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2020-03-10 10:55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32期
关键词:幸福感入院神经功能

郭 彬

(新民市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300)

脑卒中患者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可对个体神经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脑卒中幸存者的自主活动能力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退,躯体活动障碍可能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不良刺激,导致负面心理,往往不利于患者生活水平的提升[1-3]。本研究旨在观察心理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8例脑卒中患者均于新民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时间为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按照不同的护理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44例,采用常规护理)与试验组(44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试验组44例患者中男性、女性比例为24∶20;年龄最小54岁,最大80岁,平均年龄为(63.12±1.12)岁。对照组44例患者中男性、女性比例为23∶21;年龄最小52岁,最大80岁,平均年龄为(63.11±1.1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我国第4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中制定的脑卒中临床诊疗相关标准,所有患者均因头痛、头晕入院,医师结合患者症状以及入院后颅脑CT、MRI相关检查结果,均确诊为首发脑卒中,患者在入院后给予对症治疗后均顺利脱离生命危险,伴有失语、偏瘫等后遗症;②医护人员在告知患者及患者家属临床诊断结果、研究目的及内容后,征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排除标准:①既往存在脑部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病史者;②合并认知障碍、精神系统功能障碍者;③不配合临床检查、治疗者;④临床诊疗资料不全或失访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住院期间严格按照医嘱给药,并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密切观察患者病情改变情况,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制订康复锻炼方案,列举自主运动功能恢复良好的案例,引导患者积极行早期康复锻炼,并定期入院复诊。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心理护理干预。①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通过交谈感知、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每日查房,询问患者病情改善情况,给予患者、患者家属安抚以及言语鼓励,与患者、患者家属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②护理人员每日查房,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应尽量回避或淡化疾病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通过发放宣传手册或播放疾病视频资料的方式,促使患者了解脑卒中病因、治疗转归等内容,提升患者偏瘫患者康复锻炼基础知识掌握能力与掌握水平。除此之外,与患者家属交流,嘱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协同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在康复锻炼过程中若患者取得微小成绩,应给予患者夸奖,从而提升患者康复锻炼的积极性与成就感。③随着患者肢体运动能力的提升,护理人员以及患者家属应鼓励患者回归社会,培养读书、看报等情趣爱好,充盈患者的日常生活,促使患者日常生活中保持心情舒畅。

1.4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初次入院时、护理3个月后的生活质量[采用SF-36简明健康状况量表(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评估]以及主观幸福感[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 Scale of Happiness,MUNSH)评估]变化情况。②比较两组患者初次入院时、护理干预3个月后神经功能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以及5-羟色胺(5-HT)。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 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包括SF-36、MUNSH评分等)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包括性别等)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SF-36、MUNSH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3个月后,试验组SF-36、MUNSH评分[(72.71±2.36)分、(38.78±4.32)分]均优于对照组[(62.18±2.37)分、(27.03±4.3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神经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护理干预3个月后,试验组患者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以及5-羟色胺(5-HT)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SF-36、MUNSH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SF-36、MUNSH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注:a表示两组患者护理干预3个月后的神经功能相关指标与护理前比较,t=13.725、1.232、1.312、13.265、1.285、12.265,均P<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改变,脑卒中正逐渐发展为神经内科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该疾病多见于中老年群体,患者以脑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影响脑部血液循环为主要病理改变[4-5]。近年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多数脑卒中患者经临床抢救、对症治疗后会出现不同程度失语、偏身感觉运功功能异常,导致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明显降低。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可直接决定患者脑卒中后遗症病情严重程度[6-7]。脑卒中患者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生可对神经元细胞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致神经元减少AD、NE在内的多种神经递质的释放,使神经递质合成、分泌出现异常改变,进而让影响机体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促使患者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心理情绪[8-9]。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脑卒中发病率逐年提升。绝大多数脑卒中患者由于突发肢体瘫痪,口齿不清,因怕他人讥笑,故终日沉默不语,长期内心压抑,导致个体心理失衡。在常规护理中,护理人员对患者心理方面缺乏护理干预,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是循医嘱实施相关诊疗护理操作,与患者、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较少[10]。心理护理干预即要求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干预的过程中关注患者心理情绪对个体病情的影响,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制定系列护理干预措施,从而缓解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协同患者家属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引导患者积极投入到临床治疗中去,从而不断提升患者自主活动能力与主观幸福感[11]。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给予脑卒中患者心理护理干预的患者主观幸福感明显高于未行心理护理干预的患者[12]。本研究结果亦显示,护理干预3个月后,试验组患者SF-36评分、MUNSH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以及5-羟色胺(5-HT)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干预效果,患者的生存质量和主观幸福感均较高。

猜你喜欢
幸福感入院神经功能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入院教育指南(2021年版)》解读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