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康复护理效果

2020-03-10 10:55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32期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骨质脊柱

曹 佳

(惠州市中大惠亚医院,广东 惠州 516083)

骨质疏松症是临床中常见骨科疾病,其特征是显微结构逐渐退化和全身骨量减少;患者临床表现为骨骼畸形、腰背部疼痛和骨折等[1]。而脊柱是骨质疏松多发部位,患者发病与年龄、骨老化、骨形成、骨吸收负平衡以及骨质减少等因素有关,65~75岁为本病的高发人群。骨质疏松症主要影响患者主观情绪、自理能力、疼痛体验、自我效能感及跌倒的恐惧心理等方面。由于人口老龄化严重且骨质疏松疾病的病发率越来越高,所以患者也不断增加,骨质疏松症使患者的骨骼变得更脆弱同时受力也不均匀,导致患者睡眠较差、骨疼痛感较强、容易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生命健康[2]。对于该类患者我们应该从患者的心理、饮食管理、生命安全、内外用药、疼痛护理、运动训练以及健康宣教等进行全面的护理,这样做不仅能改善患者的躯体症状,而且能使患者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以及性格和情绪发生正面和积极的变化[3]。

为使更多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可以减少疼痛感并正常生活,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6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在给予患者不同护理方式的情况下,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疼痛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和情绪变化,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6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6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按入院挂号的单双号进行随机分配,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62~73岁,平均年龄(64.3±4.2)岁。观察组患者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61~78岁,平均年龄(65.4±5.1)岁。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P>0.05),有对比意义。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临床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诊断标准者;②均经双能X线骨密度(DXAs)检查和MRI(核磁共振)检查确诊者;③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内科疾病者;②神志不清,伴有智力障碍者;③依从性低者;④伴有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模式,主要包括健康宣教、日常生活护理、定时检测患者指标和病情、用药指导等方面。观察组采取康复护理模式,在以上护理基础上增添心理辅导、疼痛护理、饮食管理、康复训练、加强基础护理,具体方法如下:①心理护理。老年患者身体各项功能相对较差,通常需卧床静养,再加上骨折引起的剧烈疼痛,使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导致心理压力和负担增加,因此通常会出现焦虑、紧张、暴躁等不良情绪,所以护理人员应保持友好态度,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给予患者安慰和鼓励,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和压力,提高患者对疼痛刺激的耐受能力,提升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和依从性。②疼痛护理。疼痛会使患者产生忧郁、烦躁等情绪,还会增加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进而影响其康复。护理人员可通过练习深呼吸、听广播等方法转移患者注意力;或改变患者体位为舒适体位;或采用药物镇痛。临床常用药物为二磷酸盐类药物,但伴有症状性胃肠道疾病患者应慎用。因此护理人员一定要告诫患者严格遵照医嘱用药,保持良好的耐心,避免急躁和不耐烦态度。③饮食管理。针对患者实际身体状态和病情制作参考食谱,以清淡和易消化的流食为主,同时少食多餐,使患者得到充分的营养补充。建议患者多食用高维生素食物和高蛋白食物,如豆制品和瘦肉以及新鲜果蔬等。④康复训练。指导患者改变体位,锻炼自理功能,或者采用倾斜病床的方法,即让患者躺在床上并将床慢慢倾斜至30°,1 min后观察患者是否感到不适,若无不适症状可逐渐增加倾斜度和时间,直到倾斜度处于直立位,鼓励并协助患者下床活动。⑤加强基础护理。时刻保持病房环境清洁安静;定时巡查病房并定期开窗通风、消毒;加强对患者的看护和询问,了解患者恢复情况,保证患者安全,防止发生其他意外事故。

1.4 观察指标 ①采用生存质量量表EORTC QLO-C30评估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其内容主要包括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和社会功能。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②采用我院自制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疼痛量表评估患者疼痛情况,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严重。其中<50分表示轻度疼痛,51~79分为中度疼痛,80~100分为重度疼痛。③采用我院自制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评估患者护理满意度。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越满意。50分以下表示不满意,51~79分表示比较满意,80~100分表示满意。护理满意率=比较满意率+满意率。

1.5 统计学方法 本试验中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和计量资料(行t检验)均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2.0版本)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以例(n)或率(%)表示,P<0.05表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等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分,)

2.2 两组患者护理疼痛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轻度疼痛占比36.66%(11/30),中度疼痛占比36.66%(11/30),重度疼痛占比26.66%(8/30)。对照组患者轻度疼痛占比13.33%(4/30),中度疼痛占比43.33%(13/30),重度疼痛占比43.33%(13/30)。观察组轻度疼痛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疼痛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13例,比较满意14例,不满意3例,总满意率为90.00%(27/30)。对照组患者满意7例,比较满意15例,不满意8例,总满意率为73.33%(22/30)。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疾病,其病因是由多种因素所致的,女性的患病率多于男性的患病率,而且多发于中老年时期。在我国,由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为6.3%~24.4%,而脊柱为骨折常发部位。此病对患者自理能力、主观情绪、自我效能感、疼痛体验等多方面均会产生较大影响。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4]。临床上骨质疏松症属于骨骼类疾病,具有进行性和系统性特点。而引起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因素主要是患者骨吸收增加和骨形成减少,二者会进一步破坏患者“骨转换”系统的平衡。因此,老年患者体内骨小梁变薄、骨体积下降,或者骨小梁穿孔甚至消失等症状均会增加患者体内骨小梁负荷,引发“微骨折”。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普及,人们逐渐加深了对骨质疏松症的了解。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主要方式有保守治疗和椎体形成术。其中,保守治疗包括外科治疗和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对患者创伤性较大,且对患者限制较大,不能满足患者需要;药物治疗会带来较大的不良反应。椎体形成术是指在射线照射或其他方法的指导下,经皮向危险或受损椎体内注射特殊材料来实现控制病情的目的。该方式能有效恢复椎体的刚度和强度,降低患者“微骨折”程度,具有显著缓解疼痛的作用,但也容易损伤患者脊髓和神经,也会增加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的概率。由于老年患者身体出现功能减退、代谢功能减弱等状况,易发生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具体临床表现为腰背痛、脊柱后凸等,严重影响患者脊柱支撑功能,更影响其生活质量,因此需要给予其有效的护理干预,以便缓解疼 痛,并改善生活质量。

康复护理作为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护理模式,与传统护理相比,更加注重“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观念[5]。由于康复护理模式在临床应用广泛,所以我院通过查询循证医学证据,对各种护理模式进行优化,终于找到了效果较好的康复护理方法,并且能达到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疼痛感,促进患者康复的目的[6]。通过在日常护理和疼痛护理的基础上,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实施康复护理,从用药、疼痛、饮食、安全、心理、运动等各方面对患者进行全面护理,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不良情绪,使之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快恢复速度等有重要作用,不仅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还能有效预防骨折再次发生的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疼痛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康复护理对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改善临床症,提高生活质量作用显著。此外,观察组患者的总护理满意率(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P<0.05),说明康复护理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可有效提升护理满意度,有利于护患关系的友好发展[7]。

综上所述,规范的康复护理能显著提高骨质疏松患者的生活质量[8-9],减轻疼痛程度,提高护理满意度。说明在对骨质疏松患者进行积极的对症治疗的同时,开展康复护理非常必要[10],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骨质疏松症骨质脊柱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长期久坐低头 你的脊柱还好吗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关注健康 远离骨质疏松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诊治中的应用及与MRI的比较
分析蒙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进展
中老年骨质疏松无声息的流行
骨质疏松怎样选择中成药
骨质疏松症为何偏爱女性
康复锻炼在脊柱外科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脊柱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