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完全离断指患者实施再植术的临床效果

2020-03-17 11:33王岳鹏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4期
关键词:断指握力手指

王岳鹏

完全离断即完全性离断,主要指离断肢体的远侧部分断离症状,多见于手指,通常情况下,手指完全离断通常可执行断指再植,但要求在限定时间内尽早进行手术,方可提升术后康复率。手指完全离断(完全离断指)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十分严重,同时还将对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阴影,因此针对完全性断离指患者,分析离断再植术的临床疗效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次研究针对本院收治的40 例完全离断指患者进行临床研究,现将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 年1 月~2019 年1 月收治的40 例完全离断指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男24 例、女16 例;年龄22~60 岁、平均年龄(36.85±7.73)岁;断指时间15~90 min,平均断指时间(46.27±14.82)min;离断部位包括:骨中部12 例、骨基底部10 例、指间关节18 例;致伤因素包括:绞压伤16 例、切割伤14 例、压断伤10 例。所有患者均已通过临床诊断,排除实施再植术的相关禁忌者,符合手术标准,所有患者治疗前均无严重凝血功能疾病、精神异常、行为、心理功能障、重大器官功能障碍者及免疫系统疾病者,且患者断指再植术距离受伤事件均在6~8 h,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40 例患者均给予断指再植术治疗,根据患者受伤类型,针对其做好相应的消除处理,消除伤口或表层皮肤的细菌,并清洁创面,指导其选择平卧位,给予患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式,以气囊捆扎患者手臂处,达到压迫止血的效果。手术过程中,需详细留意患者创面损伤程度,力求最大限度的保留患者的肌腱组织、血管组织、神经组织等,通过显微镜观察其断指及伤口部位的感染状况,明确细菌类型,确保清洁有效后,选择单根克氏针将断端固定,并选择肌腱缝合线,根据“8”字缝合的原理将断端缝合,同时需利用显微血管钳将患者断指指动脉、指神经等进行固定,施以相关抗感染治疗,做好抗炎处理,若恢复效果不佳或存在感染风险,可针对断指部位给予抗感染、栓塞治疗,选择深部肌内注射的方式,注入罂粟碱25 mg,6 h 注射1 次,留意患者伤口恢复情况;术后维持相应的抗炎、抗凝、祛聚等对症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观察患者治疗后的手指功能,分为优、良、差3 项,以指端感觉作为手指功能的评价途径,分值范围为0~100 分,85~100 分评价为优、60~84 分评价为良、0~59 分评价为差。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②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握力、手指关节TAM 情况。③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再植功能评分,包括运动、感觉、外观、工作能力,评分越高表明再植功能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后手指功能 治疗后,40 例患者中,优12 例(30.00%),良18 例(45.00%),差10 例(25.00%),手指功能优良率为75.00%。

2.2 患者治疗前后握力、手指关节TAM 比较 40 例患者治疗前的握力为(0.55±0.13)kg,治疗后的握力为(8.45±1.29)kg;治疗前的手指关节TAM 为(101.56±30.33)°,治疗后的手指关节TAM 为(182.34±30.67)°。治疗后的握力及手指关节TAM 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8.537、11.844,P=0.000、0.000<0.05)。见表1。

表1 40 例患者治疗前后握力、手指关节TAM 比较()

表1 40 例患者治疗前后握力、手指关节TAM 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

2.3 患者治疗前后断指再植功能评分比较 40 例患者治疗前的运动、感觉、外观、工作能力、总分分别为(5.34±0.25)、(5.64±0.32)、(4.38±0.41)、(5.21±0.56)、(20.57±1.68) 分;治疗后的运动、感觉、外观、工作能力、总分分别为(23.34±1.25)、(24.15±1.36)、(23.66±1.12)、(22.34±1.29)、(93.49±1.48)分。治疗后的运动、感觉、外观、工作能力、总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40 例患者治疗前后断指再植功能评分比较(,分)

