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大运河:跨区交流与文化交融

2020-03-16 03:13王喆
新阅读 2020年2期
关键词:跨区大运河运河

王喆

我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这个单位长期从事中国大运河保护、管理、研究等工作,从2006年开始,先后组织、承担了一系列大运河相关的课题和工程项目,采用文献学、考古学、地理学等多种方法,辅以空间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对大运河的遗存进行逐步调查研究,为运河全线开展遗产调查、保护和管理规划的编制提供客观科学依据,也为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下文我从大运河保护、大运河管理、大运河现存文物的角度,跨区交流和文化交融等角度梳理一下自己的认识。

大运河的本质就是跨区交流,它是因跨区交流才建立的,也是在跨区交流中不断完善、不断产生了各方面的影响。大运河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手段本质上就是交流,它的影响涵盖了文化的交流交融。

从地理背景看中国是西高东低的地形,所谓“三级台地”,华北也是西高东低,一直到东边的大海。东部五大水系——黄河、海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都是从西往东流的,这样就造成一个困难:南北方向缺乏大的河流水系,造成南北方向运输的先天不足。到了隋代,因为隋朝之前是南北朝,处于长达几百年的南北割裂的状态,所以隋朝完成大一统之后急迫地要进行南北交流,又因为当时的经济中心已经逐渐南移,作为政治中心的洛阳长安的经济能力不足,周围的农业生产开始走下坡路,支持不了那么大的政治人口,所以迫切需要修一条运河把南方的经济中心和北方的政治中心连起来,这个就是大运河第一次贯通、隋唐运河建立的最基本的背景。

大运河的第二次贯通,元朝的时候也是类似的原因。元朝以大都(现北京)为首都后,同样出现了粮食和物资不够的问题。郭守敬建议采取了一个方案,隋唐大运河在北方和江南之间需要通往洛阳,郭守敬建议裁弯取直绕过洛阳,直接从山东走,将北京和杭州直接连起来,这是非常大的壮举,也造就了京杭运河的主线。也就是元朝初年实现的大运河第二次贯通,把南方的经济中心和元代的政治中心再次连接起来,目的也是交流、运输。

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技术成就,从京杭大运河的剖面图可以看到,大运河的水脊出现在山东省,元代初年裁弯取直大大缩短了航程,因为不用绕洛阳了,但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山东丘陵地势较高,水源相对缺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元代明代都进行了大量的努力。元代把水脊錯误地选在了济宁,造成部分河段水源不足,以至于会通河元代初年通了一段时间之后断断续续,有一部分漕运走的是海运。明代朱棣迁都北京的时候,再次有贯通大运河的必要性,这一阶段重修大运河时正确地找到了大运河的水脊,也就是山东省南旺镇。通过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工程措施,建立戴村坝从汶河引水,引至南旺镇,建立南旺水利枢纽。汶河水“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从水脊向南北两侧供水,才真正解决了会通河的水源问题,这在水利史上和工程史上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非常著名的清口枢纽,在现在的淮安。为什么非常有名呢,因为它面临的是非常艰巨的黄、淮、运交汇的问题。自从1128年黄河夺淮后,黄河、淮河、运河交汇于淮安清口一带,极大地干扰了运河的畅通。怎样避开黄河巨大的水量,解决黄河巨大的泥沙含量的问题。自公元16世纪末开始、历时200多年,兴建起与黄河泥沙抗衡的清口枢纽工程,形成极为复杂的工程体系。其中运用过程中诞生的高家堰是公元17世纪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砌石坝,其石工墙的修建代表了当时先进的施工技术。形成的洪泽湖是淮河中游的重要控制性工程,也反映了非常大的工程科技的成就。

海宁的长安闸,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应用的配备有澳的复闸。现在的地形图经过考古调查的研究,大概把上下两个凹的位置确定了,通过水澳回收水量,用两个闸室防止两个不同水位河道之间运船时候水量流失。长安闸是现存唯一被《国际运河名录》所记载的复闸例证,是世界水运史上最早的复式船闸之一。

以上提到的三个技术案例只是我们运河申遗中体现的大量技术成就中非常少的一部分。其他还有很多技术成就,比如通惠河又称闸河,包括了很多组复闸,也是在高坡降中解决航运的非常厉害的工程壮举。

大运河的经济手段也是很有意义的。在历史上,大运河的建成是为了进行国家统筹的运输,这种运输叫漕运。大运河最初的名称叫漕河,因为大运河的建成就是为了漕运。漕运是由国家组织管理、用水路调运专门物资到首都的运输体系。长达千年的漕运运转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遗产、文物,现在在淮安还有总督漕运公署遗址,在山东还有一些钞关遗址。其实还有更重要的漕运的遗迹,是在洛阳,洛阳的含嘉仓、回洛仓遗址。其实含嘉仓是唐朝的皇家粮仓,回洛仓是隋代洛阳城外最大的粮仓。这两个粮仓都是汇集和储存从大运河运过来的大量的粮食。20世纪50年代发掘含嘉仓160号仓窖的时候,估计这个仓窖有1万石粮食,这样的仓估计当时有250个,加上回洛仓至少还有100多个仓,据统计储粮总共100万吨左右。这个数字反映了当时大运河作为漕运的重要功能。建议大家去洛阳可以看一下这两个仓的遗址,对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漕运运作还是很有帮助的。

运河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影响,这里只提两点,也是我们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时候,在世界遗产公约框架下重点的两个运河文化影响。其中之一是对我国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和巩固方面的作用。这个可以说是长期以来较易被忽略的影响之一。我国历史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时期很长,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国家就应该统一呢?因为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中,大运河促进了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两大区域——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相互交流,推动了南北方各个民族之间的融合,是文化交流、民族融汇之河,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产生,最终奠定了统一国家的文化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大运河是中国自古以来大一统思想和观念的印证,作为庞大的农业帝国的生命线,对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一个运河的文化影响,也就是非常鲜明非常丰富的大运河沿线的风俗传统、节庆、信仰崇拜、民俗生活。妈祖信仰的传播从东南沿海到北上的过程中,大运河是非常重要的线路。天津现存的天后宫、天妃宫这两个遗存也是我们了解大运河如何把信仰带到北方来的非常好的例子。另外,京剧也是大运河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产生、发展也跟大运河的交通、沿线城镇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此外,大运河沿岸的龙王庙、禹王庙、大王庙这些水神信仰的传播,也跟大运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大家熟知的铁牛是当年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劳动人民的信仰和精神寄托的体现。

以上是从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运河申遗的角度对运河和交流的关系做的一些简单的梳理。总而言之,运河确实是为交流而建、因交融而兴的一条伟大的运输交流的纽带。

作者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世界文化遗产中心监测部负责人、高级工程师

猜你喜欢
跨区大运河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组织水稻跨区作业,提高水稻机收水平
运河上的时间(组诗)
邮轮“挤过”狭窄运河
“书香通州”全民阅读启动
大运河
我为大运河拍照
大运河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