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训练要把握好三个“度”

2020-03-17 09:20荀淑萍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课文文本

荀淑萍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思都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因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是相通的,而课堂用来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将众多的材料都无限制地用作语言文字运用的素材。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中应当着力把握好三个“度”。

一、训练的长度

在一篇课文的学习中,选取哪些典型表达作为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抓手,是教师在备课时需要认真思考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良好的语感来捕捉和提炼文本中的典型表达,并引导学生在进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慢慢练就一双发现语言表达典型的慧眼,使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自主积累文本中的典型表达,延伸语言训练的长度。

如统编教材《火烧云》第3自然段有这样的句子:“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其中的四个“一会儿”,初略地看,在中年级已经算不上有独特形式的句子,但联系句子的具体内容来体会,却又是特色很明显的句子,值得学习积累。学生以前学习过“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句子内部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不怎么紧密的,像“我总是看见,你一会儿背着沉重的货船,一会儿驮着长串的木筏……”而在这个带有四个“一会儿”的句子中,内容都是表示颜色的,而且前两种都是用“ABB”的叠词形式表示颜色,变化在有红色有金色;后两种都是用“半……半……”的形式,表达出的颜色更复杂;四个“一会儿”合起来表达的颜色变化更多。可见这个句子是用四个“一会儿”来分层表现“变化极多”的。学生明白了句子内部的这种层次关系,就可以尝试练习写类似的句子,写出来的句子能够体现语言的发展。

二、训练的深度

语言文字运用学习的指向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让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获得提升。达成这样的目标离不开语言发展的核心——思维的力量。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训练时,要从发展思维的角度出发设计一系列学习问题,引发学生形成比较强烈的认知冲突以及阅读期待,由此与文本开展深度对话,从中获得语言发展的内需动力。

如统编教材《曹冲称象》一文,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为什么本来要称大象有多重,结果称的却是石头有多重呢?”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但一时难以弄清原因,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关注两次称东西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明白这一称象过程所包含的逻辑关系,即数学上经常出现的“化整为零”和“等量代换”的思维方法。当學生能够复述这个包含思维力量的故事时,语言就体现出一定的发展深度。

三、训练的宽度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主体始终是学生,也就是说,教师的职责主要是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然后是学生自主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言水平真正获得提高。对此,教师可以努力引导学生面对一篇课文时先要产生“这篇课文我该怎么学习”的念头,以逐渐适应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能够根据课文特点和以前学习的方法,进行一类课文的学习。

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寓言专题,学习《陶罐和铁罐》之后,再学习后面两篇课文时,学生就可以有效运用在《陶罐和铁罐》中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首先,从题目看,课文之间有相似处;其次,学生要问自己“这篇课文我该怎么学习”,以确定合适的学习方法及路径;再次,学生学完之后进行总结,这种以《xx和xx》为题的语言在结构与内容以及寓意上有什么共同之处。经历这样的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一方面教师在精读课文中选取典型表达教给学生体会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敢于运用和尝试实践,才会慢慢找准属于自己训练语言的蹊径。

总之,开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活动,需要抓住学生每天都与之反复面对、揣摩、体悟的文本语言,尤其是那些具有独特形式和独特意味的语言,这是教师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训练的“黑匣子”,只有打开它,才能找出破解语言文字表达的密码。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课文文本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语言文字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