表2 40 例患者治疗前后断指再植功能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

3 讨论

完全离断指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手部损伤类型,在哺乳动物中,人类的手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其大拇指同其他4 个手指相对的结构是人手的最大优越性,许多类人猿可以将自己的拇指和食指对合;但不能将拇指与中指、无名指以及小指对合,因为它们的手指不够柔韧。而手的主要功能为拿取、拉动及推动、举起或抬起物品等[1]。人类可透过手执行诸多不同的动作和活动,例如打字、执笔写字、用筷子食饭、拍球、驾车等,因此在日常劳动与工作中,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很容易造成手损伤,其中完全离断指是一种十分严重的手损伤类型。手是十分精细的运动器官,因此恢复手部功能通常是治疗手部损伤的最终目的;而随着临床医疗水平的提升,显微外科技术不断完善,近年来的末节断指植技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致使完全离断指的治愈率得到有效提升。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制造业与工业化发展迅速,近年来的完全离断指发生率也在不断增长的趋势中,因此,针对目前最为主流的完全离断指再植术进行针对性研究十分重要。

完全离断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肢体损伤类型,离断的肢体的远侧部分完全性断离,无任何组织相连称为完全性离断;因此,肢体或手指的离断不单单属于软组织创伤的范畴,还将严重影响肢体或手部外观;以手指完全离断为例,因手部的血管密集,且可供的血管断端在指固有动脉弓处,其间的血管组织分布十分细化,因此再植的难度极高;临床上通常选择皮瓣修复的方式,以达到修复现有长度的目的;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通过此类方式必须对其他部位的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与破坏;与此同时,根据临床经验得到,皮瓣修复在恢复效果与外形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分析其解剖学理论得知,人体手指中、末节组织块离断患者的组织块通常具有较为理想的完整性,因此欲进行再植,需经显微镜下进行血管组织观察,尽可能的在原位上执行再植术,从而保障其临床恢复效果[2]。

通常患者出现完全离断指损伤后,需保存好断指指体,并就近在医院执行断指再植,将离断的手指用干净的棉布包裹保存,如果是夏季温度高,周围需隔着棉布放置冰块,避免离断的指体与冰块直接接触,造成冻伤。如果是冬季,可以直接将离断指体包裹,送至就近手外科医院治疗。通过观察临床治疗经验得知,断指再植最佳治疗时间为6~8 h,如果手指条件可以,延长至10 h 也可试行再植术。由此可见,在发生骨折中,保存断指,并及时接受骨折治疗修复,经完全离断指再植术是目前较为主流的治疗方式[3]。断指再植术经50 余年的发展与完善,在临床上的治疗效果已经较为理想。本次研究发现,治疗后,40 例患者中,优12 例(30.00%),良18 例(45.00%),差10 例(25.00%),手指功能优良率为75.00%。40 例患者治疗前的握力为(0.55±0.13)kg,治疗后的握力为(8.45±1.29)kg;治疗前的手指关节TAM 为(101.56±30.33)°,治疗后的手指关节TAM 为(182.34±30.67)°。治疗后的握力及手指关节TAM 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8.537、11.844,P=0.000、0.000<0.05)。40 例患者治疗前的运动、感觉、外观、工作能力、总分分别为(5.34±0.25)、(5.64±0.32)、(4.38±0.41)、(5.21±0.56)、(20.57±1.68) 分;治疗后的运动、感觉、外观、工作能力、总分分别为(23.34±1.25)、(24.15±1.36)、(23.66±1.12)、(22.34±1.29)、(93.49±1.48)分。治疗后的运动、感觉、外观、工作能力、总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针对完全离断指患者,给予再植术能够有效提升断指修复效果,对肌腱的处理效果十分理想,可在修复断裂的同时,将离断部位与连续部分进行缝合固定[4-6];同时可有将侧方组织的离断携带部位的部分关节进行修复,以较差固定法,处理软组织损伤,保障患者指功能的恢复;另外,其还能有效避免对患者血管组织的损伤,提升血管吻合质量,及时修复手神经组织,避免血管压迫,保护皮肤组织[7-9]。同时,根据临床观察得知,经再植术后患者的功能康复效果十分理想。

综上所述,针对完全离断指患者实施再植术疗效显著,可有效保障组织块的修复,在有可供吻合的血管与神经的情况下,可达到完整再植的效果,恢复效果良好,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

猜你喜欢
断指握力手指
巧练握力益康寿
手指背侧复合组织块离断再植
手指钝性离断伤断指再植的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套状撕脱性断指再植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相关危险因素
手指操
患者的年龄、血红蛋白含量、吻合动静脉比例对断指再植成活率的影响研究
基于体检人群构建中国成人握力下降的诊断切点*
儿童握力弱,未来健康差
不容忽视的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