该歌曲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对声音的要求是稳定而又连贯的,因此要严格以演唱艺术歌曲的要求来演唱该歌曲,在换气时也要尽量避免夸张的吸气动作和吸气声音,从而破坏歌曲的意境。

(二)演唱中的咬字

以字行腔、字正腔圆是我们优秀演唱传统中的重要原则之一,只有保持清晰的咬字、正确的传达词意,听众才能够理解歌曲的情感,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中文的咬字和外国歌剧多采用的意大利语、德语等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我国也有总结了很多关于演唱中的咬字经验,如“五音”、“四呼”、“四声”、“归韵”、“收声”等。

在演唱《绒花》时,很多美声唱法的演唱者都会像演唱外文时会忽略字头声母的强调,直接将声音放在咽腔较为靠后的共鸣腔体中,从而导致字音含糊不清、有声无字的现象出现;而民族唱法的演唱者经常会因为过分强调声母咬字的清晰而忽略了字腹韵母的归韵和保持,导致失去了丰富的共鸣,演唱时字与字之间也不够连贯。

要想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必须把握住清晰的咬字和腔体气息对归韵的支持的平衡,才能既能保持歌词清晰的吐字、确保每个听众能够听清楚所演唱的歌词,又能塑造良好的声音状态、对自身的声音进行强弱等艺术化处理。因此,在演唱字头部分时,要求要准确、短促、有力,咬字着力点要根据具体的字头声母来进行改变;在进行韵母的发音时,要针对不同的韵母调整口腔的形状,及时的保持其在咽腔内的共鸣和气息的支持。

如在歌词中的“上”(shàng),该字的字头声母为“sh”,属于翘舌音,是由舌尖和硬腭前部阻气形成的音;韵母为“àng”,属于开口呼,口腔开度较大,用力时在口腔后部。因此在演唱时,应该较为短暂而有力先用舌尖接近硬腭,气流从缝隙摩擦而出,再马上打开口腔,将韵母归至发声共鸣的咽腔中,从而形成清晰的咬字和良好的发声。

(三)发掘作曲家在创作中的精心设计

作曲家在进行歌曲创作时,本身就会根据自身想要表达的情感在谱面进行设计,演唱者在演唱时可以以此为参考进行一定程度的二度创作,才能准确的表达歌曲原有的情感和情绪。作曲家王酩在歌曲《绒花》虽然没有标注很多的表情记号,但是其使用的节奏、旋律走向、写作手法、曲式布局等等都给我们提供了演唱处理的暗示。

如在演唱B 乐段时,可明显看到该段落的每个乐句开头都是在弱起小节(详见谱例2),尤其是全曲的最高音“E”音和歌曲的高潮乐句,很多演唱者在演唱时会因为音高的变化和情绪的强调,将在弱起小节中的三连音唱得很强,位于节奏重拍的“D”音反而唱的变弱了,结果让人听起来不适,违背了作曲家的意愿。因此在演唱时一定要注意遵守弱起小节的节奏规律,在节奏重音时才将声音放大,做出作曲家想要的淡入的艺术效果。

结 语

歌曲《绒花》的创作已经有三十多年,但是它依然百唱不厌、经久不衰,是我国电影音乐的成功之作,也是一部将艺术性和时代感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作品曲调简单而又优美,看似朴实无华的谱面蕴含了创作者无数的巧妙设计,注入了浓厚的情感。望笔者以上对该作品的文学、音乐特征和演唱处理的研究能够给《绒花》的诸多爱好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注释:

① 赵维佳.影视歌曲《绒花》演唱风格的演变历程[D].华中师范大学,2019.

② 张福林.浅谈“文学意象”[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6):107.

③ 李海燕.王酩及其影视歌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④ 赵维佳.影视歌曲《绒花》演唱风格的演变历程[D].华中师范大学,2019.

⑤ 罗京.艺术歌曲《拾彩贝》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处理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绒花咬字声乐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流行演唱中的咬字问题剖析与正确运用
绒花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扬州绒花”
声乐诊疗室
我的眼中有月亮
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