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生本对话的引导策略

2020-03-17 09:20朱蒙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灰雀小燕子语言文字

朱蒙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阅读课堂最活跃的主体,是主动性最强的因素,文本是一种客观性最强的因素。学生要完成与文本的对话,需要教师和教科书编者做中介;相对于教科书编者的固定性来说,教师以引导为中介手段更具有灵活性。

一、深入文本情境

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前提是师生互动,教师在课堂上选择适当的时机让学生展示自己与文本对话的经验和收获,吸引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向文本深处进发,主动投入到与文本的对话之中。

如《燕子》这篇课文,小燕子的形象是通过具体可感的画面来承载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读出多样的画面感;教材编者恰好也安排了“边读边想象画面”的语文要素学习。首先,学生需要在第1自然段的文字中讀出小燕子外形上的画面感,其中最突出的是“剪刀似的尾巴”,这是小燕子的标志,再与“剪刀式”比较,感觉燕尾的美感,突出了小燕子的可爱。其次,从课文第2-4自然段中,学生读出小燕子飞行的动态美,有春光图、斜飞图、掠水图等。在这些画面中,既有小燕子融入春天百鸟争鸣的群图,又有小燕子横掠湖面的特写镜头,小燕子飞到哪里,哪里就充满诗意。最后,学生读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燕子的栖息图,也是最温馨迷人的画面。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在看似普通的文字中,读出作者所营造的情境。

二、探究文本意蕴

教材的课文都具备文质兼美的特点,作者巧妙地将“质”之美隐藏在语言文字深处,这便是文本的内涵意蕴。学生要把握文本“质”的美,教师必须引导他们深入文本进行对话,在对话中抓住文本中的词句进行品析、感悟、体验,不断探究,获得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

如《灰雀》这篇课文,从文本语言上看,既有对灰雀可爱的描写,又有人物对话的描写,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范本,具备“文美”的特点。学生学习此文,不能止于学习表面上的语言文字,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文字中走几个来回,从中破译和体悟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意蕴,进而真正达到言意兼得的学习效果。因此,文本中人物的语言、行动就是师生探究的对象。像小男孩在列宁询问灰雀之后说的话:“没……我没看见。”话语之中的停顿就透出一种似乎被人看破的隐情,列宁此时没有立即抓住小男孩话语中出现的破绽紧逼追问,反而从天冷的角度表现出对灰雀的关心,有意无意之间给了小男孩一个台阶。这说明列宁表面上是关心灰雀的安全,暗地里更关心小男孩的成长。第二天,列宁与小男孩的再次对话更体现了这一点,句子中两个意味深长的“看看”,把列宁对灰雀和小男孩的喜爱之情都包含在里面了,尤其是对灰雀的询问,更让小男孩懂得应该怎样表达对灰雀的喜欢。

三、领悟文本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对朗读感悟满足于学生你读我读的热闹氛围,形象感悟满足于播放课件,学生不深入文本就无法领悟作者寄托在文章中的真挚情感。因此,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把学生引入到具体的语言中,借助想象,使语言文字中的情感变成形象的声音、画面。

如《去年的树》这篇课文,看上去故事很平淡,如果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研读文本的语言就会发现,不仅小鸟对树有着深深的眷念之情,树对小鸟也怀着无限的思念之情。具体表现在,春天里小鸟回来后,树已经不见了,可是它没有忘记去年许下的诺言,不顾一切困难一路追寻,终于在由树变成的最后的火柴点着的灯火里找到了“树”,并对着灯火唱起了歌。小鸟和树之间的真情,需要深入到语言文字的背后才能体悟得到。

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是阅读教学从以教为主的课堂向以学为主的课堂转变的一个关键。只有学生主动与文本进行对话,教师帮助学生达成对话的目标,阅读教学才能迎来真正的转型。

猜你喜欢
灰雀小燕子语言文字
小燕子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听小燕子唱《小燕子》
小燕子回来了
《灰雀》读后感
《灰雀》读后感
小白云和小灰雀
小燕子,背把剪